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跨海大橋走過50載,見證台灣公路橋梁工程技術輝煌的一頁

澎湖跨海大橋走過50載,見證台灣公路橋梁工程技術輝煌的一頁
Photo Credit: 翁維德(Wei-Te Wong)  @Flickr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座嶄新的澎湖跨海大橋肩負起交通運輸與經濟動脈的重任,更成為澎湖重要的觀光景點,近年來也吸引藝術家在大橋入口處設置裝置藝術,還有遊客前往佇立打卡。

距今50年前,澎湖跨海大橋竣工通車,帶來馬公、白沙、西嶼交通便利。歷經風浪與潮汐侵蝕,新一代的澎湖跨海大橋在原地重新修建,繼續承載澎湖群島的輸運。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的紀錄,回顧澎湖跨海大橋的沿革。

澎湖古稱「西瀛」、「澎海」、「平湖」,是由64座島嶼組成,位於台灣海峽航道之間,是重要的轉運站,成為各個族群往來的樞紐。澎湖群島以玄武岩形成的火山地形聞名,島嶼星羅棋布,彼此往來必須依賴船運,若能夠在海上興建路堤連接島嶼,不僅便利車輛來往,更能大大縮短輸運時間。唯獨澎湖東北季風強勁,要啟動重大建設工程,勢必面臨風勢挑戰。

民國(以下同)44年,澎湖縣政府建議中央單位興建跨海橋梁,解決離島交通困境,該項提案最後以經濟效益不彰遭到否決。直至53年,蔣中正總統巡視澎湖之後,指示應興建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跨海橋梁,經過台灣省政府多次評估後,終於拍板定案。翌年5月16日,正式啟動跨海橋梁工程,而各界無不企盼工程早日完成,解決離島交通障礙,俾利物資的輸送,進而繁榮澎湖地方產業。

在汪洋大海架設路堤、鋪設橋面至為艱鉅,勢必得從長計議。經參考國際施工技術與日本經驗,將工程劃分為四期,第一期即建築引道及部分路基和路堤,第二期則建置路堤並穩固橋梁基礎,第三期打造路堤橋基與鋪設第一座橋面,第四期便是興築第二座橋面,循序漸進落實興建計畫(圖1)。

gem_01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1:澎湖跨海大橋工程進度圖

興建中的澎湖跨海大橋,被譽為遠東首座跨海大橋,引起國際關切。施工單位參照國際經驗之餘,尚得遵照總統蔣中正之指示,在59年底以前完成工程,時時刻刻緊盯著各期工程進度。

澎湖跨海大橋建築工程難度高,必須在平均深度3公尺以下海底施工,尤其白沙與西嶼兩島之間海勢險惡、水道湍急,加上秋冬東北季風盛行,工程施作嚴峻。所需要的各式建材也超乎想像,橋墩最深達13公尺,全部使用水泥超過186,000包,逾9,300公噸,採用鋼筋達650餘公噸,折算長度由基隆到高雄再折返至台中的距離,石料23,170立方公尺,泥沙11,600餘立方公尺,若是用兩噸半大卡車運載必須行駛1400車次。

橋上裝設水管、電線長度至少5、60公里。最後,施工單位通力合作排除萬難,歷經5年半的時間,按原計畫在59年底完工。澎湖跨海大橋長2,159公尺,橋面寬5.1公尺,有7處8公尺寬避車道,大小橋孔有76個(圖2),建造共耗費新台幣(以下同)1億450萬元。

gem_03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2:澎湖跨海大橋空照圖

大橋竣工前夕,台灣省政府主席陳大慶鑑於澎湖跨海大橋將成為遠東最具規模的跨海橋梁,為擴大宣傳該項成就,擬於隔年元月舉行隆重通車典禮。後來,因橋梁寬度稍嫌不足,必須進行拓寬作業。直至60年3月26日,全部工程完竣,由時任副總統嚴家淦親自出席澎湖跨海大橋剪綵儀式,連學童也共襄盛舉,一同參加通車典禮(圖3),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gem_06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3:學童參加澎湖跨海大橋通車典禮

典禮上,框立於大橋拱門兩端的「澎湖跨海大橋」六個大字,是59年11月蔣中正總統親自命名。早在大橋完工前夕,澎湖縣議會曾建議將其易名為中正大橋,以彰顯領袖榮光,蔣中正總統核以「不必改名」。自此之後,澎湖跨海大橋屹立於海上,見證澎湖交通運輸的新時代。

大橋通車後,提升澎湖漁業發展與經濟繁榮,但是任憑橋梁雄偉壯麗,始終難以抵擋澎湖特有強風與海水巨浪的侵襲,尤其大客車、貨車、卡車的奔馳,加劇橋梁龜裂速度,鋼筋腐蝕程度愈來愈嚴重。66年起,台灣省公路局進行多次重大維修,無論是油漆塗料、橋孔重建、墩帽修復,以及各類防蝕工程,始終未有具體成效。歷經大自然的風化與摧殘,加上原本單車道會車困難(圖4),已無法滿足經濟與交通成長的需求,也註定大橋改建的命運。

gem_10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4:澎湖跨海大橋峻工典禮

73年7月,啟動第一期改建工程,至76年8月完工,耗費2億1,700萬元。第二期工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76年9月到82年2月,第二階段從80年3月開始動工,期間因地方要求變更設計以及石料來源短缺,使得工程進度出現落後狀況。之後,又陸續出現舊橋橋孔與橋墩下陷,橋梁裂痕和腐蝕程度嚴重而多次封閉大橋。直至84年6月20日,全長2600公尺的新一代澎湖跨海大橋主體工程幾近完工,能夠承載M-48坦克車通行,橋身遠比舊大橋堅固。

同年10月,舊式大橋拆除,正式走入歷史。85年3月14日,新一代澎湖跨海大橋工程全數完工,前後歷經12年,投入約10億2,800萬元。當天,李登輝總統、台灣省長宋楚瑜出席澎湖跨海大橋重建竣工典禮,正式啟用新式澎湖跨海大橋。自此之後,這座嶄新的澎湖跨海大橋肩負起交通運輸與經濟動脈的重任,更成為澎湖重要的觀光景點,近年來也吸引藝術家在大橋入口處設置裝置藝術,還有遊客前往佇立打卡。

前後兩代的澎湖跨海大橋都是澎湖的巨型建物,見證台灣公路橋梁工程技術的輝煌一頁。澎湖海面萬丈驚濤,大橋無論在奠基或施工階段,都展現人定勝天的勇氣與毅力。今日,澎湖跨海大橋已被澎湖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澎湖群島聞名的景觀,更是離島之間彼此聯絡的要道。

澎湖跨海大橋通車後,連結白沙與西嶼兩島,讓馬公、白沙、西嶼三地交通連成一體,終年通暢,提升島嶼經濟效益。隨著國人赴外島旅遊觀光風氣興盛,大橋成為走踏澎湖必訪的景點,當乘車經過大橋時可放眼萬頃碧波奔騰,遙望白浪滔天如萬馬奔騰,令人心曠神怡。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澎湖跨海大橋的珍貴歷史紀錄,以及各島嶼文化精粹,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透過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從國家檔案的紀錄中踏查澎湖群島之美。

參考資料

  1. 許雪姬總編纂、顏尚文編纂,《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民國94年),頁1。
  2. 陳英俊等,《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澎湖縣馬公市:澎湖文化局,民國99年),頁140 。
  3.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110年1月29日檢索)。
  4. 〈澎湖跨海大橋下陷整修大事記〉,《建國日報》,1993年5月13日,版2。
  5. 〈李總統昨日抵澎主持跨海大橋重建竣工典禮〉,《建國日報》,1996年3月15日,版1。
  6. 〈澎湖在風沙激盪中〉,《聯合報》,台北,1969年12月5日,2版。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報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