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定乾坤!对比硫磺岛战役,美军为何败走上甘岭?

原标题:一战定乾坤!对比硫磺岛战役,美军为何败走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为了扭转朝鲜战场上的被动局势,美军率先打响了第一枪,但令作战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是,一个3.8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打出了一场举世闻名的战役,而这场战役的闻名之处,却在于它的惨烈。

美军用下雨形容志愿军炮火的密集,但殊不知上甘岭的第一天,志愿军就已经遭受了,几倍于这般攻势的轰炸,整个上甘岭主峰都被削低了两米,如何守?只能拿命守,硫磺岛上的日军不惜性命,也要拖住美军前进的脚步,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又何尝不是。

但这两场战役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上甘岭之战不仅成了朝鲜战场的上定局之战,更是为新中国缔造了一个“千岁军”,还打出了一个上甘岭精神,反观硫磺岛,却真的只是延缓了美军进攻的步伐,那即便这两场战争爆发的时间有所差异,为何美军能攻下硫磺岛,却拿不下上甘岭呢?

1945年,美军向驻守在硫磺岛的日军展开登陆战,硫磺岛虽是一个面积只有21平方公里的小岛,但对于日军来说,它却是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战机的加油站,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距离东京只有1000多公里,若美军若占据此地,下个目标便是东京!

面对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战况,此时的日军已经完全采取防守策略,于是日军不断集结作战精锐,前往驻守硫磺岛,但来到此地日军,士气都已经相当低落,战场上的日军已经知道,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行动,但为了战后获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他们还是积极的修筑起了防御工事。

日本防御工事的修筑,闻名于整个战争年间,加上硫磺岛的特殊环境,硫磺岛战场的日军最高长官栗林忠道,迅速做出了相应的防御策略,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美军都是一群少爷兵,唯一的优势便是空中与地上的火力压制;

于是栗林忠道决定,采用坑道战用以防御,在对方登陆之前,坚决不暴露实力,须等到美军到中间战场,再对其发起突然袭击。日军虽然藐视美军,但实际上却相当重视,为了鼓舞士气,他强调若是没有杀死10名敌军,那便是一个军人的耻辱。这一战26000人,25000战死。

反而美军,因为珍珠港事件,导致整个国家战斗气焰空前,而战场上的美军,虽然在外围对硫磺岛实施封锁,导致整个硫磺岛战场的日军无法得到增援,但严重误判日军实力,比如日军的作战兵力以及武器装备,美军判断岛上敌军只有13000人,但实际上日军人数是个这个数字的两倍,美军估计敌人只有不到40门75毫米的火炮,但实际上,日军火炮的数量却超过了360门,这一战,美军阵亡6821人,负伤21865人。

上甘岭岭区面积约为1448平方公里,但它的前身上甘岭村,却只是一个面积不到4平的小村庄,其身后几座山的距离,便是志愿军绝不容失的战略阵地——五圣山。

五圣山是朝鲜中部战线的战略要地,它身后便是200公里平原,几乎无险可守,作为平康平原的天然屏障,若联合国军突破上甘岭、占领五圣山,那就相当于整个朝鲜战场的中间,被敌人撕开了一道口子,而且接下来,敌人将依靠平原的地理优势,长驱直入威胁平壤,志愿军死守上甘岭的原因就在于此,守住了,三八线也就稳住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美军率先打响了战役,计划用一天时间拿下五圣山前两个山头,即以高度命名的597·9和537·7高地,这两座高地身后就是上甘岭村,因此这场战役被称为上甘岭战役。

战争第一天,美军便以强大的火力,覆盖整片战区,总共发射了30多万枚炮弹,致使整个上甘岭主峰都被削低了两米,也正是因此,志愿军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例如龙世昌舍身炸地堡,黄继光爬行堵枪眼,虽然成功遏制了敌军攻势,但伤亡却十分惨重。

战争才第一天,就折了近600人,4天以后,志愿军因伤亡过大,不得已才退守坑道,耗半年多时间修筑的坑道,此时终于发挥了作用,也正是因为坑道的缘故,才真正扭转了志愿军失去制空权作战的不利态势

战后统计,整个上甘岭战役,双方共投入超过10万人,志愿军阵亡11529人,联合国军阵亡25498人,美军阵亡2889人,这个数字传回国内,令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暴涨,认为本不该打着一场战争,1953年7月27日,美军终于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双方于38线停战,韩国与朝鲜从此分为两个国家。

总结一下视频开头的问题,攻下硫磺岛的美军,为何拿不下上甘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战斗意志的不同,中日两军拼死抵抗,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而美军对于日本,除了要雪耻珍珠港,更是为了占领日本,而出兵朝鲜,根本上便是与苏联的争锋,为日后实现全球战略做进一步铺垫。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补给的问题,硫磺岛上的日军是没有丁点后援的,而上甘岭战场,一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地方,却遭到了200多万枚炮火的狂轰滥炸,10来万人43天的争夺战,背后却是数以百万人计,源源不断所支撑的结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