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陸簡介

馬陸又名「千足蟲」,英文為「Millipede」或「Thousand leggers」,在生物界的位階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倍足綱下之陸生無脊椎環節動物的通稱。「milli」是指「千」,「pede」則是「足」的意思。

倍足的意思

被稱為「倍足綱(Diplopoda)」,是因為馬陸身上多數的體節都有兩對足,也就是「一個體節有兩對腳」的意思,因而被冠上「倍足」之名。

馬陸的身體通常呈細長的圓筒狀,由許多體節組成(一般會落在 20~100 個之間),大部分的馬陸,除了身體前後端的少數幾個體節外,「其餘每個體節上都有兩對纖細的腳」;雖然也被稱為「千足蟲」,但那只是用來形容「牠的腳非常多」而已,實際上,馬陸腳的數量大多在幾十至數百隻之間,確實是有上千隻腳的品種,但一般不會達到千隻。

馬陸喜歡哪種環境?

馬陸主要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除叢林、荒郊野外是必然棲息處外,在都會區中,公園、社區庭園(包含頂樓種有植栽的花圃)、住家庭院、住家遮雨棚的天溝內、菜園、水溝內或雜草叢生的空地等處其實很容易就能發現牠們的蹤跡;不過,也有少部分種類能適應較乾燥的環境。

通常,出沒於居家環境周圍的馬陸比較會是以下幾種:擬旋刺馬陸、姬馬陸、磚紅厚甲馬陸、粗直形馬陸等。其中,擬旋刺馬陸是一種體長小於 3 公分的馬陸,牠們經常沿門縫、窗縫或管道爬進室內,或是隨盆栽、培養土被帶入室內(包括卵),進到室內後,若能順利找到潮濕的適宜棲息處,牠們即可安然存活下來;若非如此,牠們很快就會死在路途中。

馬陸的食性

馬陸是雜食性動物,通常以腐敗的植物或真菌為食,有時也會攝食較軟嫩的植物組織,例如幼苗、嫩莖、嫩葉等;此外,有少數品種會取食腐敗的動物屍體。在生態系統中,牠們扮演著「分解腐植質,促進大自然的養分循環」之重要角色。

雖然馬陸因為腳多到被稱為「千足蟲」,與腳多的地蜈蚣一樣,腳多未必走路就快,牠們反而是爬行速度慢吞吞的一群,還好牠們身體帶有不好聞的味道,一般動物不會把牠當食物吃。

目前,全世界被命名的馬陸有 12,000 種以上,但未知的種類還很多;學界估計,台灣馬陸的種類多達 400 多種,目前已被記錄的有 95 種。

馬陸較常出沒的時段

馬陸白天不會出現,尤其大太陽下幾乎完全不見蹤影,此時牠們潛伏在陰暗處,例如:落葉堆中、石縫中、石塊下或鬆軟的泥土裡;等到黃昏時刻,牠們就會開始出來活動,直到清晨太陽升起時,牠們又會緩緩躲進陰暗處,來不及逃離的,則會死在路上。

馬陸的繁殖方式

馬陸一年繁殖一次,雌雄順利交配後,每隻雌馬陸約可產下 300 粒卵,產卵時,牠們會將卵成堆地產於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上,卵的外面會包裹著一層透明的黏性物質;與某些蜈蚣一樣,雌馬陸產卵後會有孵育卵的習性。在適宜溫度下,卵約經 20 天左右即孵化爲幼蟲,歷經數月發育與多次蛻皮,幼小的馬陸漸漸成熟。正常環境下,馬陸壽命至少超過一年以上,甚至有可能活上十年。

馬陸遭受刺激時的反應

馬陸遭受外來刺激時,經常會捲曲成螺旋狀「裝死」,其用意是將腹部及身體較柔軟的部位藏到外殼的保護傘下;當然,有些會迅速鑽入土內或落葉下避開危機。此外,馬陸雖不具毒性,但當受到嚴重騷擾時,會分泌一種很臭的黃色液體(含:甲基甲酸酯、芳香化合物、胺和其他成分)來驅敵。

福爾摩沙山蛩

有專家指出:台灣北部的郊區常可看到一種名為「福爾摩沙山蛩(Spirobolus formosae formosae)(山蛩唸成:山窮)」的馬陸出現在眼前,「福爾摩沙山蛩屬」的馬陸算是本土馬陸中體型較大的,體長可達 10 公分,由於牠們的數量不少,因此很容易就能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