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楚门的世界》,三个角度分析这部伟大的经典

原标题:豆瓣9.3《楚门的世界》,三个角度分析这部伟大的经典

导语

哲学家加缪曾说:“在没有未来的城市里,人们只能放弃忍耐和矜持,尽情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样的末世狂欢的场景实属必然。”

狂欢是时代的荣耀也是时代的压迫,电影《楚门的世界》就用一个独出机杼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欲望与个体的救赎。

电影《楚门的世界》海报

电影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个被电影公司收养的婴儿楚门,被圈禁在一个巨大的,塔一般的摄影棚,被电影公司向全球直播成长、生活的全部过程。他觉醒后坚持与道具、演员和剧组作斗争,最终成功逃出欲望之塔、获得自由。

而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它赋予我们对真实与虚伪的思考、对窥视欲与媒介关系的清醒认知、和逃离集体主义,拒绝平庸之恶达到自我救赎的特别技巧。

一:独特的拍摄和视觉风格背景,不得不说的真实与虚伪

前面我已经提到,《楚门的世界》本身是一个极富创意和深度的故事,平淡的表现主义是支撑不住它的故事架构的,那么实践制作和选角则成为考量电影至关重要的一环。

20世纪末黑色幽默片正在流行,金•凯瑞主演的《神探飞机头》和《大话头》又大获成功,由于金·凯瑞声名在外,导演威尔认为主角非他莫属。

演员金.凯瑞本人

剧本中楚门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人造的“世外桃源”,所以要求电影的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需要接近“喜剧”和“童话”,然而原著又充分体现了人性的阴暗,直接的讽刺只会让电影不伦不类,只能用欲扬先抑的反讽来增加深度。

把反讽玩味到极致,又接近喜剧和童话,这只有文学上的“黑色幽默”可以做到,加上黑色幽默电影大兴的社会大势,这些都奠定了这部电影的框架。而黑色幽默在这部电影上的体现,就是楚门这种命运的无常性。它就像裹着蜜糖的芥末,没有出声就感觉到了辛辣。不得不说正因为这种黑色幽默,才让电影更加独特,它能让人啼笑皆非又不寒而栗,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摇摆。

除了题材,《楚门的世界》视觉风格和剧情隐喻也表现出了亦真亦幻。

《楚门的世界》的视觉风格,体现在考究的配色上,这很好地加强了楚门与外界观众的区别,却加重了这种亦真亦幻。

因为,楚门在“桃源岛”小镇的镜头都是色彩鲜活和明媚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楚门单线但充实快乐的生活。而岛外的观众与导演的色彩主要是灰且深的颜色为基调,来形成“乌托邦”和“现实”的对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彼得·威尔为了影片看起来更像一档电视节目,用了1.66:1的画幅比格式去拍摄,这样的精心制作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真正打下了真实与虚幻的基础。

而剧情设定和人物的刻画,把这种真实与虚幻推到了高潮。

片中,一位叫克里斯托弗的长者劝导楚门说:“外面的世界比我虚构的世界更不真实,同样充满谎言、虚伪。但在我的世界,你不必害怕,你会成为历史。”

这个时候,楚门不知道说什么比较好,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就会比现在的生活更加虚伪,他只觉得不知所措。这里对应了“洞穴理论”,而熟悉洞穴的代价是“会被外面真实的阳光刺痛”。

这个洞穴理论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它的内容大概是:一个洞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靠身后的木偶由火映射在洞壁的影子去认知世界。有个囚徒挣脱锁拷,看到火和木偶不过都是虚假的,他觉得十分纠结,直到他发现有一条小道会迎来刺眼的阳光,才明白什么是真实。

《红楼梦》里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楚门长期以来信以为真的真,顷刻之间被推翻,他该选择欺骗自己的“真”还是看似假的“假”?

其实《理想国》的著作中还有一种囚徒被真实刺瞎双眼,而引发悲剧的结论。由此可见,作者柏拉图并非强烈支持某一种结论,而是就着哲学思考的本源,揭露本质,提出多种视角,引发讨论。然而现世的主流价值观是鼓励跳脱舒适圈的,鼓励敢于探索、追求“新”和“真”的领域。

《理想国》和“洞穴原理”

片中的丝薇娅,就是追求“新”和“真”的人。她爱着楚门,想告知他真相,让他不再迷茫。也是她,留下一颗指引着楚门的种子,她对楚门说“当你足够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她还对他说:“你要逃出去,逃出去找到我。”

美丽的丝薇娅

楚门正是因为她的鼓励,才不顾一切的要逃出小城,哪怕一个人与一个世界反抗也在所不惜,只想追求“新”与“真”。

楚门最终成为了克里斯托弗口中的“历史”,是因为他就是那个挣脱枷锁的囚徒,他真正成为“洞穴理论”中的觉醒者,敢于撕开生活的假面,迎接自由与真实。

而一直观看他直播生活的观众,都被楚门的执着感动,并意识到楚门应该有作为人的独立自由,这时几乎所有观众的思维都因楚门而改变。楚门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他们的心。当楚门走出门获得真实自由的那一刻,观众曾经有多依赖楚门的节目,就有多慰藉。

《楚门的世界》先是揭示虚假的本质,再用丝薇娅和楚门哪怕牺牲一切也要打破这虚假的行动来告诉世人:虽然虚幻让我们舒适和习惯,但只有真实具备让我们付出一切去追求的价值。

二:媒介时代的窥视欲,永恒的警示与启迪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场理所应当、顺其自然的集体偷窥。那是一段采访,楚门的妻子说“楚门秀是她的全部生活”,楚门的朋友却这样回答:“没有真实,没有虚假,有的只是克里斯托弗的调控。”

这绝对是鲜明辛辣的讥讽,那么它到底又在讽刺什么?

——媒介时代所有人膨胀的窥视欲。

窥视欲的本质源于人性中对于这个世界的不确定与和安全感的缺失。当窥视欲得以发泄,人们便会从某件事已经在自己的了解或掌握的状态中得到快乐。

在《楚门的世界》里,全球人民都在习惯性光明正大的窥探楚门各种隐私、他的全部生活……并且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他们生活难以分割的消遣部分,不觉得对楚门有所侵犯。

从某种逻辑来讲,当群体窥视欲不断积累,就会诞生了书籍戏剧、电影和电视。而在媒介超速发展趋势下,真人秀综艺、选秀、艺人疯狂不实的爆料、网络毫不理智的吃瓜等等,会被媒体用“娱乐消遣”的名义包装和营销,以掩盖其利用大众窥视欲的底层逻辑。这是电影的暗喻,也是今时今日我们时代的现状。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到:“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在《楚门的世界》中,群众集中的想象力与窥视欲,就真的被掌握媒体与资本发展的导演克里斯托弗所统治,他制作了“The Thum show”,用真人直播秀操纵着直播观看者,并加重他们的欲望。

万人欣赏“The Thum show”

而电影对于这场直播秀的调控表现得越自然,我们越细思极恐。

因为,它把变态窥视欲普世化,把“乌合之众”包装成“集体共识”,并对之后出现的荒诞疯狂的现象进行了合理化,但是归根究底,就是一种文化渗透。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文化由人创造,所以它的核心是人,而人将被自己成就的东西吞噬,媒介可能使我们陷入对价值认知的偏离,最后形成多数人的狂欢,少数人的理智。

其中,狂欢的人被消费,被剥夺却乐在其中;大部分理智的人已经对媒介主宰的世界失去信心,而剩下的则消极应对。

这种场景放在今天的网络与媒体环境上,就表现综艺为刺激窥视欲无下限的造假和黑幕;网友沉溺于“深扒”与“人肉”的快感;对某一种人、观点的极力推崇或打压……

以理性与智慧为代价去实现窥视、吐槽欲望的放纵,我们逐渐变得麻木,并明显感觉到无能为力。

在电影中,也有这种无能为力的事。女主丝薇娅是鲜有的理智者,她尊重楚门的人权与自由,想要帮助楚门逃离小镇,却始终无法与多数人作对。

人类是否会被媒介发展的弊端荼毒,结果还是个问号,但是着眼于我们现下的情况,谁又敢说《娱乐至死》中的话不会印证呢?

三:逃离“集体心态”,拒绝平庸之恶达到自我救赎

片中影视公司带头直接无视人权与自由,拍摄“楚门秀”,在传媒成熟发展的背景下,这就变成了一种无形却强有力的“号召”。

《乌合之众》中还写道:“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观众作为个体可能会耻于对楚门过度的窥视欲,愧于对楚门人权的漠视;然而集体的潮流,蚕食了个体们最后的道德底线,它作为一个切入点,彻底释放人性之恶。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身边的人有些小毛病,稍有不适但可以容忍,不过一旦有人开始公开指责,你就不再会包容他,还会加入排挤他的小圈子。而且,这个不够包容的群体会伴随这种声音的扩散越来越大,最后发展成为一场霸凌。因为有团体做脱辞,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无辜。楚门在观众心里,与这样的例子本质上无异。

这并非跟风不跟风的问题,说直白点,宣泄不该宣泄的欲望就是作恶,然而群体性的恶很难进行责任划分,这也是社会上为什么一再出现集体作恶的重要原因。

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材料《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就是强调社会情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它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做过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可以算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实验之一。

他把在假期里的校园改造成了牢房的模样,并让两组大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监狱中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狱警要按照严格的制度来管理这些囚犯,把他们当作社会中真实的恶人。

实验竟然只进行了一个礼拜就被迫中止,原因是那些扮演狱警的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对扮演囚徒的大学生明显的暴力倾向,且有多名囚徒情绪崩溃。

因为在这个实验中,他们结束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开始了全面的角色扮演,大多数人完全进入了囚犯和狱卒的角色。他们思考、感觉和行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了本质的变化。

而在电影中,追捧“楚门秀”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潮,在这样情境渲染之下,多数徘徊在边缘的普通人便毫不脸红的加入了“楚门秀”,参与人越多,呼声越高,制作方克里斯托弗便越肆无忌惮,甚至威胁到楚门的生命,也要强留楚门在“桃源岛”。

集体大潮下惊恐而无力的个人

所有人都因为相应集体的大潮选择了迷乱,集体纵欲给予个体作恶的力量,若不出现转折,这将会是个恶循环。

世界上最邪恶的思想,就是任何人都认为自己没有犯罪,只是在响应某种特权。他们都自认为自己没有动机,没有过分的憎恶,甚至只是下意识去做。然而没有动机也就没有善心,也就不算一个真正的人。恶行被没有人格的人所实施,才是最可怕的平庸之恶。

总结

也许很多观众在看《楚门的世界》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因为在电影中,观众们最后在楚门的坚持不渝的行动中重拾理智与善良,楚门也完成了自我救赎,同时也拯救了一个将要被集体纵欲毁掉的时代。

重返自由的楚门

可是,恶就是恶,不会因为融于群体就可以模糊其性质,楚门完成时代的救赎,在于他的觉醒。而我们要完成救赎,却只在于我们自己。

我们一遍遍回味其中荒诞又别具匠心的安排,不外乎是想在这样的场景刺激中拥有鞭辟入里的思考,电影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我的生活不分公私,真人表演就是我的全部生活。”

究竟什么才算真人表演?是随心所欲还是稳扎稳打?不同的人一定也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我觉得独立思考和永不放弃,会让我们不负此生,而永远相信美好,会让我们得救。

茨威格说过,因为有幻想的天性,我们富有永远年轻的秘密。那么,请你一直保持这些品质,再祝你早安、午安、晚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