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牛車採蚵仔 彰化潮間帶的「海牛」不耕田卻踏浪

坐牛車採蚵仔 彰化潮間帶的「海牛」不耕田卻踏浪
Photo Credit:芳苑潮間帶旅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海牛」是彰化縣第一個以漁業產業通過的無形文化資產。除海牛外,目前全國以漁業產業列入無形文化資產的,還有新北市金山的「磺火捕魚」,兩者都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漁業方式。

俗稱「海牛」的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24日成為彰化縣的無形文化資產。而這水陸兩用、全台獨有的特殊牛車文化,在成為國寶級資產後,也將繼續推向世界文化遺產的舞台。

蘋果報導,芳苑鄉位於彰化縣的西面,臨台灣海峽,是一個三萬多人的小鄉鎮,在大肚溪與濁水溪沖積下,形成600公頃的濕地。靠水吃水,當地人借潮間帶環境之利,養殖蚵仔。台灣的蚵農都以竹筏採收,但芳苑淤泥多,越積越厚,使海溝變小,潮漲時水只及腰,船隻難行。然而每次採收蚵仔,至少也有100台斤重(即60公斤),人不能全挑,惟有靠牛車協助。這裏的牛早上還要務農,午後才下海,水陸兩用,全台獨有。

不過,目前柴油車已逐漸取代牛隻,全台僅剩下12頭海牛,緊守這即將消逝的夕陽工業。

聯合報導,文化局長吳蘭梅24日說,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召開今年首次會議,把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列入風俗類保存項目,期待透過保存團體彰化縣西海岸環境教育保護協會的努力,保存體現沿海地區傳統生活與勞動文化。

吳蘭梅指出,無形文化資產審查通過後將公告一個月,再送交文化部備查,文化局除了登錄工作,也將進行基本資料調查,並就特殊性、傳統性進行輔導與保存。

自由報導西海岸環境教育保護協會總幹事、把「海牛耕蚵田」變成生態旅遊的主要推手魏清水指出,這項傳統漁村採蚵文化,有超過一甲子的歷史,在半農半漁的村落中,牛不只是要耕田,還要拉牛車進入潮間帶採蚵,成就獨特的漁村樣貌。

自由報導,芳苑鄉的「番挖社區」是國內極為少數還利用牛車運蚵的漁鄉,主要是年邁的農民,他們當年學不來三輪採蚵車,索性一直駕牛車載蚵至今。十幾年前,魏清水返鄉推動海牛觀光,把這逐漸式微的的傳統漁業翻轉具特色的旅遊產業,成功打入旅遊市場,也增加了蚵農經濟收入。

聯合報導,魏清水說,沿海採蚵的海牛日漸減少,他期待協會成為保存團體,未來興建故事館陳列在地文化,請漁村阿嬤等耆老講述海牛故事,並規畫濕地教育課程與活動 ,發展特色人文和產業。

此外,協會也經常舉辦活動,例如由海牛車隊載遊客到潮間帶戲水,認識彰化平掛式養蚵、海埔地生物,看見台灣除了海產飲食文化,還有豐富的海洋文化。

而在審查會中,除了通過「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之外,還有柯錦中(妝佛)、謝雅秀(纏花)、徐炳垣(傳統木雕)、黃平山(大木作)、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過爐(信仰)也通過審查;其中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過爐,最大特色就是「單一姓氏」以擲筊爐主拜媽祖的信仰,全部是林姓宗親,分布在南投草屯、彰化市、和美中寮與柑仔井一帶。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