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海角七號》上映10周年 台灣電影復興的重要之作

《海角七號》上映10周年 台灣電影復興的重要之作

先前GQ整理一份「2018台片大爆發」的片單,多達15部台片選在下半年登場,無論校園、驚悚、懸疑、議題等,風格多元也難得讓台灣電影出現百花齊放的盛況。然而讓台片蓬勃發展的主要關鍵,不得不提2008年由魏德聖導演執導的《海角七號》,當年誰都沒想到一部描述小人物追求夢想,還有橫跨60年兩地的愛情故事,竟然能夠在全台締造5.3億票房,創下有史以來台灣電影最高紀錄,同時還在那年打敗《鋼鐵人》、《黑暗騎士》等好萊塢商業大作,如今《海角七號》上映屆滿10周年,就來回顧這部被視為「台片復興」的重要之作,寫下哪些記錄跟趣事?

Cinema still: Cape No. 7 starring Van Fan ##########x##########

2008年,台灣電影市場還處於低迷、慘淡階段,鮮少有什麼賣座大片,全台票房有破一千萬幾乎就能開慶功宴,坐穩台片冠軍。成本高達5000萬的《海角七號》,算是預算很高的一部電影,原先沒預期會在市場造成迴響,因為網路口碑發酵,突然掀起一股「海角旋風」,加上天氣因素,最後爆炸成為全民朝聖運動,票房一天比一天逆勢成長,一個月內衝破1億大關,最後累積來到5.3億,成為台灣最賣座的本土電影,同時也創下許多輝煌成績。

《海角七號》原先在台北電影節擔任開幕片,當時一舉拿下百萬首獎、最佳攝影、觀眾票選三大獎,雖然首波看似風光,但所有人對票房依舊沒把握。電影在8月正式上映,首周全台開出500萬,對照低迷的台片市場,成績還算不錯,不過隨著網路、PTT好口碑傳出後,第二周開始票房突然穩定成長,還一度登上好幾天台北票房冠軍,甚至到了第四周因為颱風關係,意外吸引大批觀眾進戲院看電影,讓看《海角七號》變成集體運動,加上新聞媒體不斷報導,也大大開啟該片知名度,最後占據台北8周票房冠軍。

 

過去沒有一部台灣電影能達到如此成績,但《海角七號》為何能在社會成為主流?並且深深烙印在民眾心裡?套一句現在流行的術語─「接地氣」。還記得電影開場的第一句台詞「我操你媽的台北」,吼出多少年輕人在台北追夢卻破滅的心聲,回到南部的他,同樣遇到一群有點邊緣的人物,不管是來自日本的過氣模特兒、婚姻破裂的警察、偷偷暗戀老闆娘的黑手、買小米酒的怪咖,加上一位「國寶」,都是散落在生活四周的底層熟悉人物,當這些人相聚在一起,意外碰撞出強大能量,也凝聚一股認同感,讓本土情懷不斷發酵。除了小人物的熱情翻轉,電影還穿插兩段愛情故事,橫跨60年光景,包含過去日據時代所造成的情感遺憾,到現代男女主角從互看不順眼到最後產生情愫,無論在角色安排上,都重塑過去台灣獨特的歷史記憶,而那7封情書則串起整個故事的關鍵。

少見的本土題材,找回觀眾對台片的認同感,也藉由該片尋求希望的勇氣。記錄片導演楊力州曾在《我們的那時此刻》一書提到,《海角七號》的出現,給予「卡世代」得到一股情緒宣洩的出口,透過小人物的力量,喚起更多改變可能,這也是一部電影少見的影響力。

《海角七號》在當年獲得金馬獎6項大獎,也被視為台片復興的起點,雖然他不是一部最好的台灣電影,卻讓越來越多電影工作者願意投入市場,帶來更多不同題材的作品,持續以「本土」議題挖掘在地價值,開啟一般大眾的期待與想像。不管是魏德聖後續的《賽德克巴萊》、《Kano》,或是賀歲電影《艋舺》、《雞排英雄》、《大稻埕》,以及懷舊風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就連近期掀起恐怖電影風潮的《紅衣小女孩》與結合各種時事元素的《血觀音》等,都圍繞跟台灣有關,也因為在地熟悉感,讓許多人願意進戲院欣賞台片。

10年過後,想要再複製海角奇蹟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海角七號》創造的價值與勇氣,卻永遠在台片歷史上寫下最輝煌且不可取代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