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百问 | “惊蛰到,桃含笑。炒虫冒鼓,吃梨祭虎。”说的是什么?

原标题:节气百问 | “惊蛰到,桃含笑。炒虫冒鼓,吃梨祭虎。”说的是什么?

1

惊蛰与启蛰

惊动万物,蛰虫皆起。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春天的中间段落。惊蛰之名颇有动感,一上口便觉得有一股萌动的味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岀走矣。”惊蛰之前,动物冬藏伏土、不饮不食,一旦到了惊蛰时节,雷声惊醒蛰居的动物,对它们而言,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到来。

历史上,惊蛰也曾被称为“启蛰”,《大戴 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名启,因此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惊”字,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解释:“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立春—启蛰—雨水转换为立春—雨水—惊蛰,这个顺序也就成了现在固定的节气顺序。唐代以后,“启”字之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习惯的原因,唐代起施行的大衍历再次使用了 “惊蛰” 一词,并沿用至今。

2

惊蛰炒虫,祈丰收

惊蛰时节,冬眠中的蛇虫鼠蚁都会惊醒,逐渐遍及田野,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危害,所以人们常常在惊蛰时节对这些有害的动物进行驱赶活动。 《千金月令》曰:“惊蛰日,取石灰楼门限外,可绝虫蚁。”一般认为,石灰具有杀虫的功效,惊蛰这天将其撒在门槛外,虫蚁一年之内都不敢上门:

大埔有一处奇俗,名曰炒惊蛰。每年到是日晚间,家家皆取黄豆或麦子,放在锅屮乱炒, 炒后并舂,舂后又炒,反复十余次而后已。其原因,盖大埔地方,有一种小小之黄蚁,凡人家所藏糖果等食,必蜂聚而食。俗云,是晚炒了豆麦等物,则黄蚁可以除去也。炒黄豆及麦子之时,口中并念道:“炒炒炒,炒去黄蚁爪;舂舂舂,舂死黄蚊公”也。

—摘自《中华全国风俗志•广东》

这些习俗在很多地方仍有流传: 江西部分地区,惊蛰日农人会将谷种、豆种及各种蔬菜种子放入锅中干炒,谓之“炒虫”,寓意是希望五务丰收,不受虫害;陕西部分地区,人们要吃炒豆, 他们会将用盐水浸泡后的黄豆放在锅中爆炒,黄豆会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象征着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

3

惊蛰冒鼓,顺天时

一雷惊蛰始,惊蛰与雷相关,因为人们听到雷声就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古时,人们会在这天祭祀雷神,祈求一年的农耕生活顺顺利利。《周礼·韗人》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其注曰∶"启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韗(yùn)人,也就是古代负责制造皮鼓的工匠, 他们造鼓时一定要在惊蛰这天蒙鼓皮,因为他们认为,雷神会在这一天于天庭之上敲击天鼓,这样做是顺应天时之举。传说早期雷神的形象就是人头龙身,后来,人们对于雷神的形象有着各种各样的描述:《酉阳杂俎》说其"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搜神记》说其"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寸余,状似六畜,头似猕猴"。总之,雷神形象不定。后来,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雷神的画像,摆上供品祭祀,或者直接去庙里烧香祭拜。

在客家人心中,雷神地位崇高,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说的就是天上的雷神和人间的舅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客家地区虽然难觅专门的雷神庙,各种庙观里却几乎都供奉着雷神。 客家人在惊蛰这天专门祭祀雷公,以祈求一年人畜平安。

蒙鼓皮

4

惊蛰祭白虎,少是非

白虎是守护西方的神兽。古时人们认为白虎是吉祥的象征,天下出现仁君、国泰民安时白虎才会出现。汉代,白虎形象或是出现在石墓的墓门上,或与青龙被分别刻在墓室的过梁两侧,用以辟邪。东汉时在洛阳建有白虎观,后来还把处理军机事务的地方叫作"白虎堂"。白虎也被认作战神,所以多位猛将都有"白虎星转世"的美名,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等。

但是,也有的地方认为白虎是凶星,遇之不吉,所以应该算是非之神。明代《大六壬指南》卷五有云:“白虎:主凶灾、血光、惊恐。”清代《协纪辨方》卷三引《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这里所说的白虎也就是俗语所云"丧门白虎"或"退财白虎"。 民间有传说白虎星君每年都会在惊蛰当天出来觅食,如果遇上它,一年之内会遭小人兴风作浪。所以,大家便在惊蛰祭白虎∶用纸绘制白老虎像,再以猪血抹在纸老虎嘴上,寓意其吃饱后便不再出口伤人,然后再把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寓意不能张口说人是非。除了在惊蛰之日进行此仪式外,粤剧新台搭成时亦会上演"祭白虎"的戏,旨在辟邪,以保演出顺利,也称"破台"。古时戏班四处演出,一到陌生的地方便会举行“破台”仪式,与惊蛰祭白虎一样,用意都是驱邪,只不过粤剧是由演员扮虎。

5

惊蛰吃梨,康健多努力

惊蛰当日,民间有吃梨的习惯。梨在古代有着"百果之宗"的美誉,人们甚至认为有些梨吃了可以成仙。《汉武内传》曰∶"太上之药,果有玄光梨。"《神异经》也有曰∶"木梨生南方,梨径三尺,剖之少瓢白素。和羹食之地仙,可以水火不焦溺矣。"

古人吃梨,不仅仅因其汁多味美,还因其有良好的养生效果。梨性寒味甘,《本草纲目》说其能够"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可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

昨宵宴罢醉如泥,惟忆张公大谷梨。

白玉花繁曾缀处,黄金色嫩乍成时。

冷侵肺腑醒偏早,香惹衣襟歇倍迟。

今旦中山方酒渴,唯应此物最相宜。

——【五代—北宋】徐铉《赠陶使君求梨》

如今,山西一带还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山西祁县的人们在惊蛰日都要吃梨,当地有 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山西上党长子县人,明洪武初年曾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与红枣,从中赢利,后有了积蓄便在祁县定居下来。清雍正年间,渠家十四世渠百川决定走西口经商,当天正是惊蛰之日,他的父亲拿出一个梨来让他吃下,并且嘱咐他,先祖贩梨,历经艰辛,创下基业。 今日要走西口,吃梨为的是不忘先祖,努力奋斗。后来,渠百川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商铺取名为"长源厚",寓意源远流长、千秋厚业。从此,走西口者纷纷仿效渠百川惊蛰日吃梨,有"离家"之意,亦有"努力"之愿。

在我们的生活里,吃梨也是有点儿说法的,比如不能分着吃,"分梨"就是"分离",非常不吉利。其实信与不信,就在一念之间。守了禁忌的,也未必不会分道扬镳,没守禁忌的,也未必不久。

绘画/八萬Jlei 制作/林加

作者简介

郑艳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俗学博士,主要从事民间文学与文化研究。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林 加

【岁时节日】栏目责编:滕洁洁

撰稿人:郑 艳

图文编辑:胡可昀

我们是一个 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