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鳥-第六十三單元:紅鳩

●紅鳩。

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黃有評校長

 鳥巢如同人類的住家,有小有大、有簡單也有複雜的,不論是哪種造型,都是繁衍下一代必備的處所。

 地球氣候暖化,加上人類不斷破壞鳥類棲息地,迫使部分鳥類找不到食物來源與適當的築巢地點,逐漸瀕臨生存危機。當然,多數鳥類遵循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懂得如何因應環境變遷,調整築巢材料與地點,善用棲地周遭可用資源來構築愛的小窩。

 以海為家的水鳥,像東方環頸鴴雖不須費力去挑選材料,但會慎選海岸邊,將卵直接產在小石礫堆上面,進化蛋殼顏色和花紋盡量與石礫相近,來達成保護的效果;都會區的鳥類,例如喜鵲,除了樹枝也會撿拾衣架和尼龍繩來布置巢穴。

 本專欄第六十三單元將介紹不拘築巢材料與地點的可愛鳥類:紅鳩。

 

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英文名:Red Collared-Dove

科別:鳩鴿科

俗名:火斑鳩、紅斑鳩、斑鴿

成鳥體長約:23公分

 

習性

 紅鳩屬於臺灣特有亞種鳥類,在鳩鴿科表兄妹鳥類中,牠們體型最嬌小,但模樣卻是很可愛。雌雄鳥外觀最主要差異在於背上羽毛顏色,雄鳥披著酒紅大衣、雌鳥樸雅端莊。雄鳥細長嘴喙是灰黑色,靠近嘴尖處較黑、虹膜是暗褐色、眼圈裸處是灰色、從前額經頸部直至耳羽都是灰色、後頸黑色長條形半頸環,有如部分職棒選手為防止反光,塗抹在眼睛下方的反光條。

 背部、覆羽和三級飛羽呈紅褐色,所以被命名為「紅鳩」、初級飛羽及其覆羽則是灰黑色、中央尾羽與腰部是灰色、雙腳是深褐色。雌鳥的頭部是淡灰色、背部是土褐色,如同雄鳥,後頸亦有黑色長條形半頸環、飛羽褐色更深,背部和腰部是灰色、喉部是淡灰黃色、胸部與腹部則呈灰褐色、初級飛羽及其覆羽是灰黑色、尾下覆羽是白色。

 紅鳩的數量在臺灣鳩鴿科鳥類中,算是最多的1種,要區別紅鳩和牠們的表兄妹斑頸鳩差異,除了紅鳩體型較小外,主要是比較身體羽毛顏色和頸部是否有斑塊。

 牠們喜愛群居,在鄉下每當農作物收割的時候,更容易瞧見牠們成群結隊一起覓食,平時會棲息在樹上或電線上休息或閒話家常,肚子餓時便飛到地面啄食,牠們是素食主義者,通常是以穀類、植物種籽、果實、或是嫩芽等為主。

 有如小家碧玉羞於見人,一旦遇見緊急狀況,像是人類或其它動物太靠近,牠們會很無厘頭似的,有如拼命三郎一樣,火速飛離現場,直到相當距離才會停下來警戒。在繁殖季節,常可聽見雄鳥會鼓起脖子的囊腫,以急促且單調的「咕-咕-」鳴叫聲來吸引雌鳥的青睞。

分布與環境

 紅鳩廣泛分布於亞熱帶與熱帶的亞洲,從尼泊爾、不丹、中南半島、菲律賓、中國大陸、臺灣等地區均可瞧見其蹤影,喜愛棲息於開闊田野、農村、平原附近,現在都市裡的公園和校園均有穩定的族群繁衍,像在我們澎湖也可常見其可愛模樣。

 紅鳩是相當恩愛的鳥類,伉儷情深、如膠似漆、深情款款,雌雄鳥相約一起聊天與覓食,甚至相互梳理對方的羽毛。

 紅鳩為了適應環境的衝擊,築巢的材料與地點挑選並無特殊要求,通常是以乾草和樹枝選擇在樹上築巢,但有時會直接叼幾根樹枝在電線桿礙子和電線盤錯處築巢,甚至選用建築工地綁鋼筋的掉落鐵絲築巢。每年可產2窩,每窩有24枚卵,蛋殼是白色,育雛工作由雌雄鳥共同來分攤,孵卵期約需2周,雛鳥在巢內待23週後才會離巢。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