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額60億元紙鈔 買不到100粒米

THE MERIT TIMES
記者江俊亮綜合報導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舊台幣兌換新台幣時,舊台幣4萬元(右上角)僅能換新台幣1元(左下角)。圖/資料照片
新疆省銀行發行的60億元金圓券,正面有孫中山頭像,背面有維吾爾文銀行名稱。圖/取自網路
【記者江俊亮綜合報導】台灣於1949年發行新台幣,當時舊台幣4萬元僅能換新台幣1元,因此至今仍流傳民眾挑著一籮筐鈔票去吃麵、扛著鈔票去買米糧的故事。但是許多人不知道,同一年政府在新疆發行面額60億元的紙幣,然而卻買不到100粒白米,連一根湯匙都裝不滿。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最近在臉書公布一批紙鈔樣本,帶領讀者認識新台幣發行前,中央銀行所發行的紙鈔樣式,包括1947年印行的500元、1萬元「關金券」、1947年發行的「東北九省流通券」500元樣張,見證貨幣的演變。

早期政府貨幣 委託英國印刷

檔案局公布的500元中央銀行「關金券」樣本,是英國華德路公司版(橫式);1萬元「關金券」樣本,則是英國德納羅印鈔公司版(直式)。這兩款紙幣的肖像人物都是國父孫中山,背面則是上海外灘海關大樓。

至於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為何委託外國製版印刷?原來當時國民政府的印鈔技術不如西方歐美國家,英國這兩家印鈔公司歷史悠久,所印製的鈔票質量非常好,無論是紙張、油墨、製版還是防偽設計,在當時都是世界一流。

檔案局指出,1945年時,政府還發行一種特別的「東北九省流通券」(東北券),用以抑制戰後東北地區的通貨膨脹,但僅限於東北地區使用。後來,隨著國共戰爭擴大,「東北券」急速貶值到幾乎失去價值。

檔案局公布的500元「東北券」正反面樣張,為1947年中央印製廠上海廠版,正面為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背面是萬里長城,棕色印刷。

根據檔案局的資料,1930年代因經濟大恐慌,國民政府自1931年起發行「海關金單位兌換券」(關金券)來徵收進出口稅;1947至1948年因通貨膨脹嚴重,政府大量發行大面額的「關金券」,其中最高面額達25萬元。

發行不到一年 通膨停止流通

政府自1948年改發行「金圓券」後,關金券即停止流通。在關金券流通的17年半當中,共發行47種,另有4種未發行。不過,在「金圓券」發行後,因政府嚴重財政危機、惡性通貨膨脹,鈔票面額不斷升高,1949年新疆地區就發行60億元面額的金圓券,成為我國史上面額最高的鈔票。

但是,由於惡性通貨膨脹,金圓券最發行初期高面額100元,不到一年即出現50萬元、100萬元巨大面額的鈔票,因此發行不到一年即停止流通。

至於面額60億元的「金圓券」可以買到什麼東西呢?這張超大面額的紙幣,下方寫有「折合金元券一萬元」,根據史料推算,這張60億元的金圓券,當時在上海只能買到77粒白米。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