城市中的山林護理師
澳門雜誌
155期
  • 山林修復第一期的好漢坡路段,可以看到新種植的樹木軀幹仍不算粗壯,但已有一定的高度。

  • 修復範圍及品種

  • 我們山林修復想要做到的效果,就是希望回復健康林相,讓市民爬山時可以在樹蔭下乘涼,並促進生物多樣性。 —— 陳述

  • 山林修復6大步驟

  • 藤本植物會藉攀附其他植物至樹冠以攝取更多陽光,並覆蓋其他植物,令其光照不足,難以進行光合作用,因而有礙生長,甚至死亡。

  • 工作人員於松山清理藤本植物、枯危樹及外來入侵植物。

  • 白蟻侵蝕後的枯木,有倒塌的潛在危險,會被清除。

  • 當發現有潛在危險的枯樹後,市政署的工作人員會在周圍拉起封鎖線,呼籲市民切勿靠近。

  • 市政署工作人員為方便進行和監測山林修復工作,繼承前輩就地取材築起山中作業的小路。

  • 從細小苗木開始種植,有助樹木根系發展。

  • 山林修復時間線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山林修復第一期的好漢坡路段,可以看到新種植的樹木軀幹仍不算粗壯,但已有一定的高度。
山林修復第一期的好漢坡路段,可以看到新種植的樹木軀幹仍不算粗壯,但已有一定的高度。

有些東西一直存在,就好像理所當然,不少澳門人喜歡在假日到路環行山,在山林中感受樹蔭下的涼風,享受大自然,但很少人深究這些樹木的由來。事實上,這一片茂密的山林,並不全是自然生成,而是經過幾代人的栽種而來。這些不會說話的植物,遵循自然節奏、枯榮有時,一些生長快速的樹木,經過幾十年的歲月,已進入衰退期。2017及2018年間,澳門先後經歷天鴿、山竹超強颱風吹襲,共有500公頃的山林受損嚴重,超過50多萬株樹木均受到不同程度損害。

為恢復澳門整體山林生態環境,市政署從2018年第4季起展開山林生態修復計劃(下稱「山林修復」),分階段對各區的樹木進行修復,迄今已完成5期的工作,共種植逾約12萬多株、100個品種的苗木,而第6期工作現正進行中。

修復範圍及品種
修復範圍及品種

 

前人種樹世代保育

從澳門路環步行徑經好漢坡的方向往疊石塘山走,即使陽光普照的盛夏,在茂密的樹蔭下仍能感受到涼風,猶如置身於大自然所製造的「天然冷氣」的空間。市政署園林綠化廳自然護理處高級技術員陳述邊走邊說:「這就是我們透過山林修復想要做到的效果,種植新的樹木回復林相,讓市民行山時可以在樹蔭下乘涼。」陳述憑一眼就能分辨山上的植物種類,如數家珍地逐一介紹。「這裡的樹全都是第1期所種植的樹木,我們身處的這個位置,所有樹木都於2017年被颱風吹襲後倒塌一空,現在大約過了6年,已經重新回復成有樹蔭的環境。」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完成山林修復,市政署以「生態安全、景觀自然」為山林修復建設理念,以生物多樣性為選種策略的原則,在風災後,邀請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全面調研山林受損情況,按難度分簡單、一般、困難三等級,將篩選的修復範圍劃分為林相修復、生態修復和沿海防護修復三大類,並根據所處的不同立地條件以及所要體現的功能,選擇相應的樹種,先易後難地分階段對林相進行修復。

我們山林修復想要做到的效果,就是希望回復健康林相,讓市民爬山時可以在樹蔭下乘涼,並促進生物多樣性。                         —— 陳述
我們山林修復想要做到的效果,就是希望回復健康林相,讓市民爬山時可以在樹蔭下乘涼,並促進生物多樣性。 —— 陳述

澳門原生的土壤都屬於貧瘠的礦物質土,主要成份為疏鬆含鐵、無有機表層的花崗岩,只有一些零散的堆積土層,於低窪地帶才有能用於耕作或造林的土壤。「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市政廳開始在氹仔及路環進行多項種植工作,選擇生長迅速,具固氮作用的樹種如木麻黃、馬尾松、台灣相思等等,藉此固定沙土、改善土壤。多虧前人種植適應能力較強的先鋒樹種,才令現在的工作不那麼困難。」

陳述指出,先鋒樹種樹齡一般只有30多年,生長超過10年後,便會慢慢出現樹木枝條乾枯的老化現象,因此山林修復工作會先逐一評估可保留的原有樹種,再展開其他的後續工作。

山林修復6大步驟
山林修復6大步驟

 

眼前的綠未必美

陳述指向對面山坡說:「你看那邊的山頭綠油油一片連綿的植物,其實是蔓生的藤科植物,在它的覆蓋下,往往是早已枯萎,甚至已遭白蟻蛀食的枯樹,除去藤蔓後,就剩下光禿禿的山體。」他指出,山林作為一個整體,和人也有共同點,有時候人從外表看上去健康,但經檢查後,就可能會發現周身問題。而藤本植物猶如山林植物的健康殺手,遇到有樹木衰退或遇上蟲害、枝葉衰退時,就會把握額外的日照快速生長。因此山林修復的工作,亦會包括清除藤蔓及防治害蟲,工作人員一旦發現薇甘菊、葛藤等有害的藤科植物,會及時除治,並透過重植造林,持續修補等手段,復育山林生態及回復林相。至於白蟻,在自然界本來可以加速枯樹分解,將營養回歸土壤,但如果枯樹靠近道路,則必須盡快根除,以免造成危險。若蟲害面積較大,靠近新的種植區,亦會採取適當的防治措施。

藤本植物會藉攀附其他植物至樹冠以攝取更多陽光,並覆蓋其他植物,令其光照不足,難以進行光合作用,因而有礙生長,甚至死亡。
藤本植物會藉攀附其他植物至樹冠以攝取更多陽光,並覆蓋其他植物,令其光照不足,難以進行光合作用,因而有礙生長,甚至死亡。

陳述以藤本植物中的薇甘菊為例,他們現時主要以人手清除。清除地面上的薇甘菊時,只須將貼近地面的莖割斷,然後移去並妥善棄置便可;至於攀附樹上的薇甘菊,只要剪除至離地約3米的範圍,其餘高掛在樹上的就會自然枯萎。由於薇甘菊在遮蔽的環境中,無論發芽和生長速度都會減慢,所以工作人員會採取清除後,再在原地種植樹木和灌木的做法,營造遮蔽的環境,遏止它重新生長。「為確保所植樹木能健康生長,初期須經常進行保養工作,以抑制藤本植物的重新生長。」可見照護植物是一件長期的工作。

工作人員於松山清理藤本植物、枯危樹及外來入侵植物。
工作人員於松山清理藤本植物、枯危樹及外來入侵植物。

「以第6期山林修復為例,因實施區域存在大量枯死樹木,有白蟻危害的風險,市政署特選用一年到兩年生、頂芽飽滿、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一級營養袋苗。植苗前須先泡苗,防治苗木受到白蟻啃食。」陳述補充,完成清理藤本植物和害蟲防治後,會視乎周邊林區情況展開植樹的前期工作:開挖樹穴、回填客土及進行土壤改善等,重新種植新的樹木,保障澳門山林的生物多樣性。

白蟻侵蝕後的枯木,有倒塌的潛在危險,會被清除。
白蟻侵蝕後的枯木,有倒塌的潛在危險,會被清除。
當發現有潛在危險的枯樹後,市政署的工作人員會在周圍拉起封鎖線,呼籲市民切勿靠近。
當發現有潛在危險的枯樹後,市政署的工作人員會在周圍拉起封鎖線,呼籲市民切勿靠近。

 

山林修復促澳生物多樣性

健康山林棲地應包含草本、灌木、喬木,具備生物多樣性。根據澳門環保局2022年《環境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18至2021年,澳門的兩棲動物類、魚類、爬行類的3類生物種類持平,而鳥類、哺乳類、昆蟲類等3類生物種類均有上升,由此可見山林修復對促進澳門生物多樣性有一定的成效。

市政署工作人員為方便進行和監測山林修復工作,繼承前輩就地取材築起山中作業的小路。
市政署工作人員為方便進行和監測山林修復工作,繼承前輩就地取材築起山中作業的小路。

「不同樹種適合不同的動物棲息,也是花粉、花蜜和果子等食物的來源,山林修復種植逾100種適合華南地區成長的不同品種鄉土樹,這個做法能促進澳門山林的生物多樣性,同時盡量兼顧功能性和觀賞性。」陳述說,經持續多年的監察,苗木存活率逾9成,且生長良好,視乎品種及土地情況,快則3年、慢則5年,苗木就開始穩定生長並茁壯長成大樹。

從細小苗木開始種植,有助樹木根系發展。
從細小苗木開始種植,有助樹木根系發展。

山林修復計劃展開至今,已完成種植約12.5萬株不同品種的苗木,目前仍沒進行修復的山林,其樹種組成較單一,很多為相思、木麻黃等速生樹種。陳述說,雖然在歷史上,這些樹種對保護澳門的生態環境起到階段性的作用,但由於已屆衰退,以致難以抵抗颱風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因此需要有計劃性地逐步進行林分更新。「市政署已計劃適時對澳門的山林進行評估,如有必要便會區域性地進行修復規劃、設計以及招標程序。在我們展開上述工作前,市民可以於網上或新聞中瞭解相關資訊。」

山林修復時間線
山林修復時間線

 

文:鄭美盈 圖:故渺、市政署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