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歌作為最終的心靈歸宿與完成:懷念詩人楊牧的八則詩與散文佳句

以詩歌作為最終的心靈歸宿與完成:懷念詩人楊牧的八則詩與散文佳句
Photo Credit: 楊牧書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詩人楊牧本月13日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他曾說花蓮是他的「秘密武器」,對生長土地的情感與關懷,表現於作品中。我們精選了楊牧一生創作中經典的詩與散文佳句,邀請讀者與我們共同緬懷這位創作能量豐沛的詩人。

詩人楊牧(本名王靖獻)本月13日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

楊牧是台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翻譯家,1940年生於花蓮,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修創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香港、台灣各地大學,更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

楊牧曾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他早年筆名葉珊,文風浪漫抒情,32歲改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注入社會關照。楊牧曾向記者形容自己的創作過程:「心裡有聲音時,耳朵會嗡嗡地響。這時詩人要把耳朵調好音,讓耳朵指揮你的手,寫出詩句。」

楊牧長年旅美,晚年回歸花蓮,楊牧曾說,花蓮是他的「秘密武器」,對生長土地的情感與關懷,表現於作品中。如他的詩作〈花蓮〉提到「你必須和我一樣廣闊,體會更深:戰爭未曾改變我們,所以任何挫折都不許改變你」,詩人林明理認為已將生命的精美片斷,以詩歌作為最終的心靈歸宿與完成。

另外,由於嫻熟詩和散文,楊牧也和余光中同為高中國文中最常入考題的作家,散文〈十一月的白芒花〉、〈野櫻〉都收錄於高中國文課本。

不只文學表現突出,也與詩人瘂弦等人共同創辦洪範書店,為台灣純文學出版重鎮。

《關鍵評論網》精選了楊牧一生創作中經典的詩與散文佳句,邀請讀者與我們共同緬懷這位對土地用情至深,創作能量豐沛的詩人。

muyang_001
muyang_002

出自《亭午之鷹》的〈野櫻〉是曾被選入國文課本的作品。在這篇散文當中,楊牧透過在四季當中野櫻的變化,寫出他對野櫻的觀察,以及對生命的思索。

muyang_003

這首〈瓶中稿〉收錄在同名詩集《瓶中稿》裡,且是該詩集的第一首作品。這本詩集也是王靖獻以「楊牧」這個新筆名發表的第一本作品。在〈瓶中稿〉中,詩人透過自己的故鄉花蓮與長期工作的地方(美國西岸)共享同一個海洋與海浪,表達自己對故鄉花蓮的懷念。

muyang_004_

收錄在《海岸七疊》的〈盈盈草木疏〉是組詩作品,標題的「盈盈」明顯是指詩人的妻子夏盈盈。利文祺在賞析中曾提及,「這首寫於一九八零年的西雅圖家園,標題明顯提示獻給盈盈,或許可以視之為充滿愛情的百科圖鑑。這本百科,不只提供生物知識,更多的是描繪了人文關懷。」

muyang_005

〈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是楊牧廣為人知的長詩作品之一,後續也有許多創作者以此詩為架構改寫。這首作品楊牧是在返台任教期間寫下,楊牧在《有人》的後記裡說,透過這首詩「主觀地為一個平凡的年輕人勾畫時代的形象。那個人我可能並不相識,但也不算陌生。我們都曾經那樣猶疑而熱情地年輕。」他以「詩為人而作」為後記的題目,也為他的創作留下註解。

muyang_006

〈記憶〉出自《一首詩的完成》,詩人透過與年輕創作者的書信往返,談論關於詩的種種。詩人論及了記憶何其可貴與有力量,特別是童年的記憶。楊牧對(童年)記憶的珍惜,除了展現在詩裡頭,更充分展現在其散文作品《奇萊前書》。

muyang_007

〈十一月的白芒花〉是另一篇楊牧被選入國文課本的散文,透過搭乘火車時眼見所見的白芒花,來表達母愛。何寄澎如此評論此文:「作者以白芒花的多重象徵,映現自我的篤定與焦躁,美麗與哀愁;既歌頌了母愛,也傾訴了面對 『逝去』的無奈。」

muyang_008

最後以楊牧早年就寫下的〈給時間〉作為緬懷詩人的結尾,詩人向陽說這首詩「帶有迷人的、意象繽紛但又曖昧的魅力,半是因為它的意象,通過紛沓而至的象徵與譬喻,(中略),這一串繽紛的意象,都用來譬喻首句的『什麼叫遺忘』。」

節錄的段落為該詩最後幾句,向陽說楊牧透過最後詢問什麼是記憶做為對照,「絕妙安排而再現了『時間』的可感。從死到生,從生到死,形成循環,而『遺忘』和『記憶』也就一如死與生之難分難離。生生死死,分分合合,無始無終,所謂時間,此之謂也。」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