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棱堡和凸台的核心区别到底在哪里?

原标题:欧洲棱堡和凸台的核心区别到底在哪里?

TPK4869看网上对中国是否有土生棱堡的讨论,感觉关键在于在与凸台和棱堡的区别到底在哪?其实不止中国这边,欧洲的凸台设计也是大把的,比如说各种十字军城堡:

假如说圆形凸台不算棱堡,正方形或者三角形才算的话,十字军时代好像也有:

觉从这两个遗迹来看,都是方形凸台(网上随便搜的图,都说是十字军时代的)。

但是一直都说棱堡从16世纪才开始出现,所以想问下,棱堡和凸台的核心区别到底在哪里?

ps:看了大家的讨论后有个感觉,棱堡实际上没有什么精确定义?感觉就像说大帆船,到底多大的帆船才能叫大帆船,一般也不会有精确的定义这种?

silveroscar:高度和厚度吧?

TPK4869:那我觉得这样也有点模糊了,毕竟多高多厚的凸台就算棱堡好像也没有哪本书做出权威定义吧。

darsten_huowen:一般说棱堡的革命性区别在于以受到充分保护的侧射火力结合低通过性地域实现屏障。而不是像传统城堡那样以城墙作为屏障。对于棱堡来说,城墙是否存在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城墙都很容易被攻城炮摧毁。但尖角保护得侧射火力则难以被攻城炮摧毁。只要侧射火力还在,敌人就难以穿越屏障。

笑看风云淡:凸台一般高而陡,防步兵攀附攻城,棱堡的火器时代不是笔直的陡,为了防炮很多时候有斜度且厚。

刀枪不入石志奇: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棱堡是在热兵器时代,以使用和防御热兵器为目的设计的。同时,棱堡是包括附属工事在内一个体系,而不只是堡垒和它的墙体而已。

本异末同:我在别处看过科普说棱堡和棱堡要塞不是一个意思,棱堡要塞才是一整个要塞,而棱堡是棱堡要塞里的一个结构。

解放军-ZSC:棱堡城墙低而极厚,主要靠侧射火力掩护城墙,由多个多面堡组成要塞体系。

avatar:你用炮战去理解就好了。

棱堡的防御力是凸台进化,针对火炮的加强:

1、减少正面,所以第一削高度第二削角度,有足够厚的能抗火炮;

2、各角互相掩护,你要攻击其侧列,那么就会被交叉火力。

其实它们的弱点是一样,如果破坏掉一角,那么相互策应的火力减少了。打不穿就土木工程逼近爆破呗。当然复杂的棱堡是好几层的,不是简单一个角突破就能解决的。

bfachina棱堡是热兵器火力时代产物,除了不容易被击毁的棱堡本身,棱堡下还有壕沟与可以放己方部队坡带,角度足以避弹,还能在头上棱堡火力掩护下,杀伤击退逼近城墙的敌军

铁木辛哥中国攻城一个传统艺能就是——土工作业,这点和沃邦玩法类似嘛。当然长时间的围城肯定少不了。

avatar不不不,凸台下面一样有羊马墙,城墙下掩护自己兵力机动的,所以这个体系是自古有之,棱堡是古城墙体系针对火炮时代的发展和特化。

bfachina:和羊马墙还不完全一样,我见过有的棱堡前面有个坡,坡将后面的壕沟和摆开城下防御兵力的平地完全遮挡起来。

堡外地势低,从坡正面看来,根本看不到城下防御兵力的存在,直射火力也完全威胁不到城下防御兵力。

等毫无准备的进攻方顶着堡垒火力冲到坡顶准备攻墙,结果被壕沟堵住,然后城下防御兵力的齐射加榴霰弹一轰,估计就垮下去了。

莫德里德羊马墙本身的作用就是遮挡视线、伏兵

枪战南京孔二姐羊马墙挺高的,遮蔽人不成问题,不过确实和棱堡的附属建筑不是一回事。那个缓坡好像是专门设计让敌人炮兵在一定距离内无法直瞄直射城墙用的。

刀枪不入石志奇棱堡外环绕壕沟的斜面作用是遮挡针对棱堡外墙的直射炮火

南山贼这个典型就是沃邦在法国北方搞的一串要塞,比如新布里萨克堡

格拉底的驴子凸台是凸台,棱堡是棱堡,棱堡比凸台特殊,虽然看起来原始功效差不多,但是棱堡是一整套体系,凸台只是一个防御措施,两者直观感受都是扩大守军投射范围,棱堡时代性太强,棱堡就好比电动车,凸台就是车轮子。因为防御的是直射弹道的滑膛炮,棱堡特色就是厚度比高度重要,等火炮曲射弹道和开花弹普及后,棱堡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棱堡对于城堡和老式城防体系的最大不同就是防滑膛炮炮弹,由于是堆土不是砖石所以炮弹打进去就是镶嵌进去没什么卵用,因此攻城最大利器大炮没了总出,只能去人力突破防线,但是城防的炮弹和火枪又可以杀伤对方,因此攻城成了围困战,极大的拖慢了进攻方速度,给守方集结部队支援争取时间,哪怕就是没人支援,守方非战斗减员和物资损耗也不可能长期这么折腾,沃邦把仗搞的和以后的壕堑战差不多了,谁进攻谁吃瘪

鹰从天降东西方的凸台作用都是一样的,为了以侧射掩护城墙,消除死角,但是遗留的问题就是凸台本身反而失去掩护,成为进攻目标。直到棱台的出现,棱台最重要的变化在于通过精心的计算,达成了与城墙互相掩护的目标。

所以棱台关键进步在于平面形式的变化,而随着火炮的进步,立面才出现变矮变厚的趋势,不能以此认为这个变化才是关键。

nasenee5:一个是经验总结,一个是数学模型,区别老大了,很多东西近代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就是因为科学大进步哦。

偷鱼的猫第一个当然是高度和厚度的变化,棱堡为了防炮高度很低厚度很大。第二个星形角,完全消除了射击死角的存在。

莫德里德:但实际运用中,棱堡大多数达不到理论上的厚度 ,跟中式城墙差不多。

maijiwen:既然厚度和中式城墙差不多,那么这些棱堡对火炮的防御能力怎么样?

莫德里德:不知道具体的对抗战例,倒是知道有一个例子,占领某地之后让士兵抢筑的“大马路”就让敌人知难而退了。

maijiwen:大马路是什么野战工事?

莫德里德:其实是个比喻不是学名,就是一道比较宽的夯土坡或者说土坝而已,光有这个对方自知火力不足就自动撤退了。大部分的棱堡主要还是靠围困,很少直接火力打破城墙的。

解放军-ZSC:同样周长的要塞,棱堡的工程工作量要远远大于一般要塞吧?

有没有计算过一个棱堡的工程量是多少?

刀枪不入石志奇:不,少得多。传统要塞高大的墙垣需要堆砌大量土方,而棱堡低矮的外墙,光靠挖掘外围壕沟获得的土方量就能堆起来了。同时真正的城堡需要的石料也多得多。

所以在中世纪真正的城堡相当金贵,可是到近代可以用棱堡建立防线,并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力提高多少,而是建造成本大幅度下降了。

莫德里德:剑桥战争史我记得说是更昂贵,因为传统城堡虽然高但是没有棱堡厚也没有那么大,工程量小,正儿八经的棱堡往往需要数年才能构建完毕,所以当时很多地方的棱堡多是直接用旧城墙改造。

刀枪不入石志奇:要看具体的建造时间,建造方式,建筑规模,以及具体的设计。

最早的棱堡出现在意大利,用砖石堆砌。而晚些时候在荷兰和法国大量建造的棱堡都改为夯土结构,视情况选择是否用砖石加固表面。两者价格显然有巨大差异。

同时,作为一个防御体系,棱堡除了作为主体的星形堡,还可以配套众多附加设施。例如垂直于主墙体,向外突出的独立三角堡,掩护三角堡的外侧斜面、壕沟。或者比三角堡更大,直接屏护主堡一侧的外堡,相应壕沟,斜面,以及屏护外堡墙面的三角堡。其中差异相当于基础版到豪华版,占地面积相差巨大,价格自然也不同。

至于墙体厚度,一般来说主墙上方宽度和传统城堡相当,只有炮位处特别加宽。各个角上的凸台视情况不同。大型堡垒往往和主墙一样,小型堡垒因为凸台尺寸小,炮位加厚以后实际上相当于填成了实心。但总的来说,考虑到墙体高度,即外墙的大倾角导致下底面更宽,总土方量依然少于传统城墙。当然,事有例外,整个上表面都很宽大的棱堡也是有的,常见于炮位密布的海防堡垒,但毕竟是特例。

解放军-ZSC:具体要看同样大小啊?同样周长的城墙体积小,而棱堡起码要搞好几个棱角,还有需要额外建多面堡,还得把周围的地形堆高,工作量不少吧?

刀枪不入石志奇:相同占地面积棱堡的周长更大,但是矮啊。后期棱堡墙体就两米多高,连带女墙也就四米出头。

外围斜面较高一侧也只有一米五、六,还无需夯实,能用多少土方呢?理论上挖掘干壕刨出的土方就够用咯。理论上开挖壕沟抛出的土方就够用了。

BarracudaFilter:中世纪式的城墙和塔楼不仅不适合防御炮击,自己想安置火炮进行炮击也很困难,引自《文艺复兴时代的战争艺术》P15:

拜占庭守军也用自己的火炮还击,但他们遭遇了一系列问题,最严重的的问题之一,是中世纪城墙高耸的平台,并不足以承受其上布置的火炮。希俄斯的莱昂纳德指出,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一门守城炮只能停止使用,以防开炮的震动损坏城墙,而哈尔孔迪拉斯甚至写道,城墙上的火炮射击时造成的损害甚至超过了奥斯曼一方的炮击。因此,他们无法有效利用火炮。

城墙和垂直塔楼的结构不仅很难承受火炮射击的震动,而且安置火炮也显得过高,发射实心弹的火炮不比后来的榴弹炮,众多失败经验证明,火炮塔的射击效率相当低下,火炮不适合部署在突出的高处(除非是面对平缓的坡地),这会让炮弹落地后陷在地面,无法继续弹跳,而跳弹是火炮的重要威力来源。因此,火炮的最佳角度是与地面接近水平,仰角不超过12°,远射不超过3-4°。棱堡用宽大壕沟隔开的低矮的射击平台更适合火炮的射角。

低射角还给攻城方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当对方占领壕沟对面安置攻城炮时,有时甚至要俯角射击,这样射击相当困难——炮弹甚至有可能滑出炮管。

虽然15世纪的旧式塔楼也开始普遍布置炮口并加固结构,但塔楼的通风状况普遍不好,炮手往往饱受烟雾之苦,炮手更喜欢在后方敞开有利于通风的炮台上射击。

此外,旧式城墙的设计是为了让步兵移动的,城墙窄,各塔楼间的通道也有各种复杂的阶梯和吊桥,狭小的门口。而守城炮往往大而笨重、不适合在上面转移,而棱堡各炮台的通道是为火炮设计的,可以把多余的火炮集中在特定方向上加强火力。

1480-1522年对罗德岛工事的改建,可以看到旧式城堡的变化历程:

监视港口的圣尼古拉斯塔楼的改建:

1、建设防御火炮的外侧防御墙

2、拆除过高的、用吊桥连接的塔楼顶部,降低到和城墙一样的高度

3、将城墙加厚了一倍,采用上窄下宽的梯形支撑结构

4、拆除城墙上的障碍,设置宽大平坦的火炮通道

1521年完成的圣乔治塔楼改建,则几乎拆除了原塔楼,改为五边形城堡,由著名工程师巴西利奥设计。

在西班牙塔楼和圣约翰城门之间,设计了宽大的干壕沟,由于需要挖掘河床基岩,工程量很大,采下来的石料被堆在壕沟中间,成为一道高耸的孤立钳墙。

城墙上设计了大量圆形和多边形的突出面以进行侧面射击,其中在布瓦斯城门北侧的德意志城墙上,设计了一个宽大而突出的尖角,作为伸向城壕的封闭碉堡,人们发现这样的尖堡上部署火炮,可以用用强大的火力覆盖整条宽壕沟,这是后来棱堡的雏形。

在15-16世纪,研究新式城堡成为当时的热点,欧洲的数学家和建筑学家希望采用计量手段算出火炮的射击区域、塔楼的盲点及城墙的最佳角度。比如1433年比萨城墙的重建中,对侧向射击专门进行了实验。

工事设计的重心是侧向射击,圆形塔楼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设计者认为这种平台留下了过多的死角,远不如箭头式堡垒。同时人们发现,塔楼外侧有坡度的区域增加到占塔楼高度的2/3时,能有效让炮弹滑开,比原本带有底部倾斜堞墙(针对云梯)的垂直塔楼设计更好。但这样的设计也被认为降低了垂直防御的威力,而且坡型工事遭到火炮长期射击后会变的更加平缓,不利于守军防御。

16世纪60年代,塞浦路斯开始改建其工事,检查报告认为原本的城墙设计有大量脆弱区域和危险的缺口。1565年,工事改建完毕,11个呈钝角的火炮棱堡从尼科西亚的城墙中伸出。这是“第一个得到几何学意义上完美的棱堡防护城市”。

1570年奥斯曼帝国发起的围攻中,尼科西亚和法马古斯塔先后陷落,由于城市之间的矛盾,导致奥斯曼到来时农田没有被收割和破坏,让敌人得到了大量物资用于围困。在法玛古斯围攻中,奥斯曼帝国投入了185门火炮,其中包括4门能发射200磅炮弹的巨炮,打出了12万铁弹和4.3万石弹,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道挖掘。新式棱堡证明了其防御火炮的威力,绝大多数的60磅攻城炮弹打到了铺有草皮的斜坡上。奥斯曼建造了10个掩护火炮射击的工事,仍然对城墙收效甚微。他们最成功的是通过地道埋设炸药,炸塌了军械库位置的火炮平台和侧面护墙,然而守军的火绳钩枪的反击下,奥斯曼军队未能进入缺口,并在夜间被守军修复。由于食物和火药耗尽,守军最终投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