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饌短歌/冬日涮羊肉及其他\吃吃君

  圖:泰豐樓的涮羊肉。\作者供圖
  圖:泰豐樓的涮羊肉。\作者供圖

  搬來香港的第二年,冬日降溫的幾天頗為想念北京的銅鍋涮肉。雖然知道香港也有東來順,不過用的是電爐子,還兼賣些淮揚菜品,因此未去。後來發現尖沙咀的泰豐樓在冬日竟然有傳統紫銅炭鍋涮羊肉,於是約了個北京朋友一道去打牙祭。

  冬日的晚場大概是泰豐樓生意最火爆的時候,還未上樓便覺人聲鼎沸。一張張紅枱布桌子上都立着高聳的銅火鍋,看色澤已使用多年,顯出一絲滄桑感。為了引導熱氣上流、調節火力,每個銅鍋上都套着拔火管,顯得銅鍋十分瘦長,拔火管口冒着一陣陣熱氣,令人身子一下子熱了起來。香港的冬日雖然很短暫,但此地濕度高,一旦降到十五攝氏度以下便覺得寒冷,是吃涮羊肉的好時候。

  點好羊肉、毛肚、腐皮等涮品後,我們便去拿醬汁了。這裏的醬汁雖然也是麻醬、腐乳及葱蒜為主,但不見我想念的韭菜花醬。除此之外還有魚露(大約替代滷蝦油)、黃酒、醬油和香油等調料,供食客選擇,港人謂之「混醬」。在北京,調製獨特的麻醬小料是店家的工作,而且是每家名店的商業機密,這裏讓客人自己動手混醬,出來的結果自然不及北京名店的濃郁鮮美,又無糖蒜可配,清口小菜只有麵糊放得偏多的辣白菜;也吃不到如聚寶源水準的小燒餅,只有空殼叉子燒餅,這些都是無可奈何的了。

  令人遺憾的倒是羊肉本身,用的是新西蘭羊肉,不分部位,菜單上只一件「羊肉」,什麼上腦、腱子、黃瓜條、羊磨襠和羊三叉之類的報菜名功夫全然用不上。新西蘭羊肉肉質不及內蒙古羊肉豐腴細膩,加之冷藏到港,新鮮度已不足,涮完之後顯得乾身老硬。對北京人而言,在這裏吃涮羊肉只是聊以慰藉鄉愁之法,要吃到絕好的北方涮羊肉則不太現實。

  不過泰豐樓的鹽爆牛羊做得不錯,清鮮適口,芫荽梗、大葱絲清甜鮮香,牛肉和羊肚一個嫩一個脆,十分開胃。所謂鹽爆,其實應該寫作芫爆,因其需先爆香芫荽梗。南方人一聽「爆」肚仁兒之類,就以為是炒,其實這裏的爆字並不一定與炒有關,可以鹽爆、油爆也可以湯爆,其中湯爆就是湯煮並無炒製;鹽爆不勾芡,較油爆更為清爽。泰豐樓給鹽爆牛羊配了一碟滷蝦油,一般湯爆才需要用這做蘸水。同樣做法的還有鹽爆管廷,是這裏的名菜。管廷即豬黃喉,為豬的主動脈,烹製前需仔細清洗,並拖水去掉多餘油脂,改刀亦考驗刀工,最後便是火候技巧,實乃功夫菜。

  之前去泰豐樓,還吃了些其他菜式,都顯得一般,做得較為粗糙,味精也沒少用。按理說,如此盛名的餐廳當年應該出品精細,不至於在燒雙冬裏放這麼多醬油和蒜末,又勾上極厚的芡汁,令人完全吃不出冬筍和冬菇的味道。沙鍋豆腐裏的食材未精細改刀,與北京沙鍋居以前的老方子一比,這豆腐少了釀的步驟,高湯也不到位,感覺像一鍋亂燉;鹽下得重,加上不少味精,吃完口乾舌燥。食材用得也不考究,冬筍一吃就知不新鮮;而宮保蝦球的蝦也不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