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醫家小傳

餘無言(1900~1963 年),原名余愚,字擇明(一作”則民”),別署不平。漢族,江蘇省阜寧縣人,出
生于該縣益林鎮。祖諱子散,精于醫麗通儒。咸豐、同治年間,蘇北多次疫病流行,經子艦公施治獲痊者甚多。
父奉仙公,醫術受教于子硯公,在益林鎮懸壺十餘年。壯年從戎,游幕大江南北,曾掌湘軍董軍門寶泉幕府者
有年,佐治戎機,頗有聲譽。四十歲後,複歸鄉里業醫,求治者衆,在周圍地區有很高的名望。其遺著 《醫
方經驗彙編》,以內科醫案爲主,其中論治之疫病尤多,包括瘟疫、疫瘧、疫疹、寒疫渺霍、疫疹、疫斑、疫
黃、疫痢、蝦摸疫、鵬鵝疫、羊毛疫、蟄刺瘟、葡萄疫、瓜瓤疫、天泡疫、疙瘩瘟、鼠疫、燥疫等。每病均有
精要之闡論,幷附醫案,堪稱是近代的”治疫大家”。由于奉仙公學驗俱富,鄰縣及外省求治者亦衆。19 世
紀末,奉仙公與興化趙海仙、淮安張子平,幷稱爲 ”晚清蘇北三大名醫”。
無言先生幼年以儒學、理學、史學諸典籍奠基(曾于 1909~1911 年在淮安高等小學插班畢業),少年時隨
其父奉仙公習醫,悟性高而精勤不倦。他以醫學經典名著《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
《金匱要略》奠定學術基礎,幷系統學習內、外、婦、兒各科名著,術業大進。18 周歲即應診于鄉里。鑒于
當時歐西醫學東漸,在沿海城市已逐步形成主流,先生又受當時”醫學衷中參西”的影響,于 1920 年即南下
上海學習西醫。內科從師于俞鳳賓博士,外科受教于德籍名醫維都富爾。在此期間,開始對中西醫的融會貫通
深感興趣。1923 年返回故里繼續業醫,幷在益林鎮主辦益林小學,自任校長。1927 年至 1929 年冬,曾應聘擔
任舊國民政府顧祝同軍部第二師任軍醫官,轉戰皖、豫、鄂、贛諸省,主治以外傷科病證居多。1929 年冬,
先生辭去軍職,去上海業醫定居。
1930 年,應上海中國醫學院院長包識生先生之請,擔任該院外科學教授;嗣後,與張贊臣先生合辦《世界醫
報》。1931 年,先生又與張贊臣先生共組聯合診所。1932 年,由舊中央國醫館焦易堂館長聘請先生擔任該館
名譽理事。1934 年,中央國醫館複增聘先生爲該館編審委員會委員,負責起草 ”外科病名表式”以頒布全國
中醫界采用,獲得好評。是年,還編寫、出版了他所撰著的《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和《實用混合外科學各
論》。又以改進中醫爲素志,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當時有較爲廣泛的影響。先生還針對舊國民政府和餘雲岫
等 ”廢止中醫藥”的舉措和主張予以撰文批駁,進
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36 年,應章太炎先生之請,擔任蘇州國醫學校外科主任。幷應聘爲上海中國醫學
院、新中國醫學院教授,主講《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外科學》等課程。
1937 年,與張贊臣先生共同主辦 ”上海中醫專科學校”,聘請謝觀先生擔任名譽校長,陳無咎先生任校長,
丁福保、張伯熙先生先後任副校長,先生自任教務主任,張贊臣先生任總務主任。學制爲三年制,共舉辦三届。
先生除主管校務外,主講 《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課程。在五年辦
校過程中,從未缺課,雖大雨滂沱,身衣淋濕,亦闊步上臺講課,受到同學們的愛戴和尊崇。1938 年,曾
受聘于中華職業學校之中國醫學專修館擔任講席。1939 年,先生所撰著的《傷寒論新義》在中華書局出版。
1942 年,因不屈于日僞政府的登記、造册,停辦了學校。1943~1946 年,先
後編寫、出版了《濕溫傷寒病篇》和《斑疹傷寒病篇》。”濕溫傷寒”指西醫所說的腸傷寒,”斑疹傷寒”
爲西醫病名,這兩部著作可謂是溫病學早期中西醫學術匯通性的編著”1947 年,創辦上海大同療養院,自任
院長,請丁福保先生擔任名譽院長,開辦不足二年,因經費不足而停辦。先生長期在上海業醫,經治疑難重病
和傷寒、溫病殊多。由于崇尚經方,傷寒、溫病用石膏、大黃者亦多不勝數。在辨證精審的基礎上,用量大而
效驗卓著,不少市民或稱之爲”石膏、大黃先生”(經治病例請參看餘氏醫案)。故在民國時期,他是國內著
名的”經方派”醫家,學術經驗俱富。
先生在上海業醫,曾深受謝觀、陳無咎、丁福保等前輩之教益,而在學術臨床方面,又十分推崇 ”南北二
張”“南張”指嘉定張山雷,”北張”系天津張錫純)。生平治醫主張”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對于中
西醫學,力求貫通融會,故亦有將之列爲”匯通派”醫家者。
建國後,先生擁護党和政府的中醫政策。1952 年又編寫出版了《金匱要略語譯》,完成了他系統整理、研
究仲景著作的夙願,幷被認爲是上海市研究仲景學說的 ”三大家”之一(另二家是曹穎甫和陸淵雷)。1954
年,先生應邀出席華東及上海市中醫代表會議,他在會上即席發言,幷向大會秘書處另寫有關開展中醫工作的
四項提案。1956 年春,應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之請,由滬來京主持中醫研究院編審室(其後數年改爲文獻研究
室)工作,又爲衛生部主辦之全國第一届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講授部分課程(《金匱要略》等),還參與審訂
中醫九種教材。1957 年,無言先生將其父奉仙公遺著 《醫方經驗彙編》(解放前由中華書局出版)與其個人
醫案著作 《翼經經驗錄》刊印合訂本(未公開發行),分增有關人員。1958 年,奉調至北京中醫學院任教,
幷參加北京中醫學院”十大經典醫著”的編纂設計。此外,還承擔一些中央首長的醫療保健和會診工作。
1963 年 9 月 7 日,因高血壓、腦溢血在京逝世。
附餘氏小傳說明:早在 1942 年,上海名醫姜春華先生曾爲先父無言公寫有一小傳,對先父中年以前的經歷及
學術臨床特色多有精要、中肯的表述。現針對先父畢生情况,由本人予以增補、定稿。
(姜春華先生 1942 年所寫 《余無言先生傳》複印件 1 頁,見文前)

傷風
傷風轉少陽證
初秋感冒風邪,惡寒發熱,頭痛肢酸。繼轉寒熱往來,兩脅滿痛,時時作嘔,口苦咽幹,意亂心煩,坐臥不
安,口幹欲飲,飲則嘔更加甚。醫以荊芥、防風、豆豉、豆卷治之,症愈加劇。詢其大便,前昨均解。急投小
柴胡湯,一劑而痊。
患者張石舟,住西藏南路崇善裏口。以人力車工會事忙,晝則奔走于烈日之下,夜則納凉于露臺之上。因之
惡寒發熱,頭痛肢酸。自以生薑赤糖湯飲之,次日頭痛肢酸己愈。而兩脅轉痛,往來寒熱。寒則被覆而仍戰栗,
熱則赤膊而猶如焚。心煩作嘔,口苦异常,渴欲得飲,飲則嘔吐加甚。因之坐臥難安,片刻不寧。延醫治之,
甲醫投以荊芥、防風之屬,乙醫投以豆鼓、豆卷之類,丙醫投以藿香正氣之方。病更加劇,心煩欲死。
其堂弟世英,與余爲友。見狀大驚,急來延餘。餘午餐小飲,尚未釋杯,即携余手强之而去。相去不遠,始
聽世英之述症。先後登樓,繼察石舟之現狀。餘即笑而慰之曰:“此柴胡湯證也。乃病在少陽,解之易耳,其
毋驚俱。”病者曰:“能不死乎。”餘笑曰:“此證而死,則病而死者多矣。乃時醫者流,不肯讀 《傷寒
論》一書耳。”
因書小柴胡湯一方,幷無加减。令其服藥時,先以生薑一二片,置口中嚼之使爛,庶薑汁遍及齒舌,使生辣
麻之感。然後高舉兩手,後坐一人以扶持之,端坐而挺直。另請一人操匙以飲之,則可以不嘔。定心靜氣約一
刻鐘,再緩臥于沙發上,勿令睡平。至半小時後,再睡平,任其安平睡去也。病家如余言,照法服之,果然--
劑而痊。
小柴胡湯方
春柴胡二錢五分 生黃芩三錢 西黨參三錢 姜制半夏三錢 炙甘草二錢 生薑三片 大棗十枚
*余氏卒于 1963 年,其時處方尚用舊制。可以一錢約等于 3 克換算。全書同。

傷風轉結胸證
婦人年近六旬,體質素豐,重感風邪。寒熱甫退,即又傷飲食。因之胸院及腹,均形脹滿,兩脅亦膨,按之
硬而作痛,漸至不能平臥,挺胸伸頸,張口呼吸,此結胸實證也。與以大陷胸湯加枳實方,大挫其勢,再以瓜
萎葶藶湯,肅清餘孽。
有勞工韓小順者,其姨母許氏,年近六旬,住于克王渡路康定路口之某裏。初爲重感風邪,經醫治後,寒熱
已退,而裏邪尚未清肅,即急于飲食,且過常量。因之胸烷結痛,連及腹部,上則氣逆滿悶,下則大便不通,
小便亦少。複延附近之醫生,治之無效,韓乃延餘往診。餘既入病者之室,見其倚臥于床欄上,背後墊以卷好
之棉被,被上加以重叠之棉枕。病者挺其胸腹,倚于其上,心已知其不能平臥也。
詢其過去之病情,知爲病中多食所致。按其胸腹,則處處作硬而痛,兩脅亦然,膈間尤甚。舌苔則濕膩帶黃。
更覺心煩不安。診其兩脉,則沉而且緊。周身幷無熱候,手足反覺微凉。詢其大便,已數日不解。乃斷爲結胸
重證。但年事已高,不無顧慮,複思脉證均實,不得有所顧慮。即爲之處方,以大陷胸湯加積實主之,囑其如
法煎服。
迫服藥之後,果得大瀉數次。每瀉一次,則胸脅脘腹之滿痛,即輕减一次。至第三次瀉下之後,病者已漸能
平臥,即自轉轉側,亦覺痛可自忍。及二煎服後,又續下兩次,似已病去七分矣。
次日複診。見其效如此之速,餘固心喜,而病家亦言謝不置。診其脉沉亦起,不似以前之實而有力。察其舌
苔,則舌尖已退,根上膩黃漸化,而中心亦宣而浮起。誠恐餘邪未盡,再有反復,又顧及高年之體質,陷胸方
不容再劑。乃仿傅青主方,以瓜萎爲主,合小陷胸湯及葶藶瀉肺法。繼服兩劑,而告痊愈。接服調理脾胃之劑,
于是健康恢復矣。
大陷胸湯加積實方
錦紋大黃五錢(酒洗)  元明粉五錢(分沖)  制甘遂二錢五分(爲末)  炒積實五錢
上四味,先煎大黃積實。湯成,納元明粉之半量,再溫烊化,納甘遂末半量。調勻服之。六小時後,服二煎,
如前法.
瓜萎葶藶湯方
全瓜萎六錢 葶藶子三錢 制半夏四錢 炒積殼四錢 元明粉四錢(分沖)
上五味,先煎四味。湯成,納元明粉半量,再溫烊化。服二煎,如前法。

傷風汗多陽虛證
衛氣素虛,皮毛不固,動則自汗,忽感風邪,始則惡風惡寒,繼則寒熱幷作,頭項强痛,接再酸楚,間以噁
心,而自汗頗多。遲延兩日,漸至手足微撅,四肢亦微有拘急。技以桂枝加附子湯,一劑而痊。
患者顧芝軒,年 42 歲,爲勞動人民,庸工于菜市路一小茶樓中。其人衛氣素虛,動則有汗。皮毛既不固,
且與爐灶相親,熱湯相近,其平日自汗之情况,已可想而知。此種體質,即《傷寒論》所謂 ”病常自汗出者,
此營氣和,衛不諧,衛氣不共營氣和諧”之體質。而其所任職業,亦足促使其自汗多也。于 1950 年 3 月間,
以勞汗當風,忽患傷風之證。始則膏音惡寒,漸漸惡風,但寒不熱,約半日許,始漸蠢蠢發熱。此乃體質較弱,
故發熱較遲,不似體質强壯者,其發熱與惡寒同時幷見也。他如頭項强痛,腰特酸楚,間以噁心,而自汗淋漓,
較平時爲尤甚。
初病之時,以經濟關係,未延醫調治。至第三日,以病勢有增無减,且增四肢拘急,屈伸不和,手足發凉,
十指尤冷,此時始就餘診。入診室之時,餘見其面帶垢晦,袖手縮足,人扶而進。坐定之時,又見頭面頸項均
自汗頗多,領圍帶濕,氣息微喘。及診其脉,則覺手已微凉,手指尤甚。手如此,足亦可知。細詢其發病時日,
知才三日耳。其表證指曆,必由自汗而來。其他症狀,已如前述。綜其全盤症狀,太陽表證及衛虛末厥,必須
一鼓而克之,否則顧此失彼,難保元肢厥脉沉之危險也。乃處以桂枝加附子湯,俟汗止熱退後,再行調理。
諸生間曰:“此證面帶垢晦之色,頗似溫病,而今用桂枝,何也?”餘曰:“仲景之書,以證候診斷爲主。而
治療之法,又以有某證用某藥,無某證减某藥。今惡寒與發熱均在,且與頭痛項强、腰臀酸楚幷見。全爲風邪
表證,焉得不用桂枝。不似溫病之面垢,但發熱而不惡寒也,其認證在此。”
諸生又曰:“桂枝附子湯方,原爲不應大汗,而大發其汗,遂至漏汗不止之證而用之。今病者三日未治,根
本幷未發汗,何亦用此,”餘曰:“汝等讀書如此,難以與言醫矣。大發汗之漏,與此自汗之漏,其汗不止,
有何异乎?發汗與自汗雖有异,而漏汗不止則同也。既漏汗不止矣,安得不急用附子耶。且已手足微厥,四肢
微拘,附子之用,更不可緩矣。”
及至次日複診,果已一藥而痊。諸生更大喜而服。爲處以調理之劑,令服兩帖,以扶正氣。
桂枝加附子湯方
川桂枝三錢 京芍藥四錢 炙甘草二錢五分 熟附片五錢 生薑一錢五分 大棗十枚

傷寒
夏令傷寒證(一)
時當夏令,婦人惡寒高熱。頭痛項强,體疼骨疼,周身無汗、脉浮而緊。微有噁心及氣急,此真六月傷寒也。
詢其致病之源,系在電影場中,爲冷氣所逼。以麻黃湯加葛根、霍香主之。
友人楊達奎君,其夫人秦碧筠,年 41 歲。于 1942 年 6 月下旬,忽患傷寒。餘診之,症狀如上。心竊异之,
因其非勞動階級,何由致此。既詢其致病之由。秦即詳告雲:“滬上風行一時之觀世音影片,在滬光大戲院開
映。聞其情節至佳,因于昨日晚場往觀。時天氣頗熱,乃著雲紗短衣而往。入場則冷氣開放,凉爽如秋,意至
適也。迨一小時後,身覺微凉,繼則較甚。但以情節苦楚,爲之心酸墮泪,欲罷觀而不能也。直至終場以後,
更覺寒矣。歸時路遠,又未步行,乘車而返。夜深途中人少,車快如飛,于是惡寒更甚矣。抵家即覆被而臥,
始則惡寒不熱,至四小時後,則寒熱幷作矣。再進則頭痛項强,身痛骨痛,周身無汗,而亢熱矣。若初微覺凉
時,早出影場,必不至有此病也。
餘既得其病情,且確爲傷寒的證。不能因在夏令,而概不用麻黃也。昔賢謂有此證即用此藥,亦何懼哉。乃
處以麻黃湯加葛根、藿香,令其照法煎服,不必顧慮。時其夫楊君已回原籍,無人掌握服藥事。其鄰人有稍知
藥性者,謂”六月不可服麻黃,即便服之,亦只能三分之一,不可孟浪也,”秦從其商。服後微汗,但旋又複
熱而無汗,次日再延餘診。餘頗訝之,再三質詢,乃以實告。余當謝以不敏,令其再延他醫。
他醫治之,仍然無效。至第三日,挽張士瀛複來延餘,幷爲深致歉意。且雲:“先做與楊君爲好友,請勿計
其妻不信任也。”餘從之往。見其症狀雖末變。而較有煩躁意。因將原方去霍香,加生石膏五錢。秦服之,一
劑而汗出、熱退、神安。後爲之清理餘邪,微和其大便,即告痊可。
中秋將至,楊君由原籍回滬。備悉其事,特向餘致謝意曰:“若不再服麻黃,輾轉更換多醫,設有不測,咎
將誰歸耶?無怪先生之不肯複診也。”餘笑頷之。
麻黃湯加葛根藿香方
生麻黃三錢 川桂枝三錢 杏仁四錢 炙甘草二錢 粉葛根四錢 廣藿香三錢(按第二方,去藿香,加生石
膏五錢。)

夏令傷寒證(二)
夏令酷熱,晚間當門而臥,迎風納凉。午夜夢酣,漸轉凉爽。至二時左右,覺寒而醒,人室就睡。俄而寒熱
大作,頭痛骨疼,壯熱無汗。漸至煩躁不安,目赤口幹,氣急而喘。此夏令急性傷寒也,大青龍湯主之。
友人鄧漢城之侄,名一東,身體素壯,不易患病,于七月間忽病傷寒。時天氣白晝頗熱,至半夜後則轉清凉。
一東于晚間十時後,當門而臥,赤膊赤脛,只著一短褲,凉風拂拂,一夢如登仙矣。迨至二時左右,迎門風勢
更大,凉氣逼人,身發寒戰而醒。立即閉戶入房,裹毯而臥,猶覺寒戰不已。再加厚被,幷飲開水一杯,約一
小時,寒戰始止。孰知再後不半小時頃,而體溫上升,愈升愈高。頭痛體痛,周身無汗,捫之炙手。時漸天明,
遂延醫療治。
時醫以荊芥、薄荷、豆豉、藿香等治之,絲毫無效。延至下午三時,漢城延餘往診,途中即告餘以得病之由。
既至入室,見其時寒時熱,熱多寒少,周身無汗,心煩不安,手足躁擾,氣急微喘?自訴頭痛如刀劈,百節如
被校。再測其體溫,已至 41℃。脉亦洪大而浮緊。其病之重,可想而知矣。
立爲書大青龍湯一方。主藥生麻黃用四錢,川桂枝用四錢,生石膏用四兩,他藥准此比例。不用大棗,而易
以鮮竹葉五錢。囑配方回家自煎,幷告以煎法。先煎石膏,次下諸藥。煎成濾去湯上浮沫,滿碗服之。必得大
汗一身,乃可速愈也。
餘乃辭去。不意方箋送至藥店,店員不敢配方,驚訝之極曰:“此方劑量之大,從未見聞。現雖暑熱炎天,
石膏竟用至四兩,已屬駭人。而麻黃、桂枝,均用至四錢。當此時令,而服此方,豈不火上加油耶。此位大醫
師,必是昨晚醉酒,至今日尚未醒者也。”以方箋授來人,揮之使去。漢城得知,複親來餘所,問分量有無錯
誤,幷告知藥店人員之言。餘曰:“絲毫無誤,此時醫所不敢用,故彼未之見耳。”乃于方箋眉上寫明:“此
方由本醫師完全負責,與藥店無涉。”幷加蓋一章,以昭責任。使人再去配方,店員只得照配,幷謂來人雲:
“但願第二方明日再來。”盡半譏半懼之辭也。
藥既配回煎服,無何,煩躁更甚,一家惶恐,强自鎮靜。不半小時,而汗漸出,愈出愈暢。內衣盡濕,浸及
被裏亦濕。大汗約半小時,漸漸汗少。計汗出汗止,爲一小時又四十分。而高熱一退,諸病爽然若失矣。
次日一東親自乘車,來就餘診。告我服藥後之情形,餘心大快。又爲處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使之照
服一劑,毋須三診也。一東即乘車至藥店,告店員曰:“我即昨日服四兩石膏、四錢麻黃之人也。”于是相與
驚訝,均大贊服。
然吾猶有言者。依余經驗,麻黃湯證多,小青龍湯證次之,而大青龍湯證則較少。蓋正傷寒之發于冬令,而
化爲大青龍湯證者頗少。問或有之,亦須至五六日不解,天寒忽然轉溫,化煩躁乃速,否則不易見。今一東化
煩躁如此之速。蓋是時令炎熱之故。昔人謂,有是證即用是藥,豈可不三致意哉。
大青龍湯方
生麻黃四錢 川桂枝四錢 生石膏四兩 杏仁泥四錢 炙甘草三錢 生薑三錢 鮮竹葉五錢 (原方有大棗,
去之,易以竹葉。)

冬令傷寒證
冬令傷寒,發熱無汗。重衾叠被,仍覺惡寒。頭痛肢疼,背腰尤甚。以麻黃湯加羌、芷與服,再劑不效。詢
知煎法不善,幾誤病機,仍以原方如法與之,一劑而汗出即解。
友人鄧漢城君,住北京西路宏文書店之樓上。于 1940 年冬月中旬,重感寒邪。初時惡寒發熱即重,當延附
近之中醫,治之無效,改延餘診。餘察其惡寒高熱,雖重衾叠被,而猶嗇嗇不已。頭痛項强,腰脊酸痛,四肢
骨節亦然。捫之則皮膚乾熱無汗,切之則脉浮而緊。此冬月之正傷寒也,當處以麻黃湯加味方。所以內加羌、
芷二味者,以其體肥多濕也。意其必可以一汗而解。
詎一劑不效,次日複診,再荊亦不效。餘覺藥頗對證,然何以不效,世果有剪草席而冒爲麻黃者乎?因令轉
延他醫。鄧因喉間微有疼痛,改延喉科朱子雲診之,服藥依然無效。
翌日午後,請楊星候君,複延餘診。察其病狀如前,惡寒等表證仍在。因細詢前日兩次煎藥之情况。詎其夫
人龔志芳女士。囁嚼欲言而又止。餘告以但說無妨,可設法補救也。
龔因詳告餘曰:“第一日之方,系未遵先生之囑,由藥店代客煎藥者,覺其藥淡而不濃。次日因兩孩吵鬧,
病人怕煩,我携孩外出,令娘姨朱媽煎藥。不料朱媽又去洗衣,將藥湯燒幹,再急加水重煎。而又加得太多,
故頭煎服下一碗,還餘下半碗之多。後再加入二煎服之,始終無汗,故不敢令漢城知。”今始密告我也。余聞
之大笑,知其煎服未能如法之由。乃令速配原方,由餘指導煎藥。
先將藥置罐中,水泡半小時後(仍須多泡些時,因餘不能久留也),即將爐火改小,慢火煎熬,漸至煎沸。
約又二十分鐘,藥湯已濃。其色深黃而帶棕色,餘曰可矣。乃離火置地上,約兩分鐘,瀝清乘熱與服。餘即辭
去。
服藥不半小時,果周身覺熱,而汗漸外出,終之淋漓不已。又半小時後,汗雖漸少,而約持續二小時之久,
其汗乃止。一身寒熱盡退。六小時後,再服二煎。又得微汗片時,病即霍然。後又服調理之劑兩帖,恢復健康
矣。
麻黃湯加羌活白芷方
生麻黃三錢 川桂枝三錢 杏仁泥四錢 炙甘草二錢 川羌活二錢五分 香白芷三錢 生薑三片

冬令傷寒液少證
病者胃素不健,體質不强,表裏津液不足,非盛夏則皮膚無汗,至嚴冬則小便頗多,故平素即大便乾燥。忽
患傷寒,餘診其發熱惡寒,頭痛肢痛,項背腰臀,均覺痛楚,兩目帶紅,而唇齒乾燥。予以桂枝麻黃各半湯,
服如桂枝湯法。一劑而緩汗解,再以小量之小承氣湯,微和其裏,便通即愈。
友人楊達奎教授,胃納不甚强健,故體質不强。周身皮膚,乾燥不澤。平素頗喜品茗,雖每日飲多,而小便
亦多,故其津液顯然呈不足之象。非至盛夏之時,則皮膚無汗。一至嚴冬之際,則小便更多。此所以肌膚索澤,
而爲大便乾燥之因也。
在 1949 年冬月下旬,忽患傷寒。始則嗇嗇惡寒,及四肢手足關節,均覺酸楚。而獨皮處無汗,氣息微喘,
而微有噁心。經餘診之,斷爲正傷寒之候。楊君聞之,以爲必用麻黃湯方,蓋向知餘治傷寒而喜用經方也。
餘曰:“以君之證,麻黃湯在所必用。以君之體質,素來津液不足,麻黃總嫌太峻,蓋不能大發其汗也。余
有一法,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服如桂枝湯法。即服藥後,俟微有汗意之時,再飲熱粥一小碗,使微汗緩緩外
透。不可令如水淋漓,如此則病必除矣。”
楊君然之,其夫人秦碧筠親爲煎藥。如法服後,約半小時,果然微汗出矣,頭面胸腹及四肢,均感微濕,而
周身疼痛已較松。乃將預先煮好之熱稀粥,以湯瓢與之。
服粥後,微汗時間更爲延長,先後約三小時,而寒熱漸退,身疼立瘳。晚間續服第二煎,其病爽然若失。
次日複診,見其體溫複常,毫無所苦,惟舌苔微膩。詢其大便,因素來大腸津液不足,必隔二三日一解。今
前後計之,已五日未解。按其腹部,脘口尚和,惟按其臍下少腹,微有硬痛耳。再爲之處以小承氣湯,量亦較
少。令其煎服之後,只求大便一通,即停後服,目的在微和其胃腸,而不在大攻也。迨一服之後,大便果下燥
黑之糞球數枚,夾以溏粘之半流動物,而表裏均和而痊矣。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川桂枝二錢五分 京赤芍一錢五分 生麻黃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五分 杏仁泥三錢 生薑三片 紅棗五枚
小承氣湯方
錦紋軍二錢  川厚朴二錢 炒枳實二錢五分

濕溫
濕溫化燥證
夏令酷熱,患生濕溫,經醫久治不愈,漸至譫語神糊。余診其熱度頗高,自汗不已,胸悶心煩,舌苔膩而灰
黃,小便黃赤,大便轉燥。疹痦隱于皮下,而不能外達。余以大黃黃連瀉心湯合三仁湯與之。一劑而便通熱减,
疹痦外透。再劑則痦密如珠,疹則疏少。終以竹葉石膏湯合黃連解毒湯法加减,以競全功。
患者劉慶生,住曹家渡忻康裏,年 52 歲,于 1942 年夏末,患生濕溫傷寒。初經他醫治之無效,延及旬日,
漸至譫語神糊,合家驚懼,謀之于窑貨店主劉裕昌。蓋裕昌店主,與劉爲兄弟行也。因薦余往診,時在抗戰勝
利之前三年。
餘至該裏,見賭台林立,烟館亦有數家。蓋餘過比戶之門,非呼盧呼雉之聲,即吞雲吐霧之氣。余自忖,今
來鬼國矣。及入病家之門,登樓入室,則病者臥床上,亦置一付烟具,始知病者亦芙蓉城主也。
餘乃爲之診察,熱度頗高,自汗不已。蓋病候與天時之熱,及房間之小,有相因而至者,故使其自汗多也。
據自訴胸悶异常,心煩特甚,口渴而不欲多飲。察其舌苔,則濕膩而灰黃,捫之粘指。此即濕溫固有之苔也,
而不易化燥,即濕爲之耳。
詢其小便黃赤,大便在前一星期,則軟而不暢,此三四日中,則大便未解。此濕與熱幷之邪,漸將化燥也。
細察其胸背皮膚,似有白痦隱于皮下,但不明顯。紅疹雖有,但亦不多。
診其六脉遲緩,與體溫之高不相應,此濕溫固有之脉象,乃診斷上之一大助也。
餘因忖度其情,濕溫當通大便之時,不能不通,不過不能大下耳。此時雖未全化燥,但大便已三四日不解,
若不通利,則反有造成腸出血之危險。設大腸之濕,全從熱化,而致大便燥結者,則又當大下矣。
乃爲之處方,以大黃黃連瀉心湯合三仁湯法,加减與之。令服一劑,告以用藥之意。迨服後果大便得解,粘
膩而醬黃,小便亦較多。二煎服後,大便又解一次,粘膩如前。次晨視之,皮膚之白痦,已漸透出,而捫之格
手矣。原有紅疹,顔色亦較鮮艶。
至下午複延餘診,詢其胸悶已較减,心煩亦較安。乃將原方錦軍减爲一錢,加炒僵蠶二錢 五分,再服一劑,
大便又解一次,小便轉爲淡黃,而量亦較多,心煩已除,惟胸悶未清。
至三診之時,爲之去錦軍,减川連,令再服二帖。于是諸症大减,而胸悶亦解矣。
至第五日複診,見其險象已除,餘邪未清。改以竹葉石膏湯合黃連解毒湯法加减,連服二帖,熱即退清,表
裏均和。再處以調理本元之方,以扶其病後之虛贏焉。
大黃黃連瀉心湯合三仁法方
錦紋軍二錢 川黃連一錢 生黃芩三錢 飛滑石四錢 杏仁泥三錢  生薑仁五錢  白蔻仁二錢 制半夏
三錢 粉葛根三錢 鮮竹葉三錢
再診方
即前方錦軍减爲一錢。加炒僵蠶二錢 五分。
三診方
即前方去錦軍,减川連爲七分。
竹葉石膏湯合黃連解毒法加减方
鮮竹葉三錢  生石膏二兩 制半夏三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上川連七分 生黃芩二錢五分 生山栀二錢 
生薏仁三錢 炒粳米一酒杯。

産後濕溫化燥證
婦人産後,患生濕溫,胸悶熱高,頭痛肢疼,中西醫治之,均無效果。漸至化燥,神昏譫語,時或笑妄,胸
部有疹,大便四日未解,舌上斷津,撮空已見。姑以瀉心湯合承氣增液法,加生石膏、葛根、山栀與之,一劑
而譫語、笑妄及撮空均止,舌上津回,再劑即神識清明而轉安。
1953 年夏季,上海城內果育堂街育德裏 18 號,有張姓婦陳瑞娣者,年 24 歲。于産後十八天,患濕溫傷寒,
初延中醫,以豆豉、豆卷等治之無效。複延西醫注射青黴素,前後八針,依然無功。漸至化燥,神昏譫語,此
時延餘往診。
餘見如此重症,且有撮空之象,問知大便四日未解,捫其舌上,業已斷津。乃告知病家,危險已十有七八,
因征得病家之同意,爲處一方。以瀉心承氣增液法加生石膏、葛根、山栀主之。與服一劑,大便連下四次,如
醬如膠,惡臭异常,身有微汗。
次日較爲好轉,譫語不作,撮空亦止,舌上津回,延餘複診。依原方酌减分量,再加連翹三錢,花粉三錢,
連服一帖大便再解三次,神識立轉清明。後再處調理之方,數服而愈。
當其初處方時,病家問:“何以須如此凉下耶。”餘曰:“産婦在十八天以前無病之時,未有不食葷膩補品
者,如蹄膀、鶏、魚、桂圓、大棗等。未病以前,胃腸積垢,仍在其中。既病之後,中醫以産後體虛,不敢用
凉下之藥。西醫以瀉下之藥能引起腸出血,亦不敢用瀉下劑。故抗生素雖極對症,而腸胃積垢不去,猶寇盜入
主人之室,今注射青黴素,徒以糧資盜寇耳。”病家乃大贊服。
于此可知,每一病症當前,初時不愈,則必有複雜之變症。若徒恃一二種藥品,而不能應變處方,以施療治,
乃屬勞而無功也。且抗生素之製劑,其作用端在抗菌,一則能妨礙病菌之營養,一則能管制病菌之活動,而使
之日暮途窮,漸漸消滅,但幷無直接殺菌之能力。然處方目的,對于排泄病菌,幷未計及其確定之方,此亦西
藥療法之所短也。
瀉心湯合承氣增液法加石膏、葛根、山栀方
生石膏三兩 粉葛根四錢 川黃連一錢五分 生黃芩 川大黃 元明粉 生山栀各三錢 鮮生地五錢 鮮石
斛三錢 鮮蘆根一支

濕溫腸出血證
濕溫病延兩周日,熱度頗高,忽發腸出血證。肛門血出,涓涓不止,體溫漸見降低,周身蒼白,面無血色,
氣息微促,手足厥冷,脉沉細而數,捫其胸腹四肢,亦均發凉,而反赤膊赤足,若畏熱者,詢其欲得冷飲。先
與以西瓜汁,次以白虎人參湯加芩、連、地、丹主之。
同鄉旅滬之許長林者,年 53 歲,1943 年患濕溫傷寒。初未醫治,至四五日後,始延閘北附近之醫生治之。
時醫治外感病,通以豆豉、豆卷爲首藥,其他藥味,不問可知。此顧亭林先生所謂“今之醫師,其用藥也,使
人在于不死不活之間,遲延日久,而終至于死也,”可不懼哉。延至兩星期,于夜間八時,忽然肛門出血,涓
涓不止。再延附近西醫,注射止血針藥,仍然不止。延至午後十二時,始延餘往診。其兒媳來時,扣門聲甚急,
啓門視之,則泪流滿面,告我以來因,遂與同往。
登樓診視,則仰面而臥,周身蒼白,面無血色,氣息微促,不言不語,赤膊赤足,只著一短褲,滿染鮮血。
餘問:“體溫何時降低。”其妻答曰:“未下血前,終日熱高,下午以後尤甚。今一出血,熱度即行低降。”
于是知其爲濕溫傷寒之腸出血矣。問:“下血何如此之多。”曰:“已換短褲兩條矣,尚有舊布襯于下者,亦
均濡濕。”
再診其脉,則沉細而數。兩手均覺冰冷,因之再捫其胸腹及四肢,亦同樣發凉。而病者則毫不怕冷,不蓋被
單。時雖當七月初旬,但在晚間小雨之後,至夜深氣候頗凉,而病者四肢不收,亦頗若畏熱者。病至此時,值
得餘之慎重考慮矣。正沉思間,忽觸及《傷寒論》中,有一條文雲:“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
在骨髓也。”正此症矣。乃問病者曰,“欲飲冷乎。”病者初無一語,此時忽張目問餘曰:“能冷飲乎。”餘
曰:“莫問能不能,先問要不要。”病者曰:“心中熱煞,如何不要。家人不肯與我耳。”余令其妻速購大西
瓜來。病者大聲曰:“許我食西瓜,死無怨矣。”
因爲書白虎加人參湯,再加黃芩、黃連、鮮生地、粉丹皮四味。配方人去,買瓜人來。立將西瓜剖開,以湯
匙取汁與之。病者連吃數口,大呼稱快,忽自起坐,奪瓜及匙,挖大塊西瓜,連瓤啖之。七斤半重之大瓜,立
盡其半,乃臥平稱快不已。
無何藥來。令其先煎石膏,次下諸藥,後下川連,俟藥煎成,再將生地汁沖入,使病者服之。事有至怪者,
當食西瓜之後,周身已漸覺轉溫,但尚末恢復至常溫,病者已自覺肛門血少。迨服藥後,不一小時,而血漸止
矣,體溫亦複常。餘乃辭去。囑病者“西瓜少服,其所餘之半,再分三次可也。二煎至十時左右再服。”及出
門,已至四時。不知東方之既白也。
病者至十時,服二煎後,情形更佳,血不更出。但周身反又發熱,仍欲西瓜。至下午四時,延餘複診。餘察
其熱爲中度,尚不過高。問“大便解否。”日“未也。”余乃將原方各中藥,减量四分之一,再加粉葛根四錢,
錦紋軍三錢,期其表裏兩解。再令以西瓜續與之。幷囑“以病者之需要爲准,即要食時與食,不要食時,不勉
强之。”
迨服藥之後,先得微汗,約二小時,而表熱頓解。至夜間大便解後,裏熱亦除。據雲,“其所下之糞,均爲
醬黑色。”蓋瘀血與糞便俱下也。再服清理餘熱,佐以調理之劑,數帖而全愈。
最後余有爲讀者告者,即濕溫傷寒之腸出血,系腸中出血。由肛門涓涓而出,非是大便之時糞中夾血。如此
險症,設不用西瓜與此方,寧不危哉。西醫謂此症不可用瀉下藥,恐其引動腸出血。孰知此種腸血,均由不用
下藥而來。若早下之,則內熱內濕有去路,絕無此險矣。前賢謂“醫者意也,”今人或謂此語似不合科學邏輯,
設余診病時,若意想不及,或不讀《傷寒論》者,雖遇此症,而不敢用大劑凉下藥,則病者必名登鬼錄矣。
白虎人參湯加芩連地丹方
生石膏四兩 肥知母四錢 炙甘草三錢 西洋參四錢 粳米一兩 黃芩三錢  川連一錢五分 鮮生地一兩
(搗汁沖) 粉丹皮四錢 (按第二方加葛根四錢、大黃三錢 )

濕溫夾食重證
中秋而行夏令,天氣酷熱,飽食葷膩,夜靜露宿受寒。表裏不解,化爲濕溫。高熱自汗,氣悶胸痞,心腹滿
痛,譫語煩躁。舌苔濕潤膩黃。選用清凉承氣湯攻之,腹滿不减。詢知多食雜肉,以清凉承氣湯加蘇子霜,攻
之而愈。
南通劉輝庭之長子,年 22 歲,習業于上海西藏南路厚康祥布店。在 1939 年中秋之夕,店中高級職員,至別
家晚宴,囑學徒三人,將所有酒菜,儘量而食。蓋秋令尚酷熱异常,恐菜類留至次日,亦將腐壞而不能食也。
于是劉等乃恣意飲啖,既醉且飽。劉則露宿于凉臺之上,至天將明時,覺身寒而返臥室中。無何,即發熱頭痛。
次日延醫診治,時醫以薄荷、豆卷等治之不效。延已五日,始延餘診。餘見其高熱自汗,舌苔潤黃,胸悶腹
滿,間以譫語。詢知飽食葷膩,大便不解。斷爲夾食之濕溫。且溫病下不厭早。况如此大熱大實之症乎,乃爲
之處方。
清熱用石膏、葛根、銀花、連翹,化痰用花粉、瓜蔞、半夏、杏仁,祛濕用薏仁、滑石、佩蘭,攻積用大承
氣湯全味。石膏以二兩起始,硝、黃以四錢 起始,名日清凉承氣湯。
連服兩帖,只膚有微汗,便下黃水少許而已,而發熱胸悶腹滿仍如故也。乃將石膏加至三兩四兩,硝、黃加
至五錢 六錢,而大便仍爲稀黃水,熱仍不退,積仍不下也。余乃敬謝不敏,請其另延他醫。
劉父乃請西醫灌腸,二日連灌二次,亦皆灌出稀黃水而已,而發熱胸悶腹滿仍如故也。複又延余,餘乃膽量
驟增,檢出《傷寒論》之原文:“腹滿不减,减不足言,宜大承氣湯”與劉父觀之,以堅其信心。將石膏加至
六兩,硝、黃各用八錢,一貼不效,再貼又不效,大便仍爲稀黃水耳,此時余亦感計窮。因驚嘆曰:所食即是
生鐵,亦應攻之使下矣,何積聚如此之堅也。店中女僕忽曰:“其他魚肉不計,但肥鶏一隻,已有大半在其一
人之腹中。”二學徒亦證明女僕所言不虛。余聞此言,忽憶中國醫學史中,節錄《南齊書》褚澄治李道念食鶏
一案,以蘇子一升,服之而愈。乃决將原方减味,加蘇子霜與服。嗣思若加蘇子而果效,則爲蘇子之功耶,抑
仍爲硝、黃之功耶,將不得而知之矣。决將硝、黃改爲五錢,另加蘇子五錢。
孰意一服之後,夜間即大下數次。如膠如漆,粘膩异常,惡臭不堪,最可怪者,夾有酒氣。腹滿仍不甚减。
四日之間,續服四帖。積乃去其六七,嗣乃逐漸减量。又服三帖,宿垢去盡,漸思薄粥。再進調理之劑,而漸
痊可。計是症經餘診治,十四日中,服凉下藥十三帖。內石膏用四斤有餘,硝、黃各用六兩有餘。昔人謂:“
有是症,即用是藥。”又曰:“有病則病受之。”觀于此症,當益信而不誣矣。
清凉承氣湯方
生石膏六兩 粉葛根六錢 淨銀花 淨連翹 天花粉 瓜蔞各五錢 制半夏 杏仁泥 薏苡仁 飛滑石 佩
蘭各四錢 綿紋軍 元明粉各八錢 上川朴三錢 炒枳實五錢 (
按:此是第三診所處之方,分量最重,系次第而加,但仍無效。)
清凉承氣湯加蘇子霜方
生石膏四兩 粉葛根 淨連翹 天花粉 全瓜萎 飛滑石各四錢  錦紋軍 元明粉各五錢 川厚朴三錢 
炒枳實四錢 紫蘇子霜五錢 (
按:此方服四帖後,再减量續服三帖。宿垢始去盡,接服調理之劑而愈。)

熱病
熱病夾食重證
夏令溫熱,旬餘不解。大熱無汗,煩躁不安,譫狂互見,唇焦齒垢,舌苔焦黃帶黑,而有芒刺。大渴欲飲,
便秘溺赤,身有疹痦,大如綠豆。連進白虎增液承氣,幷令睡臥濕地,恣食西瓜。狂雖止而譫語仍作,便雖通
而積滯不下,詢知食鴨肉成疾。以白虎合增液承氣湯加蘇子主之,終加犀角而清之,其病始愈。
粵人陳某,年 23 歲,在新閘橋北順昌押典行中爲學徒。于 1940 年 6 月間,患溫熱病,諸醫不效,延已旬餘。
門人郭文忠爲其同鄉,介余往診。
餘見其大熱無汗,煩躁不安,譫語頻作,唇焦齒垢,舌苔黃膩帶黑,而有芒刺,大渴引飲,無時或休,大便
秘結,小便短赤,身發有痦疹,大如綠豆,與尋常之痦疹絕不相同。余乃以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湯投之。石膏用
至四兩,硝、黃各用四錢,幷令恣啖西瓜。然大便雖解黃水,而積滯不下。
次日石膏加至五兩,硝、黃各加至五錢,仍然如故。心計大腸之津液枯矣,正氣憊矣。乃先爲之注射滅菌葡
萄糖 1000 毫升,然後仍進前藥。幷將石膏加至六兩,硝、黃各加至六錢,而仍然解下稀水而已。再仿黃龍湯
法,加黨參三錢,幷令臥于濕地,仍然無效。不獨無效,且增狂妄,竟欲奪窗而走。乃于方中複加紫雪丹四分,
石菖蒲三錢,連進兩劑。狂雖止而譫語仍作,便時通而滯絕不下。
余爲計窮,曾囑郭生致意病家,另延明哲。而病家以余認症的確,用藥有膽有識,設再委之于時醫,則必死
無疑。力請續診,雖有不測,决無异言。余見其小便赤黑如鶏血,雖將方箋置諸案上,而擱筆不能爲一藥。因
前舉諸方諸法,溫熱病之治法盡矣。躊躇半日,忽憶劉輝庭之子,方中加蘇子霜而愈。乃細詢未病之前,曾食
何葷腥。據店中同事雲,“曾食鴨肉頗多。”餘細思鶏、鴨是一類家禽,劉子食鶏肉成疾,治之有效。陳姓食
鴨肉成疾,亦必有效也。乃以前方加蘇子霜、萊菔子霜各五錢,促令與服。是夜即得積滯大下。其量頗多,如
果醬、如魚凍,成團成塊,陸續下行。腹部稍軟,舌苔漸退。
四日中連進四貼,積滯去其大半,而小便赤污如故,煩渴不减。計先後所服石膏有四五斤之多,硝、黃各有
五六兩之多,大西瓜約食廿餘隻,而病仍如此不易清澈,誠出人意料之外。乃將前方分量略减,幷加暹犀角六
分,連進兩帖,滯乃全去,小溲始清,漸思薄粥。接服調理之劑,又周日而安。
白虎合增液承氣湯方
生石膏六兩 肥知母四錢 炙甘草三錢 鮮生地五錢 鮮鐵皮斛三錢 錦紋軍 元明粉各六錢 炒枳實全瓜
蔞各四錢 炒粳米一兩(
按:此亦第三診用量最重之方,服之無效,轉增狂妄。後加紫雪丹四分,石菖蒲三錢,狂妄雖止,而滯絕不
下。)
白虎合增液承氣湯加蘇子霜方
生石膏四兩 肥知母四錢 炙甘草二錢 鮮生地四錢 鮮鐵皮斛三錢 錦紋軍 元明粉各五錢 炒枳實 紫
蘇子霜 萊菔子霜各四錢 炒粳米一兩(
按:此方服後,即積滯大下。然仍煩渴溺赤,內熱不清。後將此方稍减分量,加暹犀角六分,連服兩帖,熱
始漸清。)

熱病神昏發厥證
女青年初秋病熱,初時惡寒發熱,而旋不惡寒,但有熱候。不慎口腹,更食糍飯。因之熱度更高,達 40℃
以上。晚間忽然發厥,頓失知覺,少時轉醒。醫以退熱劑投之,幷注射青黴素,熱不少减。余以一解四清湯與
之,一劑熱退,再劑熱清而康復。
患者彭庚弟,女性,年方 18。習護士業于廣慈醫院,星期日返家休息。時在 1955 年 7 月中旬,秋熱如虎,
初以納凉冒風,已覺不適。次又糍飯粘食,更覺飽悶。始之以惡寒發熱,至午後則熱勢尤高。後又轉爲但熱不
寒,頭痛肢疼,心煩內熱,晚間更覺煩躁不安。其父恐生變端,雇車擬送廣慈醫院。及扶庚弟下樓時,忽然發
厥,神昏不語,此即西醫所謂休克也。其父情急,立以電話通知醫院,派救護車來接,無何車來,此時庚弟已
醒轉,抬之上車。及至院中,命具急症手續。
約一小時後,醫師始爲之診察。當告庚弟父曰:“病可無礙。以熱高而發休克,此亦常有之事。爲之注射青
黴素,內服退熱之劑,即可漸愈,慎無懼也。”因即如法治之。病家以女習護士,求住院中療養,院中以病床
人滿爲辭。彭君無奈,只得要求俟續注一針青黴素後再行返家。届時經第二次注射,幷予以內服藥數包,乃雇
車挈之而返。迨返家以後,熱度仍不少减,心煩口渴如故。
次晨七時,延餘往診。餘察其症狀,幷詢知昨晨尚食糍飯一團,因而熱度增高,而晚間即發休克者。因告之
曰:“此溫熱病也,以時計之,發熱今已三日,有兩足天矣,胸部必有隱隱之紅疹也。”解衣視之,果然有少
數顆粒,散在胸前,惟隱于皮下而不顯。餘告之曰:“此證頗重,今爲處方照服,如得下得汗而熱退,則紅疹
亦退矣。如熱仍不退,則紅疹必續發而多,此即西醫之所謂癍疹傷寒也。”因處一方,以一解四清湯與之。幷
囑藥須自煎,方可有效,否則假手于藥店之代客煎藥,必無效也,因以煎法告之。余去後,病家照法煎服,一
小時後,漸漸安靜,身有微汗。約二小時後,大便又解,連解兩次,膚汗更潮。至午後再服二煎,大便續解兩
次,于是熱退七八矣。
翌日晨,複延餘診。其父導余登樓,見庚弟已坐起整理書包。其父驚謂曰:“汝剛熱退,而又勞動精神,何
可如是耶。”庚弟曰:“兩日後須小考矣,故餘整理之也。”余聞此言,笑謂之曰:“小考將來可補,身體康
健第一要緊。汝不自記前日晚間之休克乎,慎勿過勞也。”及診察後,依前方酌爲加减,再服一劑而安。
一解四清湯方
錦紋軍二錢五分 炒熾殼三錢 生石膏一兩 粉葛根 淨連翹 淨銀花各三錢 杭菊花二錢 生黃芩 生山
栀塊 滑石(包)各三錢 鮮竹葉四十片(
按:以黃、枳下氣通腑,以膏、葛清經腑,以銀、翹、菊清上焦,以芩、栀清膈間,以滑石清膀胱,故名一
解四清湯。)
一解四清湯加减方
錦紋軍一錢 炒枳殼二錢五分 生石膏六錢 粉葛根三錢 生黃芩二錢 生山栀三錢(杵) 薤白頭二錢五
分 塊滑石二錢(包) 鮮蘆根一枝(
按:此即前方去杭菊花,加薤白頭,以竹葉易蘆根,其他藥量,稍有减少耳。)

陽明熱病傳少陽證
婦女于季夏之初,患生熱病,醫初治之以銀、翹不效。見其有煩躁,治之以栀、豉,又不效。餘診其高熱自
汗,口幹舌絳,大渴欲飲,周身膚帶紅色,猶如中酒,捫之熱甚,煩躁不安,小便黃赤,診其脉洪大而數。以
白虎人參湯加花粉清之,而熱退神安。迨三日後,餘邪複傳少陽,寒熱往來,口苦咽幹,兩脅疼痛,心煩欲嘔。
複予以小柴胡湯加檳榔、藿香方,兩劑而痊。
八仙橋八仙坊有朱美珍者,年 30 余,于六月初甸,患生熱病。初未延醫診治,及兩日不退,漸覺加重,乃
始延醫。醫以銀翹散與之,一劑不效,再劑亦不效。改延一醫,醫以其煩躁也,與以栀子豉湯,而亦不效。其
夫之友顧雨芝囑延餘診。
余登樓時,尚未入室,即聞病者大聲曰:“能以冰水與我飲之,則謝天謝地矣。”余聞此言,已知爲白虎湯
證。迨入室之後,則室中四五人,環立相向。群慰之曰:“醫生來矣,請醫生診治,冰水不可飲也。”餘既坐
定,察其面色及周身皮膚,皆現紅色,猶如中酒之狀,且白睛亦帶水紅。捫之則皮膚熱甚,周身自汗濕手,煩
躁不安。
診脉之時,因煩躁而三脫其手,六脉皆形洪大而數。問其“欲冷飲已幾日焉?”曰:“前日已欲多飲,昨今兩
日尤甚,且欲飲冰水也。”其夫曰:“他醫謂不可冷飲,飲之則大邪必遏于裏矣。故不敢與之,而內子索之不
休,奈何?”餘曰:“如有冬令收貯之雪水,可以與之,惟此一時不易得耳。近已六月上旬,聞新西瓜已上市,
可購而與之食也。”因令其先買西瓜,即爲之處方。以白虎人參湯加花粉與之,幷令其先煎石膏,後下諸藥,
餘即辭去。
迨病者先食西瓜後,煩躁即覺减輕,次則如法煎藥服之,身汗先多而後少,身熱先增而後降,三小時後,降
至平溫,膚紅亦漸退,煩躁完全不作。晚間再服二煎,則高枕一覺,明日其病如失矣。
次日未延續診,餘亦不知其藥後之情形。再隔兩日,複延餘診。雲:“前日服藥已痊,故未複勞先生。由昨
夜起,忽又發寒熱,惡寒之時,欲蓋衣被,至發熱之時,又去衣被。夜間及上午,如此反復,已三四次矣,得
非又患瘧疾病乎。”餘知之曰:“此無他,因上次一劑退後,陽明經餘邪未清,複傳少陽,似瘧而實非真性瘧
也。設前次續診,再服清理余邪之方。二劑,則無此患矣。”及診其脉,弦而兼數,他症如上文所述。再爲之
處方,以小柴胡加檳榔、藿香與之,兩服而痊。後更處以調理之劑,續服以扶持正氣焉。
白虎人參湯加花粉方
生石膏三兩 肥知母六錢 炙甘草三錢 西黨參五錢 天花粉四錢
小柴胡湯加檳榔、藿香方
春柴胡 生黃芩各三錢 西黨參四錢 姜制半夏三錢 炙甘草三錢 花檳榔 廣藿香各三錢 生薑一錢 紅
棗十枚

熱病陽明經證
婦人仲夏病熱,初惡寒而旋不惡寒,延至四日,病勢愈進。赤膊赤足,臥于地上,煩躁不安,反復顛倒,目
赤膚紅,猶如中酒,多汗如珠,大渴引飲,脉洪大而數,舌絳而幹。先飲以西瓜汁,次進以白虎人參湯加花粉
方。
上海羊尾橋有陳姓婦,年 42 歲。于五月端午節前三日,患生熱病,此即《內經》所謂“夏至以前爲病溫,
夏至以後爲病熱”是也。初爲惡寒發熱,旋即但熱不寒,濺濺然自汗出。至第三日,大汗如洗,他醫治之無效。
第四日始延餘診。
入室時,即見其仰臥于水泥地上。赤膊赤足,僅著一短褲,周身皮膚如中酒,目亦潮紅,煩躁不安,反復顛
倒,無片刻之寧。自汗如珠,滾滾不已,四肢微厥,而胸部捫之炙手,大渴引飲,欲得冰水以爲快。
診其脉,則洪大而數,重按之則微芤。察其舌,則色絳而幹,毫無潤氣。余知爲白虎湯證。但處方配藥煎藥,
尚須一相當之時間,乃令先購隔年西瓜,取汁恣意與飲之。爲處白虎人參湯加花粉方,幷囑其先煎石膏,次下
諸藥及粳米。俟米熟湯成,濾清與服。
迨西瓜購來,取汁先與飲之,呼快不已,自汗即漸少。再服湯藥後,不二小時,而汗出熱退,煩躁漸停。續
服二煎,得睡一夜未醒。次日晨,其病如失矣。
白虎人參湯加花粉方
生石膏六兩 肥知母八錢 炙甘草三錢 西黨參四錢 天花粉四錢 粳米一兩

熱病發癍疹證
夏令熱病五日,發生癍疹,大小相雜,色紅帶紫,高熱不退,自汗,心煩不安,口幹作渴,欲得冷飲,舌絳
而幹,白睛發紅,六脉洪大而數。廠醫治之無效。餘令先以西瓜汁飲之,次投以白虎人參湯,加葛、地、斛、
栀。一劑而熱退躁止,癍疹色淡。詢其大便未解,心下鬱鬱微煩。再以竹葉石膏湯合調胃承氣湯,便解熱清而
獲愈。
曹家渡之三官堂橋北中華織造廠,有俞某者,爲該廠厨房主持之工友。于 1952 年夏末,患生熱病。中醫謂
溫病之發,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者爲熱病,蓋以時令分也。初覺微有惡寒,旋即體溫上升,而不再惡寒。數
小時後,即高至四十度以上,頭痛肢酸。嘗經廠醫治之無效。次日則口幹作渴,覺內熱如焚。第三日,則更增
煩躁,反復不安。第四日,則身發癍疹,大小相雜,懊(忄農)更甚。雖經醫連用青黴素及氯黴素治療,然病
仍日增不已。至第五日,其廠中有工友某偶在裕昌窑貨店購物,談及此證,雲將改送醫院。裕昌店主告之曰:
“此必傷寒病也,非延余醫師治療不能速效,且必有把握也。”某工友回廠,取得俞姓工友及廠中同意,來延
餘診。
當餘步入廠中,經過診療室前時,內有白衣使者四五人,見餘人內,目逆而送之。余既登樓,至病者之室,
見病者臥于床上,赤膊短褲,反復不安,見餘入內,則强自鎮靜。
診其左脉,則以右手撫胸,診其右脉,則以左手撫胸,其心煩可知。而脉則洪大而數,舌則乾燥而絳,目則
白睛發紅,赤絲繚繞,膚則癍疹相雜,色紅而紫。幷詢知口渴不休,欲得冷飲,其表裏之熱可知。
餘令先購一大西瓜,取汁與之。乃爲之處方,以白虎人參湯爲主,加葛根、生地、石斛、山栀。令如法煎服
一帖。幷告病者以無礙,安心服藥可也。迨一服之後,病去六分。
次日複診,見其向之高熱已减,煩躁已安,周身之疹色漸淡,而不似前此之紫紅矣,診其兩脉亦漸平。惟病
者自訴,覺心下尚鬱鬱微煩。詢其大便有幾日未解,答雲:已四日不解矣。再察其舌,則中尖及邊沿之絳色,
已較轉淡,惟根部薄膩,而帶燥黃。乃改以竹葉石膏湯合調胃承氣湯。盡大劑白虎之後,有改用竹葉石膏之可
能,在清凉之中,有兼用微利之必要,故以此兩方合用之耳。
服藥之後,大便果解,而諸證悉除,舌根黃色退清,而思食矣。
三診之時,囑以竹葉、石膏、薏仁三味,煎湯當茶,飲之三日。另以香砂六君子加神曲、麥芽,以益氣和胃
焉。
白虎人參湯加葛地斛栀方
西黨參四錢 生石膏四兩 肥知母六錢 粉葛根五錢 鮮生地六錢 鮮石斛 生山栀各三錢 炙甘草二錢 
五分炒粳米一兩
竹葉石膏湯合調胃承氣湯方
鮮竹葉一兩 生石膏二兩 麥門冬(去心)四錢 潞黨參三錢 錦紋軍二錢 元明粉二錢 (分沖) 炙甘
草二錢 炒粳米五錢

小兒熱病劇嘔證
小兒 4 齡,患生熱病。煩躁反復,時時嘔吐,藥不下咽,熱勢頗高,周身無汗,肌膚炙手,目赤口幹,唇焦
齒垢,口氣噴人,脘口拒按而痛,大便不通,手足微厥,醫易六七而無效。因令臥于濕地一宵,嘔吐即止,身
有微汗。更以承氣增液法加葛根、黃芩、石膏主之。
上海順昌路蔡生南君之幼兒,才 4 歲,庶出,愛之愈恒。素喜雜食,家長不之節也。忽于四月底患生熱病,
時已在夏至後矣。故中醫學說不稱溫病,而稱熱病也。
一日。有友人馬順康介餘往診。甫登樓,即見其家人,皆泪流滿面。余見床上病兒,片刻難安,煩躁反復,
時時嘔吐,雖少飲開水亦吐,額上有汗,而頸下全身皆無汗,捫之膚幹炙手,目赤口幹,唇焦齒垢,口氣噴人,
按其脘口作痛,手足反現微厥。
聞其時日,曰“才四日耳。”問其大便,曰“四日未解也。”問前醫與服之藥,情形如何,曰“點水已不能
下,少飲水且嘔吐不止,何况于藥。”問西藥服過否,曰:診過中西醫六七人之多,藥不能下,故均不效耳。
余沉思有頃,即問蔡君曰,“汝夫婦尚要此孩否。”蔡君垂涕泣曰:“吾兒焉得不要,先生是何言耶。”餘曰:
“汝若不要汝兒,則吾有一法試之;汝必要汝兒,則吾絲毫無法矣”。蔡曰:“先生出此奇言,有何意耶?”餘
曰:“令郎之病,以劇嘔不止,而藥不下咽,若嘔止則有辦法矣。今有一法,恐君不肯照行耳。然而不用餘言,
則斷然危矣。”蔡君問何法。餘曰:“汝果不要汝兒,可將伊置之地上,以泥土地爲佳。但上海無泥土地,可
將水泥之地上,以水沖之使潔。再以大毛巾濡濕,置水泥地上。將汝子抱置其上,任其反復,使過一夜。至明
晨再看其情形如何也,然恐汝心不舍耳。”蔡曰:“此何意耶。”餘曰:“此時病急,不是講醫理之時,信否
隨汝也。”
有頃,蔡忽呼僕曰:“來來,如余先生言,速爲辦來。”于是僕人將灶間內水泥地洗刷一清,再將大毛巾濡
濕,置于其上。蔡即抱兒仰臥之,初尚反復身體,一刻鐘後,已煩躁漸减矣。餘去後,即不知其情况如何。
次日上午九時,又延餘去。蔡即歡然告餘,謂“睡至夜間十時後,即不再嘔吐,身有微汗,熱亦漸退而安眠,
直至此時,神識大清,尚得無礙否。”餘視危機已去,脉象已較平,乃處增液承氣加葛根、黃芩、生石膏以治
之。大便解後,奇臭難當,複得微汗。再劑减量與服,大便續下數次。表裏熱清,而病遂霍然。
他日蔡君問餘曰:“先生之治,曾救小兒之命。然其醫理。可得聞矣。”餘曰:“今可告君矣,夫炭置爐中,
燃之片時,則成灰矣。若將已燃之炭,置于潮濕土地上,片時即熄,而炭則依然爲炭也。何哉?蓋地上潮濕之
水氣,被炭吸收,而炭中之火氣,又被濕地吸收,水火之氣,成交換作用,故火熄矣。令郎之症,亦猶是也。
溫熱內傳,與胃家實合而爲病。中脘不通,胃氣爲逆,因嘔吐不止。熱與實不去其一,則嘔吐不止也。然藥已
不下,其將聽其死耶。故不得已用此一法。斷爲熱實之證,故敢臥之于冷濕地也。果然一臥而熱退,熱退而嘔
止。再用承氣湯奪其早成之實,合增液法,救其將竭之陰,故之效耳。君如要此愛兒,不肯弃置于濕地,則必
不可救矣。”蔡君驚駭嘆服。一時傳爲奇治雲。
增液承氣湯加葛根、黃芩、石膏方
潤元參二錢 大麥冬(去心)二錢 細生地三錢 錦紋軍一錢五分 元明粉 粉葛根各二錢 生黃芩一錢五
分 生石膏六錢

婦人産後熱病(一)
婦人産後熱病,迅即化燥。面緋目赤,口唇燥裂,舌苔焦膩,而環邊紫絳,欲食冷物,煩躁不安,時或昏糊
譫語,脘口拒按,胸有隱疹,皮膚乾燥,大便不通,小溲短赤,已見呃逆,以白虎承氣增液法加减主之。
王姓婦,年 26 歲,住上海市城內三牌樓。于六月間,産後發熱,久久不退,諸醫罔效。延至二十餘日,始
延餘診。
病者面緋目赤,口唇燥裂脫皮,舌苔焦膩,而邊緣紫絳,津液乾枯,口幹欲飲冷水,時或譫語昏糊,煩躁不
安,脘口拒按作痛,腹部較軟,胸部紅疹,隱而不透,皮膚乾燥不澤,額上或有汗出,熱甚耳聾,大便多日不
解,小溲短赤,胸內如焚,手足微冷,已見呃逆。
餘見此狀,覺毫無把握,既屬産後,且又正衰邪盛,用藥誠大難事。迨遍閱諸方,只桑菊、銀翹、豆豉、豆
卷而已。然當危急之時,决將産後兩字,置之度外。爲書一方,以白虎承氣增液法加减與之。幷囑另以好西瓜
汁與之多飲。
此方服後,大便得下二次,惡臭粘膩,莫可名狀。然硝、黃不敢多用者,以正氣虛也。大便既解,呃逆頓除,
皮膚有汗,熱勢漸减,神情亦轉安靜,且能略進米飲。
次日爲之略爲加减,續服一劑。大便又下二次,幷解赤頭蛔蟲一條。于是神情完全清明。後又續進清理餘邪、
扶持正氣之劑,旬日而告痊矣。
白虎承氣增液法加减方
生石膏三兩 肥知母 鮮石斛各四錢 鮮生地一兩 天花粉六錢 生黃芩三錢 生山栀四錢 大麥冬三錢 
錦紋軍 元明粉各二錢  炒粳米一兩 鮮蘆根三兩 生梨汁一杯(沖服)
婦人産後熱病(二)
婦人産後三日,患生熱病。住所炎熱,因之身熱更高,而日晡尤甚,自汗晝多而夜少,口渴欲得冷飲,脘口
拒按作痛,舌苔黃膩,詢之曾食葷膩,滯于中脘。以自虎承氣瀉心法加减主之,幷囑遷一清凉之地,病家忽略
余言,終至成敗血症而亡。
顧雨芝妻何氏,年 32 歲,亦于六月間分娩。第三日即發熱惡風,他醫治之無效。延至第八日,始延餘診。
病者家中爲一老虎灶,煤灶之氣,熏蒸滿室。屋既狹小,病者又臥于一閣樓之上,舉頭即是屋頂,悶熱异常。
病者則周身有汗,晝甚多而夜較少,因自晝上爲日曬,下爲爐蒸也。其一切症狀,幷不如前者之甚。惟有時昏
睡,有時煩躁,熱勢日晡尤甚,口于作渴,亦欲冷飲,脘口則拒按作痛,舌苔黃膩。問之則産後二三日,曾食
葷膩、桂圓等品,濁膩滯于中焦故也。
餘乃爲之處方,又白虎承氣瀉心法加减與之。幷令另以生梨汁或荸薺汁,少少與之。如服藥見效,明日複診,
若或不效,最好送至醫院。蓋餘恐病者住所太熱,服藥難見功也。
次日未見進退,複將前方加减與服,依然如初。餘乃决定送人醫院,得一空氣清凉之地,或可早愈也。不意
病家忽略余言,未人醫院,又延他醫治之。遷延旬日,愈治愈危。
複延餘診,此時在産後已二十餘日矣。餘見其昏糊更甚,頑熱不退,自汗不止,眼珠上聳,脉細數之極,决
爲之注射葡萄糖,以增其液。待針頭刺入靜脉,觀其回血,已如醬油水矣。知毒已人血,乃告以不治。後未三
日而亡。
白虎承氣瀉心法加减方
粉葛根三錢 生石膏二兩 肥知母 天花粉各四錢 石菖蒲 生黃芩 生山栀 連翹各三錢 生大黃二錢 
鮮竹葉一把

綜上兩證觀之,得一結論焉。此兩人之病,前者重而後者輕。然重者生,而輕者死者,住所有關係也。前者
住于一甚高之空屋內,空氣較佳,無溽暑爐灶以益其邪熱,故用藥得以應手奏功。後者居于一爐灶之上,屋頂
之下閣樓之上,上下交蒸,自汗太多,故雖用凉藥,而不易見效,此其致死之一端。且産後二三日,即進葷腥、
桂圓等品,病已發見,猶以爲産後體虛而補之,此亦其致死之一端也。

溫病
秋溫惡候叠見證
秋溫重候,醫投桑菊銀翹,漸至神昏譫語。終之旬日以降,十惡之候,已見其五:撮空也,拈指也,循衣也,
摸床也,直視也。他如譫語漸變鄭聲,舌燥終至斷津,更無論矣。飲之以西瓜汁,注之以葡萄糖,灌之以白虎
承氣增液湯。一劑大瀉而熱减,再劑續瀉而神清,終以竹葉石膏湯合凉膈散完全收功。
在抗戰後之第三年,有陳姓者,忘其名,以蘇北淪陷,來滬求生。依其戚張士隱君,住于現建國中路之天成
裏內。日作小工,夜晚歸來,只能糊口而已。于秋八月間,忽患溫病。初以爲小病無礙,且又經濟困難,未延
醫治。四五日後,即見化燥。口幹齒垢,舌膩唇焦,神昏譫語,陽明實熱之證也。此時始延醫治之,醫以銀、
翹、桑、菊,合栀、豉之類以治療之。再劑不效,蓋證重藥輕,車薪杯水,其何能濟。如此延及旬日,而險象
環生。如撮空、拈指、循衣、摸床、直視等十惡之症,已見其五,其險惡可知。其戚張士隱君,固如齊人焉,
而有一妻一妾;又如汾陽焉,而更兒女衆多。故經濟亦難顧及。迨證危至此,醫辭不治,乃不得不爲之設法,
另求他醫,以盡人事而已,乃延餘往診。
余既入室,由張君導至一小閣樓上,抬頭頗低,光綫暗黑,即開電燈診視。見其一切症狀,如上所述,亦即
辭以不治。張君固强之,且謂餘曰:“即用藥無效,不幸死亡,不怪醫生也。且其妻在蘇北原籍,若不幸而亡,
其妻亦必怪餘不爲窮親戚盡力治療,先生幸爲我圖之。”餘亦無奈,即再爲之細加診察。見其煩躁與昏沉互見,
尚未完全昏沉也。詢其小便赤澀而短,尚未完全津渴也。重按其胸腹,亦知皺眉,尚未完全失知覺也。詢其有
無呃逆,據雲偶則有之,時間不長,測知胃氣尚未全絕也。至于舌上斷津,燥裂口臭,更無論矣。
當即對張君曰:“此陽明實熱之證。延至此時,下亦死,而不下亦死。君既如此要求,餘爲醫者,亦當盡最
後之力。此王孟英先生所謂與其坐以待斃,莫如含藥而亡。陳君之證,若非惡證十有其五,猶較有把握,故不
敢作豪語日必可脫險也。”乃先令購一大西瓜,取汁以湯匙飲之,再爲之處方。以白虎承氣合增液法,酌用大
量,令配藥速回。隨又以葡萄糖之溶液 1000 毫升。爲之施行靜脉注射,以增其血液,以强其心臟。約 40 分鐘,
注射完畢。蓋一小閣樓上,施行注射,亦必須席閣板而爲之。迨注射以後,藥亦配來。立令煎與服之,餘即辭
去。
服藥之後,不三小時,即覺病者腹內雷鳴,無何即大瀉于臥席之上。初爲燥硬之幹球,繼爲粘稠之黑糞,如
醬如膠,挑之成帶狀,其粘如是。續服二煎,一夜間連解大便四次。翌晨視之,而人之神識漸清矣。
張君喜極,于上午十時,複延餘診。餘見病者神清,氣息亦較靜,目睛已轉白,胸腹部亦較和軟,惟重按之,
仍有疼痛。舌上津液已回,但未十分潤澤。口中熱臭已减,小便已較多,然黃赤如故。呃逆已除,完全不作。
再飲以西瓜汁,已覺清凉適口,而知其味甘美也。乃令將原方稍减分量,再服一帖。病更好轉,已思食粥湯。
三診之時,以竹葉石膏合凉膈散清解余邪而安。
白虎承氣湯合增液法方
生石膏六兩 肥知母五錢  炙甘草三錢  錦紋軍 元明粉各六錢 炒枳實四錢 鮮石斛五錢 鮮生地 
炒粳米各一兩 鮮蘆根一大枝(去節)
竹葉石膏湯合凉膈散方
鮮竹葉一兩 生石膏三兩 麥門冬(去心)四綫 潞黨參三錢 炙甘草二錢 川大黃三錢(酒洗) 淨連翹
四錢 淡黃芩三錢 (酒炒) 栀子仁三錢 炒粳米一兩

秋溫昏譫腹滿證
秋溫旬日,口幹齒燥,舌苔焦黃,大便旬日不解,腹大滿而喘,按之如石,時或譫語,時或昏沉。以重劑大
承氣湯加青皮、萊菔子主之。
長壽路英華裏,有李姓者,年 46 歲。患秋溫病旬日,他醫治之無效,嗣延餘診。病者仰臥床上,腹部滿如
覆釜,平面視之,腹部高。于胸部,約二三寸。氣息微喘,按之如石,滿腹皆痛,脉實而有力,口幹齒燥,舌
苔焦黃,而熱度反不高。
詢其致病之由,據其家人告余:“在十日之前,某夕其友人家有喜事,伊去應酬,既醉且飽,遠道乘車歸來。
當夜發熱惡寒,次日寒退,而熱則更高。諸醫罔效,延至今日,熱反不高矣。”詢其大便,不解已旬日,病後
即未解過,且譫語、昏沉,間代而作。問其撮空、摸床等惡候有否,答曰:“尚未有此。”
余察其體質壯實,且腹部高于胸部,可以大下,更不可遲緩。乃書大承氣湯加青皮、萊菔子兩味。大黃、元
明粉各用一兩,川樸、枳殼各用五錢,青皮三錢,萊菔子四錢。
次日未延續診,餘頗懷疑。抑病家不敢服耶,抑服之而愈耶,或服之而斃耶。又恐藥量過重,爲他醫所攻擊,
心中不能釋然。四五日後,有其鄰人來就診者,欣然告餘曰:“前日李姓之病,服先生藥一帖,大瀉而愈。如
此重病,方未再劑,先生真神醫也。我即李姓介紹來此就診者也。”余聞之,心始帖然而安。
大承氣湯加青皮萊菔子方
錦紋大黃一兩 元明粉一兩(分沖) 川厚朴三錢 炒枳殼五錢  細青皮三錢 萊菔子四錢

秋溫外熱中寒證
婦人七月病熱,延已旬餘。自汗口渴,高熱譫語,周身酸楚,舌苔黃膩帶焦,小溲短赤,大便乾燥,心煩不
安,胸中痞悶。以白虎合瀉心湯法,加滑石、木通主之。服藥得下後,諸症悉退,獨熱勢不减。續與銀、翹、
芩、連、花粉、滑石等品,不效。察其欲得熱飲,改以附子瀉心湯加葛根、乾薑,一劑而熱清矣。
船主王同慶之妻,年 35 歲,于七月初旬,患生熱病。以船泊于上海叉袋角之蘇州河岸,即延附近之醫師,
治之無效。後延旬餘,病勢漸進,如上文所述,改延餘診。
時天氣頗熱,俗所謂秋老虎也。余見此狀,索閱前方,知爲二豆派所誤(時醫每以豆豉、豆卷爲首藥),乃
以白虎合瀉心法,加滑石、木通與之。一劑而諸症大减,再劑而諸症悉除,惟有熱勢不减。乃續予以連翹、銀
花、黃芩、黃連、花粉、滑石等品。依然無效。
續延餘診,病者忽問其夫索飲開水。夫告之曰:“汝枕邊有一杯開水,其忘之耶。”病者以手捫杯曰:“此
水已不熱,改取極開之水方佳。”餘捫其懷,則頗有七分之熱度。王即爲之改換開水,而病者飲之,似不覺其
燙口者,此時餘心知其故矣。蓋自汗病久,已早傷津,而對證用藥,又不得不用白虎合瀉心湯加味法。待清之
下之以後,其裏熱雖去,而裏寒生矣。急爲之處方,以附子瀉心湯加葛根、乾薑主之。加葛根者,以表尚有真
熱也;加乾薑者,以裏實爲真寒也。
待此藥服後,一劑而痊,表熱退,熱飲亦止矣。接後調理之劑,以善其後。
白虎合瀉心湯加滑石木通方
生石膏三兩 肥知母四錢 炙甘草二錢  粳米一兩 錦紋軍三錢 川黃連一錢(另燉沖) 黃芩三錢 塊
滑石三錢 木通二錢五分
附子瀉心湯加葛根乾薑方
熟附片四綫 錦紋軍二錢 上川連八分 生黃芩三錢 粉葛粉三錢 炮姜炭三錢

春溫痰火發狂證
春溫不解,邪熱入于營血,身有癍疹,色紫黑,肌膚炙手,內熱如焚,唇焦齒垢,舌苔燥黃。初則譫語神糊,
繼則發狂亂走,如見鬼神,甚或攀窗登屋。以大承氣湯去厚朴、易瓜蔞,加石膏、葛根、黃連、連翹、膽南星、
石菖蒲主之。名日豁痰承氣湯。
患者胡永年,年 45 歲,于三月間患溫病。經醫治之無效,于第五日即發癍疹。上述症狀,次第而見。此乃
大實大熱之證。延至旬日,漸見發狂,四出奔走,如見鬼神,作叩拜頂禮之狀,甚或毆人詈駡。其妻請强有力
者兩人,挾之登車,來餘診所求治。
餘知爲狂者,溫言以熨之。病者神情稍安,忽跪于地,對餘作禮拜狀,餘更笑容和聲以拽之坐。診其脉沉數
而有力,肌膚炙手,胸部尤其,周身癍疹爛然,色帶紫黑,唇焦齒垢,舌苔乾燥而焦黃。詢其大便,已六日未
解,小溲短赤。
餘即告慰病者,令兩人先送之回家,其妻留取方箋,蓋恐其有發狂之意外也。因爲之處方。以承氣湯去厚朴,
易全栝樓,加生石膏、葛根、黃連、連翹、膽南星、石菖蒲。以蘆根爲引。其所以去厚樸者,嫌溫燥也。易瓜
萎者,能陷胸膈之痰也。加石膏爲癍疹所必需,葛根爲腦脊及陽明熱邪所必用,黃連、連翹之清心凉膈,南星、
菖蒲之豁痰開窮。蓋證情如此,不得不用此重劑也。服藥之後,大便連下兩次,如膠如漆,膚有微汗,神情較
靜,狂態大减。
次日延餘出診。其妻恐其外出也,乘其睡時,將房門上鎖,來餘診所。待余至時,開鎖推門,則室內無人,
病者不知所往。于床下覓之,亦不見。正驚訝之間,忽聞屋上瓦作聲,其妻取高凳,立于其上,推天窗視之,
則病者固坐于屋上也。其妻喚之,余亦溫言以喚之,始含笑人窗而下。餘再爲之診察一過,見身上癍疹,紫黑
色已减,而較紅潤,舌苔亦退去大半,肌熱亦大减,表如此,裏可知矣。因爲之各藥减量少許,再加鮮生地、
鮮石斛以凉血增液。再劑之後,大便續解三次,其狂狀若失,而神識清明矣。後再處以清理餘邪兼扶正之品,
而病遂痊。
豁痰承氣湯方
錦紋軍五錢 元明粉五錢 炒枳實四錢 生石膏三兩 全瓜蔞六錢 粉葛根四錢 川黃連一錢五分 淨連翹
四錢 膽南星四錢 石菖蒲三錢 鮮蘆根一支。
按:此方次日减量少許,加鮮生地一兩,鮮石斛四錢。

婦人春溫狐惑病證
婦人冬令進補,春節時,寒熱喉痛,經醫注射白喉血清,喉痛减而腹痛又作。醫謂傷寒兼腹膜炎,治之久而
不效。漸至手足發冷,時靜時躁,唇青齒燥,口有惡臭,陰道有惡液流出,醫辭不治。余承其乏,姑擬瀉心合
增液承氣湯法,冀作萬一之望,一劑大效。終以氣忿,而絕食傷生,殊可惜也。
有顧盛氏者,于冬季常進補品。以桂圓肉及大棗肉,共蒸成膏服之,所服甚多。至次年正月初四日,忽發寒
熱,喉痛大作,求治于西醫。醫謂白喉也,注射白喉血清,而喉痛頓减。一二日後,又變爲腹痛,寒熱頗甚,
大便多日未解。乃進前同孚路某醫院求治,醫斷爲傷寒而兼腹膜炎。蓋此時腹痛之甚,手不可近,硬固如板,
小溲黃赤,思食冷物,但熱不寒,熱度頗高,以腹痛之故,呼號煩亂,不可終日。病家又拒絕開刀,醫除用退
熱劑外,兼以冰囊罨敷于腹部(按此法不可用),以冀消炎止痛,別無他法。日復一日,病者愈形疲憊,絕口
不食,欲眠而不得片刻安枕,如此一星期。最終手足發冷,時靜時躁,唇青齒燥,口有惡臭,陰道有似帶之惡
液流出。醫者辭以不治,病家征得該院之同意,延餘診之。
餘亦知其不治,只好見證用藥。以其補益太過,大便旬余未解,熱蒸于裏,灼爛內腑,乃至如此,因書瀉心
合增液承氣法,促令與服,作萬一之希望。是時索飲冷水,餘令購生梨之大者一枚與之食。
無何食盡,呼快不已,一家皆喜。又約二十分鐘,又呼胃中難過,格格欲吐。吐出之物,夾有咖啡色之腐敗
物,此確爲胃爛之征。但吐後則又覺舒適矣。進藥之後,一夜大便未解,腹中有時更痛。直至次日上午 10 時
左右,大便始通,解下黑色如醬之糞,夾有結硬實之糞球甚多。一解之後,病者神恬氣靜,而安臥矣。腹部亦
較爲柔和,不似前此之板硬。
其夫以妻病大轉,乘其熟睡而返家,一則清理積務,再則稍事休養。蓋旬日以來,病者常常呼號,其夫伴之,
亦不得安枕也。後病者恨其夫不告而返,以爲寡情,而盼其速死也。乃痛哭流泪,絕藥絕食。次日夜間,病又
轉劇。伴者促其夫來,勸其服藥,絕不啓齒。又隔一日,終于昏糊。陰道及肛門內,流出惡臭之水,如黑豆汁,
如屋漏水,此即《金匱•狐惑病篇》所謂蝕陰蝕肛之狐惑病也。不二日而亡。嗣余聞之,甚恨此病之未竟全功,
而又悲夫此婦,以補益致病,以氣忿而傷生也。
瀉心合增液承氣湯方
錦紋大黃三錢  元明粉三錢(分沖) 上川連一錢五分 生黃芩三錢 潤元參一兩 連心麥冬八錢 鮮生
地六錢 鮮石斛四錢

食中
老年夜眠食中證
媼年已過六旬,忽患昏糊不語,如睡眠然,似無痛苦。醫以中風及痰厥治之,不效。詢知三旬以來,食量倍
常,膳畢即睡,忽發此證,乃食中也。决以大承氣湯下之。小瘥。因易醫複延兩旬,不死亦不得生。乃改服蓖
麻子油,兼行灌腸法。大瀉而蘇。
合肥路之柏薌村 30 號,有陳媼者,年 62 歲。于 1934 年 10 月間,某日晨,其家中人人都起,而陳媼不起。
其媳唐氏,至床前呼之,亦不應,推之亦不動,始知其神昏不語矣。觀其情形,似無痛苦,如睡眠然,惟喉中
覺略有痰聲。其子陳如年,急延醫爲之診治。醫以中風及痰厥治之,三易其醫,數日無效。蓋口不能開,藥難
下咽也。嗣延餘診。
餘察其脉息顔色,未犯絕象,乃細詢未病之前有無他故。如年曰:“餘母在未病之前,异常健啖。一日三餐,
尤以晚膳爲最多。食必二三大碗,約近兩旬,日日如是。且最奇者,晚膳後立即就寢,人謂其不易消化,强之
少坐片時,然後再睡,而餘母不聽也。至前日忽患此疾,今已三易其醫矣,皆無效也。”餘細思之,此必食積
爲患也。狀如中風,在中醫書中,名之日食中,亦類中之一種也。乃决以大承氣湯加萊菔子下之,但因口閉難
開,服未盡劑。瀉只一次,其量亦不甚多,惡臭難聞。神識雖有時清醒,但旋又昏糊。
病家複延他醫治之,均無效果。蓋藥難下咽,灌之大不易也。如此不言不動,僅有一息者,計二十一日,不
死亦不得生,乃複求餘診。
餘以其遲延已二十餘日,且年過六旬,不敢用藥,只答以盡人事而已。乃以灌腸器行灌腸法,久之大便未通。
乃複以大量蓖麻子油,用開口器開口灌之。不三小時,而腹鳴大瀉。瀉出之糞,如黑醬,如車軸油,如痰狀,
如魚凍,其中夾有黑團,堅不可碎,惡臭不堪。
由此大瀉之後,神識漸轉清明,手足略能屈伸。問其病已二十餘日,不言不語,汝知之乎?則陳媼茫然不知
也。後仍續服蓖麻子油兩次,瀉清腸垢,乃思飲食,于是慶更生矣。吾國醫書所謂塞者通之,蓋亦自然療法之
一例耳。
大承氣湯加萊菔子方
錦紋大黃五錢 元明粉五錢 (分沖) 炒枳實四錢 上川朴三錢 萊菔子四錢(研)。
按:此方如當時設法多灌,必可得下而愈,不致多延兩旬。後改服蓖麻子油者,恐年高病久不勝也,而服之
果效,亦僥幸耳.

青年飲冰食中證
天時炎熱,晚場觀影。邊食冰淇淋及棒冰,枵腹歸來。進食油炸蛋飯,睡後無何,忽然不語。醫以中風、痰
厥或中惡治之,不效。詢得其情,斷爲食中,以大承氣湯加瓜蔞、乾薑主之。
曹家渡有劉裕昌窑貨號,其小主人年 25 歲,毫無前驅症狀,于夜間二時左右,忽然昏糊不語。當時延附近
醫生治之,或雲中風,或雲痰厥,或雲中惡。至日間下午四時,五易其醫,絲毫無效,乃飛車延餘往診。
餘入病者之臥室,見其父母妻子,皆流泪滿面。因診病者之脉,沉實而有力,身體四肢如常,不厥不熱,一
如常人。呼吸略粗,而鼻微帶鼾聲,與常人睡眠無异。以手扳其下頷,亦隨手而開,無牙關緊急之痙象。使餘
無從知其病原,惟按其脘口。則頗滿硬。
因問其妻日,“夜間得病,汝何由知其不語,始于夜間二時左右乎?”曰:“昨夜伊隨友人某君,同至金城大
戲院看電影。因腹中饑餓,又恐夜間戒嚴(時在敵僞時期),回至家中,命我爲備夜膳。食畢即就寢,時已十
二時有餘矣。始尚言語、翻身,至二時餘,我詢其欲飲茶否,則已不能語矣。”余聞所食何物,及食之多寡。
曰:“猪油炒飯一大碗,另加油煎荷包蛋二枚。以其饑甚,故多與之也。”餘曰:請招其友來。無何友至。餘
又問曰:“劉君作與閣下同去,可有其他飽食否。”其友曰:“別無他物。只有在戲院中,頻呼胸熱口渴,伊
…人曾食冰淇淋兩客。散場後,又食棒冰三支,即各歸家。”餘曰:“病情得之矣。”立書大承氣湯加瓜蔞、
乾薑與之。大黃、芒硝,各用至八錢,川朴四錢,枳實六錢,全瓜蔞一兩,加乾薑三錢,以溫通其脾胃之陽。
幷囑其速服,遲恐氣閉不救。病家無法,只得照服。余歸來後,則不能安枕。
次日上午十時,複來延餘。曰:“昨日下午六時灌藥,幸得緩緩灌下。至八時大便一次,依然昏糊。九時半
又大便一次,其量甚多,病者旋即清醒。告以昏糊已一日夜,則如夢初醒,茫然不知,今晨更覺清醒矣。”余
聞之大喜,立即偕與俱去,至則合家歡忭,病者亦含笑道謝。餘即細爲之診察,改用調胃承氣之輕劑,加理氣
和中之品,以清其根株。幷告以“此病名食中,因先飲冷,而大暴食,大傷脾胃,因而不能蠕動。胃家如此之
實則氣閉,氣閉則交感神經失其作用,影響于腦,故完全失其知覺。非風非熱,故不痙;非虛非寒,故不厥;
非上焦有痰,故呼吸不喘哮。此亦宿食之證,《金匱》未言,而後世方書曾言之矣。所見不多,故醫家能言之
者亦少,即或遇此證,其不當中風痙厥治者亦鮮矣。設問診及腹診稍一疏忽,則不明病原,藥劑妄投,病者之
生命危矣。”病家皆大嘆服。
但此食在胃脘,而用下法,此亦爲醫者之權變。至如瓜蒂散之催吐,是否亦能治此等食中之證,非餘所知。
總之宿食在胃,神識清明,有泛惡欲吐之勢,則瓜蒂散又爲不易之方也。
大承氣湯加瓜蔞乾薑方
大黃八錢 芒硝八錢 川朴四錢 枳實六錢 全瓜萎一兩 乾薑三錢

腹痛
寒結腹痛證(一)
婦人忽然腹痛,頗爲劇烈,手足發厥,漸漸肢冷。醫斷爲急性盲腸炎,或能蔓延成腹膜炎。驗血結果,白血
球增加至 13000。促病者入院開刀,病者不可。余由聞問兩診,得知爲葷膩雜食成病。且滿腹皆痛,痛無固點,
脘腹拒按,手不可近,欲吐不吐,大便不通。以大承氣湯加桂枝、蔞霜、焦楂、姜制半夏主之。
有龔志芳女士者,其夫鄧君,服務于商界。在抗戰勝利前一年重九節之日,龔女士忽然腹痛,勢甚劇烈。鄧
君立以電話請林醫師來診,蓋林爲鄧君之友也。無何,林至。經診察之後,告鄧君曰:“腹痛忽然而來,四肢
冷,非急性盲腸炎不能致此。但我還不敢肯定,再請我老師會診,方可决定。”鄧然其言。
林去無幾何時,與其師某醫同乘汽車而至。後經兩人再三診斷,謂“十有八分爲急性盲腸炎,而更有蔓延成
腹膜炎之可能。須再驗血,方能確定。”當即爲之注射消治龍藥水一支,又抽血少許,置藥箱中,相偕飛車而
去。一小時後,林醫師複來。說明“據驗血結果,白血球已增加至 13000。如再不斷增加,便有十二分之危險。
最好速送醫院開刀,不過此證危險性大,不能十分保險,須經簽字,方可施行手術。”鄧君聞言開刀,即有懼
意,而龔女士亦再三拒絕。即請林醫師先回,容合家商量决定後,再通電話,于是林醫師乃告辭而去。
總之,此症經過明確之反復診斷,其爲急性盲腸炎,更有蔓延腹膜炎之趨勢。須經剖腹之手術而割治之,毫
無疑問矣。當鄧君聚集子女及家人等討論此開刀問題時,而病者仍然拒絕。且曰:“既不保險,我寧可死去,
决不開刀。”其子女多人,亦不敢相强,鄧君更無主張。其子文濤,幼曾從余習古文辭。忽提議曰:“何不請
余老師一診,惟余老師爲中醫,不知內服方亦能有效否。”鄧君同意。文濤立來延餘,幷告我以前醫診斷之况。
余既入門,其長女迎來,低聲告餘曰:“咋天日間,我母已身倦不舒。我父于晚間六時宴客,我母于此時曾
食葷湯泡飯一小碗,兩個肉圓子,以及猪肝、蝦子等,夜間腹中即有微痛。今日重陽,我母不自小心,又食重
陽糕少許,因之腹痛加甚,且已嘔吐兩次矣。”而女傭虞媽,亦同時證明所食之非虛。餘未診病,已由聞診而
得其情。
登樓之後,見病者面無人色,口唇發青,四肢發冷。按其脘口及腹部,均大呼疼痛。餘曰:“現仍有欲嘔之
勢否?”曰:“仍有欲嘔不嘔之勢也。”餘曰:“大便解過否?”曰:“大便已三日未解矣。”餘令其仰面而臥。
試將兩腿伸直。病者勉從餘言,伸直兩腿,幷非如盲腸炎狀,其右腿不能伸直。又按其盲腸部。問曰:“此處
痛否?”曰:“痛在滿腹中,不定在此處也。脘口以下,經過臍部至少腹,處處皆覺痛也。”再診其脉,沉實而
有力。
余即告病家曰:“照中醫看來,此滿腹之痛,幷非盲腸炎,盲腸部有壓痛點,而右腿必不能伸直。此是簡單
之寒滯作痛。如肯信餘言,一帖中藥,可以好轉,三劑收功。不必憂懼也。”因爲之處方,以大承氣湯加桂枝、
蔞霜、焦查、姜夏主之。
病家照法煎服,時已夜 11 時矣。初服之後,腹中猶時時作痛,無何腹內雷鳴。至二時許,大便暢解一次,
而腹痛頓减其半。連服二煎,至四時又解大便一次,五時許又解一次,垢膩俱下,疼痛全無,四肢完全轉溫矣。
至上午八時複延余診,餘見如此好轉,私心輒喜。再按其腹部,已大轉柔和。然重按之,尚有微痛也,知爲
餘滯未清。再將硝、黃酌减其量,佐以降氣消痰之品,令再服一帖。次日再進香砂六君子一帖,于是完全治愈
矣。
最值得注意者,即任何腹痛,醫便認爲盲腸炎或腹膜炎,隨便開刀剖腹,總覺武斷。若此種寒滯腹痛,果經
開刀,而割去盲腸或蚓突,其將何以善其後乎。故吾中醫之望聞問切,不可廢也。
大承氣湯加桂枝蔞霜焦查姜夏方
錦紋大黃四錢  元明粉四錢(分沖) 川厚朴二錢五分 炒枳實三錢 川桂枝二錢五分 瓜蔞霜二錢 焦
查肉五錢 姜制夏三錢(按舊時稱闌尾炎爲盲腸炎。後同。)

寒結腹痛證(二)
勞工饑飽不時,內傷飲食。加之汗後當風,脘腹受寒,以致發生腹痛,漸漸加劇,外無寒熱。痛極之時,額
流冷汗,四肢微厥,曾發嘔吐數次,其量不多。醫斷爲急性腹膜炎,開刀費重,難勝其任。餘診其脉,沉實有
力,與大黃附子湯合甘草乾薑湯。一劑而便通痛减,再劑而滯盡身和,終以調理之劑。又二劑而痊。
患者段大柱,系一勞動工友,住京江路平房中。在 1948 年 9 月間,段之鄰人顧雲龍,于深夜冒雨乘車,來
餘診所扣門,其聲甚急。
啓門詢之,則告我以段性急證,來請出診者,于是相偕登車而去。將至其門,即聞病者呼痛之聲,刺人耳鼓。
及入病者之房,見病者身體屈曲,作蝦兒狀態,兩手自撫其腹,重則號叫,輕則呻吟。額上有汗,捫之清冷,
輕按其腹,則痛不可近,而少腹爲尤甚。詢其大便,已四日未解。診其兩脉,則沉實而有力。察其舌苔,則厚
膩而微幹,尖白根黃,而中則白而帶黃。捫其周身,則毫無熱度,而四肢微厥,手足較甚。斷其爲寒結無疑,
非溫下之不爲功也。
因再詢其致病之由,據其妻代述頗詳。謂“段爲勞動工人,惟因工作關係,時常饑飽不均。餓則饑腸轆轆,
飽則大腹便便。于前日曾取得工資,購買猪頭肉及螃蟹食之,又加飲酒數杯,身有微汗。食後于門前少立,開
懷當風,不片時即覺身凉,而闔戶就睡。至後半夜,即覺腹痛而醒,愈痛愈劇,曾發嘔吐兩次,痰涎與食物幷
出,但所吐之量不多。翌日晨。即至平民醫院就診。據醫生斷爲急性腹膜炎,非施行開刀手術不爲功。詢其手
術費幾何,則其數之大,又非我等勞動階級所能負擔。即回家延中醫診治,服藥均無效果。延至今夜,因腹痛
之極,曾發厥兩次,故情急謀于顧君,而于深夜煩先生也。”
餘得其追述之情况,更堅信心,以溫下爲得。望聞切三者,既得其大概,加以問診,則得其全盤病理矣。乃
處以大黃附子湯合甘草乾薑湯,囑如其法煎服。設藥後而仍發嘔吐,則嘔出亦佳。如不嘔吐,則必于三小時內,
可以得下。迨一下之後,必漸轉安靜矣。
病家如法煎與服之,初則泛泛欲吐,及服至一半,則反較平。待全服後,倚臥片時,已不欲嘔,始行臥下,
而腹猶陣痛不已也。半小時後,覺腹內與周身,較有溫感,痛亦略輕。至二小時又十分鐘,果覺腹內作響,漸
至轉動下行,肛口忽迫,不片時而大便解矣。先下乾燥之糞便,繼下乾燥之糞球,終下粘膩之污泥狀物,于是
疼痛立减其半。至翌晨續服二煎後,又解大便二次。則粘膩較深,黑污較减,然尚夾有小核之糞粒也。下午複
請再診,將前方减量,加行氣之品,再服一帖,于是腹痛全除。接服調理之荊,扶持正氣焉。
大黃附子湯合甘草乾薑湯方
生大黃五錢(酒洗) 熟附片五錢 北細辛一錢 炙甘草三錢 炮姜炭三錢 生薑五片
按:再劑之方,少减大黃、薑、附之量,去細辛,加木香、砂仁、檳榔、枳殼。

氣滯腹痛證
病者患慢性腹痛,久治不痊,延及年餘。發時則隱隱作痛,幷不劇烈,且無固定痛點。大便則時硬時溏,或
若醬色,一日一二次不等。斷爲飲食不調,腸道濁污氣滯,以阿魏香檳丸主之。
學生顧玉初者,于 1942 年,曾在前上海中醫專校讀書一年,余時任教務主任。後以日寇進占舊租界,决將
醫校停辦,以示不屈于敵僞。顧生遂停學業,其父兄皆以商業起家,因令其改習漆業于金陵東路某漆號,于是
弃醫就商矣。光陰荏苒,在抗戰勝利之第三年,患生腹痛症。初則水泄,繼經治療則轉溏,腹痛由重而轉輕,
以爲可以不藥矣。且工作繁忙,即偶有微痛,遂亦置之,洵至月餘不痊,乃懼而求醫。投以理氣之劑,不效;
投以通腑之劑,又不效;投以溫補之劑,不效;投以溫散之劑,而仍不效。醫固不一其醫,治亦斷斷續續。時
經一年有半,而腹中隱痛之疾,依然如故。
嗣乃就診于西醫,經詳細診察之下,謂有慢性腹膜炎之疑,或有慢性盲腸炎之可能。但診斷在疑似之間,難
于肯定,必須開刀剖腹,而求其病灶以割除之。其父兄固不同意,而顧生更加拒絕。一因診斷不明,不敢嘗試
開刀,二因店中事忙,難于多日住院,遂决然出院。在此仿徨無計時,忽憶及餘爲過去之老師,乃車就餘診。
餘詳詢其既往症,遍閱前醫諸方,而皆不效,心亦怪之。知此慢性腹痛症,其腸道不清,濁污沾滯,其由來
久矣。根蒂既深,補之不能,病及年餘,攻之不可。複思阿魏之品,有除垢解毒、調整腸道之功,此可以一試
之矣。乃爲之處方,藥僅三味,製成膠囊丸劑。因阿魏味臭難服,故用此囊也。丸爲阿魏、木香、檳榔所製成,
名日阿魏香檳丸。
丸藥製成後,告以服法。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粒,開水送下,或早中晚各服一粒。詎顧生服丸三日之
後,腹痛漸减,時行濁氣,惡臭异常。大便亦爽,而更臭不可當。連服旬日,腹痛頓除。迨停服二三日後,痛
又微作。余令再連服之,是根株尚未盡也。連服二十日之久,再停藥試之,于是腹痛不作矣。由此知阿魏之功,
在以臭攻毒,而清利腸道也。
阿魏香檳丸方
真阿魏八錢 廣木香 花檳榔各四錢
先將阿魏切成小粒,如小豆大,置微火上烘乾。因其質粘硬,若不烘乾,不易研碎也。次將木香、檳榔,研
成細末,共置大乳鉢中,慢慢研之,使成極細末。用西藥房中二號膠囊,分裝約 150~160 粒。每日分早晚二
次服,或早中晚三次服,每服一粒,開水送下。

水臌
重篤水臌證
年過四旬,患生水臌脹症。兩足俱腫,腹大如鼓,臍部突出,腫脹上至兩脅,氣急而喘,小便不利,口幹而
燥。經醫放水三次,旬日即又複腫。蓋放水取效一時,必須溫複腎陽,乃能小便自利。主以傅氏决流湯,一劑
而水利鬥餘,三劑腫消大半,間以香砂六君,再以原方减量,數服而痊。
時在抗戰之前二年,有患者張姓,鹽城人,年四十餘歲,爲仁濟醫院工友,患生腹水,即中醫之水臌脹證也。
漸至腹脹如鼓,症狀如上文所述。經該院醫師爲之放水,以套管針刺人腹部之皮下深層,放出水量頗多,腹脹
立消,至爲爽快。但日常飲食所需,多有水分,不數日間,腫又漸至,約旬日而複腫如初。經醫師再行放水,
其立消如前,而複腫亦如前。後經三次之放水,而仍如前狀,于是醫師技窮,而患者大懼。
時有其同鄉人徐汝楫者,爲該院助理醫師,張因與謀之。徐君問日,汝願中醫治療乎?張曰,求愈病耳,何
問中西。徐乃介紹至餘所,詳告以前之病情,及治療之經過。餘稍一沉思,以吾中藥方劑之治水臌證者,或效
或不效。獨《傅青主男科》中之决流湯,未曾試過。且此證經醫院醫生放水,服藥未能見功,若不以峻劑投之,
恐難獲效也。因其腫脹反復,且勢頗重,恐原方量尚不足,特增量與之。且其時肉桂價昂,病者力有不逮,特
將肉桂减量,而另加桂枝與之,令其照法煎服。
次日張又乘車自來複診。下車時,餘見其體較减輕,步履較健,面欣然有喜色。迨入室後,即告餘曰:“昨
日服藥,不二小時,即小便一次,其量頗多,而解時亦頗爽。又二小時,繼服二煎。一夜之間,連解小便五次,
每次暢爽。今腹腫已大减,而臍已不突矣。”因解衣以腹部示餘,視其腹皮已略起皺,餘亦大喜過望,因此方
爲第一次之試驗也。因令連服二帖,隔日再行三診。
即隔日果來,見其下車時,身體便捷如常人。再告我以服藥之情形,覺每次小便,腹壁及膀胱收縮力加强,
故小便之爽利,爲病後至今所未有,飲食亦日漸加多矣。因爲之將原方减量,再處以香砂六君子湯,扶持脾胃,
即以此兩方相間服之,共八帖而痊。此余來申開業之第五年,即 1935 年事也。
自此方試驗成功後,凡遇水臌脹證,皆以此方治愈。蓋此方之組織,大有經方之遺意。以醜、遂行水治其標,
以肉桂溫陽培其本,藥味少而效力專,此所以效如桴鼓也。
傅氏决流湯方
黑牽牛子四錢  制甘遂三錢 上肉桂一錢(另燉沖) 川桂枝三錢 車前子一兩 原方醜、遂各二錢,肉
桂三分,車前同,無桂枝,今因證重,故改其制。
香砂六君子湯方
廣木香三錢 縮砂仁六分 姜制半夏三錢 土炒白術三錢  潞黨參三錢 廣陳皮二錢五分 炙甘草二錢 
雲茯苓三錢 生薑三片

慢性水臌證
婦人年過五旬,患生水臌。初不甚劇,治之時或輕减,時又增劇,延及年餘,漸漸深重。小便短赤,腹大如
鼓,脹至兩脅,臍窩突出,兩腿腫如象足,有時心悸。與以傅氏决流湯,以其胃弱,間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桂
枝、猪苓,兩餘月而漸痊愈。
患者張媼,年 55 歲,原籍蘇北漣水。于 1952 年初患胃弱,脘腹飽滿。繼則發生水臌。由腹部及下肢漸漸腫
起,延醫治之,時减時重,如此延至年餘,飲食更少,知爲水臌也。節减水量,而口幹特甚。以久治反復,來
滬就醫,因其子其媳,均在滬也,住于梅園路之平房中。適有其鄰人在陽傘廠做女工者,因肝胃氣痛及月信不
調,經餘治愈者,因介之來診。
餘察其症狀,如前所述。見腹部青筋暴露,臍窩突出頗甚,氣息不平,兩脅雖膨脹,而脅以上則不腫,胸可
見肋,上肢亦瘦削而不腫。以指捺其腹部及下肢,則指痕宛然,下陷不起。心忖此婦年事已高,且因久病年餘,
决流湯在所必用。但量宜稍减,且須間調胃之藥,不能如體壯者之求速效也。乃爲之處方如次,一爲傅氏决流
湯,一爲香砂六君子去人參加猪苓、桂枝。令其先服第一方,以開其流;兩帖之後,再服第二方一帖,以培其
本,恐其不任攻伐也。
至第四日再來複診,則腫勢已較减矣。據病者自述,第一日服藥之後,夜間小便即較多,平均計之,約三四
小時,即須小便一次,初時色尚黃赤,繼則赤色較淡。第二帖服後,小便通利如前,其解時之距離亦如前,但
小便只黃而不赤矣。第三日服第二方,覺精神較佳。餘見治已獲效,囑病者安心靜養,屏去思慮,年事已高,
病又年餘,只求緩效,但求不反復也,病者頗以爲然。令其照原方再服三帖,若繼見功效,可于第四日間不服
藥,蓋恐病者服藥已多,見藥而生厭心。病既獲效,則久病之體,服藥又可不必太急。
治至第五日,病者複來,面色更見好轉,水腫續有消减。據述服藥之後,向來大便乾燥者,則漸轉暢爽。至
昨日大便爽後,今則胃納亦較佳矣,餘亦大喜過望。因其水腫已大减,即將牛、遂二味稍减其量。胃納已漸佳,
即于第二方香砂六君子中,仍加入黨參三錢,加强扶助正氣。其初去人參者,蓋恐胃氣未複,不能大補也。今
胃氣已複,故仍加之。令其服藥如前,但間藥改爲二日,二日後再服如前。再間藥二日,至愈爲止,不必再來
矣。
病者去後,約三閱月未來,料其必已全愈。一日複來就診。據述前次連服藥三個周環,病已痊愈。不知近旬
日'來,何以複又腹腫。餘察其別無异狀,腫勢亦未甚,令其照前方再服。以理推之,再服四個周環,必可痊
愈。幷囑其再戒慎口腹,不食葷腥。另以山藥煮爛加白糖食之,以健脾益氣,脾氣健則消化佳,消化佳則正氣
足矣。後照服食之法,果競全功。
傅氏决流湯方
黑牽牛子三錢  制甘遂二錢五分 上肉桂八分(另燉沖) 川桂枝二錢五分 車前子八錢
香砂六君子去人參加猪苓桂枝方
廣木香三錢 縮砂仁八分 姜制半夏三錢 土炒白術三錢  雲茯苓三錢 木猪苓三錢 廣陳皮二錢 川桂
枝二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五分 生薑三片

奔豚
婦人産後奔豚證
婦人産後受寒,素來體虛,時有自帶。及至産後三日,勞作菜圃中,每疲極坐地,因之感寒腹痛。氣由少腹
上沖,時聚時散。醫以惡露未盡治之,不效。發時則氣上沖心,粗如小臂。咬牙閉目,肢厥如冰,旋又自行消
散。試以桂枝湯加桂枝,不效。再以桂枝湯加肉桂,一劑知,二劑已,三劑全平。
在未述本案之前,特破吾書之例,首述本病之研究。蓋此證雖不多見,然臨床偶有遭遇之者,若不知其治,
則爲醫者之過矣。此證名日奔豚,分見于《傷寒》、《金匱》中。其雲:“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此爲病源之一例。又雲:“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此是病狀之特徵。但征之實際,往
往不因針處被寒而起,多有少腹直接受寒而起者。執是以觀,是受寒爲其主因,不無疑義。夫寒者,無形之氣
也,捫之而不得其狀,視之而不見其形,吾人少腹之受寒者,其病狀亦各有不同。有腹痛而便秘者,有腹痛而
水瀉者,有膀胱氣滯而小便不爽者,有經停而少腹結痛者。此奔豚之氣,從少腹上沖心,不過受寒症狀之一耳。
然其或有或無,忽痛忽止,果何故耶?推其原因,是體內之正氣,與寒互爭,所起之紛擾現象也。比之于少
陽病之寒熱往來,正複類似。蓋少陽病之寒熱往來,亦邪正相爭所造成。正勝邪,則發熱;邪勝正,則又發寒。
奔豚症之氣忽上沖,是寒勝正之表現;氣忽消散,是正勝邪之結果,故成此忽發忽止之局面也。
至後世醫家,違反仲景原意,不作寒斷,謂是腎之積氣,而引用桂枝加桂湯。亦謂爲伐腎邪、泄腎氣,真不
可解矣。究竟與腎何關,胡言亂道,自欺欺人。後世以少腹一切病證,皆責之于腎。此必脉法所謂尺以候腎、
腎主下焦之說以害之也。
奔豚一症,西醫書中無類此詳細之記載,如歇斯底里之婦人,腹中有積氣衝動,名之日歇斯底里球。但彼爲
神經系統病,與此症又完全不同。然細考之,或即西醫之風氣疝痛(Colica flatule-noa)。其症狀爲腹部膨滿、
緊張、壓痛、暖氣、腹鳴、矢氣等。但未說明有忽作忽止之症候。然以奔豚氣、風氣疝痛兩病名觀之,皆有一
氣字,則近是矣。其他病證,則與此不合。
前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校長閻德潤氏,以西醫立場,推測此證。其言曰:“胃病中與此症狀相似者,則爲特
發性胃擴張,或胃肌衰弱症。此症爲胃小彎居于正常位置,而大彎則下達于臍旁以下之少腹。此乃胃中有液體
及空氣存在之征也。”不知胃擴張,及胃肌衰弱之症狀,與此病截然不同。此症來去飄忽,有如鬼祟。忽然而
來,則腹中奮起一條,有如木棒;忽然而去,則腹部立即濡軟,一如常時。不似胃擴張及胃肌衰弱症,爲慢性
胃病,常常腹部膨大也。是閻氏之推測,根本即不能成立,蓋此症實不在臟器之實質中者也。
余于奔豚一證,往昔曾治愈數人。均用桂枝湯加肉桂,藥到病除,如響斯應,此得于庭訓乃如是。然未敢以
加桂枝一法,而以病家爲試驗品也。抗戰前一年,余任中國醫學院教授時,曾與同道爭論此點,乃欲一窮其究
竟。適有趙姓婦,年四十餘,以産後三日,即勞作于菜圃中。時或坐于土地之上,體虛受寒,始則陣陣腹痛,
繼則氣由少腹上沖。群醫以爲惡露未盡,多用行瘀散結之品,不效。其痛益劇,發則其氣暴起,由臍下直上沖
心。粗如小臂,硬如木棒,病者則咬牙閉目,氣息俱停,手足發冷。如此約四五分鐘,腹中積氣四散,氣息復
舊,神情漸安。一日夜中,要發七八次至十餘次不等。延已一星期之久,始延餘診。
餘决爲奔豚證,因欲試驗加桂枝一法,是否有此能力,乃用桂枝六錢、芍藥四錢,他藥准此比例。與服一劑,
不效。再劑,亦不效。而病者則痛更加劇,體更憊甚,米飲且亦不進,餘思不能再以病者爲試驗品矣。乃將桂
枝减爲四錢,與芍藥等量,加頂上肉桂五分,囑令將肉桂另行燉沖與服。迨一服之後,其痛大减,脘腹之積氣
四散,時時暖氣,或行濁氣。繼服二劑,其病若失。
餘經此試驗,適足證明桂枝無此能力。讀者之疑,可以决矣。蓋桂枝氣味俱薄,散表之力爲專。肉桂氣味俱
厚,溫裏之力爲大。今用桂枝以代肉桂,何濟于事乎。
桂枝加桂枝湯方
桂枝六錢 芍藥四錢 炙甘草三錢 生薑二錢 紅棗十枚。
按:桂枝湯原方,桂枝與芍藥其量相等。此用芍藥四錢。桂枝六錢,超出之二錢,即爲加重之量。連服二劑,
毫無效果。
桂枝加肉桂湯方
桂枝四錢 芍藥四錢 炙甘草三錢
上肉桂五分生薑二錢 紅棗十枚。
按:此方一服之後,其痛大减,沖氣漸平。繼服二劑,獲得痊愈。

青年體弱奔豚證
青年身體素弱,面色晦黃,偶因腹部受寒,不時作痛。始則腹內雷鳴,自覺氣動;繼則隱隱作痛,臍下悸動,
或左或右;終則忽然上攻,氣沖胸脘,時作時止。發則手足發冷,額有驚汗。以桂枝湯加肉桂與之,四劑痊愈。
有淮安東鄉扒頭橋趙庶華者。旅居于滬。其子年方 19 歲,身體素弱,面色晦黃,若蒙垢之狀。飲食只及常
人之半,不耐風寒,稍感即病,不能多食,强穀則亦病。故父母對之極爲重視。在 1948 年秋 7 月間,趙子忽
發奔豚之證,如上文所述。發作之時,臍下覺有氣起,漸漸直上沖胸,痛連胸膈,甚則咬牙閉目,氣息俱停,
額有凉汗,兩手兩足均發冷,口唇及指甲發青藍色,約二三分至四五分鐘。忽又積氣自散,氣息復舊,手足轉
溫,額上汗收,痛苦頓除。如此時作時止,每日六七次至十餘次不等,醫藥罔效。舉家驚惶,視爲怪病。
庶華乃謀之于其戚李錫頤君,李令就餘診之。餘一見知爲奔豚,當以溫言慰其父子曰:“此證古醫書載之,
時醫不讀古書,故治之不能有效耳。”且期其必愈,以精神療法,堅其信心。爲處桂枝加肉桂湯方,令其如法
服之。
即次日趙携子來,複就餘診。欣欣然有喜色曰:“果如先生言,一服之後,已見减輕。而發作時亦較短,次
數亦减少矣。”因令其照方再服一劑。至第三日,將原方去桂枝加茯苓、白術。連服兩劑而安。
桂枝加肉桂湯方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炙甘草二錢 上肉桂五分 生薑一錢五分 紅棗六枚
前湯去桂枝加茯苓白術方
芍藥三錢 炙甘草二錢  上肉桂五分 茯苓三錢  白術三錢 生薑一錢五分 紅棗六枚

百合病(勞工百合病證)
勞動工人,重病之後,身體憊極,正元難複。其症狀,一如《金匱》百合病條文所雲: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也。意欲食而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
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數。且多一症狀,音啞不
能出聲。經用百合地黃湯加味主之。四閱月始痊。
患者詹龍臣,高郵人,爲某廠之勞動工友,住中山北路建民村。于 1954 年春季,患生傷寒。其後病雖去,
而身體憊極,正元久久難複。即有百合病之後遺症,此即西醫所謂續發性神經衰弱症也。經醫治療,均無效果。
後經廠醫檢驗,雲系鈎蟲爲患,致體弱難複。即用殺鈎蟲之藥及下藥與之內服,孰意一下之後,不但體力愈不
能支,且立增音啞,不能發聲。詹君懊傷不已,深懼死期之將至。
時已至六月,詹之戚楊星候君,介就餘診。餘細詢病前之經過,更細察現在之症狀,全盤與《金匱》中百合
病之徵象相同。惟多一音啞,爲《金匱》所未有。且知爲用下鈎蟲藥而有此證。于此時也,不得不慎重考慮矣。
蓋病久體虛,不能速效。設病者信心不堅,或不能寬假時日,則必至中道更醫,功虧一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
十也。乃先以精神療法,堅其信心。次告以必須半年之久,方可完全獲效。幷將《金匱》原文及諸家注解,以
及余之《金匱要略新義》示之,期其必愈,堅其信醫之念。
因遵仲景法,爲之處方如後。計四易其方,均以仲景百合地黃湯爲主,以加味之品爲輔。連服兩月,較有進
步,而喉音漸響。此時已至八月,新百合已下市。因令之再食新百合,每晨、夕各煮一碗,加白糖食之,以代
點心。藥則每連服三帖,停藥二日。如此四閱月,遂完全告痊。
廠中見其病已痊愈,促其早日上工,病者猶有懼心,詢之于餘。餘令其再休養一二月,廠方疑其狡猾,複令
就廠醫診之,爲之證明,乃爲有效。詎廠醫檢驗,仍謂其有鈎蟲,再度令服殺鈎蟲及瀉下之藥,病者勉從之。
不料一服之後,瀉下四次,而前證複作,全盤如舊,音亦複啞。廠中令改就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診之,醫謂
有梅毒之疑,病者力白其無,遂忿而出院。
複求餘診。餘覺再度反復,不同前證。在無可奈何中,仍用前精神療法,使病者去其懼心。再爲之處方,依
前加减,令其安心服之。迨服之既久,亦即緩緩收效。又凡三易其方,而漸全愈。直至 1955 年 6 月,身體及
聲音乃全複常態。
此病之難治,若不依仲景經方,變而通之,其不瀕于危殆者幾希矣。蓋此病之治,如戰爭後之破屋殘垣焉,
主在撫輯流亡,助其緩緩修補及建築,不在于攻敵。蓋此破屋殘垣中,已無疾病之大敵也。今將諸方全案,列
之于後,以破吾書之例焉。
【初治全案】
詹龍臣 1954 年 6 月 6 日初診勞工苦力傷氣,加以病後失調,正元難複。消化則影響胃腸,喘息則累及肺臟,
久久未愈。其間時輕時重,洵至神經衰弱,心緒不寧,坐臥失序。一如《金匱》百合病篇之所述,且經誤下失
音,此大虛之證也。擬方緩以圖之,屏去思慮,知命樂天,乃有可爲。
蒸百合四錢 生地黃五錢 帶皮芪(蜜炙)三錢 懷山藥四錢 雲茯苓(朱衣)三錢 大麥冬三錢 紅棗十
枚陳小麥一兩(先煎)
二診:1954 年 6 月 27 日前進百合地黃湯加味之方,漸有向愈之機。飲食較多,聲音微響,面色亦較佳,惟
大便乾燥,此津液未複之故,不足爲慮。擬方再求進步,佐以食療。俟食複津回而便爽,則諸症可悉去矣。
蒸百合四錢 生地黃四錢 帶皮芪三錢  柏子仁三錢 懷山藥三錢  南沙參三錢  大麥冬三錢  陳
小麥一兩(先煎)
三診:1954 年 7 月 23 日進劑漸見好轉,面色較華,步履亦較健,惟聲音尚未全複。近日來舌苔稍厚,中夾
濁滯,大便仍覺不爽,擬方再求進步。
南沙參三錢 帶皮苓三錢 肥知母三錢 懷山藥三錢 帶皮芪(蜜炙)二錢 火麻仁三錢 土炒白術三錢 
大麥冬三錢 杏仁泥三錢
按:此時新百合已上市,即令其日以百合煮爛,加糖食之,早晚各一次,故方中未用蒸百合。
四診:1954 年 8 月 7 日原爲久病神經衰弱,經治之大見進步。惟近數日來,天氣炎熱,新秋尚有暑熱之邪,
胸中煩熱痞悶,治當舍本治標。
香薷二錢 制夏二錢 五分檳榔三錢 神曲三錢 藿香三錢 蔻仁一錢五分 蔞皮三錢  蘇梗三錢 花粉
三錢  生薑兩片 竹葉四十片
按:此方連服三帖,新感邪去。仍接服第三方,至十月初,而病愈音複。
【再治全案】
詹龍臣 1955 年 2 月 14 日初診客年重篤之百合病,即神經衰弱症,久病不愈。經用百合地黃湯加味方,漸見
好轉,約四閱月而愈。惟久病體弱,正元尚未十分恢復。近以他醫謂有鈎蟲,用殺蟲藥及下藥,病又反復如初,
又變失音。擬方再求合轍,惟一再藥誤,恐較前爲難治耳。
蒸百合四錢  生地黃四錢 大麥冬三錢 遠志肉二錢五分 朱茯苓三錢 帶皮芪(蜜炙)三錢  酸棗仁
三錢 陳小麥一兩(先煎)
二診:1955 年 2 月 29 日進劑幸漸轉平,夜眠亦較佳,飲食亦較多。惟兩腿尚覺無力,大便軟溏,喉音未複。
擬方再求進步。仍宜屏去思慮,事事樂天,則更易見功。
蒸百合四錢 生地黃四錢 南沙參三錢 遠志肉二錢五分 補骨脂三錢  淡玉竹三錢  酸棗仁三錢 朱
茯苓三錢 帶皮芪(蜜炙)三錢 陳小麥一兩(先煎)
按:此方連服至四月底,體漸複元,喉音漸響。至五月中旬,音亦完全復舊。

久瘧(亂型久瘧證)
病者初患感冒,繼轉瘧疾。五易其醫,均未獲效。且病者有阿芙蓉癖,延至半年,體愈不支,後即任之而已。
但此後雖不覺重,而病型漸亂,發無定時。如此又延半載有餘,飲食更少,贏弱不堪。余以首烏故紙湯,二服
而病减食增,六服而完全治愈。接服補中益氣湯,恢復健康。
在 1941 年,時余任上海中醫專科學校教務長。有女生翁幗英者,家住浦東三菱塘。其父初患感冒,繼轉瘧
疾。經浦東附近醫生治之,五易其醫,而久久不效,因之厭醫厭藥。此後即偶爾就醫服藥,亦繼續不常。且其
人壯年,即有阿芙蓉癖,體失豐腴。此時年已五旬餘,患瘧至半年之久,其贏弱之情,可想而知矣。如此而任
之者,又數閱月。病狀雖不見重,而病型則錯亂無定矣。即有一日一至者,有二日一至者,有三日一至者,亦
有五七日一至者,或有一日間二三至者。自病型一亂,而發作之時間,則無一定。久而久之,雖發時已漸輕,
然而不能止也。如此又數閱月。前後計之,共有一年零七個月之久,體憊愈甚,飲食更漸减少,僅以芙蓉膏及
稀薄粥,爲維持生命之要素矣。
翁生于放秋假時,回至浦東,即勸其父來滬就醫。父以不信醫,故却之。即至將放寒假,翁生又函勸其父,
來滬試行醫藥。俟考試完畢,偕同返家。經叠函苦勸,方始就道。至滬後,翁生即請餘診。
其未來之前,翁生已詳告餘,即臨床診視,骨瘦如柴,腹凹如舟,呼吸亦較微弱,白睛發青,膚幹脫皮。舌
質色絳而不澤,且根部中部,均現黑色,知其腎陰固虧,而阿芙蓉更灼其津液也。詢其發作之情况,則依然如
前所述。乃决定爲方,因定名首烏故紙湯,令服兩帖再診。幷以溫語慰之,使其信醫,而精神振作,始有補于
服藥也。
迨兩帖服後,于兩日間只發作一次,但極輕微,且時亦頗短,飲食漸佳。惟大便未得暢解,乾燥异常。因于
方中加淡蓯蓉及全當歸,以熟附易肉桂。
連服四帖,便爽食增,而寒熱亦從此絕迹矣。複思此時可以大補矣,再爲之處以補中益氣湯。令服十帖,以
扶正氣。父女喜出望外,果然寒假大考完畢,相偕返回浦東,歡度舊曆新年矣。
首烏故紙湯方
制何首烏六錢 破故紙四錢 大熟地三錢 熟附片三錢 炮姜炭二錢  山萸肉三錢  雲茯苓四錢  土
炒白術四錢 薑棗引
首烏故紙湯加减方
制何首烏六錢 破故紙四錢 大熟地三錢 上肉桂八分 炮姜炭二錢  山萸肉三錢 淡蓯蓉三錢  當歸
身三錢  雲茯苓四錢 土炒白術四錢 薑、棗引
補中益氣湯方
西黨參三錢 炙黃芪三錢 土炒白術三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全當歸三錢 廣陳皮二錢五分 綠升麻一錢五
分 春柴胡二錢 生薑三片 紅棗五枚

噦病
氣鬱食滯噦證
少年氣盛心愚,事非其罪,而被責打,午餐未畢,忍忿就睡。因之食滯中脘,氣逆胸膈,發生呃逆,此《傷
寒》、《金匱》中之噦證也。五日不愈,詢之大便未解。與以調胃承氣湯加味方,一服而便利噦止。再劑而膈
快胸寬,藥未三劑,霍然而痊。
丹徒人王炳臣者,住滬南大木橋之瓦平房中。此房地産乃其戚金君所有。王君兒女衆多,貧不能自存,來滬
相依。金君即令其住于平民村中,爲之代收租金,以度其清貧之生活。時在抗戰前一年之某日,王以收來之房
租數元,置之案上屜中。至午飯完畢,再取時,已不翼而飛。問其妻彭氏及諸兒,皆雲不知。王以長子大槐,
已 18 歲,有竊取嫌疑,指爲伊取。而大槐不承其罪,雲:父事太煩,或別處遺忘。時其子午餐尚未畢,王在
盛怒之下,飽以老拳,其子因氣忿而睡臥不起。迨至傍晚,即發生呃逆。初則時斷時繼,繼則終日不停,非至
夜間疲極睡去,則呃逆不能稍止。然間一二小時,又因忽發呃逆而醒。中經醫療,均未獲效。病者苦之,而其
父亦轉怒爲愁矣。
嗣乃延餘診治。既至病家,由王妻彭氏告餘以詳情,知由氣鬱爲患。因察其舌,則尖雖白而根已燥黃。詢其
大便,則病五日,即五日未解。診其脉,則微弦數。捫其膚,則微有熱,按其腹,則痛而微滿,他無所苦也。
再索閱前醫之方,則甲醫用丁香、柿蒂,乙醫用代赭、旋覆,然而均不愈也。因告王君曰:“前方之所以不效
者,非病邪爲之,乃氣鬱爲之,乃鬱氣夾停食爲之,故其用理氣降逆之藥不效也。蓋食後被責,肝鬱而逆脾,
脾虛滯于運化,脾氣不輸助于胃,故胃亦失職,而不能司消化之權也。治當疏肝醒脾以調胃,乃可愈矣。”因
爲之處方,以調胃承氣湯加廣郁金、春柴胡、焦白術、鶏內金四味。
一劑而大便暢解,呃逆即停,腹脹亦减。再劑則大便續解二次,膈爽而胸部亦寬,時時噯氣,漸覺知饑思食
矣。令服薄粥三日,戒慎口腹,勿令其再反復也。病家遵囑,而獲痊愈。
然有爲讀者告者,即此方之治,幷不神奇。在經方中,此常方耳,此常法耳。惜時醫不讀《傷寒》、《金
匱》,以致不解其理,不用其方。《金匱》嘔吐噦病篇不雲乎:“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今病者因氣悶而致鬱結,因停食而致不消,食氣相搏,合而爲病,且大便不解五日,此後部不利之的證也。
因以調胃爲主,佐以疏肝醒脾,而成相需相濟之功耳。用之果然有效,仲景豈欺餘哉。
調胃承氣湯加柴郁術金方
錦紋軍  元明粉各三錢  炙甘草二錢 春柴胡二錢 廣郁金三錢 焦白術 鶏內金(炙)各三錢

痰滯結實噦證
高年稍覺違和,幷無寒熱,胸脘作阻,氣悶頗甚,醫治無效,漸至食不得下。延及半月之久,體憊神糊。按
其脘腹,滿硬且痛,時有呃逆。舌苔灰黃厚膩,小便黃赤。詢其大便,已旬餘不通。斷爲結于中焦,有氣閉之
險。擬以黃龍湯加瓜蔞、蘇子、萊菔子、木通主之。
有陳阿匯者,年 69 歲,住志丹路甘泉一村。其子女皆勞動工人,家境頗寬,此古稀之老人,坐享其成。老
人年事雖高,而向少疾病。在 1954 年 11 月間,初覺身體小有違和,幷無寒熱外感之候。只覺胸脘氣悶作阻,
時輕時重,如噯氣則較寬,此時尚能勉强行動。廠醫治之無效,延他醫治之,亦無效。漸至氣不得噯,胸脘滿
悶更甚,食不得下,只稍飲白開水而已,體憊神糊,臥床不起。
其家屬聞廠中其他工人言,延餘診之。時在 12 月 4 日下午,距起病時已半月矣。登樓入室,見病者平面仰
臥,氣息已微喘。診其脉,沉細而弦。察其舌,苔滿膩黃而幹。捫其腹,滿硬而痛。問其大小便,則病已半月,
只于旬日前解得少許,小便初爲深黃,近則黃赤也。詢其有無呃逆,則于兩日前已有之,約二三小時發一次,
若斷若續也。詢其有無譫語,則于夜間偶有之,聲低而語亂不清,心知此爲囈語,而非譫語矣。蓋譫語屬實,
囈語屬虛也。且在七旬之人,囈語其宜也。不獨老人之囈語爲險症,即壯年之囈語,亦危證也,何况呃逆已間
作,胃氣將閉而絕矣。因爲踟蹰者片時,蓋處方須周詳考慮也。
當告以“病之危險,已達極度。依病論之,不得不下。以年論之,下之頗險。故其難在此。姑擬一方,試之
何如。”病家同意,遂爲之處方。用黃龍湯方,再加益氣、降氣、祛痰之品。令煎成湯滿碗,以徐徐灌之。如
頭煎服之,四小時後,大便不解,則連服二煎。如四小時前已解,則二煎于翌晨服之,其伸縮在此。蓋不得不
下,而又不得不顧全其體力也。幷囑大便每解一次,須看一次,看其幹濕如何,夾雜如何,色澤如何,次數多
少。使明日複診,用藥之增减有把握也。即至登車南返時,沿途已燈火萬家矣。
次日下午三時,果有電話來請複診。當詢其大便解否,日已解矣。神識清否,日尚未全清也。餘即再度前往,
細察病者之神情,已較爲清晰。其家人告余以服藥後之情形,曰:“自昨晚九時服頭煎,至十二時後,大便始
解。初則幹硬异常,其色黑,夾有稠白之痰狀物,著于其上。二次所解,則爲球狀之糞塊,與醬色之糊狀糞夾
雜而下。至今晨天將明時,又解一次,均爲糊狀糞便。七時左右,始服二煎。午前午後,又各解一次,但色仍
粘稠如醬也。神識雖未全清,然囈語呃逆,已不作矣。餘再診其脉,沉已較起,而細已較大,知已有轉機矣。
因將前方之黨參去之,易以茯苓、白術,去木通易以滑石,幷去瓜蔞、蘇子霜,令其再服一帖。
第三日複延三診。則神識完全清明,已自能翻身轉側,舌苔退去大半。詢其大便,已轉淡黃,小便已較清暢,
略思米飲矣。因囑病家以薄粥及藕粉,與服旬日,禁食他物。由少而多,不可過量,否則必致食複也。再爲之
處以清理腸胃、益氣生津之方,而獲全愈。
黃龍湯加瓜蔞蘇子萊菔子木通方
錦紋軍三錢 元明粉四錢(分沖) 川厚朴三錢 炒枳實四錢 潞黨參四錢 生地黃四錢 全當歸三錢 全
瓜萎三錢  蘇子霜三錢  萊菔子霜三錢  均木通二錢五分
再診方(即前方加减)
錦紋軍三錢 元明粉三錢 (分沖) 川厚朴三錢 炒枳實三錢 雲茯苓三錢 焦白術三錢 萊菔子霜三錢
生地黃三錢 全當歸三錢 飛滑石三錢

頭風
兒童頭風重證
兒童九齡,初病頭痛,繼愈加劇,他無所苦,廠醫治之無效。痛之間歇時間更短,發則頭不能舉,臥床作嗜
眠狀態,喚之則神識尚清,與昏睡又不同。嗣入醫院診療,內服注射,四旬而無效。更于頭側開刀,注入藥液,
不但無效,痛更加劇,改延餘診。詳問既往症狀,斷爲頭風。投以羚羊清肝湯,一劑知,二劑减,六劑全愈。
陳姓工友,住楊樹浦路鴻德坊內之平房中。有獨子年方九齡,初患頭痛之病,無大寒熱,以爲常事,未加注
意。經三四日,漸覺加重,始延醫療治。數易其醫,而皆無效。即就廠中勞保醫師診治,打針服藥,兩皆無效。
而痛之間歇時間則更短,發作時則如鑽如刺,頭不能舉,倒于床上,成嗜眠狀態。惟此嗜眠狀態,不是昏睡狀
態,只是因頭痛而頭不能舉,只好著枕睡眠耳。喚之則亦强應,問之亦覺明白,與昏睡之不省人事者不同。在
頭痛間歇之時,或較輕之時,强之倚臥,亦可倚臥一二刻鐘。强之飲食,亦可勉食半碗至一碗稀飯。二便亦調,
惟大便或隔日一解。總之他無所苦,惟有一頭痛之頑固症狀而已。
唯是獨養之子,父母珍愛,可想而知。乃法外設法,改入金陵中路某醫院住院療治。在幾位醫師聯合診斷之
下,經驗血、驗便、驗尿後,依次用藥療治,以及注射、電療,均無效果。住院一月有餘,病兒之父母,因廠
中工作頗忙,只好隔日到院看兒一次。不獨醫藥及住院費可觀,即車費一項,因路遠亦覺不支。在一月有餘中,
已用去舊人民幣 100 余萬元,而病則依然如舊,絲毫未减。其後經治醫師得病家同意,爲之作最後療法,以冀
作背城之戰,所謂成敗在此一舉也。其法于病兒頭部右旁腦蓋骨與顳骨之合縫處,將皮屑割開,用某種藥水,
由骨縫中注入腦膜,再將頭皮縫好。經過一夜,至第二日,頭痛不但不减,反而更形加重。醫師仍欲作第二次
腦膜注射,而病家信心已失,堅决不肯,隨請出院。醫師無奈,遂令其填寫自願出院書,簽名蓋章。乃出院返
家,以待其子之死亡。
鴻德坊之樓房中,有韓師母者,聞知病兒未愈,已由醫院歸來,前往詢問。見病兒如此情形,因貢獻意見曰:
“大醫院中既治之未愈,汝之獨養子,將聽其死耶。何不請中醫一治,治之而有效,則拾到一個兒子;設治之
不效而死,汝夫婦是爲父母者,亦算盡到最大之人事,而對得起這無知孩子。”病兒之父母,同接受其意,由
韓以電話招餘往診。
余既至病家,備詢過去之情形,細察現在之症狀,以及開刀之處,逐一看過,覺甚無把握。當即告之曰:“
此頭風之證,若未經開刀注射腦膜,則較有希望。今既經過注射,且又痛更加劇,腦膜是否受傷,不得而知。
即使有法治療,亦只一試,以盡人事而已。今爲處一方,先服一帖,有效則再招複診,否則聽之而已。”
後思肝熱爲此症之源,息肝風、清肝熱者,惟羚羊角尚矣。因以羚羊角爲主,爲之處方如後,名日羚羊清肝
湯。所以配以石膏者,因羚羊角價貴,貧苦之溫熱病者,每以石膏代犀、羚,且能清表裏之熱。配以葛根者,
因葛根能清解經樞之熱也。他如丹、地之平肝凉血,而瀉伏火;天麻之疏肝通脉,除諸風掉眩;僵蠶之散風輕
升;蟬衣之除風散熱,各有專長,相因爲用。幷令其先以冷開水服下羚羊角粉之過半,一刻鐘後,再服下湯藥。
幷囑湯藥只須五六分熱即可,不可太熱,恐减低羚羊角效力也。過四小時後,再服二煎。仍是先服羚羊角粉之
小半後,再服下湯藥。于是病家至達仁堂配方,照法再服。
次日上午十一時,忽接電話,即病兒之父,告知服藥之後,情形好轉。頭痛已减十分之三,嗜臥狀態亦稍减,
精神亦較爲清醒,大小便增多自動解過,能食一碗米粥,下午還請複診。余聞之,心喜無量。下午複至病家,
病兒正在睡覺。輕輕喚醒,睜開兩眼,似乎目光亦較佳。問其頭痛减否,兒答“已减輕矣。”問其有無其他苦
楚,兒答“別無苦楚,頭痛一愈,我無病矣。”餘心暗喜過望,知是羚羊角之功。便告知病家,病情確已好轉。
如能逐漸進步,不再反復,便可高枕無憂矣。乃于原方上再加香白芷二錢,甘菊花二錢,令其如法再服。
至第三日上午,陳姓自來餘所。告我病情更减二分,扶坐于床上,時間可以較久,兩眼睜開時間亦較長,不
似以前,喚之則勉開兩眼,開過則眼又閉合,此方真靈。惟是羚羊角太貴,每分三萬元,六分便是十八萬元。
兩月來已所費不支,而此兩劑方子,便靠近四十萬元(
按:至 1955 年始發行新幣,改一萬元爲一元)。現借貸爲難,如之奈何。餘因勸告之曰:“經濟是你的問
題。照病情而論,既已大見减輕,此後羚羊角可减少爲四分。藥既對證,餘可不去複診。速服二劑,病再輕减,
羚羊角可再减爲二分。以完全治愈,一點不痛爲止。病不見效,餘不勸汝。病既見效到如此地步,切不可功虧
一簣也。”陳某欣從餘言而去。此後人既未來,電話亦未通,病之好壞,不得而知。
後又一月有餘,韓師母偕一李師母,帶其孫兒來診。入門即欣然告餘曰:“前月陳姓之兒,爲先生六帖羚羊
角,治愈大醫院不治之證矣。”餘再細詢其情况,即陳姓回家以後,東借西貸,先减羚羊角爲四分,再减羚羊
角爲二分,共服四帖。連前共六帖,完全就痊矣。
羚羊清肝湯方
羚羊角粉六分 生石膏二兩(先煎) 粉葛根三錢 粉丹皮三錢  幹地黃四錢  明天麻一錢五分 炒僵
蠶三錢 淨蟬衣一錢五分
按:此方,至再診時,减羚羊角爲四分,加香白芷二錢,甘菊花二錢。
青年頭風重證
船廠工友,患生感冒。諸症退後,獨遺頭痛不痊,時减時劇。廠醫治之,多日無效。改就仁濟醫院門診,內
服注射,亦未見功。發則頭痛目眩,間歇時較輕,夜間常至失眠,病者苦之。嗣就餘診,斷爲頭風。治以清肝
凉血散風湯,五次加减,兩閱月而始痊。
患者陰景琢,年 24 歲,住中興路 397 弄,爲造船廠工友。在勞動汗出之時,致患感冒。寒熱頭痛,肢節酸
楚。嗣經廠中勞保醫師治療,寒熱已除,肢酸亦痊。獨遺頭痛之候,久治不效。特向廠中請求,改送仁濟醫院
診治。院中以病房人滿,令其每日門診。內服注射,亦久久不痊。前後約三月有餘,不但毫無寸效,且頭痛更
形深沉,有時如鑽如刺,有時减輕,呈間歇之候,稍有精神刺激,立即疼痛如初,甚至牽及頸項,下連肩背。
以致飲食漸少,大便亦于燥,小溲更深黃,病者自分難愈矣。時勞保醫院,尚無中醫參加,在外就診,廠中不
予負擔。
有季子甫者,與陰某爲同鄉。詢知其久病未愈,介就餘診。幷告餘以治療不效之經過,且雲:“在外延醫,
不就指定之醫院,則廠方于醫藥費用,即不肯負擔。且患者父老多病,家中人口衆多,向外借貸爲難”雲。餘
乃細察其現在症狀,詳詢其既往症狀,知非用羚羊角决不爲功。告知病家,亦頗以爲苦。無已,爲其酌處一方,
定名清肝凉血散風湯,令服兩帖,再來複診。
詎服後約减百分之十,蓋見效甚微也。因于原方加槁本、白芷,令其再服兩帖。此兩帖服後,痛又减百分之
十。總之較前爲减輕,尚不能大見减退也。然方已對證,是乃毫無疑義,因令續服四帖。幷告以病近四月,根
蒂已深,但求緩效,而不反復,即可達治愈之目的矣。
迨至四帖服後,而病者覺似减非减,惟大便不爽如前。因于方中加錦紋軍一錢五分,目的使大便通暢,導熱
下泄,必可稍减也。乃服藥之後,大便果爽,而頭痛果减,巔頂及後腦,痛幾减去一半。即全盤計之,約减百
分之五十也。惟兩太陽即鬢部仍覺未减,且時聶聶作痛。因于原方去大黃、羌活、槁本,加白蒺藜三錢,春柴
胡三錢,龍膽草二錢。令其連服三帖,兩鬢痛亦大减。
至複診之時,則見病者入門,已去其包頭之巾,而健步笑容而入。余謂諸生曰:陰姓頭痛已大减矣。諸生曰:
何以知之?餘曰:見其頭巾已去。故知之也。及坐定問之,果然,于是相與大笑。略再診察,即將原方諸藥减
量,去龍膽、柴胡,加茯苓、白術以益氣。連服五劑,而完全就愈。
清肝凉血散風湯方
夏枯草三錢 粉丹皮四錢 生地黃八錢 生黃芩四錢 生石膏二兩 粉葛根五錢 川羌活三錢 甘菊花四錢
冬桑葉四錢 淨蟬衣三錢
再診方
即前方加槁本三錢,白芷四錢。
三診方
即再診方中,加錦紋軍一錢五分。
四診方
即三診方中,去錦紋軍、羌活、槁本,加白蒺藜三錢,春柴胡三錢,龍膽草二錢。
五診方
即四診方中,去龍膽、柴胡,加雲茯苓四錢,焦白術四錢,其他諸藥,爲酌减分量。
按:此證于二月中旬就診,至四月中旬始痊。

痙病
兒童食積痙病
八齡兒童,身體素壯,學校歸來,頓然發熱。至下午四時,忽發急驚病證。角弓反張,項背均强,兩目上聳,
手足拘攣,牙關緊急,欲嘔不出,口角流涎,有時行腦膜炎之疑。余詢知其端陽之節,食角黍、魚肉頗多。此
食積胃脘,釀生內熱,反射于腦也。以硝黃蔞葛湯一下而愈。
鎮江蔣鶴齡中醫師,寓于貴州路鏞壽裏,夫婦年近五旬,只庶出一子,愛逾拱璧。時年 8 歲,在小學二年級
讀書,身體素壯,活潑而頑皮,課外活動,更不逮言,故素平不易致病也。在端陽佳節之次日晨,以包車送至
學校,尚無絲毫病象,至十一時,校方以電話通知蔣醫師雲,其子發熱頭痛,速來包車接回。蔣即自乘車往,
抱之而歸。自己診察後,即投解表退熱之劑,不效。再服二煎,仍不效。延至下午四時許,熱度更高,頭痛神
糊,而又時或煩躁。至此時期,忽發急驚之狀,如上文所述。
一家驚惶失色,延餘診之。蔣即問餘曰:“此時腦膜炎頗有流行,吾子得非是證耶。”時餘年才三十,見其
身體頗壯,知爲健啖之兒童,且爲獨子,平時雜食必多。因按其脘腹,則兒知拒按,膨滿而硬實。詢其日來所
食何物,據蔣師母告余,謂“因節在端陽,三日前已食角黍(即棕子)。早晨及下午,皆以角黍爲點心,中午
及晚餐,皆有魚肉鶏鴨及火腿等等。因其素來健啖,故未之禁。即今晨上學時,尚食角黍兩大枚,一小枚,其
他枇杷、荔枝,更無論矣。中午前車接歸來,下午即病變如此,先生其救我愛兒。”余聞其言,知爲食積胃脘,
腑氣不通。不通則閉,閉則釀生內熱,循經反射于腦,因而致痙。若不急攻其胃家實,則痙必不止而殆矣。因
思《金匱》痙病篇,有以大承氣湯治陽明痙病之法,今可師仲景之法以治之。因擬硝黃蔞葛湯,令其速服無疑。
蔣從餘言,立令配方灌之。詎初灌之時,吐出痰涎頗多,夾以少量不消化之食物。稍停再灌,緩緩灌至二十
分鐘,始將頭煎灌下。後不二小時,大便即解,如膠如醬,此時痙象已减。再隔半小時,又解一次,于是神識
清醒,痙象全無矣。次日再延複診,全家稱謝至再至三。又將前方减量,加和胃及清熱之品,兩帖而安。
硝黃蔞葛湯方
生大黃三錢  元明粉四錢(分沖) 炒枳殼三錢 全瓜蔞四錢 粉葛根三錢 生黃芩三錢 焦楂肉四錢 
萊菔子三錢 鮮竹葉三十片

婦人驚恐痙病
婦人氣鬱,中心窒悶,神思別有所注。忽驚喇叭震耳之聲,大驚走避,熱汗滿身,心悸肉明。迨驚定汗收,
即覺頭昏腦脹,漸至惡寒發熱。次日即熱甚譫語,煩躁不安,反復顛倒,口幹欲飲,齒垢唇焦,舌色紫絳,兩
目均紅。再次日則忽發痙象。與以白虎合瀉心湯加葛根、瓜萎、遠志、石菖蒲,一劑而得汗得下,譫祛痙除。
再劑而熱退神清,煩停渴止。終以凉膈散合增液法,兩劑而痊。
有劉守書者,充電車公司查票員,生活小康,時而深夜遲歸。其妻王氏,疑其別有金屋也,每(目間)良人
之所之,然終無所獲。而劉已知之,亦不向其道破。一日,其妻知下班時間,劉必隨車歸公司,乃往公司前門
較遠之道旁候之。但候之頗久,心急意煩。當此心思別有專注之時,一切聲息,均不入其耳鼓矣。于途旁踱來
踱去,低首而思。有另一汽車飛來,胎輪聲響,而彼不之覺也。迨車將飛至,司機者見途旁不讓,誠恐招禍,
立按起喇叭。王氏忽驚此聲,倉惶逃避至路旁。道上之汽車,已一掠而過,猶聞汽車司機工友之詈駡聲也。
王氏無奈,只得返家。沿途猶心跳不已,抵家後飲涕啜泣。無何,即惡寒發熱,頭重腦脹。至次日,即轉煩
躁不安,反復顛倒,神糊譫語,如見鬼神,不得一刻寧。口幹齒垢,而唇焦脫皮,大渴欲飲,而舌色紫絳,兩
目紅如中酒,目睛轉動呆滯。如此情形,似應延醫治之矣。然妻則恨不延醫,夫亦忿而不理。再至第三日,則
熱極上沖于腦,忽發痙象,頭項强直,手足拘攣,牙關亦緊,兩目上聳。症至此時,其夫始延餘治。
餘既得其病之前情,迨診察之後,斷爲由驚懼而皮毛開,由皮毛開而風邪入,由風邪入而寒熱起,而迅至化
熱,由風邪所化之熱,與肝鬱之內熱,合而上攻,于是痙象作矣。再參合其口幹欲飲,煩躁熱甚等種種症狀,
乃决爲之處方。以白虎湯合瀉心湯,以清之瀉之而除其熱,加葛根、瓜蔞根,以清其經腧之熱,加遠志、石菖
蒲,以鎮其心中之悸,必得之矣。
服藥之後,大便連下三次。在大便第一次下後,皮膚即繼續有汗。三次下後,發熱即大减,而痙象亦逐漸减
退。翌晨劉君視之,痙已全止,而病者熟睡矣。迨一覺醒來,神識已清。無何,索飲粥湯少許,更覺安靜,惟
熱仍未清。第二診時,即將大黃稍减,又服一帖。大便複下三次,黃黑色已大减,熱全退清,而心煩、口渴全
止矣。至第三診,既恐其餘邪未清,再行復發,又慮其熱痙傷津,須養陰液,乃改以凉膈散合增液法以爲加减,
而兩面顧及之。連服兩帖,神恬氣靜,津液已回,向之口幹舌絳,齒垢唇焦者,均一一復舊,而病愈矣。
複思痙病之治,《金匱》已示汗下之大法,用瀉心湯而不用承氣者,因其熱極而腹不滿也,應避厚樸之燥。
用蔞葛而不用桂枝者,因其但熱而不惡寒,應避桂枝之溫也。然此方之剪裁,仍以《金匱》之大法所啓悟。至
後用增液法者,因王氏生兒已多,氣血向感不足,加之肝鬱之久,陰分早傷,今不得已,而用清凉瀉下,病去
養陰,又在所必須矣。至《金匱》奔豚篇中,有該病自驚恐得之之明文,余初尚疑之,今觀王氏之痙病,亦由
驚恐而得,更信仲景先師之不我欺也。
白虎湯合瀉心湯加昧方
生石膏三兩 肥知母四錢  炙甘草二錢 錦紋軍三錢 生黃芩三錢 上川連一錢 粉葛根四錢 瓜蔞根四
錢 遠志肉三錢 石菖蒲二錢
凉膈散合增液法方
川大黃二錢(酒洗) 元明粉二錢 淨連翹三錢 淡黃芩三錢 (酒炒) 炙甘草一錢 生山栀三錢 潤元
參三錢 大麥冬三錢 鮮生地四錢

惡寒(陽虛惡寒證)
病者日日惡寒,他無所苦。居平之時,人衣單而彼衣夾,人衣棉而彼衣裘。即盛夏之時,亦終日嗇嗇惡寒,
必行走于烈日之下,上曬下蒸,皮膚有汗,乃不惡寒。入室片時,又複惡寒矣。夏夜必覆薄棉之被,冬令之重
衾叠裘,更可知矣。詢之病近四年,脉微沉遲。投之以崔氏八味丸,不效。投之以甘草乾薑湯,又不效;投之
以桂枝附子湯加肉桂、乾薑方,仍然無效。後過一年餘,忽以氣中而亡。
患者張廷幹,住閘北鴻興路,業老虎灶,有惡寒之疾。近四年之久而不愈,由同業王杰夫介就餘診。
據病者自述,其惡寒之疾,幷無任何誘因,系由漸而來。初覺身有微寒,以爲受凉冒風,以姜湯服之數次,
若愈若不愈。即有時不惡寒,有時複又微寒。因他無所若,遂亦置之。如此約月餘,漸覺寒甚,始就醫求診。
一醫無效,再醫亦無效,三醫仍然無效。于是中醫不效,改就西醫,內服注射,久之亦無效果。其間有間藥一
二月者,蓋諸藥不效,恨不服藥耳。如此者藥近四年,依然惡寒也。再後則惡寒更甚,雖至盛夏之時,亦複如
此。必奔走于烈日之下,體力勞動,上爲日光之直射,下爲地熱之反射,乃可稍稍有汗,而惡寒得解。如一至
室中,稍靜片時,則又嗇嗇惡寒矣。炎酷之夏夜。必覆以小棉被或毛毯,冬令寒冷之時,必重衾叠被,羊裘大
衣,然猶惡寒不已也。
餘因爲之診脉,覺微沉遲,尺部覺較更沉,其他毫無病象。詢其家庭狀况,乃知固如齊人焉,而有一妻一妾
者。然妻妾均無出,告余之時,猶深伯道之感,餘乃慰之。斷爲腎虧無疑,幷戒其年過五旬,節欲爲要。蓋縱
欲則精氣衰,節欲則精氣盛,俗所謂寡欲宜男也。因令至胡慶餘堂,購崔氏八味丸服之。少服恐難生效,必加
量服之;短期恐亦不效,必長期服之。病者如餘言,每次服五六十丸(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一次。服至兩
月,依然無效,複就餘診。餘令一日三次,再服一月。然終服如未服,毫未减輕。
三次複診時,餘以其未見寸效,因思脾胃陽虛,或亦致此,遂以甘草乾薑湯試之。依仲景方法,炙草用六錢,
乾薑用三錢,速服十劑,亦不效。再將甘草加至一兩,乾薑加至六錢,續服五劑,仍不效。而患者心仍不死,
必求我再爲設法。
當此之時,餘頗覺技窮。沉思至再,因想及惡寒之證,其病在表,表陽之虛,再因裏陽之虛,或合而致此。
乃爲之勉處一方,以桂枝加附子湯再加姜、桂,且其量亦重。令服五帖,不效。令續服五帖,以瞻其進退,過
旬日後再來,仍然絲毫無效也。餘以迭治不痊,乃堅謝不敏。
蓋最可怪者,即服藥改用三湯,始終服如未服。若謂不對證耶,則必致引起其他反應,而此則反應無之。謂
爲藥對證耶,則又何以大量不效,久服亦不效。故此病未愈,爲餘終身一大憾事。此一大疑團,中心蘊結,近
三十年而不解。然此後廿餘年中,如張某之病,亦未見過第二例。複思一般醫者,每有治驗記錄,而治不驗者
不與焉。餘今特破向來之例,紀我之治不驗者,以告醫界同人,深恨學識淺薄,經驗未豐,尚希知者有以教之。
崔氏八昧地黃丸方
熟地黃八兩(九蒸、搗爛) 幹山藥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白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上肉桂
一兩 附子一兩(泡去皮臍)。研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十丸,每日早晚各一次,溫酒下。
按:此方曾服至 60~80 丸。
甘草乾薑湯方
炙甘草一兩炮 姜炭六錢。
按:此方爲第二次加重之量。
桂枝附子湯加肉桂乾薑方
川桂枝五錢 京芍藥五錢 炙甘草三錢 生熟附子各四錢 上肉桂一錢 炮姜炭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十五
枚。
按:此方生熟附子幷用者,冀其溫裏兼達表也。

善饑(急性善饑證)
青年學生,體質中等,忽患善饑之證。一日六餐,每餐均屬多量,通常飯碗,約有十八碗之多。詢之他無所
苦,惟飽食二三小時,即覺饑腸轆轆,不能忍也,而大便仍然如常,舉家駭極。余詢知,曾踢足球,而跌僕一
次,然不能肯定爲病原。姑以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黃精試之,二劑而减,四劑而安。
在抗戰之前二年,滬南陸家浜有戴君如者,其長子求學于民立中學。每日晨八時到校,中午歸來午餐。一日,
十時餘,即快步回家,向其母素食。曰:不知何故,腹中饑餓异常,任何食物,其速與我。其母詫曰:汝今晨
曾食粥三碗,大餅油條各一,何以兩小時後,即饑餓若此耶?戴生曰:我亦不自知。今趁第二課後,休息之時
來家,快上第三課矣,其速與我。其母以昨日剩餘之飯,用大碗盛之,加以開水,即與之食。此一大碗,約有
尋常之兩碗。食畢匆促而去,蓋學校距家頗近也。至中午歸來,仍呼餓極。適其父亦歸,聞狀亦大驚异。立命
取來飯菜,一家同桌而餐。戴君目睹其子之食飯,迥异常時。飯送入口,亦若不甚咀嚼,唇舌略動,即下咽矣。
計其平常飯碗,連食滿滿四碗。食畢已將近一時,又匆匆上學而去。詎至三時三十分,忽又返家,索食如前。
中午飯多餘剩,又急與之。立食三碗,擲箸起去。及至五時返家,仍然索食。食至兩碗,其母因止之曰:兒今
一日間食量非常,姑自行克制之。稍待至六時,又晚餐矣,届時再食可也,其子乃勉從之。即至六時晚餐,又
食飯兩碗,啜粥三碗。
戴君固爲驚异,經再四思之,他無病狀,此或偶然之事。即至次日,仍然饑餓如初,與昨日之情形,絲毫無
异。至下午五時,挈其子來就餘診,告餘以昨今兩日之事實。診其脉無异象,不過微大微數,不足以爲病脉耳。
詢其昨晨到校,曾與同學賽踢足球片時,因搶球曾被推踢一跤,但毫無損傷。視此情形,亦不足爲暴食如此之
多之誘因。征之中西書中,雖有善饑症之狀,不過時時覺饑,量稍增多耳,亦不如此之特甚。若以全日計,約
有十八九碗之多也。詢其兩日來大便如何,則又不見增多,亦如尋常。其食之渣滓,從何道而去耶?
餘沉思至再,不能得其病情,且亦從未見過,戴君則促餘設法。餘思暴食至如此之多,其有需要,必有所不
足。不足即是虛,虛即當補。補之之方,氣血兼顧,則十全大補湯尚矣。然內有肉桂之溫,在大病後之需溫補
者,必須用之。今戴生非病後之可比,决爲去之,另加黃精以實之。蓋本草載黃精一品,有久服不饑之效,此
真所謂“醫者意也。”餘今以意爲之,亦自覺可笑。遂以意立方如次以與之,令服兩帖,以瞻其效否。
詎意服藥一帖後,即覺小效。續服二帖,即覺大效。連服三帖,其饑餓之感,則戛然而止矣。後戴君偕子來
謝,笑謂餘曰:“雖雲我之愛兒,若朝朝吃飯如此之多,則吾月薪所得,只供伊一人吃飯矣。”相與大笑。
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黃精方
西黨參四錢 焦白術四錢 雲茯苓四錢 炙甘草三錢 大熟地四錢 川芎三錢 全當歸四錢 炒白芍三錢 
炙黃芪四錢 蒸黃精五錢 紅棗十枚 生薑二錢

麻疹
麻疹夾食重證
三齒幼女,先之以長途啼哭,風邪襲肺,繼之以葷膩雜食,脾胃大傷。四五日後,忽然發熱,而患麻疹。次
日熱高如灼,肌膚乾燥無汗,疹忽隱伏,氣息喘促,目赤面緋,面帶紫暗,舌胎厚膩燥黃,大便不通,小便赤
色,漸至牙齦腐爛,口出惡臭,煩躁不安,已呈絕象。投以瀉心承氣合增液法加味方,大瀉而轉安。嗣以藥未
續服,終成敗證而殤。
余之此稿,曾刊于《世界醫報》(張贊臣與餘合編),病而殤者,即餘之第三女也。今當寫此稿時,回憶三
十年前之情况,如在目前,猶覺心酸腸折也。女名玖兒,年才三歲,聰明异常兒。時余充本縣第三區小學校長,
學生唱歌,兒仿效之,與風琴合拍,音節不訛。先嚴慈以下,無不愛之。適余姨母來余家,亦頗鍾愛。因姨弟
早亡,無有孫息,迨返家時,必欲偕玖兒俱去。先嚴慈及餘均不可,而內子反乎爲母之常情,抱女置姨懷,促
之發車而去。先慈亦以姨無嗣,不忍攔阻,心縱不舍,而亦無如之何。
孰意車行不數裏,玖兒不見親人,始則四顧尋望,繼則啼哭不已。雖經姨母哄騙,仍然哭不絕聲。當日野風
亦大,土車行程十八裏,始至其家。立以糖果雜食,羅置其前,哄之食以止其啼。五日之中,凡一日三餐,以
魚肉葷膩之品啖之。或一經啼哭,又以糖果雜食甘之。此時之病根已伏矣,而孰知之耶。至第六日晨。姨母忽
乘車而至。抱玖兒下車人室,面有愁容,蒙兒以巾。余合家一見,知兒必病矣,驚詢之,果然。察其症狀,如
上文所述,幷將兒携去後之情形,詳細告知,而深自悔,不應將兒帶去也。當時兒送至後,立即隨原車而去。
先嚴診察後,立即處方與服。一劑不效,再劑亦不效,漸見嚴重。蓋先嚴以愛孫女心切,反而不敢用重藥,
此亦人之恒情也。餘心頗急,看此實火之證,熱已內陷,昏譫幷作。其他症狀,均險象環生,如上文所述。忽
思王孟英之言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含藥而亡。乃急書瀉心承氣合增液法加味方大劑,而密與之,不告先嚴
知也。待服藥之後,神情甚安。不數小時,大便即通,瀉出惡臭污穢之糞甚多。體溫大降,牙齦不腐,口臭亦
大减,周身皮膚,已轉潤澤。察其面色、耳紋、指紋、舌苔,却爲病退之征,略思飲食,似病已去其七八者,
合家歡忭。
先嚴旋戒餘曰:汝用此方,僥幸治愈此孩,亦大幸事,但慎勿過劑,過猶不及也。余是時以得失心太重,頗
然先嚴之言。當日只與梨汁藕粉湯等品,神情絕佳。嗣思此孩,連日來進苦水已多,决至次日再加减一方與服。
夜間亦甚安,次日上午亦然。約至下午三時,忽又覺煩躁,體溫漸熾。余大懼,急照前方原量與服,不意絲毫
無效。夜間更甚,牙齦複爛,口中複出臭氣。雖連服前方,皆無寸效。症狀時時加劇,延至第三日夜間,添喘
而殤。
餘以轉機之病,忽大反變,中心痛切,莫可名狀。以後凡遇疹毒熱甚,不能外出,轉而內陷者,輒重用前方
與之,甚或加犀角、羚羊尖,連服數劑,均獲救治,無一死者。是亦死了一個女兒,添了一個經驗,才能救了
多少小孩。如次列兩條,皆其佐證。獨惜吾女之病,造之于他人之手,而吾女之殤,奪之于己掌之上。至今思
之,猶覺有餘痛也。
瀉心承氣合增液法加昧方
上川連一錢 生黃芩三錢  生大黃三錢  元明粉三錢 (分沖) 大麥冬四錢  鮮石斛五錢  鮮生
地五錢  生石膏一兩 金銀花四錢 淨連翹四錢 生梨汁半茶杯(沖)  鮮竹葉五十片

麻疹熱厥險證
六齡兒童,患生麻疹,醫藥罔效。三日即內陷,煩躁不安,兩目發青而上聳,鼻道乾燥灰黑,而鼻翼煽張,
舌苔滿膩燥黃,而邊緣紫絳,口出惡臭,周身亢熱無汗,大便不通,小溲短赤,揚手擲足,指紋青紫,捫其心
部,熱甚炙手,而手足發冷,此所謂熱厥也。先令委兒于泥土地上,次與瀉心承氣增液法加味方,大瀉之後,
皮膚通汗,一劑知,二劑已矣。
同鄉人譚煥文,夫婦年過四旬,始生一子,愛之愈恒。時在 1929 年初夏,余初來滬設診。譚以餘爲內外科,
故兒初病時,未延餘治。經他醫連治三日,均無效果。至第三日,忽然內陷,症狀如上文所述。其戚左姨,謂
與其坐以待亡,不知延余醫師以藥試之,觀其後果如何,譚然之。餘既至,見症狀如此,頓感心酸。蓋憶及余
玖兒之證,與此兒相伯仲也。
正診察間,譚之老父,即病兒之祖,曳杖而至。大聲叱煥文夫婦曰:“兒已將死,奄奄一息,何必費錢費鈔。
醫生豈神仙耶,請醫生速去,不必將有用之錢,用之于無用之地也。”余聞其言,去留兩難。適有鄉人在側,
扶譚父外出,幷對之言曰:“老人家對兒女則可,當醫生如此發言,則醫生大難堪矣。”此時譚夫婦向余道歉,
請爲設法。餘稍凝神,乃爲之處方。案上載明證屬危險,姑擬一方,聊盡人事而已。後列之方藥,則爲餘數年
前亡女玖兒所服之方也。幷囑令將病兒置于泥土地上,任其反復,再續服此方,餘即辭去。
迨一服之後,不三小時,大便暢解,黑垢异常,熱臭之極。繼則皮膚通汗而潤澤,熱度漸减。服二煎後,又
解大便兩次。熱勢更减,煩躁漸安,目睛之青色,指紋之紫色,均漸减退,舌苔亦退其半,鼻翼亦不掮張矣。
次晨複延余診,餘心大慰。心記玖兒之病,以停藥一日而傷,今不可再蹈覆轍矣。乃將原方减量約三分之一,
令再服一劑。大便續下三次,第三日續有輕緩,已略思粥湯矣。乃將次日方再减量與之。幷與以粥湯、藕粉及
稀薄之牛奶等,每三小時一次。在一星期內,以粥漸加稠,且莫多食,禁食他物。蓋積滯方去,恐傷脾胃,而
餘火複炎也。
余之所以用此方,認爲發疹是一事,夾證是一事,最須看清。此兒之證,其夾證與余玖兒相同。即獨養子之
過愛,平素必多雜食,此爲一般人之恒情,而病根已伏于此矣,故敢用此大劑耳。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豈不
然哉。然死一稚女,救活他孩。喜樂與悲傷,真難明也。
瀉心承氣合增液法加昧方
上川連一錢 生黃芩三錢  生大黃三錢  元明粉三錢(分沖) 大麥冬四錢 鮮石斛五錢 鮮生地五錢
生石膏一兩五錢 金銀花四錢 淨連翹四錢 生梨汁半茶杯(沖) 鮮竹葉五十片

麻疹喘促險證
七齡兒童,仲冬患生麻疹。醫用清凉透托之方,不效,而身熱如焚。至第三日疹色漸暗而內陷,唇焦舌燥,
苔膩异常,胸部炙手。大便則一日稀薄,二日粘膩,三日不通。脘口按之作痛,氣息喘促,鼻翼掮張頗甚,鼻
道乾燥無涕。以瀉心承氣增液法加石膏、羚羊角主之,一劑轉,二劑平,三劑痊矣。
鹽城人徐懷清,住羊尾橋西梅泉裏,有子女各一。女九齡,子七齡。先是女患麻疹,而繼傳其子。女輕而愈,
子重而險,證如上文所述。三四日間,已五易其醫,嗣延餘診。余見其症狀,與譚子仿佛,惟肺熱太重,恐不
用羚羊角,因而遺誤,則亦餘之過也。因詢其病前日常所食,則亦如譚子之無節。乃爲之處方,以瀉心承氣增
液法加生石膏、羚羊角。令其先以冷開水,服下羚羊角粉,次服湯藥,以觀其效。
徐即如法服之。下午三時服藥,約至四時,氣息即較平。五時余,大便即解,粘膩黑污,如膠如醬,但量尚
不多。至七時續服二煎,八時後連解大便二次。便色已轉深黃,較之黑污已减輕矣,氣息大平。
次日複診,察其熱已大减,皮膚潤澤,疹點複又透出,色紅而微帶紫,雖不甚多,而胸背四肢,點點可數,
約有四五十粒。餘知腑氣一通,肺氣已開,故皮毛亦開,餘邪外透,此大佳事。因减羚羊角爲三分,令其再服
一劑,便色漸轉淡黃,于是諸症悉退矣。後再服清理餘邪、扶持正氣之劑,而告痊可。
瀉心承氣增液法加石膏羚羊角方
上川連一錢 生黃芩三錢  生大黃三錢  元明粉三錢(分沖) 鮮石斛五錢 鮮生地五錢  生石膏一
兩五錢 淨連翹三錢  天花粉三錢  羚羊角粉四分 生梨汁半茶杯(沖) 鮮竹葉五十片

痘瘡
痘瘡實熱險證
痘疹不起,實火內結。他醫誤進溫補,延至五朝,頭面碎密,胸腹稀少,舌苔乾燥,唇焦出血,鼻幹無涕,
肌膚灼熱,捫之炙手,以致腠理不開,痘難外出,大便不解,煩躁不安,譫語神昏,大渴引飲,奄奄一息,生
死反掌。姑以犀羚瀉火湯主之,得此大劑凉下,腑通肺開,皮毛亦開,痘立起發而趕漿,終脫險境。
阜寧顧允卿之子,年 13 歲。于九月出痘,二十日見點,始延甲醫某治之。甲醫見痘不起發,用參、芪、歸、
芎、肉桂、僵蠶、炮甲、皂刺、桑樹蟲之屬,以溫補烘托之。至四朝依然不起,熱度更高,次延乙醫某診之。
乙知甲醫之誤,改進活血化毒清熱之劑,如紅花、紫草、大貝、知母、連翹、石膏之屬。無如該乙醫膽小,石
膏雖用至一兩,奈因病重藥輕,且又泥于活血,故仍不能見效。乙醫複托人轉告顧君曰:“此死症也,我無療
治之法矣。”顧君一聞此言,其傷悲焦急爲何如,此第五朝之情形也。
時余出診于他方,顧君急以長途電話招餘回。餘診之,見其顔面碎密,猶如蠶子,唇下成餅,兩頤及頷下,
只有綠豆大五六粒之亮殼痘而已,胸腹甚少,背部亦不多,兩臀成片,均如蠶子,而不成爲痘,腿以下更無論
矣。肌膚炙手,唇焦裂口,咽喉疼痛,舌苔焦裂斷津,鼻腔燥而出血,大渴引飲,譫語神昏,奄奄一息。餘觀
此情形,隨問曰:“在未發熱未見點之前,曾食何物否?”顧君沉思少頃,忽曰:“先生不問,余幾忘之矣,發
熱前曾食蟹也。”餘又問曰:“曾服何藥否。”顧君急取甲醫及乙醫方箋與餘。餘審視一過曰:“乙醫之方,
雖未完全到竅,然尚無害大事。甲醫之方,實誤之矣。但餘既來,當處一方,以盡人事。服不服主權在君,好
與否我不負責,君能許我,我即處一方,否則餘不處方也。”于是得顧君之一諾,爲之處方,以犀羚瀉火湯主
之。
顧君取方箋,至藥肆購藥,適甲醫過而見之,訝問曰:“此方殺人之方也,令郎之痘症,補托之尚恐難起,
何能凉下?一用此方。豈有不痘毒內陷,而早送其生命者耶。”顧君無法,複延乙醫商之。乙醫對餘所處之方,
不加可否。蓋乙醫雖知餘爲撤手一著,而究以一派凉下、分量太重爲畏途。
複又延餘,請三人會商辦法。餘既至,先聆甲醫之教言,次餘起謂“此症熱熾之極,臟腑熱燔于內,肌膚熱
灼于外,痘爲熱灼,焉能外出。猶之久旱不雨,地質乾燥,毫無潤澤之氣,又爲暴日所蒸曬,谷何能生芽長髮。
必須傾盆大雨,氣候轉凉,大質沾潤,谷方可生。此孩之痘症,勢亦同此,非用大凉大下之劑,清其內外之實
熱不爲功。且其發熱之前,曾食蟹,下藥更不可不用。夫如是,熱度减退,腠理始開,毛竅始透,痘乃可出。
此乃實熱證,如怕服凉下之藥,命恐不旋踵矣。”語畢,餘即興辭而去。餘去後,甲醫亦去,臨行複告病家日,
“此方萬不可服,下喉即死。”甲既去,有顧君之友施趙卿者,謂顧曰:“我雖不知醫,今見余醫師之方,有
膽有識,决非無經驗之可比。病已至此,生死一發,不妨一試,死馬當作活馬醫也。”乙醫亦漫應曰:“別無
他法,只好一試而已。”于是乃决定服余方。待磨成羚羊角粉,至服方時,已至夜深十二時矣。
次晨黎明時,顧君扣門入,欣欣然喜曰:“昨夜服藥後,至四更時瀉一次,天將明又瀉一次,解下污垢燥黑
之糞不少。腹中似尚未清,但高熱已見减低,痘亦陸續外出矣,煩再診之。”餘偕之去,見痘果外出,爲數不
少,色轉紅活,不似以前之焦枯,熱已較减,而昏譫亦不作。誠轉機矣。余乃將前方中之犀角一錢,减爲五分,
羚羊角六分,减爲四分,仍令先服之。另爲之注射握姆納丁(Omnadin)兩針,以增加體內蛋白質,使其抗毒
力加强。至第三診,又减大黃至一錢五分(次診、三診在六朝)。第五診除去大黃,第六診除去犀角、羚羊角,
减石膏爲二兩,其他諸藥,逐漸酌减分量(五診、六診在七朝)。直至第十診,方除去石膏而不用(十診在九
朝)。
計此孩先後所服石膏,約有三斤之多。後至十三朝,日晡寒熱,有如瘧狀,知爲元氣大傷,故呈此瘧狀。余
乃改以保元湯爲主,佐以清餘熱、解餘毒之劑,數服而痊。
犀羚瀉火湯方
烏犀角(沖磨)一錢 羚羊角尖(磨沖)六分 生石膏四兩 生大黃三錢 上川連二錢 生黃芩三錢 銀花
一兩 淨連翹五錢 生山栀五錢  鮮生地一兩 鮮石斛一兩 鮮竹葉五十片 活水蘆芽五兩,熬水煎藥,先
服犀、羚,冷開水下,次服湯藥。

痘瘡虛寒險證
幼兒初發微熱,繼則感染天花,出于膚面。醫初用炮甲、皂刺,嗣用黨參、黃芪,然均無效。至四朝不見起
發,改用清凉,證立轉危,奄奄一息。餘察其面現蒼白,身體瘦弱,知爲失乳,詢之果然。急以溫陽益氣湯托
之,是夕喃喃不安,次日晨,痘果起脹矣。
阜寧有葛劍吾者,充縣立師範教師。其幼子才三歲,初發微熱,繼則感染天花。但雖已見點,不見起發,延
醫治之。醫用炮甲、皂刺之屬,不效。繼用黨參、黃芪之品,又不效。至四朝仍不起脹,乃改用清凉之品,則
一變而爲不能食,迅至奄奄一息。葛君大懼,急延餘診,意其萬一希望也。餘既偕去,途中即告餘前此之醫藥
過程。既至入室,察其子面色蒼白,身體瘦弱,氣已咻咻若不相續。問曰:此孩素來失乳否?曰然,因乳汁不
充,改以乳粉代之,故小兒營養不良也。
余察其體溫尚較常溫爲低,且手足發凉,痘形有內陷之勢,知爲又虛又寒之證,又加誤用清凉,當然更變危
候矣。余急告葛君曰:此孩恐難保矣。若手足不厥,氣息不見咻咻,尚較有把握。今既如此危險,難處方矣。
葛君惶極,仍求餘處方,即不效而殤,絕無异言也。余于無可奈何之時,勉爲處一溫補內托之方,因定名日溫
陽益氣湯,令速多灌之。生死關頭,于今夜蔔之,如服藥之後,能于夜間轉機,陽氣一回,體溫漸漸增高,手
足漸漸轉暖,咻咻之氣一平,則痘自可出,而命可保全矣。否則不過明日午夜,必致危矣。且看服藥之情形如
何,餘即起辭而去。
當日晚間服藥,在七時左右。頭煎分二次服,每二小時一次。至十一時左右,再服二煎,亦間二小時,更服
其餘。至夜半後,次晨三時餘,漸覺微煩,而體溫亦漸增高,手足亦漸暖矣。但仍喃喃不安。再次則身有微汗,
漸則安靜。次晨視之,痘粒已起脹矣。至十時複延余診,余見狀大喜。即以原方去川芎,加雲苓、甘草,連服
一帖,而痘勢更形起發。至第九日,漿水趕足而竟全功,此亦幸而得全也。
溫陽益氣湯方
上肉桂五分(燉沖)  炮附子一錢 炮薑炭五分 潞黨參三錢 綿黃芪生炙各一錢 土炒白術二錢 秋桔
梗一錢 炒僵蠶一錢 全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生白芍一錢五分。此方服後,次晨痘即起漲。因去川芎,加雲茯
苓一錢五分,甘草生炙各五分,而竟全功

漏經
多年漏經證
婦人以産後失調,患漏經證。所下不多,時斷時續,或昨有而今無,或朝無而夕有,日以繼月,月以繼年,
諸醫罔效。他無所苦,嗣則絕藥不治,亦無進退。延經十二年之久,試以地榆苦酒煎,四劑而痊。
唐家灣有錢連源者,爲蘇北永興集人,旅滬多年。其妻年當 32 歲時,以産後失調,續患漏經證。雖所下不
多,而斷續不已。延醫診治,數易其醫,而均無效。如此一年有餘,所費頗可觀。以其下血不多,或昨有而今
無,或朝無而夕有,遂忿恨而絕藥,于是不信醫矣。年復一年,延至十二年之久,病者已四旬有四歲,而病依
然如舊。
其時余初來滬開業。余戚有韓榮光者,與錢爲友好,因介就餘診。錢當拒之曰:“老年醫生,專門婦科,且
久治不愈,少年醫生,必不能治。此病已十二年之久,病根深矣,治必無效。”韓因强之曰:“余醫生爲余之
戚,汝爲我之友,必不以診金計者。治之而效,是其應有之責,治之不效,汝之所費亦無幾,盍一試之。”因
來就餘診。
余聞悉其狀,幷索問前方。錢曰:“方在十年之前,因其不效,早已付之焚如矣。”余思前醫之方,必複方
也,因思以單方試之。曾記《醫宗金鑒•婦科心法》中,有地榆苦酒煎一方。姑一試以瞻其效否。因爲處方如
次,囑其如法服之。每劑分早晚二次服,計四劑八服而痊。
錢夫婦大喜過望,偕韓君同來致謝。揖餘而告曰:“先生處方,價極廉而效極大,內子已霍然矣,感恩無極。
”餘告之曰:此方載在《金鑒》婦科中,餘亦未嘗試過。因推想前醫之方,必爲複方,我若行其故道,亦必無
效,故用此單方也。不意其效如此之速,是真單方一味,氣煞名醫矣。惟一般時醫拘于複方湯頭之舊習,不屑
用此不值錢之單方耳。今既有效,餘願償矣。後余于丁氏《化學實驗新本草》中,見亦載此方,惟方名地榆釅
醋方,系譯自東瀛醫書,煎法亦少异。所謂釅醋,即苦酒也。後照法施于他人之患漏經者,亦有良效,特幷存
之如次。
地榆苦酒煎方
地榆一兩 陳醋六兩 煎滾,再慢火熬片時,次晨空心,燉溫服之。
按:《金鑒》婦科中,此方醋無分量,餘酌定之。
地榆釅醋方
地榆根一兩 釅醋半斤 用砂鍋熬至四兩,候十二點鐘,濾渣,每服一兩至二兩。

産後漏血證
婦人産後,始則惡露不清,繼則漏血不止。量雖不多,斷續不已。醫以止血劑注射之,而彌月後,依然如舊。
改延他醫治之,亦無效。餘知在産前數月,殤其三歲之幼子,投以清肝養血湯,五劑而痊。
有宏道中學校長廉建中者,與餘爲文字交,訂翰墨緣。其妻惠毓明女士,亦書畫俱佳。在抗戰期間之第六年,
以孕已足月,覺有腹痛,乃人其友人葉某私人醫院,平安産一男孩。約一星期後,惡露應清而未清,時有少量
血液,斷續下行。醫察其血色正常,且不夾惡露中之半腐敗物,乃爲之注射止血針藥,每日二次至三次,均無
效。再增量注射之,亦無效。乃易藥以注射之,仍然無效。如此彌月不愈,醫告以可回家休養,且其量不多,
可無礙也。病者無法,只得返家。改延他醫,續治旬日,不愈亦不增劇。蓋其夫婦爲教育界人,受西方文化影
響,不信中醫也。
某日下午,餘以事往訪廉先生。坐談片時,始知其夫人已生産一男孩,當致賀辭。廉又蹙額而告餘曰:“內
子産後,今已四旬左右,而漏血不止,何耶?中醫有妙法否,敢請一診。”餘詢其病之情况,試爲診之。他無
所苦,量雖少而始終斷續不停。因思其數月之前,曾殤其三歲之次子,父母之心,人皆有之,而婦人愛子之心,
甚于丈夫。且殤子爲時不遠,中心蘊結,肝郁不舒。今當産後,惡露雖清,而血因肝鬱,逼而從下漏矣。
因笑渭之曰:“汝夫婦腦筋至新,故自始至終,未延一中醫療治,故余不得與于其列。今始詢及于余,餘試
爲處方,可一瞻其效與否也。”乃握筆爲書清肝養血湯方,令連服三帖,再作加减。幷陰告廉先生,以有肝鬱
之因,而有漏血之果。
孰意三服之後,即見减少。再服二帖,即告痊愈。廉先生夫婦大喜過望。後隔月余,惠女士自繪白頭枝上雙
楱圖一幅,廉先生自書七律新詩一幅,裱好送來,以作紀念。在白頭雙楱圖上,惠書“白首懷思”四字。廉之
七律一幅,其辭日,“廿年風雨許知音,當代名醫夙所欽,志在活人宗仲景,學堪傳世邁千金,文章舊價宏仁
術,桃李新陰滿杏林,一藥山荊欣病愈,用伸感謝志微忱。”
清肝養血湯方
粉丹皮四錢 春柴胡三錢 夏枯草三錢 于地黃五錢 京赤芍三錢  當歸身三錢  紫丹參三錢 廣郁金
三錢 佛手柑三錢 薑、棗引

陰 挺
貧農婦人,産後三日,即往田間工作。饑飽不均,勞動過度,忽少腹墜重,陰門脹急,如將産狀,漸至陰挺
下脫。經日醫施還納手術,外施以托子宮器護持之,靜臥三周日,不效。餘以大劑補中益氣湯與之,三劑則升
而不墜,六劑則其病如失。
滬東之引翔鄉,有陳姓貧農之婦人,于八月問産一男孩。因田中秋收在即,至第三日,便往田中勞作。田雖
距家較近,然田中勞作數小時,又須返家爲小兒哺乳,往返頻勞,且又食無定時,饑飽不均,産後營養,更無
論矣。晚間即覺少腹墜重,而次日仍照常田中工作,于是腹墜更甚,陰門脹急,忽然陰挺下脫,漸大如瓠,幾
如男子之頽疝焉。先經中醫治之,無效。嗣即送至引翔醫院之平民診療部,時在抗戰之後五年。此引翔醫院,
爲日人所創辦,經日醫施行還納手術,外以托子宮器托之,再施以三角巾之緊束,令其靜臥一星期,雖大小便
亦仰臥于床上,以糞器承之,幷爲之內服及注射補劑。一星期後,試去托子宮器,令其下床步行。奈行未數步,
又覺腹內墜重,陳婦驚懼,告之日醫。立命仍臥于床,續行療養兩周日。過兩周之後,依然不效。
陳農偶與安樂坊之劉訓才談及,因改就餘診。余以陰挺之症,發于産後,其因氣血雙虧,毫無疑義。醫書中
雖載之,而臨床遭遇較少。當與氣虛脫肛,同其治法。令其解褲視之,則翻出之粘膜,有數處之磨破。詢其大
便,則雲乾燥异常,他無所苦。乃决以補中益氣湯大劑與之,方中黨參、黃芪及當歸,分量尤重。蓋病已二十
餘日,非大補氣血不爲功,且大便乾燥,當歸又爲潤腸之劑,故重用之也。幷囑其連服三劑,再來複診。
過三日之後,病者又來,下車入門時,步履較健,兩腿已不開張,詢之果有效矣。當大便未潤時,小腹仍脹,
即再劑後,大便頻爽,則少腹即不墜矣,因連連稱謝不已。後再爲之略减其量,續服三帖,即恢復健康,其病
如失。以函告余,餘恐有反復,函囑再服三四帖。其服否雖不知,而後未再來,其徹底痊愈,可想而知也。
補中益氣湯方
西黨參五錢 炙黃芪六錢 炙甘草四錢 土炒白術四錢 廣陳皮三錢 全當歸五錢 炙升麻三錢  春柴胡
三錢 生薑五片 大棗十枚

疔癰
疔瘡走黃險證
婦人患生指疔,初則腫若紡錘,潰爛出膿,腐臭不堪,痛楚幾絕。延及半月,旁又增生,紅腫蔓延,迅至手
腕至肘關節,皆發赤腫。再二三日,手掌、手背、手腕等處,又潰穿十餘處,此疔毒走黃也。與以疔瘡丸,連
續大瀉而痊。後試之于癰證,其效亦良。因易其名日癰疔百效丸。
余當少壯之時,初業醫于鄉里,兼充三區小學校長。適有鄰村鄧藻芳之婦,年 41 歲,患生疔瘡,來就餘診。
第察其患,原在左手中指中節,蔓延至手掌手背手腕,又破潰十余處,連及小臂亦有浮腫,有更將蔓延之勢。
而破潰處,膿水之惡臭,紅絲之蜿蜒,殊可懼也。
詢其起始情形,則謂初于中指腹部,疼痛腫脹,漸至化膿,繼則手指背亦腫,形若紡錘。經外科專家李某治
之,內服外敷,均無功效。延及半月。腫勢則漸見走竄。昨夜忽疼痛更甚,迅至手掌手背手腕,均發腫脹,而
今則破潰不堪矣。
余因索閱前醫之方,亦頗對證,而竟無效,是亦證重藥輕使然。心忖證至于此時,業已走黃危險,若用通用
之方,必難獲效。曾記陳修園《醫學三字經》篇末,載有疔毒丸一方,謂于疔瘡有特效,雖走黃者亦可救治。
但從未試過,今可一試之矣。因立即如法制成,即以濕丸十粒與之,囑其用熱水送服,如得四五次之大瀉,即
以冷開水一杯,服下止之。
病家如言,不二小時,即得大瀉一次。再後于二小時內,連瀉四次。每瀉一次,則腫脹疼痛即隨之减輕一次。
其效之神奇有如此者,惟體力漸覺不支,即于最末一次瀉後,立即飲冷開水一杯,果然瀉不再作,人亦神安睡
去。迨次晨一覺醒來,腫痛消其六七,膿水淋漓,而各破潰皮膚之表面,已大形起皺矣。再診之時,複與六丸,
使之再瀉數次,以清餘孽。及紅腫消清,痛楚全無,改服解餘毒、扶正氣之劑,外敷提毒生肌散,而完全就治。

項疽及諸癰證
又有許北山者,年 45 歲,精拳棒,以武術聞。忽發一偏項疽,即俗稱之“偏對口”是也。初隻局部發癢,
以手搔之,漸至腫一小粒,麻癢相兼,亦不介意。次日則腫勢漸大,麻癢更兼疼痛,乃懼而求醫。醫以藥膏貼
之,冀其消散,而絕不得效。第三日則腫痛更甚,頭項且不能轉動矣,改就餘診。
余思此偏項疽證,較之正項疽尤險。起已三足日,內膿雖未成,但普通方劑,必不易散。疔毒丸治療,既效
而且捷,今以此癰疽之大證試之,不知其有效否也。複思病者爲武術家,體素强健,即服此丸,必能當之,而
無危險。乃决與以十丸,令服如法,許君從之。服藥大瀉四次,而腫痛漸消,僅于初起之未老先白頭處,稍出
黃白色之水而已。
由此以後,凡遇實熱證之癰疽瘍癤,均用此丸治之,不論初起已潰,皆有奇功,不獨治各種疔瘡而已也。因
改名之日癰疔百效丸。後又于《中國醫學大辭典》亦見載有此丸,雲系盧成琰氏方,但不知盧爲何代人,有無
其他著作,尚希知者有以告我。
癰疔百效丸方(原名疔毒丸。盧成琰氏方。)
巴豆三錢(去皮膜) 明雄黃三錢 生大黃三錢。
上各研細末,再共研極細,加飛羅面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輕者每服六七丸,重者十丸左右,用白開水送
下,俟瀉三至五次,再以冷粥湯一小碗,服下止之。
肝 癰
病者右脅內部作痛,初尚輕微,繼則加重。脅下作腫,累及左肋亦覺脹滿。漸至右脅更形腫痛,突出如拳,
但無大寒熱。醫斷爲肝臟腫毒,必須開脅割治,病者懼之。余聞其腫才四日,捫之其硬如石,尚未化膿。以牡
丹湯合龍膽瀉肝湯加减與之,一服而大瀉腫减,再服而連瀉腫消。再爲加减,計四服而痊。
患者邵梅生,住長壽路梅芳裏,在廠中作工。1948 年夏季,由廠中歸來,即覺微有寒熱,右脅隱隱作痛,
而左脅亦覺微脹。次日請假休息,而脅下腫脹更甚,當請附近醫生治之。醫與小柴胡湯,因時在夏季,柴胡只
用一錢,服之無效。第三日右脅腫痛之處,漸形突出,其大如拳,按之則痛牽胸腋。至第四日,至滬西平民醫
院求診。
經醫診察之下,斷爲肝臟發炎,有化膿之可能,須速行開刀,住院療養。能于開刀後不發手術後炎症,則可
日漸痊愈,否則有發生意外危險之可能。病家要求,保證開刀無險,方敢住院,而醫師不可。病者本人,亦反
對開刀。于是返家,另行延醫治療。服藥打針,均無寸效,而局部之腫脹則更甚。至第五日,謀之于余之外甥
王成龍,以電話招餘往診。
餘見其腫在右脅,突出于肋下,如拳如瓜,以其人體質本瘦,在肋骨條條可數下,更形明顯。捫之則其堅如
石,上下左右,四圍均硬,毫不柔軟,决爲尚未成膿。問其大便,已四日未解,即平常之大便,亦乾燥者多。
其他口苦咽幹,舌苔根黃,尖及邊部均絳,口幹欲飲,而小便黃赤,頭亦覺眩,而時則眼火閃發。綜合許多症
候,有用瀉下之必要。當此時肝體發炎,尚未化膿。設因一瀉而腫消,未嘗非意中事也,姑一試之。乃爲之處
方,以牡丹湯合龍膽瀉肝湯,以爲加减。蓋體雖較弱,而證則大實,且肝熱頗重,可以奪其實而瀉其熱也。
迨服藥之後,病者即漸覺痛勢微减,而腫則如故。二小時後,覺腹內蠕動而雷鳴,無何,即大瀉幹溏夾雜之
糞便,有幹硬如球者,有濕粘如醬者。于是續服二煎,至夜間又連解大便二次,則如球之硬者,由少而無,而
如粘醬者,則更多矣。次日一覺醒來,自視其患處,已腫消其半,複招餘診。
餘再捫之,亦覺肝腫部之抵抗大减,肋下之皮膚,已可扭撮成皺,余亦大喜。因西醫謂非經開刀不可,而竟
以中藥消散之,豈非一治療之奇迹哉。乃只將大黃、芒硝,各减一錢,囑再服一劑。迨服後于一日夜間,大便
又續下四五次,腫痛消去七八。再次日複延余診,特爲之加入益氣養血之品,减大黃、膽草,去芒硝。續服二
帖,而完全治愈。
牡丹湯合龍膽瀉肝湯加减方
牡丹皮六錢 錦紋軍五錢 元明粉五錢 生黃芩四錢 桃仁泥四錢 龍膽草三錢(酒炒) 春柴胡三錢 生
地黃六錢 當歸尾四錢(酒洗) 均木通三錢 夏枯草三錢 金銀花一兩
再診方
前方錦紋軍、元明粉,均减爲四錢。
三診方
前方各藥,减大黃、膽草,去桃仁、芒硝、木通,加赤芍三錢,茯苓三錢,白術三錢,薏仁四錢,連服二帖。

腸癰(腸癰化膿證)
患者初覺腹內隱痛,繼則身有寒熱,腹內更形拘急,漸至結于右腹下方,固定作痛,而放射至腰肋。再進則
內部腫突如拳,便秘溺赤。以紅藤丹皮大黃湯主之,續爲加减,以竟全功。
今述此治案之前,當先述此方之起源。先是 1941 年,南匯張工六教授,述及其鄉有一劉姓者,善治腸癰症,
能治醫院斷爲必須開刀之蚓突炎(即闌尾炎),使之內消內潰,膿從大便而出。其方即紅藤一兩,單方一味,
煎服立瘥。當即詢其端倪,張則娓娓言之,餘即默默識之,以待將來之治驗。張教授謂其鄉中,初有吳姓少年,
患生腸癰,經醫治之無效,後來上海至宏仁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確爲蚓突炎,僉謂非開刀剖腹,割除其蚓
突不爲功。其父母以愛子之切,不肯開刀,而其子更懼,拒絕醫師之勸告。醫師亦無如之何,只好令其出院。
回至鄉間,則親友聚議,主見紛紜。有謂此證不開刀,是自弃也。有謂此證即開刀,醫院亦不保險也。有謂
既已不開刀而回,當另延醫診治。適有一人言鄰鄉有劉姓者,善治腸癰之證。立即倩人去請,不數小時,劉君
已至。經其診察之後,斷爲內已有膿,但服藥可內潰下泄而消也。立出藥一包,片色帶紅。人問其名,劉雲“
此紅藤也。”但此不常用之藥,衆覺名似未聞,遂亦置之,且觀其效何如也。詎一服之後,是夜即腹中雷鳴,
有時痛更加甚。續服二煎,至天將明時,即連續大便二次。糞中有幹有稀,夾雜膿血,其粘滯及污垢之物,一
鼓而下。疼痛大减,腹側腫脹,立即消去大半。次日再請續診,仍以紅藤六錢,加薏仁一兩煎服。續下膿血頗
多,疼痛更輕,已能思食,食之亦能安。後經調理,不旬日而全愈。聞工六先生言,余默識之,以待有機會臨
床驗證。
後閱楊玉衡《傷寒溫疫條辨》,偶于第四卷中,見亦有腸癰秘方一則。其文雲:腸癰秘方,凡腸癰生于小肚
角,微腫,而小腹陰痛不止者,是毒氣不散,漸大,內攻而潰,則成大患矣,急以此方治之。先用紅藤一兩,
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二服,醉臥之。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酒二碗,煎一碗,服之。服後,痛必漸止爲效。
由此觀之,則此劉姓之方。即《傷寒溫疫條辨》之方也。于是更堅我試用此藥之信心。
至 1943 年 4 月間,有船戶曹海洪者,年 32 歲,經營內河之航運。忽而江南,忽而江北。時船泊于造幣廠橋
西蘇州河岸,忽患腸癰之疾,諸醫罔效。右腹盲腸部,疼痛腫脹,右足亦不能伸直。後入滬西平民醫院,醫者
亦雲:非開刀不可。病者爲經濟能力所限,即最低之開刀醫藥費,亦不能籌措。時餘與附近之中藥店,有爲貧
病施診、施藥之設,刊諸報端。患者聞而求治。據診察之下,確系腸癰無疑,盲腸部腫如拳大。按之抗力頗强,
時發寒熱。大便已五日未解,小溲赤澀,舌根膩,其脉沉緊而微遲。
余思紅藤之方,今可試矣。且病勢甚急,大便不解已多日。設紅藤解毒力有餘,而瀉下力不足,反致遲延時
日。何不以紅藤爲主,合《金鑒》丹皮大黃湯法,以一試之,庶可面面俱到也。主張既定,遂爲之處方如下,
定名曰紅藤丹皮大黃湯,令其加酒如法煎服。迨頭煎服後,不四小時,即腹中咕咕作響,無何,大解一次。先
之以燥矢,繼之以溏糞,與膿血夾雜而下,腹痛大减,腿亦較能得伸。續服二煎,又大便兩次。均爲膿血糞便
夾雜之物,于是一夜安眠,盲腸部已無大痛苦,只隱隱微痛而已。次日複診,餘見病已大减,心喜無量。乃將
大黃、桃仁等减量,去元明粉,加紫花地丁六錢,銀花藤六錢。連服兩帖,膿水漸少,幷令以薏仁紅棗粥時時
服之。一星期後,膿血已極淡,大便亦轉淡黃,小溲漸清,改服調理之劑而愈。
此後余于腸癰之證,均用此法收功。連前共有四例,均未有其他危險。然此方之治,有討論之必要矣。
(一)工六教授告我之方,僅雲紅藤一味,水煎服,幷無加酒之說。而《傷寒溫疫條辨》謂須用酒二碗,煎
至一碗,且醉臥之,是非酒不爲功也。餘今加酒一杯,行其藥力,未敢以單味酒煎服之也。
(二)《傷寒溫疫條辨》謂午前二服紅藤,午後一服地丁,彼以二藥分午前午後。餘以第二帖减大黃,加地
丁、銀花藤,亦通權達變之方也。
(三)紅藤一藥,一般小藥店中無有,非大藥行不備。《中國醫學大辭典》不載。《中國藥學大辭典》謂紅
藤即省藤之俗稱,《本草綱目拾遺》謂亦名赤藤,但謂其殺蟲治風,未言其治腸癰也。
(四)書謂腸有內外兩層。如內層生癰,能下之使穿破而下泄。如外層生癰,則必外穿,而潰膿入腹。然以
餘意推測之,腸內生癰,多由食物中有硬雜物質所刺激而發炎,當然內層化膿爲多,而外層者必較少,此可肯
定者。但紅藤之治腸癰,單味即有效,若加酒或酒煮,仍須有機會再試之也。
紅藤丹皮大黃湯
紅藤一兩 粉丹皮五錢 錦紋大黃五錢 桃仁泥四錢 元明粉四錢(分沖) 瓜蔞仁四錢 京赤芍三錢 加
酒一杯煎服
紅藤丹皮大黃湯加减方
紅藤一兩 粉丹皮四錢 錦紋軍三錢 桃仁泥三錢 瓜蔞仁三錢 京赤芍三錢 紫花地丁六錢 銀花藤六錢
加酒一杯煎服
附言:《餘無言醫案》,原名《翼經經驗錄》,系先父無言先生生前自撰稿,建國後曾將此醫稿與先大父奉
仙公遺著—《醫方經驗彙編》(原中華書局出版,中醫書局重印)合編自費刊印分贈親友、同道和學生。現將
《翼經經驗錄》重予點校、整理以饗讀者。

診餘漫話
藥用寒溫補瀉,當察患者體質
我們診治多種疾病,經常鬚根據辨證中之四診八綱和患者的體質情况,以確立藥用之法則與規範。寒證用溫
劑,熱證用寒凉之品,“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幾乎爲臨床醫師所共識。但其中我們應十分重視患者的體質
現狀。如忽視于此,難以在施治中獲得滿意的療效,往往可能産生“施治不效”或“過猶不及”,甚至産生不
良的副作用或加重病情之弊。
清代名醫趙濂從整體出發,闡明醫者在辨證後,如何掌握恰當施治時,曾分析患者的體質情况和藥用之寒熱、
溫凉、補瀉之間的關係。他在《醫門補要》中說:“人體質有虛實之分,禀性有寒熱之异。屬寒體者,病時宜
用凉藥中微加溫和之品以監之,若太苦寒則敗胃,有欲吐瀉、胃寒腹痛之患。屬熱體者,病時宜用熱藥者,惟
溫平之品以緩治,若太燥烈,恐激起本源之火,致煩渴、狂暴、失血之患。屬實體者,或因病變虛,宜用補劑,
須少少與之,若太呆補,致不食、腹脹、中滿、逆氣之患。屬虛體者,病時宜克伐,尤宜性緩之品,若太峻利,
致虛脫多汗,肢冷懶言,煩躁欲入水之患。”
由此不難體會,中醫診療中辯證思維和因人制宜的圓機活法,也是衡量醫者診治水平高低的一杆標尺。希望
讀者能對趙濂這段名言,予以深入學習和體驗。

用中西二法調治腎臟性水腫
早歲,余開業于阜寧時,有東北鄉王某者,年且六十有奇,患水腫證,時當七月,抬來城中求治,入北門,
即詢之道途中人曰:“城中醫生,善于內科者爲誰。”人成告之曰:“有餘某者,中西醫家也,盍試之。”病
家即抬來求治。
餘察其症狀,爲之咋舌。腰以下腫勢最盛,兩腿如象足,兩脚如冬瓜,陰囊如懸瓠。胸部以上則較輕,兩手
及頭面均腫,腿皮腫如胡桃。凡腫處,均明如玻璃,彈之即可立破,捫之冷如冰,呼吸短促,喘聲如哮,舌苔
白滑,粘膜均呈白色,脉按之而不可得,小便甚短少,且陰莖完全縮人囊內,視之幾如葫蘆上一小孔耳。詢其
既往症,則謂“五月問,曾途行遭大雨,後即發腫,且不思食,先由兩足腫起,漸次向上,而膝、而股、而會
陰、而腹、而腰、而胸、而上肢、而頭面,迭延多醫,服藥均無效,以迄于今,不食且十餘日矣。先生其有良
法否?”余以年高症重,有難色。病者再四乞爲治療。餘乃告之曰:“危險殊甚,中醫用利水健脾諸劑,既不見
效,再施類似治法,亦難見功。西藥有發汗劑,名匹羅卡品(Piloarpin)者,姑試之,效則吉矣。”蓋余恐患
者多日不食,用此猛烈之發汗劑,恐其隨汗而脫也。
然病者命在朝夕,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含藥而亡。取得病家同意,余乃爲之注射匹羅卡品 1 毫升。無何,大
汗淋漓,由頭至足,無處無汗,拭之粘指,腥臭觸鼻。約一句鐘,汗出如洗,床下聞有滴答聲。至是喘聲漸微,
患者似减輕苦楚,惟疲憊异常,呼之只微聲應耳。無何,索便桶,小便亦大利,患者大快。再察其全身腫勢,
消去一半,旋即進流動、易消化之食物少許,勿使多食,一夜甚安。
次日,餘即改以中醫治水腫名方——實脾飲(嚴用和《濟生方》方)與服。過五日,已能扶杖行動。余又以
匹羅卡品注射 0。5 毫升,複又出汗,惟不若前兩次之多耳。餘以其病既退,不能再用猛烈之發汗劑。即以實
脾飲爲主方,再加重利水之品,十帖而康健如初。由此可見,中西藥可以幷治以提高療效。

論濕溫治法
余歸納薛生白、吳鞠通二家之言,結合個人臨床所見,濕溫病之主證爲:始惡寒,後但熱不寒,頭痛,身重
而疼,舌白或潤黃,面色淡黃,汗出,胸中痞悶,不食不饑,口渴不欲飲,午後身熱,狀若陰虛,脉弦細而濡。
中醫于濕溫之治療,約分爲二門。(一)其學說以濕溫爲病原,故以解熱利濕爲主,此爲其原因療法。(二)
因濕溫之變證多端,險候百出,即因其變證險候而治之,此爲其對證療法。
濕溫原發證治法:
1。解熱利濕法:濕溫爲濕、溫兩邪合幷爲患。溫即是熱,故薛生自之<濕溫病篇》(又名《濕熱病篇》),
其治療即以解熱祛濕爲首務。濕溫病邪之勢均而重者,則藥劑亦均重之;其勢均而輕者,則藥劑亦均輕之。熱
邪盛于濕邪者,則解熱之藥多,而祛濕之藥少;濕邪盛于熱邪者,則祛濕之藥多,而解熱之藥少。然解熱祛濕
之方法,又各不同,茲分別述之。
(1)當初期病尚在表,應用微汗之法者,則微汗之,使熱從體表緩緩而解,則濕爲體內不潔之水分,亦得
隨汗而外泄。若熱仍不退,或退之未盡,可仍用前法,務使熱退而後已。若熱已退,或退去七八分,則濕邪勢
孤,易于撲滅矣。
(2)濕既勢孤,頓失同盟,因即清利其三焦水道,使邪匯至腎臟,輸入膀胱,由小便而外出。若體氣較實,
或大便數日未解,或解時艱澀不爽者,幷可微利。
(3)至病邪深入,熱勢稽留,濕滯腸中,胸悶特甚,切不可任邪氣盤踞。裏證已成,不可再用表藥,只宜
用清熱及利濕之合劑,使濕從腎與膀胱外出,則熱亦隨之而下行,濕熱幷去,病可自痊。
(4)運用上法時,另有一關鍵不可不知,即决定“利濕清熱”之方,可再問其大便之如何?脘腹之膨否?如
大便已數日未解,或雖解而艱澀,脘腹膨滿而不柔和,則于方中再加輕瀉大便之品,則腸中濕熱亦將緩緩下行。
蓋二便分利,則濕熱之邪,行將失其根據地而無立足之所,愈易追剿消滅矣。設大便每一二日一解,解時亦爽,
則輕瀉劑可不加,此專從裏解、清利之方法及用藥之分合也。
2。扶持脾胃法:濕溫之病邪,雖重在小腸,其病根仍然在胃。如胃司消化,脾能爲輔,二便暢利,則必然
不病濕溫。今既病矣,若只解熱利濕,而不健胃益脾,則藥力之貸款,仍無補于生理之虛乏。則須一面貸款,
一面扶持脾胃之生理功能,使之自力更生,功能漸趨恢復。故濕溫經治獲效
後,即應加藥以扶持其脾胃。
3。參用芳香法:濕溫病既爲熱腐濕濁之邪,且病室內又多穢惡之病氣,則必須以芳香逐穢之品以化之。蓋
芳香之品,能化濁穢之氣,故不論表劑、裏劑,處方均宜酌加芳香藥一二味于內,雖無絕對治濕溫之功能,然
在輔助療法上,未始無百分之五之小助焉。除內服藥酌加者外,亦可于病室內,燃枷楠香一二支,或少焚白芷、
木香、佩蘭、蒼術等品,以辟穢惡之氣。

濕溫原發證方治舉要
濕溫相當于西醫所說的“腸傷寒”,中醫施治以排泄清解爲主。前人的經驗方頗多,我在診療中也創用了濕
溫新方,經常選用以下諸方施治。
1。甘露消毒丹(葉香岩方):又名普濟解毒丹。王孟英謂此系治濕溫時疫之主方,能治發熱倦怠,胸悶腹
脹,肢痠咽腫,癍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瘡瘍。凡暑濕時疫之邪在氣分,舌苔淡白、
或厚膩、或幹黃者,均較有效。
方藥組成及用法: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木通各五兩 藿香、
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四兩。各藥曬燥,生研爲末。每服三錢,開水沖服,一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
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王孟英曰:每年春分以後,天乃漸溫;芒種以後,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
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初起尚在氣分時,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2。三仁湯(《溫病條辨》方):治頭痛惡寒,舌白不渴,脉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高熱,
證若陰虛。方藥組成及用法:杏仁三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厚朴二錢 生薏苡仁六錢半
夏五錢 竹葉二錢 甘瀾水八碗。上藥以甘瀾水八碗,煎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此方爲吳鞠通治療濕溫之首選方,以濕溫不能過汗,故以輕清爲治。病輕者,每可治愈;病重者,力有不及。
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謂此方與濕溫初起不甚相合,慮其服之燥渴,此言亦非確論。若果知燥渴,則裏濕已
祛,而熱獨盛矣,再單洽其熱可耳。此方名日三仁,而實以滑石爲主藥,使濕從小便而出,亦可稍得微汗,故
諸家多用之。惟厚樸一味,究嫌欠妥,吳氏慮其燥渴,或在此點。餘意若以治痞、理氣、寬中、祛濕之目的,
去厚朴而易以瓜萎皮,則得之矣。
3。濕溫初起方(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古歡室方):治證同前。
方藥組成及用法:淡豆豉三錢  佩蘭葉二錢  飛滑石四錢  蒼術皮一錢 茯苓皮三錢  陳皮二錢 
藿香葉二錢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通草一錢 甘草八分 竹葉二錢 (如惡寒無汗者,加杏仁)
以上三方,皆輕清之劑。然立方以甘露消毒丹爲第一,且研成末服,能容留腸中較久。三仁湯次之,此方更
次之,存之備參考耳。
4。解溫逐濕湯(餘無言經驗方):治濕溫初起之重者:
生麻黃(先煎)二錢至三錢  生石膏二兩至三兩 粉葛根三錢至四錢 淨連翹三錢至四錢 制半夏三錢至
四錢  生山栀、六一散各二錢至四錢 薏苡仁、茯苓皮各四錢至五錢
此方服後,必能取得“(執/水)微似汗出”。在身體已有微汗約二三小時後,再連服二煎,務使微汗至四
五小時以上,則表熱必可隨汗而解。若初起一二日間,惡寒甚者,仍可加入桂枝一二錢。無惡寒者則不加。
5。清溫化濕湯(餘無言經驗方):前方服後,表熱已微,再服此方。
方藥組成及用法:生石膏(先煎)一兩至二兩 粉葛根三錢 淨連翹三錢  生黃芩三錢 上川連一錢 錦
紋軍一錢至二錢 六一散四錢 生山栀三錢 冬瓜皮子各三錢 炒粳米一酒杯
此方目的,在取得大便微利,小便大利。蓋大黃與滑石同用,其泄熱解毒之力,半走小便也。
前舉數方,可見諸家于濕溫之治,不能速速汗解,故力求輕清取巧。對該病之初起、病勢較輕者,每可獲效。
若病勢之較重者,胸悶特甚者,則前方不易見功,必當以經方爲本,合時方以化裁之。遵仲景治風濕之方,取
其微微汗出,續續下行,則汗利兩解,濕溫之邪,自分兩路而去矣。余之第一方,首用麻黃,或以爲夏令不可
用麻黃,慮其大汗以害事,且麻黃爲辛溫藥,以之治濕溫,寧非抱薪救火耶?不知麻黃一品,味性雖屬辛溫,
若不與桂枝同用,則不能大汗。故麻杏石甘湯則別治肺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則別治黃疸,越婢湯則別治風水
作腫。即以越婢湯言之,系麻黃與石膏幷用,能治水腫,其妙在此。日本學者以麻黃熱服則發汗,冷服則利尿,
此即仲景方配合之妙義也。蓋辛溫之麻黃與辛凉之石膏同用,則開發皮毛之力少,通利三焦之力多,故用治風
水之邪,十之三四;由皮膚緩緩而解,十之五六。由腎與膀胱續續下行,其風水腫有不消哉!且有體質特异、
皮毛固密之人,感冒風寒而服麻黃,竟有皮膚無汗而小便大利,因以獲愈者。哥知麻黃不但發汗,且同時有利
水之力也。總之腎臟、膀胱,與皮膚汗腺,同屬排泄系統。而麻黃一品,亦能促進其排泄機能也。但麻黃必須
用生者,水炙者則無效。故餘之處方,以越婢湯爲主幹,而佐以葛根者,以其能清解胃腸及腦脊系統之熱,可
防治腦脊髓膜炎也。仲景于風寒之邪,一見有項背强幾幾之症候,即用葛根。有汗者,則葛根與桂枝幷用;無
汗者,則葛根與麻黃幷用。在中醫舊說,謂其能清督脉之熱。督脉,即腦脊系統之謂。督脉之熱既清,則腦脊
病自不作矣。因濕溫一病,熱高之時,最易上沖于腦,而致腦脊炎症,故加之而預防,以免加重後更難治也。
用連翹者,取其清心胸、凉膈膜也。用半夏者,取其瀉心胸、利水濕也;有濕熱內蘊而作嘔者,尤宜。用六一
散、生山栀者,取其凉膈清熱、泄出于腎,膀胱也。諸家多用滑石,此六一散以滑石爲主,故用之。用薏苡仁、
茯苓皮者,取其滲濕下行,幷可祛皮膚之濕也。且茯苓有益氣之功效,故用之。如此配合,所謂原因療法、對
症療法,兼而有之。而余之第二方,完全以清裏爲治。解毒祛熱之品,隨錦軍以微利大腸,隨栀子、滑石以直
走小便,此分利法也。餘用此法治之而愈者,已有多人,只要取得緩緩微汗,大便微利,小便暢行,則濕祛熱
除,病自可愈矣。但此爲濕溫初病之主症而設。若延久誤治,變證百出,則又當隨其變證而治之,不能用初起
之法矣。至于每藥分量,用至幾錢則不予肯定。蓋體有强弱,病有輕重。示人以變通活套,不可以算學之公式,
刻舟求劍,以致僨事耳。

論“癰疔百效丸”
癰疔百效丸,原名疔瘡丸,或名巴豆二黃丸。餘常用之,百發百中。推而用之于一切癰毒、癤腫,皆獲奇效。
餘以其治療之效既彰,而治癰之效,由餘經驗而得,乃改以今名——癰疔百效丸。
疔瘡丸原爲清代醫家盧成琰氏方,陳修園醫書中亦予附載。方用巴豆(去皮膜)三錢、明雄黃三錢、生大黃
三錢。各研細末,再共研極細末,加飛羅面,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輕者每服四五丸,重者每服七八丸。如極
重或疔瘡走黃者,可服十至十一二丸,用白開水送下。務使患者得三五次之大瀉,症乃可愈。體虛,俟瀉二三
次後,與以冷開水或稀薄粥以飲之,瀉可立止。每瀉一次,則痛苦與腫勢必减輕一次。即已走黃者,亦可救治,
真爲疔瘡之特效方。茲列舉以下四例,作爲佐證。
1。塾師裴子良,患手發背(俗稱“手搭”),紅腫灼痛,憎寒發熱。先以藥膏外敷,冀其腫消,不效。次
日複求余治,餘乃以癰疔百效丸六粒與之,服後大瀉四五次;而最後一次,瀉下如痰狀。于是腫消痛止。消滅
無形而愈。
2。劉某,年 36 歲,起一發背,已四五日矣。紅暈如盤,灼痛如火。餘急投以癰疔百效丸,大瀉七八次,其
腫頓消,其痛亦减,次日,消散殆盡。複與以清熱解毒之劑,數服而愈。
3。王某,年二十餘,患臀部濕瘡,大如指頭,紅腫熱痛,膿水甚多。已延醫治之一月而無效。餘期以一星
期,先令服癰疔百效丸,大瀉多次,其痛即减,紅腫亦消。後複與以清血解毒利濕之劑,七日而痊。
4。家三姐于十余歲時,即常發喉癰證,最後一次,治愈不復發者已十餘年。前年秋,又復發。咽喉腫塞,
痛不可忍,飲食不進者六日,只能吮入茶水少許耳。餘診之斷爲熱毒上攻,急與以癰疔百效丸八粒,研碎,用
開水緩緩灌下。服後覺心如火焚,愈覺不安。餘告以大便瀉後自當輕快。不數時,果瀉出燥糞甚多。瀉至六七
次,其痛若失,而喉腫亦漸消,次晨即能啜粥一大碗。後用煎劑清理餘毒,數日而痊。

蟬衣酒治破傷風之來歷
余于醫學書籍,素喜旁搜雜覽,合理者悉志之以待試用。七八年前,余見《傅青主男女科>中有“破傷”方
一則,殊不令人注意。其原文如次。“蟬蛻去盡頭足,爲末五錢,用好酒一碗,煎滾入末,調勻,服之立生。
”餘審視者再,以爲蟬退爲散風清熱之品,今“破傷”用之,殊屬不當,且末雲:“服之立生”。若謂破傷出
血,迨至將死,服蟬退可以立生,尤爲不合醫理。反復思量,忽然悟曰:此必破傷風也。而印書者脫去一“風
”字耳,故蒜之以待驗證。
病例一:劉紹初,以拉黃包車爲業,于民國廿年(1931 年)十一月間,在哈同路被卡車撞傷頭骨、鼻梁等
處,出血頗多,骨質已略損,經巡捕車送白克路某醫院救治。次日,劉父以醫院聲稱傷重危險,乃抬回家中。
捕房查知,仍令轉送海格路某醫院,在該院三星期,傷口收斂出院。當未出院時,精神即覺不適。到家後,即
發熱不安。次日更甚,漸發痙攣、强直等現象,牙關拘緊,角弓反張,腹部陷若舟狀,硬固如板,按之作痛,
氣急微喘,破傷風症狀悉具,傷處複又破開,乃改延餘診。餘以蟬衣爲末五錢,囑令黃酒送服,促其出汗。服
後,果腥臭之汗淋漓不已,約近二小時方止。病者即覺舒適,痙攣不作。次日,餘複以巴豆二黃丸下之,與服
十二粒,攻下之糞,腥臭异常,如膠而黑污,于是更覺爽快。不意其父即不再延余續診。餘心疑之,再經旬日,
則報載劉紹初死矣,其父與開卡車者涉訟矣。又旬日,劉之戚告餘雲:劉紹初雖爲車夫,但有一小星,久與劉
父通。劉父因有次子在江北原籍,故其心中甚盼紹初之死,一則寡媳可爲己有,再則有人命銀子可用,故前臺
端治之有效,反爲劉父所不滿。爲之治療,實掩人耳目也。其後牽延反復,而至于死。惹起訴訟,不料法官斥
其詐財,反具結領尸自殮、人財兩空雲。余聞之,甚憤此療法之未竟全功,姑再試之异日。
病例二:張姓婦,年六十餘,住西門路西門裏。于民國廿一年(1932 年)四月間,由樓梯上跌下,頭頂受
傷,皮開肉綻,出血不少,經醫生療治,已將愈矣。一日,忽發破傷風症狀,時輕時重,即送某大醫院醫治,
數日無效,症且加劇,醫院告以無法療治,車接回家,複請中西醫多人診療,皆稱不治,已爲之備衣冠矣。余
戚韓某,與張子友好,介餘往診。餘診其傷處有膿,面部潮紅浮腫,猶如丹毒之狀,口舌不和,牙關緊急,項
脊强直,痙攣時作,角弓反張,腹部如鼓,腹皮青黑,按之如板,呼吸喘促。餘曰:“證危矣,姑一試之。乃
以蟬蛻末五錢,使之用酒和服,牙關不開,慢慢灌下。服後即汗出如洗,腥臭异常,以手捫之。粘如膠水,約
近二時而汗止。額面腫消,惟頤下及口圍未消,腹腫如鼓,乃繼以巴豆二黃丸十二粒與服,攻下粘黑糞甚多,
有如球狀,有如膠狀,有如魚凍魚腸,下五六次,以冷稀粥一碗服下止之。腹部腫硬消去大半,喘亦不作。次
日又服蟬蛻末三錢,出汗如昨,面部紅腫消清。第三日,又與巴豆二黃丸九粒一服,續下膠粘腥黑之糞甚多,
腹脹盡消,按之不痛矣。于是起坐均佳,後再服調理之劑而全愈。
其後又治療數人,均獲奇效。
注:巴豆二黃丸,即癰疔百效丸。

百會疽之治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載述:“百會疽,發于巔頂正中,自面側觀之,正對耳尖。初起形如粟米;漸腫,
根大如錢,形如葡萄,堅硬如鐵,高尖紅腫,掀熱疼痛,瘡根收束,憎寒壯熱,大渴,隨飲隨幹,便秘、煩躁。
脉見洪數者,屬實;若漫腫平塌,紫暗堅硬,掀痛根散,惡寒便瀉,脉見細數者,屬虛。若腫連耳項,痰如拽
鋸,七日無膿者死。”胡公弼曰:“百會穴前後生毒,最易侵犯腦髓,腦髓一陷,最不易治。”
作爲外科重證,其治法宜予初起二三日內,尚未成膿時,將患處之發剪去幷消毒,以抑陽散外敷,內服醒消
丸,以熱陳酒送服三錢。不善飲酒者,以水、酒各半送服,其痛即止,夜間得睡。次日患皮起皺,再一服全消。
如過四五日,患處作膿,亦以醒消丸與服,消其四圍腫硬,毒息痛散,雖出膿亦少,此以大變小之法,在壯實
之人,以癰疔百效丸下之,亦可消散。方治及具體用法如下。
1。抑陽散(《外科證治全書》方):治癰毒紅腫,焮熱疼痛。
天花粉三兩薑黃、香白芷、赤芍各一兩。上研極細末,鶏子清調敷,或醋調敷。
2。醒消丸(《外科證治全生集》方):治一切癰瘍疔癤,立能消腫止痛。
乳香、沒藥(均去油)各一兩 麝香一錢半 雄精五錢,各研極細黃米飯一兩。
上乳、沒、雄三味,各研秤准,再和麝香共研爲末;用黃米飯一兩搗爛,人末再搗,爲丸萊菔子大。曬乾,
每服三錢,熱陳酒送服,醉蓋取汗,酒醒腫消痛息。
3。癰疔百效丸(盧成琰氏方):治一切癰疔,于體質壯實者用之。
巴豆(去皮膜)三錢  明雄黃三錢 生大黃三錢。
上各研細末,再共研極細,加飛羅面醋糊爲丸如梧子大。輕者每服五六丸,重者每服七八丸,用白開水送下。
俟瀉三四次,再以冷粥湯一小碗服下止之。

瘰癧方治述略
《靈樞•寒熱》篇雲:“黃帝問于岐伯曰:寒熱瘰癧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
氣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瘻之本,皆在于髒,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
《外科證治全生集》謂:“小者爲瘰,大者爲癧,生于項間,初起一小核,在皮裏膜外,不覺疼痛,皮色不异,
漸大如桃李,旁增不一。諸書辨其名類,曰:形軟遇怒則腫甚者,名馬刀瘰癧;一包而生數十枚者,名蓮子癧;
繞項而生者,名蛇盤癧;其形大小不一,連接數枚者,名子母癧;如黃豆結莢一般者,名鎖項癧;形小多癢者,
名風癧;生項間延至胸腋者,名瓜藤癧;一枚上叠三五枚者,名重台瘰癧;生如鼠形,名鼠癧,又名鼠瘡,累
累如串,俗名老鼠串。要皆虛損、氣結痰凝而成。
主治方藥:
1。紫玉簪膏:
取紫玉簪花,連根、莖、花、葉(不開花時,取根、莖、葉亦可),不論多少,勿洗去根上泥,置石臼中,
以石杵杵之(不經銅鐵器),使爛如泥,入布袋中絞汁;其渣入臼,量加陳醋再搗,再予絞汁,其渣再加醋搗
絞如前。將一、二、三次搗絞之汁,同入一砂鍋中,慢火熬如流膏狀,待冷封固。用時取毛筆蘸搽患部,日二
三次。不論已破、未破,均可外搽,毫無痛苦。輕者二三星期即愈,重者不過一月而愈。此爲餘屢試屢效的經
驗方。
2。消串丹:
白芍一兩 白術一兩 柴胡二錢  蒲公英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一錢 附子一片 甘草一錢 天花粉
三錢 紫背天葵五錢
上水煎服,八劑痰塊漸消,又十劑盡化,又一月全愈。
愈後服六君子湯。此方妙在蒲公英、天葵爲消串神品,然非佐以芍藥,則肝木不平;非助以苓、術,則脾胃
不健,又何能攻痰破結者。惟有攻有補,又得附子之力引各藥直搗中堅,所以能消風痰于旦夕耳。
3。轉敗丹:
人參、當歸各二兩 白術一兩 柴胡二錢 白芍、金銀花各三錢 半夏五錢 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四劑,痰塊在胸者盡消;又四劑,頸上潰爛者亦愈。將方减半,再服十劑,瘡口盡平,不再發也。
此方補多于消,而開鬱寓其中,化痰存于內。
4。子龍丸:
制甘遂、制大戟、白芥子(炒)各等分
上藥共研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分,淡姜湯送下,日三次。忌與甘草同服。
5。小金丹: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各一兩五錢,俱爲細末
乳香、沒藥(各去油) 當歸身(俱研末)各七錢半 麝香三錢 墨炭一錢二分
上各研細末,混勻,用糯米一兩二錢 同上藥末糊厚,千錘打融,爲丸如芡實大。每料約 250 粒,每服一丸,
陳酒送下,醉蓋取汗。如流注將潰及潰久者,以 10 丸,做五日服完(一日二丸)。
6。犀黃丸:
犀黃三分 麝香一錢半 乳香、沒藥(均去油)各一兩
上藥共研極細末,用黃米飯一兩,搗爛爲丸(忌火烘、曬乾),陳酒三錢 送下。患生上部,臨臥服下,空
心服。
7。內消驗方:
土貝母、白芷各五錢
共爲細末,糖霜調陳酒,下三錢。重者三服愈。
8。消癧方:
元參(蒸) 川貝母(去心,蒸) 牡蠣(火煆,醋淬)各四兩
研細末,煉蜜爲丸。每服三錢,溫開水送服,日二次。

餘無言年譜
1900 年 11 月 20 日,余無言先生誕生于江蘇省阜寧縣益林鎮。
原名余愚,字擇民(一作“則民”),別署不平。
1905~1909 年家中延請塾師課讀文學基礎讀物及算術等。
1909~1911 年先生去淮安縣,在淮安高等小學插班讀高小,高小畢業時正值遜清•宣統三年。
1911~1914 年塾師教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典籍,在文史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4~1918 年先生隨其父余奉仙先生(“晚清蘇北三大名醫”之一)攻習中醫經典名著《黃帝內經》《難
經》《傷寒論》《金匱要嗡)《神農本草經》及臨床各科醫著,幷爲其父抄方二年。在數年學習期間,尤爲重
視醫聖張仲景經方的學習與運用,爲民國時期成爲“經方派”名家奠定了基礎。
1918 年 是年秋,開始在阜寧縣益林鎮懸壺應診。由于歐西醫學東漸,在診餘之暇,亦選讀部分西醫臨床醫
籍。
1920~1923 年先生受當時醫學界“衷中參西”的影響,去上海進一步學習西醫內、外科,內科從學于俞風
賓博士,外科受教于上海德籍名醫維都富爾。在此期間,較爲重視中西醫學之溝通。
1923~1927 年返回蘇北故鄉,繼續行醫。在診療方面以中醫爲主,西醫爲輔,治療成績卓著。在此期間幷
在故里主辦阜寧縣第三區小學,延請教師講學,自任校長。
1927~1929 年先生應聘擔任當時國民政府顧祝同部某軍第二師軍醫官,轉戰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省。
治療病員,以外、傷科病證爲主。
1929~1930 年 1929 年冬,先生辭去軍職,到上海市定居開業,改名餘無言,系取自孔子“予欲無言”之意
(此名多用于著書立說和對外交流,行醫數十年多用“餘擇明”作爲診所名)。
1930 年 3 月,與張贊臣先生共同主編《世界醫報》(每周出一期),力求在中西醫學術溝通和診療中的取
長補短方面多所致意。1930 年秋,應包識生先生(當時任上海中國醫學院院長)之請,擔任該院外科學教授。
1931 年除私人診所外,又與張贊臣先生合組聯合診所,這可謂是上海市比較早期的中醫聯合診所。
1932 年 由當時“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先生聘請先生擔任該館名譽理事,爲改進中醫工作出謀獻策。
1934 年 中央國醫館增聘先生擔任該館編審委員會委員(編審委員會主席是陳無咎),負責起草中醫“外科
病名表式”,頒布全國中醫界采用。在中央國醫館編審委員會起草的臨床各科病名表式中,先生的外科病名表
式,頗受外界贊賞。是年,先生還編寫、出版了《實用混合外科學總論》和《實用混合外科學各論》(中國醫
藥書店刊行)。總論以西說爲經、中說爲緯;各論則以中說爲經、西說爲緯,强調診療中的“實用”二字。這
是中西醫外科學術匯通之作,當時是受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著述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中西匯通派”較
早期的外科著作,有其一定的學術影響,故在建國後,上海中醫書局均有重印本刊行。
再者,先生數年來以“改進中醫”爲素志,在報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引起中醫界的重視。特別是他針
對舊國民政府和餘雲岫等提出。“廢止中醫中藥”的舉措與主張,先生以余無言或余不平的名義,多次撰文予
以駁斥、聲辯,爲當時中醫界所重視。此外,先生還爲《醫界春秋》《復興中
醫》等刊物撰寫多篇學術論文。
1936 年章太炎先生主辦“蘇州國醫學校”聘請先生和葉橘泉、章次公等名家任教。先生擔任中醫外科主任,
主講中醫外科學。是年幷擔任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教授,主講《金匱要略》和中醫外科學。
1937 年上海中國醫學院聘請先生主講《傷寒論》。在此前後的年月中,先生還受聘于中國醫學專修館、中
華職業學校(國醫專科)等校任教。
是年秋,先生與張贊臣先生合作主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敦請謝觀擔任名譽校長,陳無咎任校長,丁福
保、張伯熙(張贊臣先生之父)先後任副校長,先生任教務主任,張贊臣任總務主任。先生除負責教務外,主
講《傷寒論》《金匱要略》和中醫外科學。上海中醫專科學校爲三年制,共主辦畢業了三届。先生還將其次女
余蕙君于 1938 年送入該校學習(1941 年畢業)。
1939 年先生所編著之《傷寒論新義》(圖表注釋)由中華書局公開出版,由于作者“改進中醫”的素志和
對待仲景學說及其臨床應用等方面,力求精意研殫,該書的圖表及論述中均融匯若干西醫學說,體現了當時的
時代特色。該書幷請丁福保、謝觀、陳無咎三位老先生分別撰序,向讀者介紹該書嶄新的學術風貌。《傷寒論
新義》自刊行後,曾九次重印,堪稱是他學術著作中的代表作。
1942 年先生因不屈于日僞政府對院校的登記造册,遂决定停辦
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先生在五年教學中,認真備課講學,雖大雨滂沱,亦必撑傘赴校、衣濕上臺授課,受到
學生們的廣泛好評。
1943~1946 年先生先後編寫、出版了新作——《濕溫傷寒病篇》和《斑疹傷寒病篇》(上海中醫書局出
版)二書。所謂“濕溫傷寒”系指西醫的腸傷寒,“斑疹傷寒”爲西醫病名。但在介紹治療方面,主要是采用
中醫傳統治療與方藥,特別是突出經方的臨床應用,可明顯增强療效。
1947 年餘氏在上海創辦“大同療養院”,請丁福保先生擔任名譽院長,自任院長。名爲療養院,實際上主
要是收治慢性疑難病證,可以說是上海較早期的中醫醫院。開辦不足二年,因經費匱乏而停辦。
1948 年先生接獲多封外界讀者來信,建議他編寫《傷寒論新義》的姐妹篇——《金匱要略新義》。實際上
先生于 40 年代初即有此意向,多年來在這方面的學術積累也較爲充分。是年在繁重的診務和教學負擔下,經
常在夜間參閱大量文獻、結合臨床予以編寫。而他在上海執業的 30 年中,主治病證以內、外科居多。內科則
以傷寒、溫病、內科雜病、疑難重證爲主。所用方治,雖不拘經方、時方,但仲景方仍占轉大比例。他對上海
的時醫診治熱病,動輒以豆豉、豆卷等藥施治,至爲不滿。先生用仲景經方中之石膏、大黃,在辨證確切的情
况下,用量相當大而效驗卓著,甚至有“起死回生”的多個案例,上海市民以“石膏、大黃先生”(此處之“
先生”二字,義同醫生)稱之,成爲民國時期經方派的名家。關于這一點,讀者在閱習他的醫案後,當會有更
深的體會。自 1929 年定居上海後,先生對中醫前輩名家多所敬重。他曾多次表述,在學術上除承父教外,上
海的謝觀、丁福保、陳無咎等老先生對他亦多所教益,但生平尤爲崇敬的則是“南北二張”(“南張”指嘉定
張山雷,“北張”系指天津張錫純)。在學術方面,除主張精讀經典名著外,幷在一定程度上主張中西醫學匯
通。故他是民國時期“經方派”名家,也是“匯通派”的成員之一。
1949 年是年 5 月,上海獲得解放,幷于 10 月 1 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界從此得到了真正的“解
放”。先生診務較前更爲繁忙。在學術上,他更多地和上海同輩名醫陸淵雷、秦伯未、章次公、程門雪、張贊
臣、章巨膺、嚴蒼山等切磋、研究,爲上海市的中醫工作發展向衛生部門提出諸多
建議,以促使改進中醫藥工作的順利發展。由于在上海的 20 年,先生的醫事活動以臨床與教學爲主,受教
的學生數以千計,招帶的生徒亦不下數十人之多,先生開始將過去診療的若干病證予以案例記述、整理,他在
建國以前已將其父奉仙公遺著——《醫方經驗彙編》整理刊行(中華書局出版),自己也擬出一本醫案著作,
定名爲《翼經經驗錄》,書名涵義是以個人的臨床經驗以羽翼仲聖之經典名著。實際上《翼經經驗錄》所經治
的醫案,本書均已予以收錄、整理。餘氏之醫案力求在臨床上能取精用宏,幷以符合診療實用爲準則。余氏所
主張的“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對外界也有一定的影響。
1952 年先生積多年仲景學說的教學、研究,編著了《金匱要略新義》(圖表注釋),由新醫書局出版。書
的封面及其扉頁,分別由其同道、詩友秦伯未、嚴蒼山先生題寫書名,學術特色仍以“圖表注釋”爲主。無言
先生針對世傳《金匱要略》原文,在理順經文之錯亂、僞文之蕪雜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每論一證,多以西說爲
參證。全書仍以“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爲其著述思路與方法,出版後亦曾多次重印(臺灣省亦據原本重印)。
由于《傷寒論新義》與《金匱要略新義》的先後刊行。余氏成爲 20 世紀仲景學術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1954 年數年來,先生陸續帶徒講授醫經及內、外科,積極參加上海中醫界各項學術活動,幷經常去西醫醫
院會診。是年秋,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籌備處派出陳邦賢、徐瑞杰先生到上海延請名醫赴京工作,曾親臨診所、
住處洽談,先生答以稍緩時日,考慮進京工作。同年 10 月 5 日,華東及上海市召開中醫代表會議,討論衛生
部所擬訂開展中醫工作的種種方案,無言先生作爲中醫學會和內科學會的特約代表應邀出席大會。此次會議以
發掘、整理祖國醫藥遺産、推進醫學教育和糾正過去工作中的偏差作爲討論重點。先生指出:“中醫學術得到
政府的重視,可以安如磐石。”在會議過程中,先生除作口頭即席發言外,幷向大會和秘書處專寫提案四則,
對中央制訂的中醫政策極爲支持。
1955 年先生之三子餘瀛鰲自北京中央直屬機關第二醫院報名參加衛生部主辦第一届全國西醫學習中醫研究
班系統學習中醫,幷在醫學史前輩名家陳邦賢先生的示意下與其父聯繫來京工作事,無言先生答以數月後赴京
到中醫研究院工作(研究院于 1955 年 12 月 19 日正式成立)。
1956~1957 年 1956 年 3~4 月,無言先生全家由滬遷京。中醫研究院首任院長魯之俊與先生面談工作,囑
其與于道濟先生主持編審室(數年後改名爲中醫文獻研究室)工作,室內成員有上海陳蘇生、浙江謝仲墨、揚
州耿鑒庭等先生。1956 年夏迄 1957 年秋,先生主要參加建國後全國九種中醫教材的審訂,爲提高教材的質量
傾注了心血。他更多的是對《傷寒論》《金匱要略》和《中醫外科學》三種教材負責予以審改,爲各中醫院校
編寫教材奠定了學術基礎。當時幷應聘承擔衛生部全國第一届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的《金匱要略》等課程的主
講人之一。
1956 年 10 月,先生爲其子瀛鰲在西醫系統學習中醫的基礎上,能達到“術業精進”的目的,提議拜在其同
道、摯友秦伯未先生(當時任衛生部中醫顧問)門下,秦先生欣然接受這個提議,幷在數年後師生合作編寫、
重訂《內經類證》刊行于世。
1958 年是時正值全國“反右”鬥爭的後一年,先生因所謂“右派言論”由中醫研究院調至北京中醫學院任
教。當時已患有高血壓,體况欠佳,教學課時不多。
1959~1962 年 先生參加北京中醫學院“十大經典醫著”的編纂、設計,由于身患高血壓,實際工作做得不
多。先生幷在數年內承擔一些中央領導的醫療、會診工作。
1963 年是年 9 月 6 日忽患腦溢血,急送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內科搶救,因出血量多,于 9 月 7 日病逝,
享年 63 歲。

後記
無言先生生平業醫 45 年,在中醫臨床、教學和學術研究等方面,均有較大的貢獻。除醫事外,先生對文學、
史學亦有深邃的研究,特別是對《史記》和《漢書》,曾欲撰寫專著,因不幸早逝,未能如願。生平素喜吟泳,
曾將建國前後所撰詩數百首,分別編爲《愚盦詩草)八小册(自印本)分贈親友、同道和學生輩。作爲從事中
醫教學 30 餘年,受教的學生遍布全國,生徒中如何任、顔德馨、薛盟、曹向平、袁正剛、裴慎、龐泮池、董
平、張鴻祥、巫君玉等,均爲具有廣泛影響的名醫;子慶鰲、瀛鰲,女竹君、蕙君亦傳其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