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白頭翁
典藏品

  • 英文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
  • 科別:鵯科 Pycnonotidae

全球分布區域:廣泛分布於中國中部、東南部、台灣、海南島至中南半島北部。
台灣分布區域:主要分布於台灣北部與西部。近年在花、東與恆春半島亦發現零星個體定居繁殖。
棲地與習性:為台灣特有亞種。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灌叢、果園、農田、和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環境,不懼怕人類。雄鳥喜歡站在枝頭高處鳴唱,歌聲嘹亮多變化。
食性:雜食性,主要以昆蟲及漿果等為食。當榕樹等果樹的果實成熟時,經常可見上百隻個體聚集在同一棵樹上覓食。

Swinhoe R. 1863. Ibis 1863:289-290.
發現日期: 1861年
發現地點: 不詳

原文摘要譯文: 「本種是華南最普遍的鵯科鳥類,據說在菲律賓亦非常普遍,而在福爾摩莎則是唯一在各地平原都多得不得了的鳥種。我的標本的主要變異在於頭上白色與黑色部份的比例。在習性上,牠連結了雀科與鶲科的特徵:似前者一般,聚成大群吵雜地於樹間尋找漿果;亦似後者一般,於空中捕食昆蟲。與善躲的噪眉類則毫無共通的習性。本種溫馴不畏人,喜站於明顯之處。於4月開始築巢,大多數的整季可孵3窩,偶爾可達4窩。第1窩通常產5卵,而於接下來的幾窩產3卵。」------引自林文宏(1997)台灣鳥類發現史。玉山社出版。

白頭翁
白頭翁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