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南

臺南

代表標籤
顯示全部標籤
2023.06.03
0.0
府城撞見鬼
「府城撞見鬼」這條路線絕對不辜負府城超多奇案、傳說眼花撩亂。這些奇聞八卦,是各時代作家的創作靈感。至少,府城三大奇案就一直傳誦不停,號稱最強女鬼的「陳守娘」,搭配「呂祖廟」、「陳金快」等奇譚故事,是一條有文學、有傳說、有地景、有歷史的「遇到鬼」路線。 路線規劃: 孔廟節孝祠→呂祖廟→永華宮→陳守娘草葬處→甕城大南門→小西門 第一站►孔廟節孝祠 景點介紹: 節孝祠是用來供奉節孝婦女的祭祀空間;傳統社會相當重視婦女持節侍孝,「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婦女被要求要永遠對自己的丈夫守貞。旌表節孝就是用立牌坊、賜匾額、入祀節孝祠等方式來表揚保持貞節的女性。節孝祠原位於臺灣縣學(今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85巷西側),日治時期「節孝祠」與「孝子祠」遷入孔廟大成門右室,以供景仰追思。節孝祠內供奉270餘座節孝婦女牌位,當中「欽褒節烈邑民人林壽妻陳守娘神位」即是府城三大奇案之一「臺灣最強女鬼陳守娘」的牌位。陳守娘牌位上的銘文「節烈」彰顯其捍衛節操的悲慘境遇,更增添傳說事蹟的創生題材。 第二站►呂祖廟  景點介紹: 呂祖廟遺跡在今臺南市中西區府中街98巷,巷內原有呂祖廟奉祀呂洞賓,也稱呂祖祠,創建於清嘉慶12年(1807)。清嘉慶年間呂祖廟執事涉及不守婦道清規,以致祠廟荒廢,而留下「呂祖廟燒金」的故事,成為府城奇案。 據日昭和5年(1930)趙鍾麒(筆名鍊仙)在《三六九小報》第15、16號〈呂廟燒金〉一文的記載,大約清嘉慶年間,府城有某文士,家貧落魄,娶婦頗有姿色,育一女;受聘管理同里貢生在田莊的租館,酬金相當豐,文士歡喜就任,妻女留守家中。當時有位屠夫垂涎文士妻的美色,於是請託呂祖廟道姑幫忙撮合。 道姑邀請婦人到呂祖廟燒香祈禱,暗中讓她服下春藥,屠夫得以遂願。而後,道姑居中牽線,婦人與屠夫經常幽會於呂祖廟。婦人每次出門的時候,皆向女兒說要去呂祖廟燒金,會帶糕餅回來,可是每次回家總是兩手空空。婦人自從與屠夫有私情,漸荒家計,最後姦情敗露,貢生與文士聯名向官府提告,將道姑與屠夫繩之以法,而「摜籃仔假燒金,糕仔未記帶轉來」的俚諺傳誦府城。 呂祖廟因發生「摜籃仔假燒金」奇案而名噪一時,更被視為淫廟,沒有執事願意上任,導致人去廟空成為荒廟,爾後地方仕紳改為引心書院。清光緒12年(1886)臺灣知縣沈受謙將引心書院遷移到赤崁樓,改名「蓬壺書院」。及至清光緒16年(1890)府城士紳許南英、陳楷、蔡國琳等人日賭棄置的書院已荒廢,於是呈請改建回復為呂祖廟。戰後,廟宇年久失修,逐漸傾圯,廟址現已被民屋取代,但仍留有部分廟宇殘跡。 第三站►永華宮 景點介紹: 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清乾隆15年( 1750 )地方里民以其鎮服陳守娘冤魂之靈驗神蹟而建廟,原位於府城山仔尾南坡,約在今臺南市中西區建業街附近。日大正11年(1922),日人拆除昭忠祠、永華宮一帶建物,改築臺南市尹及其他官舍,日大正14年(1925)永華宮遷建山仔尾北坡、孔子廟東邊的柱仔行街內現址。 第四站►陳守娘草葬處 景點介紹: 有關陳守娘事蹟的版本,說法雖略有差異,但都具體提到陳守娘死後葬在昭忠祠後山仔尾。昭忠祠原稱功臣祠,清乾隆53年(1788)在山仔尾西坡新建「功臣祠」,道光年間後再擴建為昭忠祠。日大正11年(1922)日人拆除昭忠祠、永華宮一帶建物,興建官舍,並設立臺南高等女學校。昭忠祠的範圍約在今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97巷、南門路、建業街之間的區塊,而山仔尾是昔日府城內的小山丘,範圍為延平郡王祠、臺灣銀行一帶,所以陳守娘草葬的墳墓大約在今府前路與建業街之間的臺灣銀行到南門教會間附近。 第五站►甕城大南門 景點介紹: 臺灣府城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創建於清雍正3年(1725),係臺灣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城所建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改以土、石構築城門,並建城樓;後續以刺竹、綠珊瑚環繞木柵,增強防衛。清乾隆53(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為磚、石與三合土的材料,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張丙事件後,清道光15年(1835)清朝官員在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小東門等城門添建月城,具有加強防衛的作用。 大南門城門入口比出口略小,乃為安置與伏貼城門而設計。圓弧形城壁又稱甕城或半月城,以硓𥑮古、花崗石堆砌而成,可誘敵入門,有如甕中捉鱉般,屬於小型外郭。內城城壁間嵌有清道光28年元1848)所立的示禁碑記,刻著「農商負販、車牛往來,不許兵役勒索,特示」諸字,可供了解清代臺灣吏治與社會問題。清乾隆41年(1776)「寧南門」門額與日昭和2年(1927)「大南門」門額,見證臺灣府城擴建整修的歷程。 清末在安平海關任職的蘇格蘭人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在其著作《發現老臺灣》指出:「一出南門,可以看見佔地廣大的墓地,白色的墓碑悲悽的在荒沙漫野中閃爍著。」曾任美國駐廈門領事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在其《臺灣紀行》一書中,對於大南門外的景觀也留下生動的記錄:「大南門外是個極大的墳場,多半建在一系列土塚的坡面上,且延伸入鄉間1英里半(約2.5公里)多。從打狗與舊城而來的其中一條路穿過由這些土塚形成的狹丘壑。黃昏時走向那城市時,當你穿過那死陰的幽谷,進入那人間的歡樂且生氣蓬勃的城市前,那種感覺實難以描述。尤其是當那些氣體燃燒,產生發白的藍色火焰,有時,在夏季暖和的傍晚,從墳場洩出,在空氣裡晃來晃去,讓此地產生一股悲哀又神祕的氣氛。這是在歐洲或美洲的同類地方,鮮少會體驗到的。」大南門城內「歡樂蓬勃」與城外「死陰幽谷」的情景,儼然是兩種不同的世界,城外歷年久遠,丘塚累塞,墳塋魚鱗疊層,成為昔日大南門城外較特殊的人文地景。 第六站►小西門  景點介紹: 清雍正3年(1725)臺灣知縣周鍾瑄於府治周圍築木柵,初設東、南、西、北、小東、小南、小北七門,並無小西門。清乾隆清40年(1775)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臺灣府城垣,在城柵西臨臺江處,新建小西門一座於福安坑南側,將原有的西門改稱大西門,府城乃有八個城門。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息後,改築木柵城為土城,由於城西臨近臺江,不易建城,於是將該段的城垣內移,並移建大西門於宮後街(即今西門路二段、民權路與宮後街交叉路口),移建小西門於塗墼埕側(今西門路一段747巷口),形成「半月沈江」之勢,府城規模更加宏偉完備。 小西門面西臨臺江內海,外門額曰「靖波門」,即有平息波濤洶湧的意味;內門額曰「小西門」,用以標示城門方位。 日治時期由於近代武器的發展,攻防型態改變,傳統城垣失去防禦價值;並因都市計畫闢建道路、學校、公園、官署及軍事等設施,相繼拆毀臺灣府城,唯留下大南門、大東門、小西門、兌悅門以及部分城垣殘蹟。小西門幸而得以保存,與大東門、大南門於日昭和10年(1935)被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 小西門原坐落在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民國57年(1968)市政府以其妨礙交通而有遷移計畫,原擬遷移到五妃廟重建,但因各方意見分歧,遲遲未決。當時成功大學羅雲平校長表示,願提供光復校區作為遷建之地,最後拍板定案,決定將小西門遷移光復校區小東門段城垣以「移西補東」,從民國58年(1969)7月初開始進行拆遷,至隔年4月初完成遷建工程。 小西門外原為臺江內海,清道光年間後逐漸淤積而成浮覆地。日治時期日人推動「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將今臺南市中西區大智街、大仁街、大勇街、保安路、康樂街之間的浮覆地規劃為新町遊廓,作為酒家、妓女戶的集中地,稱為「貸座敷」指定地,並以今保安路上南幹線大排水為界,北為日人之內地人遊廓,南為本島人(臺灣人)遊廓。當年新町的本島人遊廓有麗景園、醉花亭、真花園、南華園、阮春園、酒杯亭、進春樓、集英樓、浪花樓、愉快亭、金鶯閣、愛月園、四時春等十餘家。新町的西側是日大正15年(1926)4月通航的臺南運河,新町與運河地理位置相近,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也都由此而生。 臺南運河是日治時期臺南市區對安平港的運輸動脈,然而那時的運河還未能形成秦淮河畔般的旖旎風光,卻屢成為無緣男女的殉情之所。南社詩人黃拱五《新町竹技詞》十二首中,有一首吟詠皆義金快殉情事:「揚州十載憶前塵,燕去鶯來盍太頻,回首沉珠金快事,一雙魂弔運河邊。」並附註:「金快南華園妓,結識一客情腸熱烈,嫁之不得,乃雙投運河同為情死。 這段淒美的故事,版本頗多,其中之一講述富家子弟吳皆義邂逅南華園的妓女陳金快,兩人萌生情愫。後來吳皆義因生意失敗,被迫投靠陳金快,可是老鴇十分勢利,仍然強逼陳金快接客,並且安排另嫁富人。這對苦命落魄的鴛鴦,只好跳水了此殘生,到另一個世界結為夫妻。二十餘年後這個故事被搬上銀幕,兩部電影分別在臺南市中正路的「赤嵌戲院」及「大全成戲院」打擂臺;較早上映的是香港永華公司拍製的「運河奇緣」,稍後上片的是南洋影業拍製的「運河殉情記」;兩部電影皆強調「為愛犧牲」的運河悲戀故事,電影的廣告詞「無情運河埋艷骨,一坏黃土斷癡魂」,可見其感人肺腑的程度。 
686 次點閱
7
2023.06.03
0.0
文學小封神
  藉由「文學小封神」這條路線,讓我們回到文壇前輩許丙丁著作《小封神》的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詼諧來看待府城的民間信仰,了解赤崁園區附近廟宇的歷史人文與神明故事。 路線規劃: 開基靈祐宮→赤崁樓→贔屭→祀典武廟→西社→祀典台南大天后宮→抽籤巷→大井頭→帽仔街→十字大街 →雲錦號→打銀街→萬福庵→猴靈樹王公 第一站►開基靈祐宮 景點介紹: 開基靈祐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府城鎮北坊赤嵌街後的開基靈祐宮,在清嘉慶2年(1797)、道光15年(1835)、咸豐6年(1856)都曾加以修繕。目前鑲嵌於前殿在側山牆上的是日本大正3年(1914)再次重修時,士紳合捐銀錢的「重修靈祐宮碑記」。昭和7年,日據時明治公學校(含成功國小)為了擴充校舍,遂將正殿反向遷移於三川門前,而成現今坐東朝西的方位。此後,亦曾將腐朽的屋頂、樑桁等抽換修茸或上新彩,直到民國74年才重建成今日的規模。 第二站►赤崁樓 景點介紹: 許多故事的開始都是因為有美麗的傳說而吸引人的注意,西元1625年,荷蘭人初到台南的赤崁地區,以15匹花布向當地原住民換取牛皮大的土地,卻將牛皮剪成細繩狀,再接成長繩,圍起了一面積很大的土地,然後在此地方建立一座城堡,名為普羅民遮城,就是現在赤崁樓的前身。傳說與史實總是有點出入,但不減我們對這份土地的熱愛,赤崁樓在台灣的歷史上俱備了承先啟後的位置,所以被編號為國家國定古蹟的第一號。 赤崁樓又名番仔樓、紅毛樓,創建於明永曆7年(1653),故名思義就是知道是荷蘭人曾所駐守過的建築物,明永曆15年(1661)延平郡王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設承天府於赤崁樓,目前古蹟部份只剩下西面之牆基與門洞及東北角稜堡的殘蹟。 清康熙22年(1683) 台灣入清版圖後,變成軍火械藥儲藏所,城已不再重要,又地震頻傳,赤崁樓漸傾毀,同治元年(1862)在赤崁樓出現了第一座中國氏建築─大士殿,據聞是要驅除荷人所留下的邪氣,光緒五年由沈葆禎,因感海神福祐平安,乃奏准建祠,建了海神廟。光緒12年(1886)台灣知縣沈受謙為振興文教,又增建了蓬壺書院、五子祠、文昌閣,此時在赤崁樓內共有五個(殿、廟、祠、閣、書院)之中國傳統建築。  第三站►贔屭 景點介紹: 贔屭(音必細)是乾隆皇帝親頒的御製石碑,以此紀念清乾隆53年(1788)平定林爽文事變的記事,四篇漢文,四篇滿文,一篇採滿漢合文,共御碑九通,相當罕見。贔屭據傳是龍生九子之一,性好負重,形似烏龜,俗稱龜碑。 贔屭造型原是碑座,剛運送來台之時,一時不慎一座跌落港道,日治時代才被挖掘出來,後被南廠保安宮奉為白蓮聖母之神明祭拜,享受千年香火,不必風吹日曬,同樣十兄弟命運大不同,在台南引為趣談 第四站►祀典武廟 景點介紹: 祀典武廟為國定古蹟,位於赤崁樓的正南方,又稱大關帝廟、武廟,清雍正5年(1727)奉旨列入祀典,祀典就是每年之春秋二祭由各級之政府官員主祀,祀以太牢(牛豬羊)、三獻之禮、六佾舞。 祀典武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在清康熙29年(1690)開始有重修之記錄,康熙55年台廈道陳璸重修,乾隆42年蔣元樞重修,乾隆51年的林爽文事變,聖帝大顯神威,助戰顯靈護國佑民,有碑為證,當時知府楊廷理在廟內三川殿右壁的〈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描述當時的歷史場景:「每賊眾犯城時,輒聞廟中金鼓聲隱隱,似有數萬甲兵出而撼賊為我民呵護者,而城獲全.則神有功於茲城也大矣.迨大學士嘉勇公福公康安抵臺掃逆,蕩滌海氛,… 嗚呼!神有功於國,有德於民,非一世矣.而往往於急難危迫之時,呼號莫之救,而神若儼然立乎其上而指麾之者…」日治明治39年(1906)再次重修,遇實施市街改正,為拓寬永福路,武廟剛好在路中也因信仰問題,道路也只好自動轉折,形成台南第一條歪曲路。 第五站►西社 景點介紹: 西社位於祀典武廟內觀音殿的右側,裏面奉祀有五文昌「梓潼帝君 文衡聖帝 孚佑帝君 魁斗星君 朱衣星君」。清代府城原有五大詩社「東社在彌陀寺、南社在法華寺、西社在祀典武廟、北社在黃蘗寺、中社在奎樓書院」,這五社為昔日府城詩人聚吟的詩社,西社供奉文昌帝君,為府城士子以文會友之所。也是府城重要的文藝中心。 第六站►祀典台南大天后宮 景點介紹: 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將赤崁地區劃為明京稱東都,設承天府於赤崁樓。明永曆16年五月,鄭成功病逝,永曆18年(1664)鄭經迎明寧靖王朱術桂渡台,在赤崁城南的台江東岸興建寧靖王府邸,為明室的宗人府,供朱氏居住,稱「一元子園亭」(因朱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為明太祖之九世孫)。 康熙22年(1683)清軍由鄭成功舊屬施琅率兵攻台,8月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及其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均自縊於寢宮而殉國。 朱術桂殉難前,捨府邸為天妃神祠,在康熙23年(1684),首任諸羅縣令季麒光所撰《蓉洲文稿》〈募修天妃宮疏〉開宗明義:「東寧天妃宮者,經始於寧靖王之捨宅,而觀成於吳總戎之鳩工也。」這則文獻為大天后宮之前為東寧天妃宮的歷史沿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補充。東寧乃明鄭之正式行政名稱,清領臺灣初期本地人仍習稱臺灣府所在地為東寧,而東寧天妃宮的說法,證實大天后宮於明鄭時期即已建置。 祀典大天后宮的建制格局與規模,為台灣僅有保留明代官府建築者,在清初就由朝廷列入祀典,屢獲清朝歷代皇帝頒賜御匾,也是台灣最早官建媽祖廟。 第七站►抽籤巷 景點介紹: 府城俗諺:「內關帝港籤詩,外關帝港童乩」。內關帝港是開基武廟,外關帝港指厲王宮(主祀張、李、雷、許、南姓五府千歲)。早期還有府城城牆時,內關帝港屬城內,多住仕紳商賈,屬溫文有禮,有事要請教神明指點迷津,都以卜得籤詩來解惑,由於籤文是以歷史及文化典故的詩詞來表達其寓意,屬神明與個人之間的對話,有時涵意比較模糊,信眾怕不解其意,常會請人解籤,由於關帝的籤詩相當靈感,信眾抽籤解惑需求方殷,也造成解籤攤位的聚集成巷,而外關帝港屬城外,多為碼頭苦力工人,教育水準較低,個性屬草莽直白,請教神明就藉由乩童問事,直接口述分明,不必再靠籤詩的暗示來揣測神意,城內外的教育水平與風俗文化有明顯的差異。 第八站►大井頭 景點介紹: 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載,宣德年間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時曾到此地汲水,而陳文達《臺灣縣志》所載則說是荷蘭人蓋普羅民遮城時因為怕有火災而鑿此井以備不時之需。由此看來,此井在明鄭時期之前便已經存在。該井位於臺灣府城西定坊,水質十分甘美,故有俗語「飲大井水,沒肥也美」。 第九站►帽仔街 景點介紹: 帽仔街店本街市多帽子店故名,帽仔街在康熙年間由竹仔街分出來的,位於現今忠義路永福路之間的民權路南緣。  第十站►十字大街 景點介紹: 荷蘭時期與明鄭時期也皆以十字街一帶為發展之地 , 清領時期台灣城市由十字大街逐漸往東西南北擴張,建構了府城發展的雛型。 明鄭時期,鄭氏以普羅民遮街與禾寮港街交會的十字大街為中心,將承天府市街劃分劃分為四坊,「鎮北、西定、東安、寧南」(寓意台灣能鎮定安寧)十字街南段叫「上橫街」,北段則有「禾寮港街」、「過坑仔街(總爺街)」,可說是廣義的橫街。 第十一站►雲錦號 景點介紹: 連雅堂《雅言》載:「臺灣無蠶桑之利,綢、緞、綾、羅之類皆來自江、浙。咸、同間,臺南上橫街有蔡某者設「雲錦號」,始有機織;所出之貨,不遜中土。蓋其撚絲染色,花樣翻新,別出心裁,非他人所得而比也。聞蔡浙江人,為江寧織造局名手;洪、楊之役,避亂來臺,故馳名京邑。光緒大婚,內廷曾命臺灣布政使采辦黃錦。」雲錦號現今為蘇小兒科,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25號。 第十二站►打銀街 景點介紹: 禾寮港街前段清末稱打銀街,日治時期稱白金町,現忠義路二段與現民權路二段一帶,當年有許多銀樓業者開設在現附近,聚集成為一條專營金工銀飾的「打銀街」,現今只剩下2家銀樓碩果僅存、為昔日的鼎盛繁華留下見證,目前銀樓工會的統計金工匠師會員約有2700人,逐年減少中。 第十三站►萬福庵 景點介紹: 萬福庵創建於明鄭時期(1661~1683),奉祀三寶佛、觀音佛祖及齊天大聖,配祀齊天大聖是本省祭祀大聖的開端及本山。原為鄭成功部將阮駿(季友)遺孀信佛持齋終老之所。阮季友於明永曆10年(1656)陣亡於舟山之役。明鄭時期結束,改為寺庵,稱「阮夫人寺」,內有「明英義伯阮公季友神主」,為現存最古牌位之一。清嘉慶11年(1806)里人蕭元錕鳩資重修,取其原名諧音稱為「萬福庵」,民國37年修建一次,民國39年信徒聘請寺姑吳罔市與修妙師前來本庵監院與主持,民國61年(1972)原建築改建為二樓新式廟宇,民國84年再修並舉行建醮大典,民國105年重修建醮,目前廟前照牆為市定古蹟。 第十四站►猴靈樹王公 景點介紹: 萬福庵照牆旁有一棵老榕,樹身結有多棵樹瘤,瘤形像是齊天大聖的猴子猴孫齊聚一堂,民間稱「猴靈樹王公」,傳聞大聖爺專門醫治小兒科毛病,樹王公的榕樹葉可是萬福庵齊天大聖的濟世法寶,常被加持成為「藥引」,為大聖爺幫助信徒消災解厄的妙方。
379 次點閱
7
2023.06.02
0.0
女誡扇綺譚
此路線為紀念日本作家佐藤春夫1920 年夏天走訪臺灣的意外之旅,以大小姐鬼魂傳說改創的小說作品為場景,走訪一趟時過百年的舊址,體會作家看臺灣的慧眼,真的別有風情。〈女誡扇綺譚〉內容由六部構成,分別是:「赤崁城址」、「禿頭港的廢屋」、「戰慄」、「怪傑沈氏」、「女誡扇」及「終曲」。作者佐藤春夫化身為日本報社記者,與臺灣友人走訪臺南安平一帶,因偶然闖進如古城般的廢屋,聽聞樓上傳來一句泉州話女聲,緊接著在屋外遇見一老婦,經過老婦解說,才了解沈家大宅從繁華到沒落的傳奇故事。  路線規劃: 兌悅門→硓𥑮石街→新港墘港→廠仔→佛頭港→醉仙閣 第一站►兌悅門  景點介紹: 兌悅門為國定古蹟,係清道光15年(1835)臺灣府城增建外城之一,歷史久遠。道光12年(1832)發生張丙反清事件,人心驚惶;事件平定以後,倡議堅固藩籬以安人心,建造砲臺以強城防。道光15年(1835)臺灣府城增建外城,自小西門起,繞大西門至小北門止,稱為外月城;另開三門,小西曰奠坤門、大西曰兌悅門、小北曰拱乾門。 兌悅門是臺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採傳統建城工法,以紅磚疊砌城門,城基四角護以花崗岩,城垣外護以老古石疊砌,中腹則以填土充實。城門內壁與城垣以硓𥑮石(即珊瑚礁石)構築,故又稱「硓𥑮石城」,或以外城別名而稱「甕城」;昔日城內有街,即名「老古石街」。 城門「兌悅門」石額,係當時原物;「兌」者八卦正西方,「兌悅」意為「往西通衢,欣欣向榮」,具有標示方位的空間概念,並表現文雅吉祥的文化意義。府城原有外城如大東門的東郭門、小西門的奠坤門、小北門的拱乾門,皆已消失無蹤;僅存兌悅門與部份城垣,兀立於曲巷窄道,見證府城史地滄桑的變化。 今日仍為通道,人車往來,具有巷道出入口的交通功能。 據當地耆老相傳,道光15年(1835)增建大西門的外城兌悅門,由於城垣弧形彎曲,其狀宛如彎弓,而城門下的老古石街則如一支筆直的箭,蓄勢待發,形成「城弓路箭」的風水格局,射向西方海口以鎮海寇。 因「城弓路箭」的形勢隔著臺江正對安平,以致安平人認為該風水格局不利安平,遂在安平天后宮後殿外牆東邊豎立二尊石像坐鎮,希望藉由石像鎮壓沖煞,以求趨吉避凶。該則故事雖屬民間傳說,卻也凸顯昔日府城西臨臺江內海與安平遙遙相對的地理景觀,而今臺江早已湮沒陸浮,滄海桑田的變化藉由風水趣談在民間流傳。 第二站►硓𥑮石街 景點介紹: 硓𥑮石街即今信義街,據境內集福宮的廟誌沿革所記,清乾隆元年(1736)移居新港墘港邊的黃、王、劉姓等碼頭工人,自故鄉泉州府晉江縣迎奉玄天上帝等神祇來臺,作為船筏、碼頭工人的守護神,可知在乾隆初已有民眾在新港墘港定居而成聚落,而後有硓𥑮石街的出現,乾隆17年(1752)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已有硓𥑮石的記載,足見其歷史久遠。 硓𥑮石街北側的金安宮,主祀天上聖母。初時為草寮搭建,清乾隆年間由商人自福建金川(今福建省晉江市川川鎮),迎奉開基二媽至此祈佑平安,之後又有金門士兵自湄洲乞求隨船而來護鎮三媽,因香火鼎盛,神威顯赫,遂為地方信仰中心,鄉里及碼頭工人感受神恩,乃於嘉慶14年(1811)集資建廟,因感念金川及金門香火而取廟名為金安宮。金安宮自創建以來,歷代均有修葺, 嘉慶20年(1817)、同治元年(1862)、大正3年(1914)、民國37年(1948)、47年(1958)屢有先人感念集資修葺。民國76年(1987)廟毀於祝融,里民於民國77年(1988)臘月動土重建廟宇,歷經12年於民國89年(2000)竣工,而成今日廟貌。 硓𥑮石街、媽祖樓街及附近其他老街從清代到日治時期曾歷經一段繁華歲月,目前剩下一大片密集的住宅區及古街巷道,整個市街的發展也隨著海岸線的西移而改變。近年老屋再利用即在此悄悄萌芽,民國102年(2013)街區改造工程前後,搭配臺南市政府連續兩年的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產生觸媒效應,老屋風潮便群聚於信義街街區,西段有響響、禾稻製作所、東段有能盛興工廠等好舊好輔導案例,街區中還有慕紅豆、烹書、貓門咖啡、Fat Cat Deli等案例,讓原本以祭祀、鄰里生活為主的信義街,呈現「街巷即客廳」的生活景象。 第三站►新港墘港 景點介紹: 新港墘港為府城五條港北側的港道,原是德慶溪下游分支,也稱硓𥑮石港。清道光年間臺江發生大變化,因鎮渡頭(在接官亭石坊前)逐漸淤淺,所以出口在下游的新港墘港,便逐漸取代其他港道,新港墘港的硓𥑮石渡口(民族路三段與文賢路口)成為清末進出府城的重要渡頭,來往船隻、商旅不絕,造就附近硓𥑮石街、媽祖樓街的繁榮。 第四站►廠仔 景點介紹: 日治時期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國語文教師新垣宏一曾就《女誡扇綺譚》中所描述的「廢屋」進行考證,認為小說中幽靈屋的原型,就是被稱為「廠仔」的造船所遺跡。近年,日本學者河野龍也針對新垣宏一的說法進行驗證,確認廠仔建築物二棟與家廟現存於民族路三段176巷,惟今建物已拆除。 硓𥑮石街、媽祖樓街附近的有兩家造船廠;一為官方的臺澎軍工廠,簡稱臺灣廠、臺廠,或稱軍工道廠、軍工大廠、軍工廠、大廠、北廠,負責修造臺澎戰船;一為民間經營的廠仔,係清乾隆年間泉州府晉江縣陳姓人士於硓硓𥑮石渡旁所興建的船廠。 廠仔的創立者為陳家開臺始祖陳朝和,至第五世祖陳友義時廠務發達,清道光12年(1832)張丙之亂時協防有功,授軍功五品。廠仔位在今臺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三段148巷與176巷之間,時人稱為「廠仔」或「廠仔內」,也稱「南埕廠」、「小北廠」。清嘉慶24年(1819)〈普濟殿重興碑記〉有「南北小廠捐銀十八大元」的記錄,南北小廠為清領時期府城兩家民營造船廠,北小廠即是指陳家的廠仔,南小廠是指位在今府前里的吳家造船廠。廠仔以前有三個銃樓作為武裝防衛,一在路口,一在大厝後,一在新港墘港邊,得見陳家廠仔腹地寬廣頗具規模。 「廠仔」雖已不存,但在現場猶可見以「小北廠金勝宮」為名的廟宇建築;金勝宮創建於民國53年(1964),主祀武安尊王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神祇,原稱「鎮尊壇」。民國73年(1984)遷至國安街,改稱「小北廠尊王壇」,及至民國84年(1995)又遷回民族路三段148巷21號座北朝南之民宅,易名「小北廠金勝宮」。民國102年(2013)信眾金華工業有限公司捐獻廟地,而後眾信徒發起集資重建事宜,民國106年(2017)動工,翌年4月1日重建落成。 第五站►佛頭港 景點介紹: 佛頭港也稱禿頭港,即《女誡扇綺譚》的背景;港道上源有王宮港、媽祖港及關帝港等三港汊,在景福祠前匯聚而成佛頭港向西延伸,穿越忠孝街崇福宮南側,至金華路向西南延伸,經民權路協進國小,與其他港道匯集。景福祠創建於清乾隆15年(1750),主祀福德正神,位於昔日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港岸,係由當地民家讓出屋宇改建為祠,空間格局雖不大,卻是府城五條港地區重要的信仰之一,香火鼎盛;自創建至今,經過多次修建。 景福祠所在的普濟街及廟前巷道,猶保持清代古街坊的紋理;景福祠前面南北向的巷道,古稱杉行街、人和街,即今水仙宮到民族路間的普濟街。因為作生意的商船從大陸福建回來都用杉木壓艙,因此碼頭附近便自然形成杉木交易場所。景福祠以北的福壽街,即民族路到普濟殿的普濟街。此地棺材店多而得名,更有板店街。由於杉木在此集散,而福州杉正是做棺材的好材料,取地利之便很多棺材店便在此開張,伴隨著佛頭港而形成的街道、產業,形成當時佛頭港的一大特色;又因,佛頭港附近的街道多為沿著港道而成的市街,所以街道狹窄,商家櫛比鱗次,隔街相望的店家,彼此間的一舉一動總能清楚目視耳聞,因而在當地流傳著一則茶餘飯後的話題「出去!自己盛!」 昔日杉行街有家棺材店與另一間餐館隔街相對;棺材店已數月無生意上門,老闆心中甚為煩悶;餐館則因往來商旅多,每到用餐時間總是高朋滿座。某日中午,棺材店老闆看著對面餐館川流不息,自家的棺材店卻賣不出一口棺材,在煩悶之餘難免眼紅,心生妒意,於是拿起掃帚拍打棺材,同時嘴裡連喊著「出去!出去!」餐館老闆目擊此一情景後,心裡想著,客人正上門用餐,而棺材店老闆的舉動恰似要將客人趕走一般,所以怒氣油然而生,也不甘示弱回嗆「自己盛!自己盛!」表面之意,乃招呼客人自己動手盛飯,同時也暗寓棺材店老闆將棺材留著自己使用。 第六站►醉仙閣 景點介紹: 位於永樂町3-11及3-12,今宮後街19(擴建部分,尚存)及20號(原店,已改建)的醉仙閣,原先是位於本町三丁目(竹仔街)的醉仙樓於1913年7月購下宮後街的坐花樓改成的醉仙樓支店。同年年底為與後來寶美樓老闆蕭宗琳和友人合資開設的西薈芳競爭,租下隔鄰的廣東雜貨商太興隆(永樂町3-11,宮後街19號)樓上兩進鑿壁安門擴張規模,而在1918年太興隆倒閉後一樓也被醉仙樓支店租了下來。 後因醉仙樓店主唐大漢去世,本店和支店由蕭福金承辦出售,位於本町的本店易手數次未見起色最終倒閉,後變為位於郵便局前松金料理店的支店——松金旅館;而在永樂町的支店於1919年獨立並改名為醉仙閣再度開業,並於1921年10月轉售給高得及高金溪父子。1929年因多數料亭設備老朽化之故,被臺南警察署發出改善命令,隔年3月暫時歇業,搬遷至明治町(成功路285巷3號,後來成為同是酒樓的廣陞樓),後因木質地板不敷大量人員宴客及會議使用而有坍塌之虞,於1932年再度搬遷至西門町四丁目七九番地(今西門中正路口東南側)。 1939年前後因故歇業,後被黃長先生買下,改名為愛明樓繼續作為料亭之用。1944年由臺南州商工經濟會進駐,戰後改為臺南市商會。其址現為寶島鐘錶行,原建築尚存於寶島鐘錶的廣告鐵皮之中。2012年醉仙閣第五代——高得的外玄孫吳坤霖老闆開始接觸到醉仙閣的歷史,2015年決定重新開業販賣洋菓子,將店開在東區裕豐街242巷5號。 
1493 次點閱
4
2023.06.01
0.0
南方有佳餚
米店聚集的街道、昔日民族路小吃夜市發源地石舂臼、百年老店金德春茶莊、水產匯集的魚市場、蔗糖晶亮的芳澤甜蜜、文人雅士流連的精緻肴饌與點心、耳熟能詳的林百貨與度小月擔仔麵,見證府城深厚的文化底韻,南方果然有佳餚。 路線規劃: 金泉成商行→金德春茶行→寶美樓遺址→牛磨後、大糖埕、番薯港→西市場→醉仙閣遺址→雙全紅茶→度小月擔仔麵→林百貨 第一站►金泉成商行 景點介紹: 金泉成雜糧行在1908年創立於米街(新美街),1925年開闢民族路時才移至現址。位於三角窗的歷史式樣建築很吸引行人注目,但鮮少有人能注意到二戰期間軍機機關槍掃射在建築物立面造成的彈孔。戰爭期間金泉盛商行曾遭逢回祿,除了建築立面以及店內左右牆之外,其他部分幾乎全毀,是戰後才由兄弟們攜手重建。金泉成現已傳至第三代,五位兄弟自父親手中接管數十年以來從未提過分家一事,唯五弟從事教職自往少有插手、大哥退休、以及一位兄弟仙逝,現今僅剩王東林及王錫碧二位看管老店,對老店的昔日風光亦不勝唏噓。其最早以豆類買賣為主,四十年前曾開發薏仁粉,但當時薏仁較貴,且民眾沒有吃薏仁的養生觀念,故當時銷量不好;直到三十年前吃「米仔麩」風氣漸開,生意才又好起。現今則因應現代人養生需求,另外開發其他穀粉豆粉,也有結合中藥材的米仔麩也頗受消費者歡迎。  第二站►金德春茶行 景點介紹: 金德春茶舖創業於清同治七年(1868),第一代「宣師」是福建永春人,他說自種的茶喝久了「目睭會金爍爍」,於是將茶運到臺灣自產自銷,店內一整排百年歷史的大茶甕即是當時運到臺灣的;第二代「阿暉仙」走遍福建武夷山廣交山友,言武夷山種茶是把石頭削一角將茶樹擠壓在石頭上,長成的茶葉會有「石鏽味」,喝久了可以強化骨質,此即為武夷山岩茶;第三代叫「樹伯仔」;第四代「茶心的」是現任老闆的父親,已經八十多歲,店內所有招牌及字畫皆是他一手完成。目前已傳至第五代,老闆跑遍中國探索茶徑,將各地茗茶及茶具展售於此,也非常歡迎愛茶的朋友到店內閒談茶的故事。 文學筆記: 寒榕垂蔭日初晴,自瀉供春蟹眼生。疑是閉門風雨候,竹梢露重瓦溝鳴。周漪〈臺人品茗〉 第三站►寶美樓遺址 景點介紹: 寶美樓據黃旭生考據,前身於清末即早已創立,曾出過王香禪等風靡一時的才女,而現今建築物建於1934年,為當時高聳的建築之一,也是府城規模數一數二的風月場所。這裡一直到1970年代依然不減其已過了四十年的風華,許多政商名流還是會在此交際。1970年代之後這裡改成海珍珍海鮮餐廳,歇業後由多所婚攝公司接手,其中以法國臺北營業最久,屹立了二十年最終於2019年初因屋主停租而歇業。寶美樓建築物尚存,在西門路二段307巷尚能看到建築後方的寶美樓字樣;2020年由多那之咖啡烘焙接手寶美樓,將被廣告招牌遮住的建築重見天日。 文學筆記: 沿村霍霍聽刀聲,腕底銀絲細切成。范甑海苔同一飽,秋風底事憶蒪羹。徐必觀〈地瓜簽〉 第四站►牛磨後、大糖埕、番薯港 景點介紹: 番薯港為五條港之一安海港的最南一條支流,起始於草仔寮代天府(保西宮)前,流過牛磨後(神興宮廟後一帶),此處古有製糖所,以牛拖著石磨壓榨甘蔗汁製糖;再流經大糖埕(今正興街廣場附近),於此將牛磨後製成的糖包裝後,由番薯港輸出。 文學筆記: 結構整然畫不如,魚商菜賈各離居,杖頭掛上錢三五,購得銀鱗長尺餘。入田霞山人〈南遊雜詩二:臺南魚菜市場〉 第五站►西市場 景點介紹: 西市場創建於1905年,因日治時期政府認為臺灣傳統市場衛生條件不佳而興建,1911年因風災倒塌重建,隔年完工,1920年又再次因風害重建。是臺南規模最大的市場,所以又稱「大菜市」。1930年增建第一期外廓賣店,為現在面向西門路一排,隔年增建第二期外廓賣店,即位於正興街口東北向的布莊出入口,1933年於本館中庭設立的淺草商場至今仍然有許多新興的文創及美食小店持續營業。 第六站►醉仙閣遺址 景點介紹: 位於永樂町3-11及3-12,今宮後街19(擴建部分,尚存)及20號(原店,已改建)的醉仙閣,原先是位於本町三丁目(竹仔街)的醉仙樓於1913年7月購下宮後街的坐花樓改成的醉仙樓支店。同年年底為與後來寶美樓老闆蕭宗琳和友人合資開設的西薈芳競爭,租下隔鄰的廣東雜貨商太興隆(永樂町3-11,宮後街19號)樓上兩進鑿壁安門擴張規模,而在1918年太興隆倒閉後一樓也被醉仙樓支店租了下來。 後因醉仙樓店主唐大漢去世,本店和支店由蕭福金承辦出售,位於本町的本店易手數次未見起色最終倒閉,後變為位於郵便局前松金料理店的支店——松金旅館;而在永樂町的支店於1919年獨立並改名為醉仙閣再度開業,並於1921年10月轉售給高得及高金溪父子。1929年因多數料亭設備老朽化之故,被臺南警察署發出改善命令,隔年3月暫時歇業,搬遷至明治町(成功路285巷3號,後來成為同是酒樓的廣陞樓),後因木質地板不敷大量人員宴客及會議使用而有坍塌之虞,於1932年再度搬遷至西門町四丁目七九番地(今西門中正路口東南側)。 1939年前後因故歇業,後被黃長先生買下,改名為愛明樓繼續作為料亭之用。1944年由臺南州商工經濟會進駐,戰後改為臺南市商會。其址現為寶島鐘錶行,原建築尚存於寶島鐘錶的廣告鐵皮之中。2012年醉仙閣第五代——高得的外玄孫吳坤霖老闆開始接觸到醉仙閣的歷史,2015年決定重新開業販賣洋菓子,將店開在東區裕豐街242巷5號。  第七站►雙全紅茶 景點介紹: 雙全紅茶創始人張番薯原是日治時期居酒屋的調酒師,因光復後居酒屋歇業,張番薯夫妻倆於是在現址的巷口賣起當年獨一無二的「手搖現沖紅茶」。 第八站►度小月擔仔麵 景點介紹: 度小月創立於1895年,創始人洪芋頭以補魚為生,海象不佳的季節無法出海俗稱「小月」,為了養家便賣麵「度」過「小月」,因而得名。1972年因第三代兄弟分家,度小月商標權被長孫洪振銘取得,排行老三的洪東英則以祖父之名洪芋頭註冊,於二十連棟的金同成商行(今百雅銀樓)租屋繼承麵攤。後來洪芋頭擔仔麵移至對面西門路二段273號,傳至第四代時因子女皆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加上老闆洪吳佳芬病逝,洪芋頭擔仔麵於2016年11月低調歇業。如今只剩度小月一支繼續傳承。 文學筆記: 水仙宮口夜來時,印醋蝦羹切麵宜。恰好衛生兼爽快,黑甜夢到日遲遲。黃服五〈吃擔仔麵〉 第九站►林百貨 景點介紹: 1932年12月5日開幕的林百貨臺南人俗稱五層樓仔,為全臺第二座百貨公司,僅比號稱「七重天」的臺北菊元百貨晚兩天。老闆林方一發跡於今全美戲院對面的小商店,後來因投資三家株式會社致富,他希望能給臺南人一個優質且高檔的百貨公司,遂聘請總督府的技師梅則捨次郎來設計監造。林百貨也是全臺第一座配有電梯的百貨公司,「天下第一倯,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就是當時很盛行的一句俗語。林百貨戰後被國民政府接收,前後陸續作為臺灣製鹽總廠、臺灣省糧食局、空軍廣播電臺、警隊總部等等,後來保三總隊遷至臺北後便遭到閒置。於2013年修復完成,並由高青開發接手經營重新開幕。 文學筆記: 這是台南第一條經過整體規劃設計的市街,有「銀座」之稱,林百貨則是末廣町最宏偉的建築,與台北菊元百貨並稱為南北兩大百貨大樓。1932年12月5日開幕,5天後她的公公病逝,經營大任便落在婆婆林年子身上。她嫁給林二郎後,每日早上都要到樓頂神社祭拜,祝禱林百貨生意興隆,家人及員工平安。她說那是稻荷神社,保佑賺錢的神明。
450 次點閱
5
2023.05.31
0.0
遇見愛情
邂逅一段愛情,在八田與一及八田外代樹所凝視的烏山頭,在翁俊明與吳湘蘋結婚的明倫堂,在月老牽成姻緣的紅線頭上,也在重慶寺挽回愛人的速報司醋矸裡。走過府城的窄巷齋堂與紅磚老屋,讓我們一起遇見愛情。  路線規劃: 太平境教會→大正公園(湯德章紀念公園) →臺南州廳(國立臺灣文學館)→嘉南農田水利會→孔廟明倫堂→重慶寺→林百貨→鄭成功祖廟→三官廟→萬福庵→算命巷→大天后宮→韓內科醫院→舊永瑞珍餅鋪→共和醫院→陳德聚堂→阿霞飯店→北極殿 第一站►太平境教會 景點介紹: 於1865年創立之太平境教會是全臺最早設立的教會,英國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在府城大西門外看西街租屋,前面當教堂,後面設醫館,與助手開始傳道與醫療,為創設之始。太平境命名來由據說是因教會前枋溪河道彎曲幅度大,常會有屍體積在曲流處造成人心惶惶,遂將此處命名為太平境,其也是少數以廟宇聯境名稱命名的西洋教堂。 文學筆記: 太平境教會的管風琴是台灣目前最古老的一台,1880年由美國波士頓Hookand Hastings廠製造,已有134歲了。高6公尺,長寬各4公尺,放置於2樓閣樓上,宛如一幅巨大的畫,這裡是她生命中第四個家。不是事先量身訂做,卻如神蹟般恰好可容下這龐大體積。放置處也非常巧妙,管風琴的聲音從教堂的後方傳出,向前到聖壇再反射回來,產生較柔和的音色。對教友而言,來自背後上方的聲音,有一種神秘、偉大與降福的感覺,太平境教會好像是專為「編號Op. 984」管風琴設計的最佳居所。今天,儘管歲月在她身上留下諸多痕跡,她仍靜靜的佇立在二樓,如慈祥的神般,守護著來這裡禱告的信眾們。 第二站►大正公園(湯德章紀念公園)  景點介紹: 湯德章紀念公園原稱兒玉公園,前身是1906年以三界壇街開闢成的防火空地,1907年設立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壽像,故此有舊名「石像」。洎1911年市區改正計畫中導入歐美街廓概念闢建圓環,七條放射狀大到可以通往大大小小的官署建築,後因位處大正町而更名大正公園。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律師湯德章出面維持秩序,但遭軍隊以叛亂罪名槍決。1998年更名湯德章紀念公園,豎立半身胸像以為紀念。目前湯德章紀念公園與西門圓環同為全臺最大的圓環,平均直徑有117公尺。  文學筆記: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湯德章被雙手反綁,押在卡車上遊行,從西門路轉中正路至民生綠園。上午11時,槍決,並下令曝屍三日。諷刺的是,14日國防部長白崇禧將軍下令全台二二八疑犯全部移送高等法院審理,24日湯夫人收到判決書,文中載明「湯德章無罪」。湯德章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湯夫人陳濫,始終亦步亦趨,不棄不離。她呆在槍決現場,想收屍卻不得,連要幫他蓋上被子都不准。幾近失瘋,哭至無淚……。 第三站►臺南州廳(國立臺灣文學館) 景點介紹: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址在清代原為御史衙署用地,故這一帶舊名諧音牛屎埕。日治初期成為臺灣銀行宿舍,至1910年臺南廳長松木茂俊上陳總督府請建臺南廳舍,1915年完工,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隔年臺南廳辦公室從原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今永福國小)移入新廳舍,迨1918年至1920年才逐漸增建兩翼。二戰期間遭戰火波及,馬薩頂以及衛塔等幾近全毀,僅存外牆獨矗荒廢了四年。戰後簡略修復後為空軍供應司令部使用,後來1969年原位在今建興國中的臺南市政府進駐,直至1997年遷至五期重劃區。隔年市政府將此處移交給文建會,自此開始臺灣文學館的籌劃,並於2003年正式開館,定名為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文學館是臺灣首座國家級文學館,主要蒐集、整理、典藏與研究臺灣近代文學史料。 文學筆記: 還好,姨丈受過日本中等教育,在臺南州廳(縣府)當低級官吏,生活還能維持中產階級的規模;只是不像我家是小地主,所以全靠月給(薪水)度日,難免也有手頭拮据的時候。葉石濤〈雞肉絲菇〉到了深秋,天氣轉涼的時候,我終於收到臺南州廳教育課小使(差役)送來一紙公文。公文裡寫明我在十一月初某天向大銃國民學校報到,我被委任做大銃國民學校的助教,月薪四十二圓。葉石濤〈頭社夜祭〉  第四站►嘉南農田水利會 景點介紹: 嘉南農田水利會前身為「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起初設立在今嘉義市,1909年遷移到臺南廳內,1940年由住谷茂夫設計現今看到的初期現代主義建築廳舍。 文學筆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大戰終於結束,所有日本人必須撤離台灣。9月1日清晨,颱風即將來臨,烏山頭水庫正在洩洪。放水口噴出的水柱如白練般奔流而下。一位身著和服的中年女子,靜靜站在放水口上方,俯視腳下如千軍萬馬之勢滔滔急流,轟轟震耳,水花飛濺。她脫下草屐,排放整齊,縱身一躍而下……八田外代樹,45歲。她在遺書寫下「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 第五站►孔廟明倫堂 景點介紹: 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建於1665年,為臺灣最早的文廟,時稱先師聖廟。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此稱「全臺首學」。清代前後多次整修並增建。乾隆四十二年(1777)臺灣知府蔣元樞大規模整修,並增建泮宮石坊,如今規制大致成形。日治初期曾充為近衛師團營舍病院,1898年在此設立臺南(第一)公學校(今南大附小)。大正六年(1917)動工整修,破敗的朱子祠、櫺星門、明倫堂後的文昌祠等則不再復建。昭和9年(1934)因拓寬今南門路,泮宮石坊被往東移而從孔廟的入口轉而變為柱仔行街(府中街)的入口。 文學筆記: 公元一九一五,陽曆元旦……翁俊明時年二十四歲,她和台南當地巨紳吳筱霞的長女,名門閨秀,台南女子公學校第一屆第一名畢業生吳湘蘋女士,在「全台首學」文廟明倫堂,舉行盛大隆重的婚禮。 第六站►重慶寺 景點介紹: 重慶寺建於康熙六十年(1721),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原屬禪宗臨濟宗,主祀釋迦牟尼、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1915年前後因興建臺南州廳遭到徵收,信徒於隔年在今址重建。二戰時期遭空襲炸毀,現貌為戰後重建的建築。1969年皈依密宗貢噶上師,改屬西藏密宗噶舉派(白教)。 文學筆記: 重慶寺供奉神祇與府城一般廟宇大不相同,司職功能鮮明,頗能符合市井小民祈求心願。敬神拜佛求平安健康,求財富功名,求學業愛情。月老姻緣線牽繫愛人,速報司醋矸挽回愛人,府城神明多元功能,借信仰力量沉澱於生活之中,累積成文化長河。 「臨水夫人被眾婆姐吵鬧到心忙意亂,不能自主;無法,就將鎮家寶允借他了。金魚仙喜出望外,接了混元金斗,吹一口的仙氣,口中念念有辭,喝聲小!即時變做酒盃大,藏在豹皮囊中,辭別了臨水夫人,一路由柱仔行,往重慶寺而來。」「金魚仙暗看那報司爺,自想:『我起初以為他是貌比潘安、美似子都呢,卻原來是一塊火炭頭,濃眉大眼,頭插金花,眼睜睜手指著面前的醋矸。』」「合該有事,此時忽然人叢中,走出一位姨奶奶,滿身香氣,迫入腦裏,彷彿月裏嫦娥下降。報司爺自開眼以來,尚未見著這樣的標緻,目稍斜視。金魚仙乘其不備,就將醋矸偷藏在豹皮囊中,洋洋得意,化一陣清風,對新町水守爺的所在來了。(現時重慶寺內,已無醋矸,就是被金魚仙所偷的緣故)」(第十二回 報司爺見色失醋) 第七站►林百貨 景點介紹: 1932年12月5日開幕的林百貨臺南人俗稱五層樓仔,為全臺第二座百貨公司,僅比號稱「七重天」的臺北菊元百貨晚兩天。老闆林方一發跡於今全美戲院對面的小商店,後來因投資三家株式會社致富,他希望能給臺南人一個優質且高檔的百貨公司,遂聘請總督府的技師梅則捨次郎來設計監造。林百貨也是全臺第一座配有電梯的百貨公司,「天下第一倯,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就是當時很盛行的一句俗語。林百貨戰後被國民政府接收,前後陸續作為臺灣製鹽總廠、臺灣省糧食局、空軍廣播電臺、警隊總部等等,後來保三總隊遷至臺北後便遭到閒置。於2013年修復完成,並由高青開發接手經營重新開幕。 文學筆記: 這是台南第一條經過整體規劃設計的市街,有「銀座」之稱,林百貨則是末廣町最宏偉的建築,與台北菊元百貨並稱為南北兩大百貨大樓。1932年12月5日開幕,5天後她的公公病逝,經營大任便落在婆婆林年子身上。她嫁給林二郎後,每日早上都要到樓頂神社祭拜,祝禱林百貨生意興隆,家人及員工平安。她說那是稻荷神社,保佑賺錢的神明。 第八站►鄭成功祖廟 景點介紹: 鄭成功祖廟為鄭經於1663年為其父鄭森與其母董氏所建之專祠,時稱先王廟、延平王廟。後來施琅也曾於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來此祭拜鄭成功。乾隆36年(1771)仕紳鄭其嘏發動重修,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並獻「揆咨岳佐」匾,同年鄭成功第四代孫鄭汝成獻「三圭世錫」匾。1919年因拓寬五帝廟街(忠義路)拆除前殿。1961年因延平郡王祠重塑神像,蔡心雕於1947的神像移祀於此。1983年廟前道路拓再次寬,前段被拆除,廟前改建為牆門。2002年正式改名為鄭成功祖廟。 文學筆記: 田川松,一位幕府武士之女,後來成為泉州鐵匠鑄劍師翁翊皇的養女。有著日本女性的溫柔體貼,讓漂泊在外的鄭芝龍有了溫馨。1623年兩人成婚,平戶千里之濱的海邊留下兒誕石。二人甜蜜的足跡,這也是後來挺著身孕的田川松經常來此等候唐船的原因吧!除了等待,還有回憶。她終究未能等到良人歸來,反而1624年8月27日靠在沙灘上一塊石頭,生下了「福松」,這位獨力撐起東南半壁,改變台灣歷史的國姓爺。  第九站►三官廟 景點介紹: 開基三官廟又名三官堂,創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最初是蔣元樞任臺灣知府時的官邸,後來民眾感念其政將此處改為「蔣元樞生祠」,但生祠不合體制,因而以三官大帝為主神,但蔣元樞的長生祿位至今仍在廟中。 文學筆記: 周公假意求婚,在婚禮中設下七煞八敗註連環計欲致桃花女於死地,今人將周公設招,桃花女破煞良方當成婚姻禮俗,遵行不渝。如出門煞,迎親時桃花女若頭見天腳踏地,就一命嗚呼。新娘以米篩遮頂,紅巾蓋頭,足踩紅毯避之。白虎煞則引來白虎精食人,竹帚綁肉即是為餵食白虎。進新郎家大門要先踩破瓦片則是為破解入門煞。入新房火爐,以旺火破入房煞,且有人丁旺盛之意。其實桃花女除招招拆解外,也做了一些正向的表示,在轎子上綁竹子,以示貞節。而竹子必須整株帶根葉,表示有頭有尾,願意化干戈為玉帛,與周公「白頭偕老」。 第十站►萬福庵 景點介紹: 明永曆十年(1656)陣亡於舟山之役的英義伯阮駿,與鄭氏政權交情深厚,且阮夫人亦為鄭姓族人,其遂於1664年隨鄭經來臺,並由鄭經贈宅於此,方位坐北朝南。廟前照牆的來由為1683年施琅攻臺後侵占前王府(今大天后宮)使得阮夫人倍感不齒,轉頭門朝西欲以風水剋施琅,不料被施琅發現,於是建了這座照牆來擋煞。阮夫人餘生頌經禮佛、吃齋修行,附近鄰居便於阮夫人去世後將宅邸改作阮夫人寺,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時以阮夫人寺諧音改稱「萬福庵」。庵中尼姑救恤孤寡收留棄嬰,但因孩童冥頑哭鬧,遂於庵內供奉齊天大聖神像,直至今日已成為主祀,亦為全臺祀奉齊天大聖之嚆矢,而阮駿夫妻的牌位現今則供奉於二樓左側廂房。廟前猴靈樹王公樹幹上小猴子型態的樹瘤以及廟內林朝英所書「萬福庵」、「小西天」及「三寶殿」三塊匾額都是值得一看的特色。 文學筆記: 1656年滿清的軍隊打下舟山,明朝的守軍將領阮駿陣亡,鄭成功感念他的英烈,對於他的遺孀與子嗣非常優厚禮遇,阮夫人居住在思明州,今日之廈門,全心全意撫育遺孤。1664年金廈兩島淪陷,阮夫人隨著鄭經與明朝的宗室、遺老輾轉銅山,東渡台灣,定居於承天府鎮北坊甯靖王府一元子園後方。不久其子染疫病而死,孤苦無依的阮夫人,誦經禮佛,更加堅定守節的意念,遁入空門修行終老。圓寂之後,當地百姓將她的居所改為佛堂,稱「阮夫人寺」。 第十一站►算命巷 景點介紹: 算命巷,又稱天后宮邊街,巷道原屬寧靖王府範圍內,因全盛時期有五至七家算命館而名,巷道串連大天后宮及祀典武廟。算命巷裡有現存的幾間算命館和創於1895年的吳萬春香舖及蜜餞行,是值得一看的特色景點。位在祀典武廟旁的吳萬春香舖原先為老店的倉庫,因其三樓的獨特景觀——將赤崁樓、大天后宮及祀典武廟三座國定古蹟盡收眼底——而改為分店,稱為"府城歷史之窗"。另外魏締弼擇日處裡面有一口當時寧靖王府的龍目井,與大天后宮後院的另一口龍目井相對應,只可惜已被封死並且不開放參觀。 文學筆記: 小說中的葫蘆巷呈現令人搖頭嘆息的慘狀,一條湫隘、邋遢的花崗石巷路,到處傾倒垃圾,杜塞的陰溝溢出污水,街上終日飄揚著刺鼻的臭氣。喧囂的小孩在狹窄的巷路中肆無忌憚的擲球、放鞭炮、叫嚷。人畜雜居,瘦如黑狗的豬仔到處拉屎尿。就算在萬籟俱寂的夜裡,彷彿還聽到葫蘆巷住民混濁打鼾聲和夢囈,連睡眠也不能使這些喧譁的住民閉嘴。這樣一個地方怎會有「春夢」可言呢! 第十二站►大天后宮 景點介紹: 大天后宮主祀媽祖,原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又稱一元子園亭,而現今的觀音廳是明鄭勢力退居臺灣後明室殘權給鄭成功作為精神支柱的監軍府。1683年施琅克臺後寧靖王決心殉國,便捨宅立遺願將府邸改為天妃宮。後來施琅奏請康熙皇帝將天妃晉升為天后,大天后宮成為全臺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並為自己立了一塊「平臺記略碑」記述澎湖海戰的事略,此為全臺歷史上第一塊石碑。1894年甲午戰敗後臺灣方面成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臺灣民主國,並將後殿(原王府寢宮/今聖父母廳)改為總統府使用。廟內存有全臺目前僅知唯三由府城三郊所獻古匾之二——一塊是位在正殿後方三官大帝上方的「一六靈樞」匾,另一塊則是在副軸線上觀音廳的「貺昭慈濟」匾。另佛祖廟廳的門口內側有一塊咸豐六年的「捐題重修芳名」匾,其上記載臺郡三郊合捐銀參佰肆拾員,這塊匾也是全臺第一塊記載到五條港的文物。 文學筆記: 由於媽祖是童女成神,大道公是童男升仙,民間傳說附會二神相戀,後來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因而悔婚。卻也激怒了大道公,因此每於媽祖誕辰之際降雨,欲洗其脂粉;媽祖則於大道公生日施法刮大風,欲吹落祂的道帽。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時節氣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第十三站►韓內科醫院 景點介紹: 韓石泉被列為臺南市醫療歷史名人,一生懸壺濟世,同時致力於民族運動。故居韓內科醫院2016年被臺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名人故居。 文學筆記: 從訂婚到結婚經過近五年的愛情長跑,他們在台南公會堂舉行結婚典禮。兩人向數百前來道賀的親友合聲朗讀這篇〈結婚宣誓書〉,別開生面,跳脫一般傳統婚事禮節,令人耳目一新。作為改風易俗的社會運動者,韓石泉積極主動,身體力行。清泉石上流,鳳鸞閨中綉。1926年3月27日莊綉鸞自台南第二高女畢業,四天後兩人閃電結婚。 第十四站►舊永瑞珍餅鋪 景點介紹: 永瑞珍餅舖由張炎開設於1917年,是府城做訂婚禮餅的經典老店之一,迄今已傳承三代。原先設店於水仙宮附近,二戰時毀於美軍轟炸,光復後張炎與友人合夥重新開設餅舖,因理念不合拆夥後為了與先前的餅舖區別,改名「舊」永瑞珍。民國68年以開業五十年以上、歷史悠久信譽卓著為由獲頒臺南市商業會獎狀。現在臺南的傳統餅店已經越來越難經營,許多都已經結合現代化麵包蛋糕,但因為已經開業滿百年,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回憶,老闆秉持這樣的信念,即使以後可能面臨轉型,也一定會讓這塊招牌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文學筆記: 90多年前,第一代張炎在水仙宮旁創立舊永瑞珍製餅舖,台南大轟炸時被摧毀,光復後遷到現址。張再興從小跟著父親做餅,60年來他厚實家業,擦亮舊永瑞珍餅鋪的招牌。二開間的店面有點冷清,架上餅類也不多,但桌上訂單厚厚一疊。第三代張瑞麟說從來不作廣告,卻有很多三代都來做喜餅的老主顧。以前大家庭人多,喜歡團圓,中式大餅很受歡迎。30年前開始流行一盒三斤六塊裝禮盒,有六種口味,古肉餅、鴛鴦餅、鳳梨酥、烏豆沙、綠豆椪、蓮蓉、棗泥、芋泥、腰果伍仁等人氣都很旺。皮薄料實在,不油不膩,滿足大家的味蕾。 第十五站►共和醫院 景點介紹: 1922年由府城第一代西醫黃金火與韓石泉共同開設,取名「共和」乃說明其對共和國理想之盼望。民國89年(2000)歇業後現今由83歲的蔡文龍醫師娘(洪淑美)、90歲的前職員李清榮先生、蔡醫師合夥人黃醫師及幾位看護居住在內。 蔡文隆醫師是黃金火醫師的次子,因他六歲(1933)時舅父過世,黃醫師為安慰舅母蔡林仙桃的喪夫之痛,也避免他老年無人奉養,故將黃文隆過繼蔡家,黃文隆遂隨舅父改姓蔡。1947年蔡文隆考上臺大醫學院,成為醫科第六屆學生、戰後首屆實習醫員。1953年畢業後,他並未像其他南部的同學一樣立即返鄉開業,也沒有留在臺大醫院,而是前往當時剛落成不久的礦工醫院擔任外科主任,直到1960年才回到台南。他先在長樂街132號(今民權路三段)開立蔡外科醫院,並與早他兩年回臺南開設婦產科診所的拜把好友郭國銓醫師互相支援扶持。1962年蔡文隆由好友帶領前往高雄與洪淑美第一次見面,半年後的6月28日(日本陸軍紀念日)訂婚,並於11月3日(日本文化節)在社教館(今公會堂)結婚,由女方父親洪榮華的好友,也是蔡文隆在臺大求學時的醫學院院長杜聰明博士證婚。婚後(1965),蔡文隆與父親黃金火計畫將共和醫院遷往更大的地址(即現址),此時共同創立的韓石泉醫師已經負笈日本深造,後由黃金火及蔡文隆父子獨立經營,沿用創立時的名稱「共和」,並改成綜合醫院,此為臺南市第一所綜合醫院,門口的「共和綜合醫院」匾額即是杜聰明博士所題。 2012年初,蔡文隆醫師因為長期抽煙肺炎病情惡化過世,並在其伉儷受洗的看西街教會舉行告別式,與其相交七十載的郭綜合醫院院長郭國銓醫師亦在告別式上捨不得地致詞。兩人於67歲時同獲資深醫師表揚,2008年82歲時又同獲醫療服務滿五十五年紀念獎章,當年兩人還相約五年後能再齊領服務滿六十年紀念獎章,未料2012年蔡醫師先因病辭世,同年六月郭醫師也因心臟病猝逝,留下兩人未能完成的約定。蔡醫師走後,醫師娘洪淑美仍留在他們共同打拚過的共和醫院。未有傳人的醫院,器物蒙塵,桌椅空置,現在的樣貌依然凝結在歇業前的狀態,幾乎一點都沒有改變。 文學筆記: 1922年黃金火醫師與晚他一屆學弟韓石泉醫師辭去台南醫院的職務,共同於此開設「共和醫院」,黃金火負責外科,韓石泉擔任內科。光看大門對面設有福利社餐廳,就不難想像當日規模與盛況。當時台灣民眾生病大都求神卜卦,看醫生所費不貲,兩位醫師除看病外,同時也教育病人的衛生觀念與基本醫學知識。兩人與台灣第一位留德醫學博士王受祿合稱文化協會台南鐵三角,是文化抗日運動重要經濟捐輸來源,三位醫師還常常為文化協會的戲劇演出而粉墨登場。取名共和,可見二人對民主共和的嚮往,這裡不僅是一間醫院,還是一處對抗高壓殖民政府的重要基地。 第十六站►陳德聚堂 景點介紹: 陳德聚堂建於1664年,原為明鄭政權統領署先鋒右鎮總兵陳澤將軍的府邸,又稱統領府,故旁邊的巷子稱為統領巷。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為家廟,取名陳德聚堂。1895年陳德聚堂充為日軍宿舍,祖先牌位被迫遷移,後向政府索討取回;1933年重修後再次充為軍隊宿舍。1949年戰後重修,並成為露天布幕投影電影院。1960年再次重修,畫匠陳玉峰應聘繪製灰泥壁畫四幅與門神彩繪,門板後來被紅漆覆蓋,1997年重修時發現,將紅漆去除後現存放於廂房等待修復;四幅壁畫目前狀況甚佳。1973年前後在此成立補習班,結束時間不詳。陳德聚堂於1985年列為三級古蹟,現今有不定期的藝文活動,成為民眾與遊客休憩的絕佳場所。 文學筆記: 教師亨布魯克的女兒瑪利婭是書中另外二位主角。瑪利婭離開故鄉和戀人,千里迢迢來到台灣,最後因荷蘭戰敗,被鄭成功強迫嫁給從未見過面的陳澤。這個大統領在北汕尾與台江海戰兩度重創荷軍,殺死無數她的同胞朋友,卻聲音低沉溫柔,態度親切和善,而且會說荷蘭語。「兩人的目光第一次接觸。她看到了陳澤,應該是四十上下的年紀,面色稍黑,兩鬢卻微白。……高大,卻有些駝背。讓瑪利婭印象最深的,是陳澤的微笑。……讓瑪利婭覺得溫煦。她想,命運是殘酷的,讓他落入敵人手裡;但命運又是仁慈的,讓她遇上了陳澤。」 第十七站►阿霞飯店 景點介紹: 府城知名臺菜餐廳,前身原是祀典興濟宮前的香腸熟肉攤,1959年以吳家吳錦霞小名「阿霞」為店名,於中央市場(今國花大樓)內設店。吳錦霞與五弟吳壽春共同創造出「紅蟳米糕」這道招牌菜。 文學筆記: 說到吃,老台南可是人人有一套,辦桌、小吃、甜點、山海產,台南人不但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巧。若說到結婚,宴席首選一定是阿霞飯店,禮餅非舊永瑞珍莫屬。阿霞說:「吃正港台灣菜一定要試醃腸熟肉、紅燒魚翅、紅蟳米糕與炒鱔魚。」每一道都是美味的手路菜,挑動歹嘴斗的台南人。首選當推紅蟳米糕,也是阿霞飯店的鎮店招牌。 第十八站►北極殿 景點介紹: 北極殿創建於1665年,為鄭經所建之四大廟之一,時稱真武廟、大上帝廟。永曆廿三年(1669)寧靖王朱術桂親書頒贈「威靈赫奕」匾。此地據傳於荷蘭時期曾為漢醫館,鄭軍攻臺時於此處醫治傷兵,後來將此地改為供奉航海神玄天上帝的北極殿。嘉慶七年(1802)大上帝廟整修,廟後增建桐山營班兵公館(桐山營曹館),現作為北極殿文物館使用。道光十五年(1835)再次重修,隔年完工。此次整修加祀了觀音菩薩,紳商蔡日進及吳尚新分別敬獻石香爐及姑蘇銅鐘。直至1854年再次重修後才改名為北極殿。明治四十年(1907)因拓寬竹仔街(廟前民權路)拆毀三川殿,三川殿及過水廊退縮重建。民國53年因再次拓寬民權路又將前殿拆毀,後來重修再退縮重建並增建拜亭。北極殿於民國74年列為國定二級古蹟。
406 次點閱
5
2023.05.31
0.0
穿越五條港
早年五條港地區商業繁盛,豐富的民俗文化及港道地景,不僅是文人創作的題材,酒樓茶肆更是文人雅士交際應酬之所。雖然一府二鹿三艋舺已成追憶,但舊街小巷的人文特色與歷史風采依舊,勇敢邁出步伐,就能略過時空,穿越五條港。 路線規劃: 全臺開基藥王廟→風神廟→西羅殿→金華府→南沙宮→水仙宮→寶美樓遺址→景福祠→聚福宮→崇福宮→集福宮→兌悅門 第一站►全臺開基藥王廟 景點介紹: 藥王廟由道標千總姚廣建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也是全臺藥王廟的開基祖廟,當時廟深三進,1969年因開闢協進街(金華路四段)拆毀廟宇中後殿,信眾於1986年才在僅存的前殿上重建而成今貌。目前仍保留一些舊廟木構建、楹聯、香爐及籤桶。廟中懸掛的「福壽我民」匾乃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時由臺灣府知府楊廷理所獻,是廟中重要古物之一。 文學筆記: 兩渡重洋到海圻,殊方風景認依稀。螺鈿十色倭奴漆,番錦千絲蜑女機。路狹僅留天一線,簾垂權作戶雙扉。烏烏吹角知何事,幾擔肩挑是賣豨。何澂〈臺陽雜詠〉二十四首之五 「閑話休言,大聖把火眼金睛一看,見眾仙在迷魂陣已失本性,昏昏迷迷。即時令眾猴運歸小上帝;一面令走猴往藥王廟神農聖人求取回魂草。不上一刻,走猴領了回魂草,救了眾仙,真是妙藥,只見眾仙咕嚕咕嚕,吐出幾口臭酸氣,即時就蘇醒來。眾仙見是大聖立在前面,知是他來相救,不覺上前道謝救命之恩。大聖謙遜了一番,大家歡天喜地,在小上帝排宴慶祝。」(第十六回 眾神仙重見天日) 第二站►風神廟 景點介紹: 風神廟由臺灣道巡道鄂善建於乾隆四年(1739),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相傳這裡為一烏龜穴,為防龜精出來興風作浪,故建此廟鎮壓,並建碑亭於廟埕壓住烏龜的手腳。乾隆十一年(1746)由商民加祀觀音於後殿,乾隆三十年(1765)知府蔣允焄與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府蔣元樞均有修建,其中以蔣元樞修建成果最為顯著。增建接官亭石坊以為臺灣門戶,同時也是個鎮壓龜首的千年鎖,並建公館於廟東予來臺官員暫居。此時規制完備,共有四進,分別為大門、官廳、風神殿及大士殿。大正七年(1918)因實施市區改正拓寬廟後民權路,將風神殿、大士殿及廟東的公館拆除,神像均移祀官廳。大正十三年(1926)紳商以僅剩官廳建築改建為廟,成為現今樣貌。現為全臺灣僅存主祀風神的廟宇,文化歷史價值極高。 文學筆記: 遙見青山似畫屏,鐵嶕捩柁費丁寧。盪纓有路分沙線,浮海何人續水經。烏鬼渡寒遮鹿耳,荷蘭城坼掃王庭。鯤身久絕鯨鯢跡,風起不聞戰血腥。范咸〈二十八日入鹿耳門過七鯤身〉  第三站►西羅殿 景點介紹: 西羅殿由泉州府晉江縣(今石獅市寶蓋鎮)郭姓家族草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當時沿用泉州南安鳳山寺之名稱,因主祀廣澤尊王(郭聖王)故又稱聖王公館。大正五年(1916)因臺南已有東嶽殿、北極殿、南極殿(在法華寺中),獨缺以西為名的廟,於是改名西羅殿。現今廟址為臺灣府城大西門鎮海門的原址,乾隆五十六年(1791)府城改建為土造時將大西門東移120丈至今西門路後,西羅殿才從安瀾橋旁南河港對岸移至現址。 文學筆記: 蔡郭黃盧大姓分,豪強往往虐榆枌。那知拔戟能成隊,五色旌旗照海濆。劉家謀 〈海音詩〉百首之五八  「李天王乘機懇求老君解決小上帝問題。老君笑道:『不待汝說,我正為此而來。因昨日靈霄殿玉旨,決欲施行神仙淘汰,並對有功眾神,加冠晉祿,你可擇地築一間封神廟,勿誤大事。』李天王領法旨,因不知臺南地勢,即時召集十方土地,即將掌教師的話,細述一遍。眾土地道:『既是天界行政整理,神仙難免一番送往迎來,須撰定水陸交通利便的場所方妥。小神愚見,海安宮廟後西羅殿前,極為適當。但是郭聖王所轄的地,他少年血氣方剛,恐不能應承。』李天王道:『掌教師是奉玉旨而來,郭聖王豈不知天意麼?』即時喝退了眾土地,歸回小上帝,稟明掌教師。」(第二十三回 封神廟眾仙聚會) 第四站►金華府 景點介紹: 金華府座落於北勢街,由泉州晉江的許姓族人創建於道光十年(1830),主祀關公,配祀馬、李、黃府千歲,是廟宇中少數以府為名者。門上有144個門釘,超越了明制帝王門扉81顆的規則。中庭龍邊上方牆壁為石灰岩天然溶蝕造成,為本廟的一大特色。廟門上有一自創廟至今的百年心形銅鎖,有著百年同心的含意。 文學筆記: 蔡郭黃盧大姓分,豪強往往虐榆枌。那知拔戟能成隊,五色旌旗照海濆。劉家謀 〈海音詩〉百首之五八 第五站►南沙宮 景點介紹: 南沙宮最早可追溯至康熙年間,創建時尚未有廟名,民眾稱之為「沙美傳香下南河」,主祀黃府及包府千歲(包拯),為少數的雙主祀廟宇。因黃府千歲來自南沙崗而取名為南沙宮,又因供奉包青天而被稱為開基包公廟。廟宇原為座南朝北面向南河港,2001年前後因廟體不敷使用,經黃府千歲降旨,將廟轉向和平街與仁愛街交叉路口,變為座西南朝東北的廟向,成為今貌。 文學筆記: 蔡郭黃盧大姓分,豪強往往虐榆枌。那知拔戟能成隊,五色旌旗照海濆。劉家謀 〈海音詩〉百首之五八  第六站►水仙宮 景點介紹: 水仙宮於康熙廿三年(1684)由泉漳諸商集資創建,主祀水仙尊王(大禹、寒奡、項羽、伍子胥和屈原)——一帝兩王二大夫,當時為一草寮,直至康熙四十年才改為磚壁瓦頂。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完工,臺灣府知府王珍獻「著靈鰲柱」匾。乾隆六年(1741)由臺廈商旅陳逢春等重修,填平廟前的南勢港道以為廟埕,增建後殿,並獻「萬水朝宗」匾。嘉慶元年(1796))城三郊改廟北13間店鋪為三益堂作為總理三郊事務之辦公室。二戰期間水仙宮中後殿遭空襲毀損,後在中後殿建防空洞,水仙宮僅剩三川殿,此時神像移往大天后宮寄祀。1954年郭炳輝就僅剩的三川殿及部分中庭重建而成今貌。值得注意的是下桌一旁的柱子正反兩面皆有楹聯,背面是道光十四年(1834)由浙江寧紹臺道前知臺灣府事鄱陽周彥所提的,二戰炸毀後重修時將其轉向,在另一面又由府城名家黃注清於1988年撰提。 文學筆記: 鍛矛礪刃衛邊垠,恰有三郊比魯人。水債不收公餉亟,頭家近日亦愁貧。劉家謀〈海音詩〉百首之五六 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短短牆堆紅靺鞨,家家籬繞綠珊瑚。村娃小戲渺綿氏,番客歡呼打喇酥。挈榼乘涼何處好,藕花香徹北香湖。馬清樞〈臺陽雜興〉三十首之二四 雙冬稻穀熟畦町,豆麥菁麻遍野坰。廣闢山場茶利溥,高裝村廍蔗漿馨。息求五倍堪浮白,價問三郊或賣青。況值聖恩蠲雜稅,漁租厝餉一齊停。何澂〈臺陽雜詠〉二四首之八 本來國寶自流通,每到年終妙手空。海外無臺堪避債,大家看劇水仙宮。許南英〈臺灣竹枝詞〉十首之十 第七站►寶美樓遺址 景點介紹: 寶美樓據黃旭生考據,前身於清末即早已創立,曾出過王香禪等風靡一時的才女,而現今建築物建於1934年,為當時高聳的建築之一,也是府城規模數一數二的風月場所。這裡一直到1970年代依然不減其已過了四十年的風華,許多政商名流還是會在此交際。1970年代之後這裡改成海珍珍海鮮餐廳,歇業後由多所婚攝公司接手,其中以法國臺北營業最久,屹立了二十年最終於2019年初因屋主停租而歇業。寶美樓建築物尚存,在西門路二段307巷尚能看到建築後方的寶美樓字樣;2020年由多那之咖啡烘焙接手寶美樓,將被廣告招牌遮住的建築重見天日。 文學筆記: 歌舞樓臺狹道斜,鞭絲帽影鬥豪華。明朝日曜相攜手,好向城西去看花。連橫〈臺南竹枝詞〉二十首之一  散步閒吟萬葉歌,翩翩裙履任婆娑。美人樓畔推窗看,拍手相呼喚豔多。連橫〈臺南竹枝詞〉二十首之二 第八站►景福祠 景點介紹: 景福祠創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此處是佛頭港三條上游——王宮港(廣安宮)、媽祖港(大天后宮)及關帝港(開基武廟)的匯集處。當時該廟極受重視,乾隆四十五年(1780)明文規定周遭店屋不可以高過此廟,這塊告示「佛頭港景福祠碑記」現今猶存於廟中。嘉慶十二年(1807)發生火災,三年後信眾集資重修,眾舖戶於嘉慶十六年獻「萬物資生」匾並勒「重建景福祠碑記」作為見證。佛頭港昔日運送福州杉木為大宗,故廟前的普濟街古名杉行街。廟前的重修碑中有提到杉郊大宗的宋瑞興捐銀整建,一旁另有一塊景福祠界址碑也是值得一看的古物。 文學筆記: 噫爾奪標者,人情如是觀。鼓聲千點急,櫂力百夫殫。彼岸先登少,中流欲住難。海門歸去也,佳節醉鄉寬。施士洁〈同日佛頭港觀競渡和榕丈韻〉  第九站►聚福宮 景點介紹: 聚福宮玄天上帝神像由來自晉江縣泉州府石獅前埔的蔡姓族人於道光年間奉迎來臺在家中祭祀,光緒八年(1882)才由信眾蔡聯新、蔡慶雲等倡建宮廟,廟向座北朝南,面向佛頭港道。大正十四年(1925)市街改正開闢廟後民族路,時任董事蔡添丁、蔡池也提出改建計畫,將廟向改為座南朝北面向大馬路。 府城流傳一句俗諺「蔡拚蔡,神主牌摃摃破」,敘述佛頭港上崇福宮大崙蔡與聚福宮前埔蔡兩族互相械鬥爭地盤,鬧到把對方神主牌打壞後才發現兩家同姓。嘉慶廿一年(1816)因競爭挑運貨物的生意而發生大規模衝突驚動官府介入,時任知縣溫溶在佛頭港設立「嚴禁佛頭港貨物分界獨挑碑記」(現存南門碑林中排南側第四塊),禁止雙方劃分地盤,並由貨主自行決定要請哪一方搬貨。 文學筆記: 蔡郭黃盧大姓分,豪強往往虐榆枌。那知拔戟能成隊,五色旌旗照海濆。劉家謀〈海音詩〉百首之五八  第十站►崇福宮 景點介紹: 崇福宮玄天上帝神像由來自晉江縣泉州府石獅大崙的蔡姓族人於乾隆元年(1736)奉迎來臺,乾隆廿七年(1762)方才建廟,時稱崇福祠,座向座北朝南,面向佛頭港。廟前在北勢橫街(忠孝街南段)上有座樂安橋,有一說是因崇福宮多次募資重修橋梁,故日後的香火比聚福宮旺盛。大正十四年(1925)重建廟時將廟向面向民族路改為座南朝北而成今貌。 府城流傳一句俗諺「蔡拚蔡,神主牌摃摃破」,敘述佛頭港上崇福宮大崙蔡與聚福宮前埔蔡兩族互相械鬥爭地盤,鬧到把對方神主牌打壞後才發現兩家同姓。嘉慶廿一年(1816)因競爭挑運貨物的生意而發生大規模衝突驚動官府介入,時任知縣溫溶在佛頭港設立「嚴禁佛頭港貨物分界獨挑碑記」(現存南門碑林中排南側第四塊),禁止雙方劃分地盤,並由貨主自行決定要請哪一方搬貨。 文學筆記: 蔡郭黃盧大姓分,豪強往往虐榆枌。那知拔戟能成隊,五色旌旗照海濆。劉家謀〈海音詩〉百首之五八  第十一站►集福宮 景點介紹: 集福宮原名集福祠,由來自晉江縣泉州府石獅塘後的黃姓族人於乾隆元年(1736)在新港墘的看南埕(今信義街東段)設立,與同奉玄天上帝的崇福宮及聚福宮合稱「三福三堂」。後來臺江內海淤積日甚,各港道日漸淤淺,黃姓族人們便於道光二年(1882)將廟西移至現址,並更名集福宮。因新廟址緊鄰臺江,清末發展成商販雲集的咾咕石港(大新街22巷、文賢路67巷及民族路三段222巷),居民便在此廟磚司協調商務等糾紛,於兌悅門旁今存一「老古石街公議」石碑。 文學筆記: 蔡郭黃盧大姓分,豪強往往虐榆枌。那知拔戟能成隊,五色旌旗照海濆。劉家謀〈海音詩〉百首之五八  第十二站►兌悅門 景點介紹: 兌悅門所在的西外城前身為嘉慶十年(1805)府城三郊為防範海盜蔡牽於西海岸加蓋的木柵。道光十二年((832)發生張丙事件後,閩浙總督程祖洛及舉人鄭朝蘭於1835年改木柵為磚牆,並開拱乾、兌悅、奠坤三門。後因兌悅門與信義街似一箭煞故立石獅公於集福宮內作鎮。石獅公於日治時期由府城紳商林叔桓建礪園於老古石街時遷出至現址。兌悅門是府城十四座城門僅存四座之一。也是臺南現今唯一具有通行功能的城門,被列為二級古蹟。
352 次點閱
3
2023.05.30
0.0
踏尋小封神
小上帝爺困愁城,委請趙、康元帥典當通天冠,本欲豪賭來翻本,安知千里順風來攪局,頓使康趙二位輸滿地,怒急見笑轉生氣,誤逮魁星起爭議,眾神牽連仙拼仙,孔子關公猴齊天,府城混戰誰領先,欲知後事如何待你親自前來踏尋小封神。  路線規劃: 赤崁樓(文昌祠)→大天后宮(媽祖樓)→祀典武廟(關帝爺)→萬福庵(齊天大聖)→開基靈祐宮(小上帝爺)→開基玉皇宮(雷震子)→興濟宮(吳真人)→吳園(四魔王)→開隆宮(七星娘娘)→北極殿(大上帝爺) 第一站►赤崁樓(文昌祠) 景點介紹: 赤崁樓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foort provintie),曾為全島統治中心,1661年明鄭政權將其改為承天府衙門。乾隆十五年(1750)知縣魯鼎梅及知府方邦基將臺灣縣署移往今成功國小校址,並將赤崁樓整修成為庭園供民眾遊憩。光緒十二年(1886)知縣沈受謙為振興文教,將引心書院改為蓬壺書院並新建於赤崁樓西側,並將赤崁樓樓基填平,在其上增建文昌閣、海神廟、大士殿及五子祠。日治初期,赤崁樓充為陸軍衛戍病院,此時蓬壺書院及五子祠已分別因地震及颱風變得破舊不堪。大正七年(1918)改制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南分校的臺南師範學校遷校至此。1935年就僅存的海神廟、文昌閣及蓬壺書院門廳進行整修,並拆除大士殿及挖掘荷蘭城堡遺跡。 文學筆記: 「那上帝爺,忍不住,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即時赤著雙腳,提劍向著媽祖宮口趕來。千里眼順風耳,見勢面不好,將廟門關住,已逃之夭夭去了。任使上帝爺在宮前肆口亂罵,也不出來理會他。正在大發神威的時,適遇文昌祠魁星要往關帝殿,訪問武聖;原來魁星千里眼,同是一個面目,那上帝爺,誤認是千里眼,不分皂白,祭起捆妖索,命黃巾力士將他魁星躂斗縛住,吊在上帝廟前示眾。 」(第二回 真糊塗魁星被吊) 「龜靈聖母心血來潮,屈指一算,知已得手了,忙把龜殼連拍三次,將身騰起空中,坐下一朵烏雲,來小上帝廟。見眾神昏倒,暗將捆仙索解開,救了魁星。可憐尖腳幼手,已弔得骨折筋斷,成了卍字形的破相;喜得一命有救,亦算不幸中之大幸。後來魁星那樣的醜狀,就是這個原因了。」(第五回 自轉車驚走三太子)) 第二站►大天后宮(媽祖樓) 景點介紹: 大天后宮主祀媽祖,原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又稱一元子園亭,而現今的觀音廳是明鄭勢力退居臺灣後明室殘權給鄭成功作為精神支柱的監軍府。1683年施琅克臺後寧靖王決心殉國,便捨宅立遺願將府邸改為天妃宮。後來施琅奏請康熙皇帝將天妃晉升為天后,大天后宮成為全臺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並為自己立了一塊「平臺記略碑」記述澎湖海戰的事略,此為全臺歷史上第一塊石碑。1894年甲午戰敗後臺灣方面成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臺灣民主國,並將後殿(原王府寢宮/今聖父母廳)改為總統府使用。廟內存有全臺目前僅知唯三由府城三郊所獻古匾之二——一塊是位在正殿後方三官大帝上方的「一六靈樞」匾,另一塊則是在副軸線上觀音廳的「貺昭慈濟」匾。另佛祖廟廳的門口內側有一塊咸豐六年的「捐題重修芳名」匾,其上記載臺郡三郊合捐銀參佰肆拾員,這塊匾也是全臺第一塊記載到五條港的文物。 文學筆記: 由於媽祖是童女成神,大道公是童男升仙,民間傳說附會二神相戀,後來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因而悔婚。卻也激怒了大道公,因此每於媽祖誕辰之際降雨,欲洗其脂粉;媽祖則於大道公生日施法刮大風,欲吹落祂的道帽。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時節氣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第三站►祀典武廟(關帝爺) 景點介紹: 祀典武廟為1665年鄭經於承天府所建之四大廟之一(其餘為今孔廟、北極殿及大天后宮),時稱大關帝廟,主祀關聖帝君,當時為寧靖王府東北角的一部分,是臺灣最早的官建關帝廟。康熙廿九年(1690)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巡道王效宗擴建,整修三代祠,並將廟門轉向南。康熙55年(1716)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巡道陳璸重修並擴建前殿。雍正三年(1725)因岳飛是宋代抗金名將,為清朝皇室的敵對,雍正皇帝反對岳關併祀並大力推崇關公,將大關帝廟晉升祀典武廟,敕封三代祖先為公爵。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府蔣元樞重修並增建火王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府楊廷理重修,增建戲臺於石埕前緣,並獻了一塊現今成為府城名匾的「大丈夫」。同治元年(1862)增建六和堂,而1897年全臺第一座幼稚園——共立幼稚園即是在此成立。大正十四年(1925)為拓寬大宮町通(今永福路),武廟險些被毀,好在當地紳民向日本政府央請,永福路才從廟旁繞過。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 文學筆記: 車驅六月羅山曲,一飲瓊漿濯炎酷。食瓜徵事話當年,物以人傳名愛玉。愛玉盈盈信可人,終朝采綠不嫌貧。事姑未試羹湯手,奉母依然菽水身。無端拾得仙方巧,擬煉金膏滌煩惱。辛勤玉杵搗玄霜,未免青裙踏芳草。青裙玉杵莫辭難,酒社茶棚宛轉傳。先挹秀膚姑射雪,更分涼味月宮寒。月宮偶許遊人至,皓腕親擎水晶器。初疑換得冰雪腸,不食人間煙火氣。寒暑新陳近百秋,冰旗滿眼掛林楸。誰將天女清涼散,一化吳娘琥珀甌。林幼春 〈愛玉凍歌〉  第四站►萬福庵(齊天大聖) 景點介紹: 明永曆十年(1656)陣亡於舟山之役的英義伯阮駿,與鄭氏政權交情深厚,且阮夫人亦為鄭姓族人,其遂於1664年隨鄭經來臺,並由鄭經贈宅於此,方位坐北朝南。廟前照牆的來由為1683年施琅攻臺後侵占前王府(今大天后宮)使得阮夫人倍感不齒,轉頭門朝西欲以風水剋施琅,不料被施琅發現,於是建了這座照牆來擋煞。阮夫人餘生頌經禮佛、吃齋修行,附近鄰居便於阮夫人去世後將宅邸改作阮夫人寺,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時以阮夫人寺諧音改稱「萬福庵」。庵中尼姑救恤孤寡收留棄嬰,但因孩童冥頑哭鬧,遂於庵內供奉齊天大聖神像,直至今日已成為主祀,亦為全臺祀奉齊天大聖之嚆矢,而阮駿夫妻的牌位現今則供奉於二樓左側廂房。廟前猴靈樹王公樹幹上小猴子型態的樹瘤以及廟內林朝英所書「萬福庵」、「小西天」及「三寶殿」三塊匾額都是值得一看的特色。 文學筆記: 「主意定當,離開了本籍水簾洞,來寄留在萬福庵了。豈知鹿角大仙的天羅陣,一連數十日,把萬福庵圍得如鐵桶一般——來下『著猴』的信者就絕跡罕見了。」(第十五回 眾惡猴大戰鹿角仙)  第五站►開基靈祐宮(小上帝爺) 景點介紹: 開基靈祐宮又稱小上帝廟,主祀玄天上帝,約建於1665年,與大上帝廟(北極殿)同為官建廟宇。昭和7年(1932)因擴建明治公學校(成功國小)將被拆除,信徒將廟移至三川門前重建,使得廟向由座西向東改為座東向西。與廟向相反的山川門及全臺唯一的鎮殿金面玄天上帝神像,是其最大的特色。 文學筆記: 「不拘彼時已經亦有一位大上帝,駐在草花街了。他駐在期間長他一級,而且是舊神食新神。可憐一位新拜命的上帝爺,就被貶在無鬧無熱的小上帝去了。噫!神與人同,這樣境遇,何誰要打睬他咧?眾弟子多用白眼相待伊,所以上帝爺赴任之日,垂頭喪氣,說一句:『看來世上金能語』做訓示,以外就無愛多講。眾弟子見他赴任,無甚言語,誤認伊是豆菜底的,勉強造一間的三分不像寺,四分不像宮的廟宇安之。幸喜上帝爺自幼亦曾讀過『君子居無求安』的論語,忍氣吞聲。」(第一回 上帝爺赴任受虧) 「話說海外蓬萊的古都,有一座赤崁樓,離樓東方數百步,有個小鎮,叫做小上帝,雖在城內,因為人煙疏散,足跡罕到,遂成一個的偏僻地方了。」(第一回 上帝爺赴任受虧) 第六站►開基玉皇宮(雷震子) 景點介紹: 玉皇宮於1670年由尖山一帶居民創建,時稱玉皇太子宮,供奉玉皇四太子。同年鄭成功部將李世輝病重,其子李世金(又稱李四舍)設香案代父祝禱祈求早日康復,並發願事後將擴建廟宇,爾後李四舍募資銀元九百圓擴建玉皇太子宮,居民遂俗稱之為四舍廟。1945年二戰期間遭戰火波及,神像曾暫遷尖山下的興濟宮,戰後重建後才又移回原廟。因創建為全臺最早,稱開基玉皇宮,臺南居民俗稱舊天公廟。 第七站►興濟宮(吳真人) 景點介紹: 大觀音亭(原稱觀音宮)由軍民創建於明永曆32年(1678),隔年由泉州同安的鄭軍將士在一旁興建興濟宮(時稱大道公廟、鎮北坊慈濟宮),為與位於土墼埕的慈濟宮(良皇宮)區別而分別稱為頂、下大道公廟。大觀音亭及興濟宮自創立時就屬同一組織管理,佛道合祀為其一大特色。中央的官廳是現今全臺唯一僅存官廳建築,以八角門與兩廟互通,目前作為文物展覽室及會議場所。廟內古匾甚多,其中以大門口由福建浙江水師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所獻的「保愛生民」及正殿上方由道銜知臺灣府事楚蘄陳懋烈所獻的「大德曰生」最受矚目。 文學筆記: 「康、趙元帥無法,趕回小上帝廟,把三太子被自轉車驚走的事說明一番。上帝爺摸不著頭路,嘆了一口氣,再令康元帥,往興濟宮請孫真人救李天王,然後設法後事未遲。」(第六回 孫真人藥救李天王) 第八站►吳園(四魔王) 景點介紹: 公會堂建於1910年,由矢田貝季陸設計,當時稱臺南公館,1923年改稱臺南公會堂,是當時市民重要的集會場所,也兼具教化百姓的功能。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蔡培火、連橫等人亦在此處演講。其建築特色為閩洋混搭,兩翼女兒牆因此地原為道光年間鹽商吳尚新的紫春園(今稱吳園),故加入了閩式的綠釉花磚,為西洋式建築增添了幾分本土色彩。 第九站►開隆宮(七星娘娘) 景點介紹: 開隆宮俗稱七娘媽亭,建於雍正十年(1732),主祀七星娘娘(七娘媽),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七娘媽廟,以做十六歲習俗聞名。 文學筆記: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第十站►北極殿(大上帝爺) 景點介紹: 北極殿創建於1665年,為鄭經所建之四大廟之一,時稱真武廟、大上帝廟。永曆廿三年(1669)寧靖王朱術桂親書頒贈「威靈赫奕」匾。此地據傳於荷蘭時期曾為漢醫館,鄭軍攻臺時於此處醫治傷兵,後來將此地改為供奉航海神玄天上帝的北極殿。嘉慶七年(1802)大上帝廟整修,廟後增建桐山營班兵公館(桐山營曹館),現作為北極殿文物館使用。道光十五年(1835)再次重修,隔年完工。此次整修加祀了觀音菩薩,紳商蔡日進及吳尚新分別敬獻石香爐及姑蘇銅鐘。直至1854年再次重修後才改名為北極殿。明治四十年(1907)因拓寬竹仔街(廟前民權路)拆毀三川殿,三川殿及過水廊退縮重建。民國53年因再次拓寬民權路又將前殿拆毀,後來重修再退縮重建並增建拜亭。北極殿於民國74年列為國定二級古蹟。
324 次點閱
0
2023.05.29
0.0
府城瑣憶
路線規劃: 臺南州廳(國立臺灣文學館)→大正公園(湯德章紀念公園)→消防署(臺南合同廳舍)→太平境教會→公會堂(吳園)→(途經葫蘆巷至)大天后宮→葉老舊居→(途經銀座通至)林百貨→度小月擔仔麵→原臺南警察署(美術館)→孔子廟 第一站►臺南州廳(國立臺灣文學館) 景點介紹: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址在清代原為御史衙署用地,故這一帶舊名諧音牛屎埕。日治初期成為臺灣銀行宿舍,至1910年臺南廳長松木茂俊上陳總督府請建臺南廳舍,1915年完工,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隔年臺南廳辦公室從原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今永福國小)移入新廳舍,迨1918年至1920年才逐漸增建兩翼。二戰期間遭戰火波及,馬薩頂以及衛塔等幾近全毀,僅存外牆獨矗荒廢了四年。戰後簡略修復後為空軍供應司令部使用,後來1969年原位在今建興國中的臺南市政府進駐,直至1997年遷至五期重劃區。隔年市政府將此處移交給文建會,自此開始臺灣文學館的籌劃,並於2003年正式開館,定名為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文學館是臺灣首座國家級文學館,主要蒐集、整理、典藏與研究臺灣近代文學史料。  文學筆記: 關於台南,葉石濤說:「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葉老的小說大多寫台南,寫他在台南的生活、情感、家人、情人、友人,細膩描繪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小說中常展現女性堅強神聖的一面,同時又安撫男性受創挫折的心靈。 第二站►大正公園(湯德章紀念公園) 景點介紹: 湯德章紀念公園原稱兒玉公園,前身是1906年以三界壇街開闢成的防火空地,1907年設立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壽像,故此有舊名「石像」。洎1911年市區改正計畫中導入歐美街廓概念闢建圓環,七條放射狀大到可以通往大大小小的官署建築,後因位處大正町而更名大正公園。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律師湯德章出面維持秩序,但遭軍隊以叛亂罪名槍決。1998年更名湯德章紀念公園,豎立半身胸像以為紀念。目前湯德章紀念公園與西門圓環同為全臺最大的圓環,平均直徑有117公尺。  文學筆記: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湯德章被雙手反綁,押在卡車上遊行,從西門路轉中正路至民生綠園。上午11時,槍決,並下令曝屍三日。諷刺的是,14日國防部長白崇禧將軍下令全台二二八疑犯全部移送高等法院審理,24日湯夫人收到判決書,文中載明「湯德章無罪」。湯德章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湯夫人陳濫,始終亦步亦趨,不棄不離。她呆在槍決現場,想收屍卻不得,連要幫他蓋上被子都不准。幾近失瘋,哭至無淚......。 第三站►消防署(臺南合同廳舍) 景點介紹: 昭和5年(1930)為慶祝昭和天皇登基而興建御大典紀念塔,並在一旁設立對消防有功的營造商人住吉秀松的雕像。昭和12年(1937)在高塔兩側擴建合同廳舍。為當時臺南最高的建築,在臺南市消防史上也別具意義。   第四站►太平境教會 景點介紹: 於1865年創立之太平境教會是全臺最早設立的教會,英國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在府城大西門外看西街租屋,前面當教堂,後面設醫館,與助手開始傳道與醫療,為創設之始。太平境命名來由據說是因教會前枋溪河道彎曲幅度大,常會有屍體積在曲流處造成人心惶惶,遂將此處命名為太平境,其也是少數以廟宇聯境名稱命名的西洋教堂。  第五站►公會堂(吳園) 景點介紹: 公會堂建於1910年,由矢田貝季陸設計,當時稱臺南公館,1923年改稱臺南公會堂,是當時市民重要的集會場所,也兼具教化百姓的功能。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蔡培火、連橫等人亦在此處演講。其建築特色為閩洋混搭,兩翼女兒牆因此地原為道光年間鹽商吳尚新的紫春園(今稱吳園),故加入了閩式的綠釉花磚,為西洋式建築增添了幾分本土色彩。  第六站►(途經葫蘆巷至)大天后宮 景點介紹: 大天后宮主祀媽祖,原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又稱一元子園亭,而現今的觀音廳是明鄭勢力退居臺灣後明室殘權給鄭成功作為精神支柱的監軍府。1683年施琅克臺後寧靖王決心殉國,便捨宅立遺願將府邸改為天妃宮。後來施琅奏請康熙皇帝將天妃晉升為天后,大天后宮成為全臺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並為自己立了一塊「平臺記略碑」記述澎湖海戰的事略,此為全臺歷史上第一塊石碑。1894年甲午戰敗後臺灣方面成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臺灣民主國,並將後殿(原王府寢宮/今聖父母廳)改為總統府使用。廟內存有全臺目前僅知唯三由府城三郊所獻古匾之二——一塊是位在正殿後方三官大帝上方的「一六靈樞」匾,另一塊則是在副軸線上觀音廳的「貺昭慈濟」匾。另佛祖廟廳的門口內側有一塊咸豐六年的「捐題重修芳名」匾,其上記載臺郡三郊合捐銀參佰肆拾員,這塊匾也是全臺第一塊記載到五條港的文物。  文學筆記: 由於媽祖是童女成神,大道公是童男升仙,民間傳說附會二神相戀,後來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因而悔婚。卻也激怒了大道公,因此每於媽祖誕辰之際降雨,欲洗其脂粉;媽祖則於大道公生日施法刮大風,欲吹落祂的道帽。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時節氣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第七站►葉老舊居 景點介紹: 此處為葉石濤在臺南的最後一個居住處,屋址舊稱南巷口,此街廓中由南巷、益春巷、德元巷、總源巷、庫錢巷、中元巷、保西宮街及草仔寮街等相接的蜿蜒小巷組成,因此在葉石濤的作品裡,將小巷弄取名為蝸牛巷。  文學筆記: 「辜安順的阿母把位於紅寮厝的三甲看天田賣掉,在這蝸牛巷巷頭買了老屋居住,貪的是這巷路位於府城西門町最繁華熱鬧的『宮古座』戲院後頭,是鬧區中幽靜的山谷的關係。事實上,走出蝸牛巷沒幾步,兩邊就是餐店街,酒家和百貨店林立。賣日本料理或府城風味點心的攤子也很多。」(葉石濤〈往事如雲〉)  第八站►(途經銀座通至)林百貨 景點介紹: 1932年12月5日開幕的林百貨臺南人俗稱五層樓仔,為全臺第二座百貨公司,僅比號稱「七重天」的臺北菊元百貨晚兩天。老闆林方一發跡於今全美戲院對面的小商店,後來因投資三家株式會社致富,他希望能給臺南人一個優質且高檔的百貨公司,遂聘請總督府的技師梅則捨次郎來設計監造。林百貨也是全臺第一座配有電梯的百貨公司,「天下第一倯,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就是當時很盛行的一句俗語。林百貨戰後被國民政府接收,前後陸續作為臺灣製鹽總廠、臺灣省糧食局、空軍廣播電臺、警隊總部等等,後來保三總隊遷至臺北後便遭到閒置。於2013年修復完成,並由高青開發接手經營重新開幕。  文學筆記: 這是台南第一條經過整體規劃設計的市街,有「銀座」之稱,林百貨則是末廣町最宏偉的建築,與台北菊元百貨並稱為南北兩大百貨大樓。1932年12月5日開幕,5天後她的公公病逝,經營大任便落在婆婆林年子身上。她嫁給林二郎後,每日早上都要到樓頂神社祭拜,祝禱林百貨生意興隆,家人及員工平安。她說那是稻荷神社,保佑賺錢的神明。  第九站►度小月擔仔麵 景點介紹: 度小月創立於1895年,創始人洪芋頭以補魚為生,海象不佳的季節無法出海俗稱「小月」,為了養家便賣麵「度」過「小月」,因而得名。1972年因第三代兄弟分家,度小月商標權被長孫洪振銘取得,排行老三的洪東英則以祖父之名洪芋頭註冊,於二十連棟的金同成商行(今百雅銀樓)租屋繼承麵攤。後來洪芋頭擔仔麵移至對面西門路二段273號,傳至第四代時因子女皆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加上老闆洪吳佳芬病逝,洪芋頭擔仔麵於2016年11月低調歇業。如今只剩度小月一支繼續傳承。  文學筆記: 水仙宮口夜來時,印醋蝦羹切麵宜。恰好衛生兼爽快,黑甜夢到日遲遲。黃服五〈吃擔仔麵〉 第十站►原臺南警察署(美術館) 景點介紹: 臺南警察署廳舍建於1931年,由總督府土木課技師梅則捨次郎(林百貨設計者)設計建造,是直轄市定古蹟。二戰後為臺南市警察局,縣市合併後遷出;現為臺南市美術館1館。其建築特色為外牆與林百貨及測候所一樣的大山形塑燒十三溝面磚,以及山牆的勳章飾和龜甲飾。  第十一站►孔子廟 景點介紹: 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建於1665年,為臺灣最早的文廟,時稱先師聖廟。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此稱「全臺首學」。清代前後多次整修並增建。乾隆四十二年(1777)臺灣知府蔣元樞大規模整修,並增建泮宮石坊,如今規制大致成形。日治初期曾充為近衛師團營舍病院,1898年在此設立臺南(第一)公學校(今南大附小)。大正六年(1917)動工整修,破敗的朱子祠、櫺星門、明倫堂後的文昌祠等則不再復建。昭和9年(1934)因拓寬今南門路,泮宮石坊被往東移而從孔廟的入口轉而變為柱仔行街(府中街)的入口。  文學筆記: 「可憐把個儒弱的魁星,吊得骨瘦像柴一般呢。眾文士見這樣,侮辱斯文,欲出頭爭個體面,無奈手無縛雞之力,不是他的對手。文昌祠即刻傳單,召集三千弟子來謁見孔聖人,尊他老先師的意見。孔夫子年紀多了,自然是主張隱健,說:『我輩文人,不比他武夫,魯魯莽莽,一但動起干戈,設若不得制服他,四千餘年的面目付之流水,這就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三千的門人,聽了個個不平,都說夫子老耄無能,任人翻弄到此田地,還不爭一個高下,一時議論沸騰;有的主張戰,有的主張和,莫衷一是。孔夫子無法,只好對眾弟子約束,明日尋武聖,請他做一場的和事佬,往小上帝討人情,放回魁星。若是他猶是執迷不悟,我當往管城山文寶洞請中書君下山,他修鍊一枝的通天神椂。驅邪逐怪毫不費力,會議定當,眾門人退出孔子廟,孔聖人亦即時來武廟拜訪武聖,說明魁星無辜被吊一節。」(第三回 眾文人大鬧孔子廟))
306 次點閱
3
2023.04.14
0.0
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
路線 臺灣文學館(臺南州廳)→鄭成功祖廟 →澄臺遺址→蝸牛巷(葉石濤故居)→大井頭→開基武廟→石精臼→祀典武廟→祀典大天后宮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秋。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原祖逖舟。故國山河盡變色,舊宮京闕化成丘。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鄭經〈悲中原未復〉 台南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2024年即為荷蘭人在安平建造熱蘭遮城的四百年紀念。漫步在這座城市裡,放眼望去皆是文化地景,如同考古學的地層一樣,層層疊疊將百年來的移民與殖民、風華與滄桑都保存下來。 〈悲中原未復〉這首詩,是鄭成功長子鄭經所寫的詩,抒發他繼承父親遺願、反清復明的志向。鄭經20歲的時候,鄭成功逝世於臺南(東都),延平王的位置一度為叔父所佔,於是率兵從福建前來繼承王位。之後鄭經趁著三藩之亂,渡海北伐滿清,不幸兵敗,因此反清復明的計畫失敗,此後意志十分消沉,才38歲就病死了。 台南就是有如此多的故事,從荷蘭人興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後來被鄭成功驅逐,他將台南定名「東都」(東寧),21年後王朝遭施琅攻陷覆滅,留下鄭經及寧靖王等人的百年嘆息。後來滿清將台南改為「臺灣府城」,五條港內商貿繁盛,許多文人也來此旅遊、當官,寫下不少精彩詩文。清朝統治212年後,日本統治臺灣,台南歷經都市改正、開鑿運河等建設,逐漸蛻變為現代化都市,但卻又在蜿蜒巷道間,保留了濃厚的傳統文化肌理。許多成長於日語世代的文學家,如葉石濤、楊熾昌、吳新榮等人,就是在這樣一個新舊交織的時代成長,穿梭大街小巷,將台南故事寫成小說、新詩或日記,讓後代讀者(旅客)能透過閱讀文學,一面感懷百年過客的不繫情懷,一面看見台南的往昔面貌。 來一趟台南府城的時空之旅吧,一同走過文化地景最豐富的中西區,從臺灣文學館一路漫步到赤崁樓,感受四百年來,無論是軍旅遊宦、採礦商貿的心境、又或者是在地居民的點滴回憶、跟著他們留下的文學及足跡,看見滄海桑田的百年地貌——那今日人聲鼎沸的街道,曾經是濤聲不絕的海岸呢。這次,我們嘗試以旅人之眼,帶領外地的朋友們走讀府城的文學,體驗歷史的風華與滄桑。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湯德章大道1號 郭楓是新地文學出版社的創辦人,出生於中國蘇州。1949年時來到臺灣,並於台南師範學校讀書,後來長住在台南三十年,對台南有著深厚情感。這篇〈台南思想起〉,很能代表台南人對於這座城市的眷戀記憶。 位於「湯德章紀念公園」旁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本身是一棟古典的雄偉建築,前身是台南州廳,建於1916年,建築師是設計過臺灣總督府的森山松之助。戰後曾為空軍司令部、台南市政府。1998年市府遷出後重新整修,2003年公告為國定古蹟,轉型成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目前負責蒐集保存臺灣文學文物、史料,同時進行研究、展示、教育及推廣等工作,目的是延續過去臺灣文學的生命力,並透過現代化、活潑生動的展示,將臺灣文學帶給所有臺灣人。 第二站 ☞ 鄭成功祖廟 臺南市中西忠義路二段36號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鄭成功〈復台詩〉。這首詩是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所作,他詩中認為,臺灣是父親鄭芝龍原先的基地,後來被荷蘭人佔據,他收復臺灣之後,希望可以跟齊國田橫一樣聚集人材,以此展開反清復明的大業。不過鄭成功來到台南後,不久就病逝了,並未達成目標,卻意外改變了臺灣島往後三百多年的命運。 位於忠義路上的鄭成功祖廟,原本是鄭成功長子鄭經為了紀念父親所建的廟宇。施琅攻克臺灣之後,還曾來此祭祀鄭成功。清朝初期,由於鄭成功家族被迫北遷,納入八旗之下,廟宇一度遭官員佔據,後來由鄭姓人士買下,改為鄭氏大宗祠。目前鄭成功祖廟為市定古蹟,門口有幼年的鄭成功與母親田川氏的雕像,還有收藏「兒誕石」等文物。 第三站 ☞ 澄臺遺址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國民小學後巷。座標: 22.99271293455983, 120.20244109966092 「島居多異籟,大半是濤鳴。試向竹亭聽,全非松閣聲。人傳滄海嘯,客訝不周傾。消夏清談倦,如驅百萬兵。」——高拱乾 〈斐亭聽濤〉 「置身高踞澄臺上,放眼遙空碧海中。不使一層樓尚隔,真誇千里目能窮。龍門倒射滄溟日,蜃氣消沉島嶼風。浩淼流波歸巨壑,茫茫大半是朝東。」——章甫〈臺郡八景澄臺觀海〉 前往蝸牛巷的路上,會經過永福國小後面的小巷子。非常難以想像,這條靜謐的小巷,在三百多年前竟然可以聽見海浪的聲音?永福國小原本是清代的臺廈道衙署舊址,當時的巡道高拱乾(臺灣最高的長官)在此蓋了一座「斐亭」,附近種滿竹子,海風吹來,竹林濤聲與海浪濤聲共鳴,十分風雅。他還另外蓋了一座「澄臺」,可以登高瞭望不遠處的海景(台江內海的海岸線大約在永福路至西門路一帶。後來高拱乾將「斐亭聽濤」及「澄臺觀海」,還有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鷄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等風景,併列為「臺灣八景」,寫下著名的八景詩。這些來台當官、旅寓的文人們所寫成的詩文,後來我們就統稱之為「宦遊文學」 第四站 ☞ 蝸牛巷(葉石濤故居)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西門路、民生路及中正路交叉街區裡的巷子 座標:22.993337438575093, 120.2000903678108 清代府城最熱鬧的地方,應屬於中西區赤崁樓到天壇這一帶了。臺灣文學著名的小說家、評論家葉石濤就誕生於此(老家在民權路與忠義路交叉口,1925年生)。葉石濤幼年家境富裕,從小就是個文藝青年,浸淫在文學世界裡,曾經在文學家西川滿的雜誌社擔任助理。但到了太平洋戰爭時期,家裡的老厝被強制拆掉,戰後土地改革,田產又被政府徵收,於是家道中落,母親只好賣掉田產,在宮古座戲院(今日真善美戲院)後方買了一間小房子。葉石濤覺得這間房子真的很小,如同「蝸居」,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蝸牛巷」了。 葉石濤在戰後初期,也是個理想青年,因為參與了中共地下黨的聚會,被當成匪諜逮捕。當晚,他先是去戲院看了電影《紅鞋子》,回到家之後,特務就將他帶到台南警察局(今日台南美術館一館)監禁。這件事影響葉石濤一生,出獄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葉石濤無法提筆寫作,直到遇到鍾肇政等文友為止,才開始書寫評論及創作,並寫下《臺灣文學史綱》一書,奠定了臺灣文學史的基礎。 第五站 ☞ 大井頭、全美戲院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與民權路交叉路口,座標:22.995446976786727, 120.20165281381867 「井亭夜景鬧如何,交易然燈幾度過。不是日中違古制,海關蜃市晚來多。」——章甫〈井亭夜市〉 民權路派出所前面,有一個D字型的水溝蓋叫做「大井頭」。這個不起眼的水井,可說是臺灣目前尚存最早的一口井。在荷蘭時代,這裡是一處可以停船的小口岸,荷蘭人還會划船從安平來此取水。清代之後,大井頭附近越來越熱鬧,成為商販雲集之地,到了晚上,沿街的商店會掛上燈籠,繼續做生意。許多水手、船家也都在夜間卸貨,於是這裡就發展成了熱鬧的夜市。章甫的〈井亭夜市〉,就是描述此地晚上燈火通明、熙來攘往的樣子。 大井頭旁邊有一間二輪電影院「全美戲院」(舊名第一全成戲院),別看他老舊的外觀,他可是臺灣電影的勝地之一。知名導演李安國中的時候,就經常來這裡看電影,可以說是大導演的啟蒙之地。這間戲院還有一名「國寶」,就是顏振發繪師,他是全台僅存的手繪電影看板師傅,至今將近70歲了,他仍持續透過雙手,畫出一幅幅鮮艷的電影海報。 第六站 ☞ 石精臼、新美街 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赤崁樓旁 「學校快要放暑假的時候,我阿母叫我回家時順便在「石鐘臼」替她買一、二斤芒果,我就走進那陰涼的米街來。「石鐘臼」就在米街街頭。這兒是攤販密集處,府城人喜歡吃的點心,如米糕啦、魚丸湯啦、炒鱔魚啦,一應俱全。」—葉石濤〈巧克力與玫瑰花〉。 府城著名的文學家葉石濤,少年時期經常流連於赤崁樓旁邊的「石精臼」(石鐘臼),品嚐各種美味的獨特小吃。石精臼旁邊即是米街(新美街),過去是府城米糧集散地,而石精臼的意思就是「磨米的石臼」。因為過去買賣米穀的都是比較富裕的商人,因此這一條街可以說是精英群集,臺灣唯一的進士父子檔施瓊芳與施士洁,就是出生於這一條上。而新美街的南段有一座開基武廟,府城有句俗話說:「內關帝港籤詩,外關帝港童乩」。內關帝港就是開基武廟,相傳本廟的籤詩非常靈驗,所以香客信眾前來求籤問事者絡繹不絕,過去就又被稱為「抽籤巷」。來到開基武廟的朋友們,不妨也來誠心跟關帝爺問安求籤,順便欣賞一下籤詩上的古典文學之美吧。 目前石精臼仍然是台南最熱鬧的觀光景點之一——葉石濤在小說裡描述到的,記憶中的街景與今天大不相同,但小吃的美味大概相去不遠,從牛肉湯、飯桌、肉燥米糕、香腸熟肉、海產熱炒、八寶冰到擔仔麵,保留了百年的臺灣味道,近年來還有許多新興的風格餐廳開張,如日式燒烤、酒吧等等,絕對可以讓所有人都大快朵頤一番。 第七站 ☞ 祀典武廟、葫蘆巷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適遇文昌祠的魁星要往關帝廟,訪問武聖,原來魁星千里眼,同是一樣面目,那上帝爺誤認是千里眼,不分皂白,祭起捆妖索。命黃巾力士將他魁星爺縛住,吊在上帝廟前示眾,可憐的魁星爺,無辜受屈。」——許丙丁《小封神》 臺南有一位十項全能的斜槓才子叫做許丙丁,他曾當過日本時代的警察、戰後的市議員,還會畫漫畫、演奏南管、表演京劇、創作台語歌曲、並寫了一部奇書——通俗章回小說《小封神》。這本書以臺南「仙界」為背景,將各大廟宇的神明都搬上舞台,賦予七情六慾,甚至還會賭博,上演一齣仙界大鬥法。例如小說中提到,赤崁樓魁星爺經過小上帝廟,被誤以為是媽祖身邊的千里眼,而玄天上帝又恰好與千里眼素有恩怨,就將魁星爺抓了起來綁在廟庭。這件事驚擾「藝文界」的神明,只好讓孔子及關聖帝君出面調解,卻在一連串陰錯陽差下更造成兩派人馬的大火拼……。 《小封神》裡面的內容十分詼諧逗趣,將各路神明的「人性」都描繪出來,仿若希臘諸神,讓讀者感到非常親切。而故事中的武廟,指的是忠義路上的祀典武廟(有別於新美街的開基武廟),本廟建於1665年,鄭經的時代,由官方奉祀關聖帝君等神明,故名「祀典武廟」。這座廟不僅是信仰中心,日本時代時更是文化啟蒙的重要場所。臺南仕紳蔡培火曾經在此開設學習台語羅馬字的講座,臺灣民眾黨與新文協更是將武廟當成勞工運動的基地,在此舉辦各種社會運動,喚起大眾的社會意識。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在武廟的石碑上看到「民眾黨」的捐款記錄呢。 祀典武廟旁的小巷,過去有許多替人算命的擇日館,因此又叫做抽籤巷。葉石濤有一篇著名小說〈葫蘆巷春夢〉,就是以這條小巷為背景,生動描述六、七〇年代,臺南底層社會的情慾故事,也替這條巷子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第八站 ☞ 祀典大天后宮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髮。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朱術桂〈絕命詞〉 走過武廟旁的葫蘆巷,我們來到最後一站「祀典大天后宮」(自強街還有一座開基天后宮)。大天后宮原本是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王府,施琅攻克澎湖之後,朱術桂知道大勢已去,就在王府裡跟五位妃子說:「清軍要來了,你們各自尋找出路吧。」結果五位妃子不願離去,說願意跟王爺一起殉國,於是一起在王府上吊自殺。朱術桂非常傷心,就將五妃葬在貴子山上(今日的五妃廟),並將土地分還給農民、將王府捐出去做寺廟,交代完後事,寫下這首悲涼的〈絕命詞〉,便在武廟上吊自殺了。朱術桂的被葬在高雄,今日湖內區東方路上,留有後人整修的寧靖王墓園。 滿清統治臺灣後,本廟整修成官方祭祀的大天后宮(原先是天妃廟,康熙將媽祖升格為天后),臺灣多數媽祖廟都是坐北朝南,但臺南大天后宮是坐東朝西,一說是原本朱術桂心向中原,故王府刻意面西,但其實臺南許多廟宇都是東西向,所謂「五馬朝江一回頭」(僅有是藥王廟面東),因為臺南地勢東高西低,緊鄰台江內海及五條港等水道,所以這些廟宇當年都是興建在岸邊,面朝港灣而氣勢磅礡。 走完這兩個小時的小旅行,我們在臺南四百年的悠久時光中穿梭跳躍,感受當年臨海的蒼茫壯闊、體會明鄭時期的國仇家恨,並跟著葉石濤、李安等人,踏上尋訪府城幽靜巷弄,充滿生活趣味的文藝之旅,這一系列精彩的故事,都透過文學扎根在這片土地上,記錄每個時代的遊人騷客的身影。
485 次點閱
0
2022.10.24
5.0
葉石濤的美食散步地圖
路線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下大道(保安路)→水仙宮市場→鴨母寮市場 台南府城人是嗜好吃各種傳統的點心的……有閒錢時常能夠吃到美味的傳統點心也就心滿意足了。 ——葉石濤〈躲在櫃子裡的男人〉 台南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熱蘭遮城以來(1624年),已有近400年歷史,這段漫長的歲月,各種移民與殖民文化交錯層疊影響了這片土地,尤其台南的特色小吃,就是歷史記憶不斷沖積累積而成的產物。 例如度小月擔仔麵,原先創辦人洪芋頭是水仙宮前南勢港的擺渡人,在雨季不便航行的「小月」,就在水仙宮前擺攤賣麵過生活。後來擔仔麵越賣越有名——精燉慢熬的高湯、淋上一匙肉燥醬、放上兩隻香氣四溢的火燒蝦,鮮美無比,「度小月擔仔麵」名號於是不脛而走,成為了府城的經典小吃之一。而雖然原本水仙宮四周的地貌滄海桑田,五條港已經消失不見,但傳統的味道卻留存了下來。 文學家葉石濤自小在府城打銀街長大,他就如同典型的府城人,心裡都有內建一份美食地圖,對於各家小吃的料理手藝瞭若指掌、如數家珍,並且會把美味的小吃寫進文學作品裡面。例如葉石濤描述五〇年代白色恐怖的自傳小說《臺灣男子簡阿淘》,雖然是描寫大時代下個人的悲劇,情境非常苦悶,但葉石濤竟然如同業配一般,還是要把度小月放進故事裡:「簡阿淘差不多枯坐了兩個多鐘頭,看隔壁的『度小月』快要開店了就打算離座回去,他照例要在『度小月』吃一碗擔仔麵才回家去的。」 可見身為府城人的葉石濤,生命是離不開小吃的。就算再困苦的環境,例如他剛出獄後在自來水處當工友的時期,日子雖然過得辛酸,但下班後也總要來一碗下大道良皇宮附近的美味豬皮湯(可惜豬皮湯今天已經吃不到了),甚至也因為喝了一碗湯,受到了老闆女兒的啟發,最後下定決心辭掉工作,去考代理老師。府城小吃店對於葉石濤來說,不僅是救贖,甚至可以是天啟。 這條路線,就由專業的美食家葉石濤帶路,帶著我們一路從葉石濤紀念館附近的小吃開始品嚐,從水仙宮市場附近的國華街開始、一直到下大道的保安路與海安路商圈、最後來到鴨母寮菜市場,以豪華的阿婆大布丁做收尾,把台南小吃的一級戰區都吃透透。 第一站 ☞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簡阿淘差不多枯坐了兩個多鐘頭,看隔壁的「度小月」快要開店了就打算離座回去,他照例要在「度小月」吃一碗擔麵才回家去的。 ——葉石濤〈邂逅〉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位於中西區,臺灣文學館後方,孔廟及武德殿對面,隔壁是有日本時代的「銀座通」,青年葉石濤經常在這裡喝茶,品嚐摩登的滋味。紀念館是一棟黑瓦、紅磚牆身的兩層樓屋舍,在1989年以前是「楠濃林區管理處」(日本時代是「衛生試驗室」),目前為「友愛街8-3號」咖啡館,一樓可以品嚐香醇咖啡,二樓展區則是為葉石濤文學書房及葉石濤會客室特展區,書房中的物件多為老師家屬捐贈。 從紀念館旁的小巷一路走到中正路上,對面就是度小月的旗艦店,店舖裡還保留了百年前洪芋頭擺攤的方式,就是坐在竹頭矮凳上在擔子前面煮麵,非常有趣。如果走遠一點,到開山路上還有知名的永記虱目魚丸,其肉燥飯及綜合魚丸湯頗具特色,可稱府城一絕。如果品嚐虱目魚料理不夠過癮,隔壁「廣仔」的乾煎魚肚及魚腸,香脆無比,味道令人難忘。 第二站 ☞ 下大道(良皇宮附近)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與府前路交叉路口 良皇宮附近街景圖,左前方是保安路,美味的小吃都在這條路上。 入夜以後的馬兵營街一片漆黑。但是離這兒不遠的下大道良皇宮卻是燈火燦爛、人聲嘈雜的夜市。這兒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攤,位在西門町尾,離新町(妓女街)不遠,所以生意特別興隆。 ……葛根伯所賣的東西跟別人有別。一隻大鐵鍋裡煮著豬皮、蘿蔔、油豆腐之類的東西。說起來跟日本的某種火鍋相似。 ——葉石濤〈吃豬皮的日子〉 葉石濤在1951年的時候,曾經被捲入中共地下黨的組織裡面,他因為認識裡面的成員,以及讀了幾本左翼的書,就被送到綠島坐了三年的牢。當時白色恐怖情勢非常高壓,所以出獄的政治犯飽受歧視,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葉石濤原本教書的工作當然沒了,只能在自來水處當工友,每天工作到深夜,身心俱疲之下,他會到下大道良皇宮附近的關東煮吃一碗豬皮湯,作為僅有的慰藉。 下大道良皇宮位於西門路與府前路的交叉路口,是以前小西門城樓的舊址,廟埕附近已經沒有小吃攤,目前都開在保安路上面。不過週邊還是有無名陽春麵、阿堂鹹粥、包成羊肉、錕羊肉、清吉水果及小西腳青草茶等等,從早餐到宵夜應有盡有。走過馬路到保安路上,才是真的美食大觀園,從阿龍香腸熟肉、阿娟咖哩、阿村羊肉湯、阿鳳浮水魚羹、阿杜蝦仁肉圓、蔡三毛豬血湯、圓仔惠八寶冰及阿明豬心等等,走到海安路還有矮仔成蝦仁飯、烤玉米、鮮魚湯、六千牛肉湯,可以說是府城美食全席,只是目前假日觀光客會很多,避開尖峰時段前來,用餐會比較愉快一點。 第三站 ☞ 水仙宮市場 我把阿母包好的米豆和史沫特萊的書放進竹籃裡,小心拎著向「水仙宮」走去。姨媽家在水仙宮廟附近。阿母說,現在巡查查闇(黑市),查得很緊,趁著人家午睡的時刻抄近路去,免得惹上麻煩。 ——葉石濤〈鐵門〉 台南過去是重要通商港岸,來往廣東福建的商船會停泊在安平,再用小船裝載貨物,從「五條港」轉運到市中心。五條港就是來往安平的五條河道,是清代台南的水上交通樞紐。目前水仙宮就位於南勢港的尾端,廟埕就是當年繁忙的港運碼頭,水仙宮旁還有台南的「三郊」,就是商業公會,主導整個府城的商業貿易。 雖然五條港已經消失,但是水仙宮市場熱鬧程度仍不減當年,人潮聚集之處必然有小吃聚集。除了先前介紹過的度小月擔仔麵外,水仙宮旁還有百年餅鋪「寶來香」,裡面有賣傳統的糕點「九豬十六羊」,以及可口的椪餅。隔壁的麵條王海產粥便宜大碗,市場的顧客及攤商都會抽空來這裡大快朵頤一番。走出市場,東邊就是熱鬧的國華街及永樂市場。國華街算是小吃的一級戰區,從富盛號碗粿、永樂燒肉飯、金得春捲、江川肉燥飯及鱔魚意麵等等,用餐時間整條街滿滿食客,排隊人潮擠到街道上,連機車都很難通行。或許我們現在還可以吃到葉石濤年輕品嚐過的美食,府城文化就是透過小吃,無形地代代相承下去。 第四站 ☞ 鴨母寮市場 台南市北區成功路148號 我和上面提到的米街發生深厚的關係,是因為我在寶國民學校任教,回家的途中必須穿過米街的關係。由於寶國民學校位於「大銃街」,自然我的活動範圍也就跟「番薯簽市」、「鴨母寮」、「米街」、「普濟殿」、「寶美樓」、「大舞台」發生關係了。至於「范進士街」、「武廟街」本是我外媽家所在,幼年時我常在這兒一帶徘徊流連。 ——葉石濤〈巧克力與玫瑰花〉 〈巧克力與玫瑰花〉是講葉石濤年輕時一段甜蜜又苦澀的初戀故事。當時葉石濤結束西川滿那邊的工作,回到台南的寶國民學校服務(今天立人國小),在學校認識了另外一名有著古都「奈良」氣質的女老師,青年葉石濤深深迷戀著她的風采,但沒想到葉石濤帶著巧克力與玫瑰花向女老師表白,對方卻說婚事已由父親決定,明年即將嫁人了...... 葉石濤從寶國民學校走回家的路程,會經過舊城區內最熱鬧的地帶,例如赤嵌樓附近的米街(女老師家就在米街上)、西門路上的「大舞台」劇院等等,其中鴨母寮市場是一座百年老市場,建成於1918年,但實際上早在清代就在三老爺宮前形成了市集,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市場。 鴨母寮市場裡面許多「巷仔內」的小吃,例如看起來不太起眼的「炭火麵」,在肉燥的提味下,滋味是鮮美無比;而著名的台南伴手禮「松村燻之味」,好吃的煙燻滷味也是發跡於市場內;另外蔡家碗粿、松香餅鋪、三津製麵等,都是低調的人間美味。最後我們來到鴨母寮市場最有名的「阿婆布丁」,布丁是台南傳統製程,有濃濃的雞蛋及焦糖香氣,假日會販售限量的「巨無霸布丁」,比碗公還大,喜愛布丁的朋友一定要嘗試看看。
974 次點閱
3
2022.10.24
0.0
葉石濤紀念館與臺南巷弄探尋
路線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喜鵲巷(府中街)→蝸牛巷→蝴蝶巷(寶美樓)→葫蘆巷 五十多年前的臺南府城是人口約十三萬多人的田園型都市。除去臺灣本地人所居住的廟宇多、巷路多的舊市鎮還保有濃厚的滿清王朝的色彩和風格之外,其餘由統治階級的日本人所開闢的新市街,街道廣闊,路兩邊植有鳳凰樹的街路樹,明亮的商店街等具有濃烈的近代都市景觀的色彩…… ——葉石濤〈蒲公英學校〉 攤開臺南的地圖,會發現臺南有很多街區,裡面都許多彎彎曲曲的小巷弄。葉石濤在〈蒲公英學校〉一文中提到,臺南的街道有有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清代遺留的,狹窄蜿蜒的小巷弄,另外一種是日本人所開闢,現代化的新市街。 在明清的時代,府城的街道並沒有整體的規劃,所以經常是彎彎曲曲的,是順應水文、地形或民生需求而建。但到了1910年代,日本人開始在臺南市區進行「市街改正」,直接在地圖上拉出了幾條工整的都市動線,以圓環當作節點,並且大刀闊斧地抹除了市區的民宅,將臺南改造成現代化的大都會。比方說清代傑出的藝術家林朝英,他的房舍「一峰亭」就是被日人直接拆除,重建成「大正公園」,就是今日的湯德章紀念公園。 不過在大馬路之外,多數的小巷弄還保留了清代巷弄的紋理,例如葉石濤曾經居住過的「蝸牛巷」,就保留了傳統府城的味道。葉石濤從小就生活在這樣新舊交匯的府城,他年輕時,一邊體驗著都會「摩登」,例如到銀座通喝咖啡等等,但他另外一方面也喜愛逡巡於小巷弄當中,並以巷弄作為故事的場景。 在這條路線當中,我們將透過葉石濤的文學作品來導航,以十分悠閒的步調,穿梭在這些古老的巷弄當中,沒有時間壓力、沒有既定目標,就算在巷弄裡迷路了,也非常有趣。我們在巷弄裡可能會突然遇到特別的商店,或許是年輕人經營的品味小店,也可能是具有百年傳統的老鋪,各具魅力。另外住在巷弄裡的臺南人,喜歡在陽臺及門口擺放花草,有些植栽蔓延如蓋,若是在花季到訪,還可能會在街角遇到錦簇的花團,有興趣的旅人,可以參考陳秀琍(貓編)的〈花現臺南:貓編的追花筆記〉一書。 來到臺南旅行,「行必由徑」。如果不趕路的話,務必走進這些小巷弄裡面看看。或許會看到許多旅遊書上沒有寫到的驚喜!我們將跟隨葉石濤,來一趟巷弄之旅,先從葉石濤文學館出發,接著來到府中街(喜鵲巷)、再到知名的蝸牛巷,並且到蝴蝶巷(寶美樓)喝杯咖啡,最後到葫蘆巷附近拜拜,品嚐美味的臺南小吃。 第一站 ☞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臺南府城的古老巷子也許越來越少。所有舊時代美好的事物已大半蕩然無存。但是 每當我踏入一條巷子,我就勾起許多回憶來。這些回憶,有時是悲劇,有時是喜劇,但都是屬於我心靈的一部分。 ——葉石濤〈傀儡巷與關三姑〉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位於臺灣文學館後方,鄰近孔廟及武德殿。紀念館本身是一棟黑瓦、紅磚牆身的兩層樓屋舍,日本時代是「衛生試驗室」(過去資料訛為「山林事務所」),戰後改為「楠濃林區管理處」。 紀念館目前為「友愛街8-3號」咖啡館,二樓展區則是為葉石濤文學書房及葉石濤會客室特展區,書房中的物件多為老師家屬捐贈。紀念館旁邊也有一條精緻可愛的小巷(中正路5巷),短短幾十公尺,中間經過重慶寺及圖書館,還可以順便欣賞右側幽靜的「葉老文學花園」。若是逛累了,可以到紀念館二樓窗邊休息,一側可以欣賞美麗的花園園景,另一側可以從友愛街看到武德殿、孔廟與美術館二館的屋頂,由不同時代建築所連成的天際線,是個非常特殊的景觀。 第二站 ☞ 喜鵲巷 臺南市中西區府中街 府中街靠近開山路的街景,這裡經常有繁花盛開,非常美麗。 我和堂姐把這巷子命名為喜鵲巷,並不是深知這是報吉兆的鳥名,或者七夕的聯想而來的。我們對這典故一無所知。我們之所以命名為喜鵲巷是為了紀念我們共同喜愛的一個年輕女人而取的。她是四叔家隔壁,黃家老太太的一個貼身丫鬟。她年紀約二十歲,肌膚的細潤雪白,身材的修長苗條,真是世間少有。她十三歲公學校畢業以後才賣身給黃家,說一口流暢的日本話,有時也會指導我們做算術題。 ——葉石濤〈石榴花盛開的房屋〉 臺南孔廟對面的小巷子叫做府中街,在葉石濤的小說裡,還有個浪漫的名字叫做「喜鵲巷」,不過喜鵲巷實際卻是悲慘的故事:原來喜鵲是有錢人家的奴婢,長得漂亮,但身世非常坎坷,後來喜鵲被主人玩弄,女主人心生忌妒,就百般凌虐她,甚至將她吊起來毒打,喜鵲不堪折磨,就跳運河自殺了。 今日的府中街,是一條假日就會擠滿遊客的知名觀光景點。不妨先從巷口開始看起:巷口立著清代孔廟的大門牌樓「泮宮石坊」(建於1777年,由知府蔣元樞興建),從石坊走進去兩側都有一些充滿特色的小商店。走進巷內,樹下有賣水果冰的商家、還有做椪糖的攤販,走到底的開山路上,還有永記虱目魚丸、開春香菇肉飯及廣仔虱目魚肚等等令人食指大動的小吃。也別忘了再走進府中街更裡面的小巷弄逛逛,比如從保哥黑輪的小巷裡轉進去,可以到祭祀陳永華及廣澤尊王的「永華宮」參拜,廟埕附近的氛圍非常悠閒,好像在這裡時間會走得比較慢一點,也可以到旁邊的品蓬咖啡休息,體驗府城寧靜的午後時光。 第三站 ☞ 蝸牛巷 臺南中正路、西門路、民生路、永福路包圍的巷子 蝸牛巷裡的葉石濤故居,實際上故居在後方的房子,被前面的房屋擋住了。 售來田地得到的錢,還是不夠買府城任何大街上的一幢房屋。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府城如蜘蛛網般交錯的小巷中去找。最後在最繁華的西門町的一條小巷中找到那理想的瓦屋。這瓦屋共有三間,水電俱備,當然也有廁所;可不是現今的那抽水馬桶,每個禮拜定期有一天,有人來掏糞。掏糞時的那臭氣,真教人無處可逃。 ——葉石濤〈搬家記〉 葉石濤童年的時候,住在打銀街(忠義路和民權路交叉口附近)的葉家大院裡,環境非常良好。但後來日本人拆掉他們的房子,作為「防空用地」,一家大小只好到處搬家、寄人籬下。直到戰後,媽媽賣掉僅存的田地,在西門路宮古座後方買了一棟小屋,終於稍微安定下來。 葉石濤媽媽買下來的房子,就是今日蝸牛巷的葉石濤故居。這條小巷弄其實原本沒有名字,只是因為房子不大,葉石濤就將這裡稱之為「蝸居」,所以後來將它浪漫化,就有了「蝸牛巷」這樣一個童趣的名字,巷道內許多角落還有擺放蝸牛的裝置藝術,非常有趣。 蝸牛巷其實是由中正路、西門路、民生路及永福路四條大馬路圍起來的街區,裡面錯綜複雜的巷弄集合,在裡面可以看到臺南人生活悠哉自適的一面,由於巷弄狹小,所以汽車很開進來,旅人們可以徒步在裡面慢慢閒晃,看看路旁居民巧手種植的盆栽,或者新奇有趣的小店。蝸牛巷附近有真善美戲院、政大書城,民生路出去就是新美街,裡面有很多知名小吃店,有拉麵、水果店、老恭意麵及日本料理,看完電影買本書,最後再去新美街品嚐一晚意麵配上滷味,臺南生活的樂趣就在這裡。 第四站 ☞ 蝴蝶巷(寶美樓)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15號 今日寶美樓的照片,建築雖然還在,但已經變成咖啡麵包店,昔日酒樓風流景象不復存在。 後來我問了比較年長的藝旦。我猜的沒錯,這豐滿風騷的女人叫做阿秀姐,是那少女藝旦阿菜的頭家娘,伊在寶美樓附近的蝴蝶巷開了一個藝旦間,下面包括阿菜在內共有三個藝旦。那年長藝旦看我這年輕先生問東問西,微笑著忽然伸手捏了一把我的屁股,嗲聲嗲氣的說:「先生,你喜歡阿秀姐是不是?伊足夠當你阿姆呢!而且伊從來不接客呀!」 ——葉石濤〈蝴蝶巷〉 葉石濤晚年的時候,寫作的風格變得比較奔放,以府城為背景,書寫了許多關於男女情慾的小說。例如《蝴蝶巷春夢》這本小說,裡面的情節幾乎都是圍繞在感官世界當中,描繪過去威權而壓抑的年代,人們內在的情慾卻是暗滔洶湧、流動不息的。 我們並不知道葉石濤的「蝴蝶巷」指得是哪一條巷弄,很有可能這是他自創的地名。不過小說中,寶美樓確實是臺南非常數一數二的大酒樓,是許多士紳名流宴會聚餐的場所。而過去男士吃飯喝酒的時候,通常都會請「賣藝不賣身」的藝旦作陪。如今寶美樓及酒樓文化已經風華褪去,寶美樓也幾經出租轉手,目前是由多那茲咖啡麵包店所承租,內部還原了寶美樓的建築結構,值得前往參觀。 第五站 ☞ 葫蘆巷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 那夜月光如水。我從塑膠工廠做完工回到葫蘆巷來。皎潔的月光正流瀉在關帝廟的琉璃青瓦上;那青瓷雕塑的龍昂然翹首彷彿在一片波光粼粼中隨波逐流,這使我心裡起了幽幽飄泊之感。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 葉石濤小說描寫的「葫蘆巷」是祀典武廟通往大天后宮的小巷子(正式街道名為永福路二段227巷),在以前巷弄內約有五至七間算命館,又被稱為「算命巷」。葉石濤描述的是60年代臺南輕工業快速發展之際,底層勞動階級的日常生活,及其表面漠然,私底下卻情慾湧動的都會羅曼史。 如今葫蘆巷的環境已經整理得頗為整齊,不再如同葉石濤小說裡那樣紛雜混亂的樣貌,反而帶有一種靜謐悠然的感覺。小巷裡面還有許多美味小吃:百年老字號的吳萬春蜜餞、巷口有充滿在地風味的武廟肉圓,若天氣炎熱,想要喝飲料消暑,巷子兩端的兩角銀跟義豐冬瓜茶都是絕佳選擇,只是怕太甜的遊客,可能要點三分糖會比較適中。
754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葉石濤的受難之路——府城不義遺址踏查
路線 臺灣文學館(臺南州廳)→湯德章紀念公園→臺南美術館(臺南警察署)→愛國婦人館→新光三越(臺南監獄) 人落魄到這個地步也只好任人踐踏。在那荒蕪的五〇年代裡,人能夠僥倖保存一條老命,從那惡魔島回來,也等於是獲得上帝的垂憐,又有什麼不滿可言?糟糕的是我跟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小知識份子一樣,身無一技之長,真是個「無用的人」。 ——葉石濤〈吃豬皮的日子〉 葉石濤是臺南知名的文學家,他的名言「臺南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已成為臺南觀光旅遊的知名標語。不過或許很多人會以為葉石濤在臺南過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其實他戰後在臺南的歲月,是他這一輩子最艱困的時候。 由於葉石濤在戰後初期因為不滿時局,曾經一度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接觸過,因此五〇年代被政府查獲,因而被送到綠島監禁三年。當時政治犯出獄之後,仍然要到警察機關定期報到,也不時會被情治單位跟監,因此一般人對政治犯必之唯恐不急,葉石濤此時也嘗盡人情冷暖。 在〈吃豬皮的日子〉一文中,葉石濤自述,他只能在自來水公司找個工友的工作,做一些最基層的粗活。但就在他最窮愁潦倒之際,他到馬兵營附近一間小吃攤吃飯,老闆的女兒秋霞竟是他以前的學生,秋霞對他說:「老師你這樣太沒出息了」。一句話點醒了葉石濤,於是他決定辭掉工作,去應試國小的代理老師。 「葉石濤與白色恐怖的府城」這條路線,是屬於「黑暗觀光」(Dark tourism)的一種,黑暗觀光有別於傳統觀光旅遊,是將在地的負面歷史、悲慘的記憶呈現給旅人,讓旅人可以更強烈感受到在地文化的深層脈絡。 我們將走過葉石濤最黯然的五〇年代,感受那一段府城噤聲的蒼白歲月。從臺灣文學館出發——臺灣文學館在日本時代是臺南州廳,是帝國的象徵,戰後成為臺南市政府,同樣也代表著威權與壓抑;再來到對面的湯德章紀念公園,憑弔為了臺南市民而犧牲的湯德章,重新回到1947年時風聲鶴唳的氛圍;接著來到臺南美術館一館,在2011年以前還是臺南市警局,葉石濤第一個被逮捕的晚上,就是被送來這裡監禁;而從府前路走過,來到葉石濤吃小吃的馬兵營,有座典雅的司法博物館,這裡以前是臺南的地方法院,日本時代曾經審判過西來庵事件的余清芳等人,隔壁的新光三越百貨,就是當年陰森肅穆的監獄,如今已經變成了熙來攘往的熱鬧街區。 臺灣歷經八九〇年代的民主運動,已經成為了自由開放的國家,許多白色恐怖時期的不義遺址都已經褪下了當年的威權罩袍,轉型成為博物館、百貨公司或觀光景點,但今日我們重新閱讀葉石濤的文學作品,重新走過他的受難之路,就是要提醒我們,過去的傷痕應該要療癒,但不能忘記,唯有記住威權之惡,我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湯德章大道1號 在葉石濤的小說裡,「臺灣文學館」這棟建築經常以「臺南州廳」的角色登場,在日本時代的市民眼中,州廳是個高高在上的政府衙門,能在裡面工作的臺灣人,都可以說是本地有頭有臉的人物。 臺灣文學館建於1916年,是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森山松之助的知名作品還有臺灣總督府與臺北州廳(今日監察院)等,都是十分氣派的殖民地建築。到了戰後,州廳一度由空軍供應司令部所使用,1969年由臺南市政府收回使用,直到1997年市府遷移之前,這棟建築一直都是象徵國家威權的空間。 對於許多老一輩臺南人來說,這是一個並不容易親近的地方。然而在州廳重新整修過後,由文建會(文化部)重新規劃為臺灣文學館,將它打造為一座公共的博物館,館舍內除了許多精彩的文學展覽外,還有親子繪本圖書館等空間。而在2022年,臺南市政府也宣佈將臺文館的地址,由「中正路一號」,改成「湯德章大道一號」,逐漸脫去威權時代的色彩。 第二站 ☞ 湯德章紀念公園 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6號 從臺文館方向望去的湯德章公園,中間是「迎風」的藝術作品,遠處有湯德章的紀念胸像。 簡阿淘也是聽到可怕的謠言才要趕到虎崎鄉的。前幾天楊亮功帶來的唐山增兵,據說一上基隆碼頭就不分皂白地逢人就開槍,死了不少無辜百姓。這些軍隊立刻在全省各地展開肅清活動,下鄉掃蕩,傳聞有許多參加二二八處理委員會的抗暴分子被槍決,這雖是未經證實的傳聞,但是簡阿淘卻在府城的大正公園親眼看見那身體魁梧的律師湯德章被槍決,他留下來的血跡在大正公園的水泥地上,用水冲了也沖不走。 ——葉石濤〈夜襲〉 葉石濤小說〈夜襲〉是他個人在二二八事件當中的真實經歷,葉石濤在當時十分大膽,除了上街散發文宣外,還跟著一群市民約三、四十人,趁著夜晚去到關廟的軍火庫搶奪武器。結果國民黨軍隊早有準備,以機關槍回擊,夜襲行動失敗。結果關廟鄉長因向市民通風報信而被軍隊逮捕槍決。 〈夜襲〉裡面提到葉石濤在「大正公園」看到湯德章被槍決的現場。大正公園原本是清代臺灣第一藝術家林朝英的故居(一峰亭),被日本人徵收後開闢為公園,中央立有兒玉源太郎的石像,因此老一輩臺南人習慣稱這裡為「石像」。戰後大正公園被改名為民生綠園,中央的石像被置換成孫文的銅像。2014年孫文銅像被臺獨人士所推倒,臺南市政府就順勢將銅像換成莊靜雯的雕塑作品〈迎風〉,象徵自由的時代已經到來。 從「大正公園」、「民生綠園」到「湯德章紀念公園」,這座公園的名稱,以及中央的雕像,反應了時代與政權的特色,也能看到諸多時代的傷痕。今日我們能自由地「迎風」歌舞,也要感謝湯德章等先行者的犧牲奉獻。 第三站 ☞ 臺南美術館 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紅吉普車在夜靜的街上,疾風也似地駛過去,從「大正公園」圓環一拐,就到警察局了。深夜十二點多鐘的警察局好像一座奉祀兇神的廟。那門仍然敞開。好似也要把罪孽深重的世人一口氣吞下去似的。抓他的那個刑警一手搭在他肩上,從後面把他推進去。他渾渾噩噩地任人擺佈。神智不清地走上樓梯。渾身的無力感,使得他既絕望又沮喪。 ——葉石濤〈紅鞋子〉 1951年,葉石濤27歲,當時他在永福國小擔任教員,對社會有些許不滿,曾經跟一些中共地下黨的成員有來往,讀了一些左翼書籍。沒想到中共組織被查獲的時候,涉案不深的葉石濤也遭到牽連,因而被保密局以「臺南工作委員會」的案件將他逮捕。 9月20日當天,葉石濤到電影院看一部外國電影《紅鞋子》,回家之後突然被警察包圍,立刻被抓到臺南市警察局關押。一個月後再送到臺北審判,最後被判刑五年,1954年9月獲減刑出獄。 臺南市警察局原本是日本時代的臺南警察署,1931年落成,建築師為梅澤捨次郎(作品還有林百貨)。戰後改為臺南市警察局,葉石濤就曾經在這裡面關押一個月。2018年轉為臺南市美術館一館。 第四站 ☞ 愛國婦人館 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95號 愛國婦人館建築,目前為臺南文化局經營的文創中心,經常會舉辦展覽活動。 臺南美術館一館參觀完後,沿著南門路孔廟的圍牆,會來到「愛國婦人館」。愛國婦人館為日本時代「愛國婦人會」的建築,愛國婦人會類似國民黨的婦聯會,是建制色彩非常濃厚的婦女團體,在戰爭時期主要任務為社會服務、戰爭慰問及支援軍事後勤事務等。 愛國婦人館於1940年落成,戰後曾經短暫作為南區區公所,湯德章擔任區長的時候,也在這裡面辦公過,1948年後,則改為美國新聞處的臺南辦公室。1971年,這裡曾經發生「美新處爆炸案」,當時有一名就讀成大化工系的馬來西亞僑生陳欽生,因華語不好,經常在美新處圖書館內苦讀,後來竟然被調查局羅織為主謀之一,遭到殘酷地刑求,甚至遭拔指甲、倒吊灌水等虐待,最後被判刑12年。根據李敖等人回憶,是國民黨特務計畫用來誣陷魏廷朝、謝聰敏及李敖等人的假案,但卻也將無辜的陳欽生拖下水,摧毀了他的大好人生,「臺南美新處爆炸案」可謂白色恐怖時期最為荒謬的政治案件之一。 第四站 ☞ 新光三越(臺南監獄)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一段658號 臺南監獄舊址,現在這裡是國泰大樓跟晶英酒店廣場。 走出「小西門」不久,就看見那高牆圍繞的臺南監獄就在大路左邊聳立著。我按照米田校長的指示,穿過一排日式長屋風格的宿舍,果然發現了佔地約莫一、二甲的池塘。池塘略呈橢圓形,池邊遍栽著楊柳,頗有些江南風味。 ——葉石濤〈過眼雲煙〉 從愛國婦人館出發,沿著府前路向西門路方向走,右手邊會看到亮麗的臺南美術館二館,左手邊是舊臺南地方法院,目前已經改建為司法博物館。司法博物館建於1914年,本身也是威權的遺跡之一,曾經審判過西來庵事件的余清芳等人,本案原本有高達866人遭判死刑,後來經特赦,最終仍有95人維持死刑。 而葉石濤在〈過眼雲煙〉裡面提到的臺南監獄,現址可能有點難以想像,在今日熱鬧繁華的新光三越、晶英酒店、和逸飯店及國泰大樓這個區域。臺南監獄興建於1904年。曾經在1923年12月16日「治安警察法事件」爆發之後,蔡培火及陳逢源等人就被抓進臺南監獄羈押,而最終蔡培火被判了四個月的徒刑。 目前臺南監獄已經在1986年拆除,搬遷到歸仁去,原先的土地騰空後,陸續興建了飯店及百貨公司。不過也因為以前監獄裡面有刑場的關係,早年臺南人都認為這裡氣息陰森,因此這裡也流傳著許多神秘的故事。不過,無論這些故事是否真實,監獄象徵的威權歷史,是確實存在的,各位到這裡參訪的時候,別忘了這些遺址背後的故事,別忘了腳下這一條前人流血犧牲,所築起的人權之路。
1941 次點閱
2
2022.10.24
0.0
來一場超現實的「日曜日式散步」吧!——楊熾昌的臺南詩想起
路線 臺灣文學館→臺南郵便局→陳德聚堂→開基天后宮→兌悅門 簽名在敗北的地表上的人們 吹著口哨,空洞的貝殼 唱著古老的歷史、土地、住家和 樹木,都愛馨香的暝想 秋蝶飛揚的夕暮喲! 對於唱船歌的芝姬 故鄉是哀嘆是蒼白的 ——楊熾昌〈毀壞的城市〉 談到日本時代的臺灣新文學,大多數人可能會直接聯想到關懷社會與批判時事的現實主義文學,但事實上,曾經在1930年代,有過一群熱愛前衛藝術的臺南青年,如楊熾昌及林修二等人,寫下許多充滿繆思綺想的超現實主義詩歌,還創辦了文學雜誌《風車》,拓寬了臺灣文學的美學路徑。 楊熾昌於1908年出生,成長於臺南小北門自強街附近,這裡過去叫做「大銃街」,是歷史悠久的古老街道。父親楊宜綠,是府城知名士紳,擅長古典詩、曾擔任記者,因參與1928年「臺南廢墓事件」而繫獄十個月。也因為父親及其文友的啟發,楊熾昌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讀臺南二中(今日南一中)畢業後到日本留學,就讀東京的文化學院文學部,並在東京接觸到了大量摩登且前衛的藝文活動,回臺灣後,因緣際會下擔任了《臺南新報》的文藝欄編輯,認識了許多對於前衛詩有興趣的朋友,於是在1933年創辦了《風車》雜誌。 《風車》之名是以法國的「紅磨坊」(Moulin rouge)及鹽分地帶的海岸風車為靈感來源,雜誌的創作同仁都是臺南文藝青年,有楊熾昌(筆名水蔭萍)、李張瑞(利野蒼)、林永修(林修二)、張良典(丘英二)及其他日籍友人等,是臺灣第一份以現代主義前衛藝術為風格的文學雜誌,比起戰後紀弦等人引領的「現代詩」潮流,足足早了二十年。 不過可惜的是,《風車》只發行了四期,大約一年左右即停刊。而且因為太平洋戰爭及戰後白色恐怖的關係,雜誌及相關手稿幾近散佚,只有在1995年的時候,由楊熾昌後人整理其遺物時發現第三期的孤本,作為三〇年代前衛實驗的見證。 這條路線,我們將沿著楊熾昌的生命軌跡,從臺灣文學館出發,走過他留有青春記憶的臺南郵便局,日本時代曾是森山松之助設計的華麗歐風建築,目前改建為中華電信機房;接著來到陳德聚堂(陳氏家廟),這是一棟形制完整的古典閩南建築,也是楊熾昌工作生活的地方,;開基天后宮位於楊熾昌童年成長的大銃街,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裡面有許多珍貴的國寶文物;最後來到兌悅門,楊熾昌曾經接待日本文豪佐藤春夫來臺南旅行,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裡禿頭港的廢屋,就在兌悅門附近。走一趟楊熾昌「詩想起」之路,一面閱讀著當年他們創作的超現實主義的詩歌(當然能用日語朗讀更好),體會「日曜日式散步」裡繁複而精彩的超絕意象,一起超越時空,感受現代藝術的多重宇宙吧。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我們居住的臺灣尤其得天獨厚於這種詩的思考。我們產生的文學是香蕉的色彩、水牛的音樂,也是蕃女的戀歌。十九世紀的文學生長於以音樂的面紗覆蓋的稀薄性之中。現代二十世紀的文學恆常要求強烈的色彩和角度。這一點,臺灣是文學的溫床,詩人也在透明的幔幕中工作。……。新鮮的文學祭典總是年輕的頭髮的火災。新的思考也是精神的波西米亞式的放浪。我們把在現實的傾斜上磨擦的極光叫做詩。 ——楊熾昌〈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 1994年楊熾昌過世,生前莫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沒有將《風車》雜誌及文稿留下來。不過隔年,其子楊皓文與學者呂興昌在共同整理楊熾昌遺物時,意外發現了第三期雜誌的孤本(《風車》每期只印75份),重新挖掘出了如夢似幻的《風車》記憶。目前楊家後人將雜誌捐贈給臺灣文學館,見證了三〇年代臺灣文藝青年們前衛而大膽的藝術實驗。而楊熾昌在第三期雜誌裡,寫下〈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的創作宣言,將臺灣詩學推上了絕美的高度。 臺灣文學館建於1916年,原為臺南州廳,是由知名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森山松之助同時也設計了錦町(民生路)上的臺南郵便局,是為楊熾昌的青春記憶之一。戰後臺南州廳改為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至1997年市府遷出。2003年重新整修過後,由文建會(文化部)重新規劃為臺灣文學館。 第二站 ☞ 臺南郵便局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與民生路交叉口附近 臺南郵便局遺址,目前是中華電信機房 灰色的靜謐敲打天的氣息 薔薇花落在薔薇圃裡 窗下有少女之戀、石英和剝製心臟的憂鬱… 彈著風琴我眼瞼的青淚掉了下來 貝雷帽可悲的創傷 庭園裡螗蜩鳴叫 夕暮中少女舉起浮著靜脈的手 療養院後的林子裡有古式縊死體 蝴蝶刺繡著青裳的折襞在飛… ——楊熾昌〈靜脈和蝴蝶〉 楊熾昌就讀臺南二中(今日臺南一中)的時候,曾經和一名在電信局擔任接線生的今井民子談戀愛,沒想到甜蜜純真的愛情,卻遭到女方家人反對,禁止二人來往。今井民子十分悲傷,加上患有疾病,於是走上自殺一途。而楊熾昌是事後經友人告知,才知道今井民子死去的消息,大為悲慟,終生難忘,這也影響了他此後文學創作的風格。他的詩作裡,總是充滿少女、死亡及花朵的象徵,似乎仍然哀悼著悲情的初戀情人。 今井民子上班的地點或為舊臺南郵便局,位於今日民生路與忠義路交叉路口。楊熾昌後來任職的臺灣日日新報社,也在郵便局對面。舊臺南郵便局原本是典雅的歐式建築,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森山松之助也設計了臺灣文學館及臺灣總督府),於1909年落成,黃白相間的面磚,華美的立面配上兩座高聳的衛塔,是一棟十分美麗的建築。可惜舊臺南郵便局於1972年左右拆除,改建成冷硬而單調的水泥大樓,美學落差相當巨大。目前郵便局底下開了一間日式咖啡廳「客美多」,可在裡面點杯日式深焙咖啡,體驗一下日本時代錦町的摩登氛圍。 第三站 ☞ 陳德聚堂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2段152巷20號 我為了看靜物閉上眼睛⋯⋯ 夢中誕生的奇蹟 轉動的桃色的甘美 春天驚慌的頭腦如夢似地—— 央求著破碎的記憶。 青色輕氣球 我不斷地散步在漂浮的蔭涼下。 這傻愣愣的風景⋯⋯ 愉快的人呵呵笑著煞像愉快似地 他們在哄笑所造的虹形空間裡拖著罪惡經過。 ——楊熾昌〈日曜日式的散步者〉 《臺南新報》是當時臺灣的大報,楊熾昌的父親楊宜綠也曾擔任過《臺南新報》的漢文欄記者,與楊家淵源相當深厚。而楊熾昌從日本留學返臺後,開始在《臺南新報》文藝欄發表許多日文短詩創作,受到主編賞識,因而被邀請進入報社,擔任文藝欄編輯。楊熾昌在這裡認識了林永修(林修二)等日後組成《風車》雜誌同仁的摯友們。 臺南新報社辦公室舊址已難以考證,大約是鄰近陳德聚堂的巷弄內。陳德聚堂是鄭成功手下大將陳澤的故居,因此又被稱為「統領府」,清代時改建成陳氏宗親的大宗祠所用,建築本身一度毀於二戰戰火,戰後重新整建,目前形制保存相當良好,古樸而雅緻,是相當經典的閩式大院。內部還有臺南名師陳玉峰的壁畫,以及各種古典建築裝飾,十分值得參觀欣賞。 第四站 ☞ 開基天后宮 臺南市北區自強街12號 晨 一九三三年的陽光我邊啃著麵包 邊向南方的街道走去...... 白的胸部 吸取新時代的她在著婦女服的現實上,敲撞拂曉的鐘…… 毛氈上的腳、腳在「死」裡舞蹈著,琳子的白衣服對面什麼也看不見 風中閃耀著椰樹的葉尖 風中飛來紙屑 發亮的柏油路上動著一點陰影,他的耳膜裡洄漩著鐘聲青色的音波…… ——楊熾昌〈青白色鐘樓〉 楊熾昌小時候成長的地方,是小北門附近的自強街,父親楊宜綠非常重視漢學教育,經常要楊熾昌從小背誦《詩經》等經典。而楊熾昌也就讀鄰近的「第二公學校」,1928改名為「寶公學校」,戰後改名為立人國小,葉石濤曾經在這裡當過老師。 自強街附近以前有一座砲臺,所以古時候地名又叫做大銃街(大銃即大砲的意思)。 而四百年前這裡是德慶溪出海口,四目望去是臺江內海及沙洲,鄭成功可能在此登陸駐軍,預計要進攻普羅民遮城(赤嵌樓)。自強街的路口有一座「開基天后宮」,香對於赤嵌樓對面的「大天后宮」,又被稱為「小天后宮」。「開基天后宮」是臺灣第一間媽祖廟,興建於1662年,裡面還有供奉一尊全臺最古老的「崇禎媽」,但平常不會坐鎮在大殿上,只有在媽祖生日前後,才會現身供信眾參拜。 開基天后宮門口有一對龍柱,是臺灣最古老的石雕龍柱,而後殿有一尊由臺灣知府蔣元樞所捐贈的「傾聽觀音」,是府城三大觀音之一,非常珍貴。而天后宮對面有間「舊來發」餅店,創立於1875年,已有近150年的歷史,店內的「黑糖椪餅」非常有名,但不易買到,建議要事先預約。 第五站 ☞ 兌悅門 臺南市中西區文賢路信義街 臺南府城殘留的城牆之一:兌悅門 高聳於東南邊的東門城樓上白雲如流,呼嘯古城的風載著年輕人的理想飄過去,此受古城趾包圍的木栅,暮色來臨時寮上的南國之月靜靜地運步,神秘的光照耀著校園花草、吹笛的餘韻消失在空中,在此幽靜神秘的境中謳歌舞蹈、笑著享受人生的青春人兒是多麼的幸福啊!鳴呼懷念的高岡,雄偉的健兒群,枯乾臺灣文化的開拓者,年輕人築巢於此古城址,望著地上的夢想與青空的群星交談,憧憬遙遠的理想鄉。 ——楊熾昌〈古城嘯〉 〈古城嘯〉是楊熾昌中學時期寫的一篇日語散文,他當時即將畢業,充滿理想以及對人生的展望,寫下了這一篇眼界遼闊,並自詡為「臺灣文化開拓者」的感性文章。 目前臺南僅存的城樓裡,有一座迷你的外城樓「兌悅門」,位於今日信義街的街尾,是目前臺南唯一可以通行的城門,旅客可以爬到門樓上,遙想當年城外商船進入五條港的熱鬧景象。信義街也是府城的古老街道,由於過去來往唐山的船隻入港後,會將船上的壓倉咾咕石放置在此地,所以又叫做「咾咕石街」(老古石街)。 楊熾昌在少年時期,因為父親任職於《臺南新報》的關係,所以與父親一起接待了日本來的文豪佐藤春夫。佐藤春夫的經典名作〈女誡扇綺譚〉,故事發生地點在「佛頭港」的沈家古宅內,楊熾昌在讀過小說之後,還試圖找出古宅的遺址。而今日我們大概也只能跟楊熾昌一樣,從兌悅門以及周圍老街的氛圍中,拼湊出百年前的府城風華了。
586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府城神仙大亂鬥:許丙丁的小封神之旅
路線 臺灣文學館→北極殿→孔廟→重慶寺→保安宮 咱縱容想像 佇這個充滿古風的城市封神 千里眼 順風耳 土地公 關帝爺 已經熟似的 猶袂赴熟似的 各自坐鎮香煙浮搖的廟堂 所有的神 佮咱同時存在 鬥陣巡遊文學的場域 ——陳建成〈巡遊小封神〉 府城是漢人最早開發的城市之一,先民渡海來臺的時候,將原鄉的信仰帶到新的土地上,形成了多元多彩的信仰文化,有非常密集的廟宇及祭祀活動。府城——可以說一座眾神護佑的城市。 而許丙丁的臺語白話小說《小封神》,就是建立在一個如此豐富的信仰文化上,他以府城大大小小廟宇裡的神祈為對象,書寫眾神集體騷動的趣味故事。原本高坐廟堂之上,莊嚴肅穆的神明,在許丙丁筆下都變成了充滿人性的活潑角色,在府城各個角頭拉幫結派、圍事鬥法。 許丙丁是個府城多才多藝的斜槓才子,他出生於1899年,從小在武廟、大天后宮附近聽人家說書,所以對於民間信仰及故事非常有興趣。他早年本業是個警察,但他還會畫漫畫、寫章回小說、寫偵探小說、寫古典漢詩、下圍棋、攝影、表演平劇、演奏南管、臺語辭典編校、主持廣播節目及民謠填詞等等,戰後還曾擔任過信用合作社經裡、臺南市議員,以及臺南救濟院的董事,好像沒有什麼事是他沒有做過的。 《小封神》原本是許丙丁連載在《三六九小報》上的臺語章回小說(50號至202號),連載時間為1931年3月26日至1932年7月26日,共24回。到了1951年,許丙丁再度將臺語文翻譯為華語版,並增補一些內容出版。1967年還曾由東映公司拍成同名臺語電影,轟動一時。 《小封神》內容大意是,從前玉皇大帝派了一名玄天上帝公到府城就任,並派了康、趙兩名元帥輔佐,沒想到玄天上帝到了府城,發現已經有一個大上帝在鷲嶺任職,他只好屈居在赤嵌樓後方的小上帝廟。後來小上帝需要資金,派康、趙二神去典當通天冠,沒想到兩任在途中賭博,把通天冠輸給了千里眼跟順風耳。康、趙二神只好騙小上帝說通天冠被千里眼搶走,小上帝一氣之下,誤把魁星爺當成千里眼抓了起來,吊在廟口示眾,結果這一起風波,驚動了府城所有神明,大家都被捲入了這場仙界爭鬥之中......。 因為《小封神》裡面提到神仙及廟宇太多,沒有辦法一一走遍。所以這條小封神之路,我們會從臺灣文學館出發,代表性地繞兩大陣營的上帝廟(北極殿)及孔廟一圈,途經重慶寺參拜,最後來到龜靈聖母所在的南廠保安宮祈求聖水保平安。旅程結束之後,還可以在保安路品嚐各式美味小吃,好好地祭祀一下自己的五臟廟。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臺灣文學館近年來為了推廣許丙丁的文學作品,發展出許多創新的跨域展示模式,除了一般展覽外,還有舉辦小封神的臺南走讀導覽活動;2019年也推出了「小封神藏寶圖」城市文學解謎遊戲,目前在網路上都還可以遊玩,而且還有教案可以下載,老師們可以帶著學生,一面參觀文學館及廟宇,一面進行趣味的解謎大地遊戲。 臺灣文學館建於1916年,原為臺南州廳,是由臺灣總督府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戰後臺南州廳一度為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至1997年市府遷出。2003年重新整修過後,由文建會(文化部)重新規劃為臺灣文學館,將本館打造為一座屬於全民的文學博物館,館舍內除了典藏臺灣文學重要文物外,還有許多精彩的文學展覽外,更提供了臺南市民親子閱讀的友善空間。 第二站 ☞ 北極殿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89號 不拘彼時已經亦有一位大上帝,駐在草花街了。他駐在期間長他一級,而且是舊神食新神。可憐一位新拜命的上帝爺,就被貶在無鬧熱的小上帝去了。噫!神與人同,這樣境遇,何誰要打睬他咧?眾弟子多用白眼相待伊,所以上帝爺赴任之日,垂頭喪氣,說一句:『看來世上金能語」做訓示,以外就無愛多講。眾弟子見他赴任,無言語,誤認伊是豆菜底的,勉強造一間的三分不像寺,四分不像宮的廟宇安之。 ——許丙丁《小封神》 《小封神》的開場:玉皇大帝新冊封了一名玄天上帝到府城任職,沒想到府城已經有一名「大上帝」駐在鷲嶺北極殿,新的玄天上帝只好到赤嵌樓後方安頓,世態炎涼,弟子看不起他,只幫他蓋了一間簡陋的廟宇,就是今日的「開基靈佑宮」。(許丙丁的故事大多半真半假,大小上帝廟的真正由來並不是這樣的。) 府城有兩間玄天上帝廟,一間是官祀的「大上帝廟」(北極殿)位於府城地勢最高的「鷲嶺」,另一間在赤崁東街,叫做「開基靈佑宮」,建於1665年,是臺灣第一間上帝廟。而兩間上帝廟都有在《小封神》裡登場,我們今日參觀的是鷲嶺北極殿。北極殿內部極為典雅,因玄天上帝屬於北方神將,代表色是黑色,所以殿內柱子都是黑色的。北極殿內還有寧靖王書寫的「威靈赫奕」匾額,為臺灣最古老的匾額,極為珍貴。北極殿後廂房還有供奉地基主,是臺灣少數有神像的地基主,據說是民眾為了偷偷祭祀鄭成功,以地基主名義所刻的鄭成功神像,十分有趣。北極殿內還有許多珍貴文物,如府城名師潘麗水的壁畫,不妨仔細參觀欣賞。 第三站 ☞ 孔廟 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號 文昌祠即刻傳單,召集三千弟子來謁見孔聖人,尊他老先師的意見。孔夫子年紀多了,自然是主張隱健,說:「我輩文人,不比他武夫,魯魯莽莽,一但動起干戈,設若不得制服他,四千餘年的面目付之流水,這就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三千的門人,聽了個個不平,都說夫子老耄無能,任人翻弄到此田地,還不爭一個高下,一時議論沸騰;有的主張戰,有的主張和,莫衷一是。孔夫子無法,只好對眾弟子約束,明日尋武聖,請他做一場的和事佬,往小上帝討人情,放回魁星。 ——許丙丁《小封神》 《小封神》裡說到:魁星爺被小上帝誤認為千里眼,於是被抓到開基靈佑宮吊掛示眾。魁星所屬的文昌祠十分不滿,請孔廟的孔子來主持公道,沒想到孔子想要息事寧人,弟子忿忿不平,所以孔子只好請出同樣掌管文昌的關公來主持公道。 臺南孔子廟是由明鄭的參軍陳永華於1665年興建,是臺灣第一間文廟,也是臺灣最早的漢學學校;清代更擴建為「臺灣府學」;日本時代,1898年曾設立「臺南公學校」。孔廟的東北側有一座三層的塔樓「文昌閣」,二樓祭祀文昌帝君、三樓祭祀魁星爺。臺南比較有名的魁星爺是在赤嵌樓文昌祠裡,每到考試季節,臺南的學子就會到赤嵌樓祭祀魁星爺,祈求金榜題名。 第四站 ☞ 重慶寺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2號 重慶寺的正門 金魚仙暗看那報司爺,自想:我起初以為他是貌比潘安、美似子都呢,卻原來是一塊火炭頭,濃眉大眼,頭插金花,眼睜睜手指著面前的醋矸...... ——許丙丁《小封神》 《小封神》裡,金魚大仙為了對付雷震子及五穀王,要蒐集府城四樣法器,於是潛入重慶寺,趁速報司不注意的時候偷走了「醋矸」。這個醋矸是重慶寺速報司特有的寶物,用竹棒攪動之後醋矸之後,可以修復伴侶之間的感情,所以重慶寺速報司又身兼了月老的工作。 速報司原本是祀典武廟旁「南星殿」裡西嶽大帝底下的文官,但日本時代,政府為了拓寬道路,拆掉了南星殿。於是信眾將西嶽大帝、速報司及功德司等神明,改供奉在重慶寺裡。所以重慶寺雖然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佛教古刹,寺內卻供奉著西嶽大帝及速報司。戰後重慶寺因為貢噶老人曾在此弘法,因此重慶寺也一度成為了藏傳佛教的道場,十分特殊。 第五站 ☞ 保安宮 臺南市中西區保安路90號 龜靈聖母自想:「我今日遭此大難,原因專為計較子孫的生活所致,不想反受他的排斥。前日的功勞,付諸流水,到此進無路退無步,不如一死,省得許多磨折!」越想越慘,一陣的心酸,放聲大哭,即時提筆寫了二封遺書,交與鹿角大仙,一交與金魚大仙,託他代為報仇。翌早駕了烏雲,投在安平國姓港身死。......而後來臺南掘運河,又在國姓港發現石龜一隻,就是聖母肉身化石,現在保存在南廠保安宮,享受香火不絕,皆是他一念之差所致。 ——許丙丁《小封神》 《小封神》裡,龜靈聖母對於玄天上帝非常不滿(因為上帝腳踩「玄武」),所以出手解救了魁星爺,卻因此被玄天上帝派來的雷震子打傷,走投無路之下只好跳河自盡。這裡許丙丁借用了《封神演義》裡龜靈聖母的角色,以及南廠保安宮的「白蓮聖母」典故,寫下了這個充滿創意的橋段。 南廠保安宮主祀五府王爺,後殿供奉了一尊長得很像大烏龜的「白蓮聖母」——原來這尊聖母叫做贔屭,是龍的兒子,因為力氣很大,所以專門用來扛石碑。清康熙皇帝為了紀念平定林爽文之變,送了十個由贔屭背著的大石碑到臺南來。不料其中一隻贔屭在入港時落海失蹤。一直到1911年海岸逐漸淤積後,才被漁民在保安宮附近打撈上岸(而其他九隻贔屭目前則安放在赤嵌樓裡面)。鄉民將贔屭供奉在保安宮內,奉為「白蓮聖母」,現在到廟裡可以祈求白蓮聖母的聖水,據說可以保佑身體健康。 最後一站來到熱鬧的保安路,這裡是臺南小吃的集散地,從蝦仁肉圓、浮水魚羹、牛肉湯、蝦仁飯到豬心冬粉,每一樣都是在地獨特的美食。今日《小封神》之旅一路參訪了許多廟宇,最後別忘了來品嚐小吃,祭祀一下自己的五臟廟吧。
475 次點閱
1
2022.10.24
0.0
香雨書院
路線 香雨書院 第一站 ☞ 香雨書院 臺南市將軍區長榮里182號 妹妹 你要嫁去的地方是 白色鹽田 接著藍海 在那廣闊的中央突出 羅列的赤裸小港街 那邊 露出來的 家家的 屋頂上 鴿子和麻雀都看不見 那邊 有鹽分的 乾巴巴的 土地上 沒有森林 也沒有竹叢 然而那邊的海濱都有 美麗的貝殼像花散亂著 ——郭水潭〈廣闊之海〉陳千武翻譯 鹽份地帶,泛指日治時期臺南州北門郡(今佳里、學甲、西港、七股、將軍及北門區)週邊地區。因為靠海,土地多鹽,農地耕作不易,居民多以捕魚及鹽業維生,形成了特殊的產業文化與歷史地貌。鹽分地帶的生活雖然艱困,但這裡卻是人文薈萃之地,在日本時代作家輩出,如吳新榮、徐清吉、郭水潭及林芳年等人,戰後此地文脈並未斷絕,1979年由吳三連支持、羊子喬及黃勁連等在地作家創立的「鹽分地帶文學營」,成為戰後振興臺灣文學的重要運動。目前臺南市政府發行的文學雙月刊雜誌,也是以鹽分地帶為名,顯示鹽分地帶文化在臺南的重要性。 鹽分地帶的北門區有座博物館舍,純白的外觀仿若一座鹽山,這是隸屬於臺南大學的「香雨書院」。內部藏品是由林金悔先生所捐贈,收藏了鹽分地帶文學家、藝術家作品及書籍,告訴著來往的旅人、居民,此處曾有過的文學故事與能量。各位來到臺南海邊旅遊的時候,別忘了到香雨書院走走,認識鹽分地帶的文化地貌。香雨書院附近還有由黃清舞的故居(遂園)改建的「方圓美術館」、還有紀念因抗日而戰死的「竹篙山之神」林崑岡紀念館、以及供奉關聖帝君的「漚汪文衡殿」等等景點。
374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去新化拜訪童年的楊逵
路線 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街役場→新化觀音亭→新化老街(蘇家古厝、學仔巷、公有零售市場)→新化武德殿→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 我滿懷著確信,從巨船蓬萊丸底甲板上凝視著臺灣春天,那兒表面上雖然美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出。 ——楊逵〈送報伕〉 楊逵在小說〈送報伕〉當中,最後寫了這一段話。小說中的主角家裡田地被製糖會社勾連政府強制徵收,父親因而病逝,全家經濟陷入困境,主角只好到東京尋找出路。沒想到當時經濟不景氣,他只找到送報伕的工作,但派報社老闆是非常奸詐的商人,不斷剝削這些可憐的勞工。主角最後在朋友鼓舞之下,發動工人抗爭爭取權益,最後,他希望將工人運動的火種帶回臺灣,和帝國主義及資本主義對抗。這一篇小說的結尾,也是當年楊逵從東京返臺後的自我期許——要戳破體制的膿瘡。 楊逵於1906年,出生在臺南新化,新化在過去的地名叫做「大目降」,為西拉雅族部落的名稱。1915年,隔壁的玉井發生了「西來庵事件」,余清芳帶領當地農民以武力反抗日本政府,結果遭到了無情的鎮壓。當時日本軍隊拉著大砲,浩蕩地行經新化市區時,年僅九歲的楊逵在門後看見了這一幕,在他心上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記。 楊逵長大後,為了看到更寬闊的世界,決定從南二中退學,前往日本留學,不過楊逵到了東京,接觸到了方興未艾的左翼思潮,還有最前衛的新劇運動。於是他又決定要回臺灣從事社會運動,與農民工人一起對抗不公平的制度。 楊逵從1927年回臺,隨即加入農民運動,面對日本政府的打壓也毫無畏懼。在日本統治期間,楊逵一共坐牢了10次(葉陶坐牢12次)。甚至他與葉陶結婚前天,還因為「二一二大逮捕」而入獄,他們夫妻倆就自我嘲諷說,這是「官費的蜜月旅行」。1932年,楊逵因為受到賴和在文學上的啟發,以〈送報伕〉一文獲得日本左翼文壇的好評,這也鼓舞了楊逵的文學創作之路,他一邊參與社會運動,一邊寫下許多具有人道關懷的作品。 戰後,楊逵原本滿懷期待,要投身改造社會,卻發現陳儀政府倒行逆施,臺灣社會比起戰前更加動盪不安,於是他寫了〈和平宣言〉一文,提出釋放政治犯、還政於民等訴求。沒想到因此獲罪,被抓去綠島關了12年,他經常自嘲說這是「全世界最高的稿費」,一篇文章就可以吃12的牢飯。入獄期間,楊逵並未灰心喪志,寫下了〈春光關不住〉,象徵雖然他的身體被威權拘禁,但意志卻沒有被限制,反而更努力想要突破壓迫,尋找光明。 讓我們來到新化,尋找楊逵童年生活的足跡,回顧日軍砲車隆隆開過、在公學校恩師的宿舍自在閱讀的種種時刻。我們從楊逵文學紀念館開始,一路經營旁邊的街役場、新化老街,遙想楊逵與玩伴穿梭在觀音亭、武德殿及新化公會堂等時光。同時也別忘了到老街上尋找在地美食,以及到美麗的果菜市場去逛逛。而近年來因為觀光發展,還有附近南科園區的開發,多了許多外來移民,逐漸出現許多新興的商店,小鎮展現了更加活潑的風貌 第一站 ☞ 楊逵文學紀念館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88號 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條芽,還長著一個拇指大的花苞。 ——楊逵〈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逵被關在綠島「新生訓導處」期間,被分派到管理菜園的工作,其他同學苦不堪言,但楊逵卻甘之如飴。他知道勞動就是在實踐自己的理念與精神,因此也寫下〈春光關不住〉這篇小說。代表他的精神沒有被牢獄生活擊垮,反而更加茁壯,向著光明生長。後來這篇小說選入了國文課本,被改名為〈壓不扁的玫瑰花〉。 2005年新化鎮公所與在地文史工作者,獲得楊逵之子楊建的支持,在舊地政事務所建築中成立了「楊逵文學紀念館」。館中的兩大展區分別展示了楊逵的生命歷程與文學創作。更特別的是,還有專門一區是展示楊逵的妻子——葉陶的故事。葉陶是楊逵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囚禁於綠島的十二年當中,葉陶獨自支撐著整個家庭。她不但是優秀的社會運動家,也是一名非常堅強且勇敢的母親。來到新化,一定要走進紀念館,看看葉陶與楊逵的生命故事。 第二站 ☞ 新化街役場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500號 爸爸媽媽都沒有讀過書,是文盲,但因為關心世事,跟好幾位小鎮的讀書人接觸。區長鍾天德,書房老師王字,街役場(鎮公所)林書記等都是家裡的常客,我們時常可以聽到世間事。 ——楊翠《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楊逵紀念館旁邊,有一間古樸典雅的建築物,,是1934年興建的「新化街役場」,戰後改為新化鎮公所,目前已經指定為歷史建築,並由「1934古蹟餐坊」活化營運。紀念館還有一件有趣的故事,1999年的時候,原本政府想要在街役場興建地下停車場,但為了保留古蹟,於是動員鎮民一起來「千人搬厝」,把建築拖到隔壁的果菜市場空地。直到2002年停車場興建完成後,才又將街役場拖回原地。現在餐廳裡面還可以看見當年搬家用的大繩索,品嚐美食的同時,不妨也來回顧這段有趣的歷史,欣賞老建築的百年風華。 第三站 ☞ 新化觀音亭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292號 廟口,是楊逵童年最重要的遊戲空間。他常與童伴在廟口玩「闖軍」遊戲,「拔過河」遊戲,但對於擂臺比武遊戲敬而遠之,特別喜歡聽故事,看民俗表演。廟口常有布袋戲、歌仔戲、傀儡戲、車鼓陣等的演出,也常有人在說書講古,講述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這些故事,對少年楊逵的影響很深,甚至成為他日後的思想母體與文學母胎。 ——楊翠《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楊逵的老家在新化觀音亭附近,觀音亭的廟埕也就成為了他童年活動的空間。而父母忙碌工作、二位兄長與自己年齡差距較大,因此到廟口找玩伴玩耍就成了他最快樂的時光。他在廟口聽人講《水滸傳》的故事,非常崇拜當中個性粗獷但充滿正義感的「黑旋風李逵」,嚮往這種對抗政府、行俠仗義的人生,所以他後來就取了「楊逵」的筆名(楊逵本名楊貴)。 新化觀音亭原名「大穆降二嶺街觀音亭」,主祀觀世音菩薩,建於1735年。1895年的時候,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下榻過觀音亭旁邊的「鍾家古厝」,因此鍾宅連同廟宇被日人改建成「能久親王御舍遺跡紀念公園」,戰後才由地方人士重建回來。 第四站 ☞ 新化老街(蘇家古厝、學仔巷、公有零售市場)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新化的舊名叫「大目降」,來自西拉雅族語「Tavocan 」的音譯。荷蘭時代,大目降的原住民被迫遷到新港社附近,土地則被荷蘭人賣給了漢人。因此新化在很早以前就有大批漢人開墾定居。而新化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成為了四周山產、農產運銷的中心,繁華一時。 1999年的時候,政府預計要將中正路(老街)拓寬,但在文史工作者及地方人士發起保存運動下,新化老街被完整保留下來,今日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立面,保有西式的Art Deco風格(裝飾風藝術)。老街的巷弄裡,還有一座蘇家古厝,興建於1842年,是新化最古老的三合院,完整保有清代建築的樣貌。 老街上以米店、布莊、餅鋪、醫院、藥房等民生必需店家為主,舊時代的交通痕跡與街區繁榮景象,在灰色的洗石子牆面下保留著。慢慢走在街上,米店、餅舖的香氣仍在,也別錯過了令人食指大動的傳統小吃。 第五站 ☞ 新化武德殿 臺南市新化區和平街53號 新化武德殿位於新化老街的南側,第一代建築在1924年完工,後來在1936年改建,成為今天的樣貌。武德殿原初是提供軍警、學生、青年團練習劍道、柔道等武藝的場所,也兼有集會等用途。 裡面最大的特色就是「彈簧木地板」,看似堅硬的木頭地板底下,藏有彈簧機關,作為柔道練習的緩衝用途,是全臺唯一保留彈簧地板的武德殿。 武德殿旁邊還有一排日式宿舍群,木造的老建築被改建成大目降故事館,部份為文創商店,宿舍群的對面還有大目降廣場,假日還會舉辦各種活動,是散步休閒的好去處。 第六站 ☞ 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132號 從公學校五年級開始,楊逵日夜耽讀文學作品,一書在手,總要讀完才肯放下,然後白天上課狂打瞌睡,同學都叫他「愛睏仙」。這「愛睏仙」總是名列前茅,惹人豔羨怨妒,然而,對楊逵而言,成績從來不是所求,文學所召喚的那個世界,才是他夢想的烏托邦。 ——楊翠《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在楊逵的文學歷程當中,「圖書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閱讀與文學,打開了他心中的一扇窗,也奠定了他日後思想與行動的基礎。他生命中的第一座圖書館,是公學校班導師沼川定雄的宿舍,他在這裡,讀到了各種世界經典名著,啟發他的文學心靈。就讀臺南二中時,到臺南市圖書館讀書的時候,無意間讀到《臺灣匪誌》,發現日人對臺灣歷史的醜化,激發他以小說糾正臺灣歷史的決心。第三座則是婚後居住高雄時,埋首於鼓山圖書館,完成了他的名作〈送報伕〉。 2018年整修完成的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前身為新化郡公會堂。落成於1936年,提供一般民眾集會、婚喪喜慶或藝文活動的用途。Art Deco的外觀風格,與新化老街上華麗街屋相比,也毫不遜色。新化郡公學校(楊逵母校)的畢業典禮也在此舉行。
601 次點閱
0
2022.10.19
0.0
今天讓我們來說「臺語」
路線 王育德紀念館→吳園藝文中心(原臺南公會堂)→王育霖與王育德故居→招仙閣→宮古座(今延平商業大樓)→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即便眼前有著豐富的創作題材,作家們也有強烈的創作慾望,但他們卻只能哀嘆弱小民族的悲慘命運而放棄寫作,這若不是被詛咒的命運,那又是什麼呢? ——王育德〈徬徨的臺灣文學〉呂美親翻譯 王育德博士是著名的語言學家,生於1924年的臺南。父親王汝禎,創辦「金義興商行」,是非常有錢的商人;哥哥王育霖是日本本土第一位臺灣人檢察官。王育德18歲的時候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就讀,後來因為戰爭的關係,疏開回臺灣。戰爭結束後,王育德跟一群臺南青年投入劇場工作,起先他只是幫忙撰寫劇本,後來因為找不到演員,所以他自己出馬擔任主角,在宮古座等地公演了幾場新劇,獲得廣大好評。 但命運的安排總是令人不知所措,二二八事件爆發,臺南市區陷入一場混亂。王育德親眼見到湯德章律師的屍體被曝曬在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對政治的混亂感到不可思議。而在1947年3月14日,哥哥王育霖突然被一群軍警帶走,再也沒有回來過。突然惡化的局勢讓王育德非常緊張,加上身邊的老師同事接二連三被逮捕,他知道臺灣不再能待下去了,決定要逃亡到海外。 於是王育德只帶著一卡皮箱,經由香港逃亡到日本,而他這一離去,就再也沒回到臺灣,就連親人去世,都只能在日本默默遙祭,從25歲到。他在日本立誓要推動臺灣獨立,打倒國民黨,1960年與黃昭堂等人創立了「臺灣青年社」,發行《臺灣青年》雜誌。王育德認為要建立臺灣民族認同,語言的傳承是很重要的因素: 「先天條件極佳的臺灣文學,其無法產生優秀作品的一個重大問題,即出在語言。」 ——呂美親〈破除「語言」的詛咒:論王育德的臺灣文學建構及其史觀〉 因此他潛心研究語言學,編製了臺語拼音法,成為臺語研究的國際權威。用了一生的時間研究臺語與臺灣文學,透過臺語研究,表達他對臺灣的愛,以及對於臺灣民族獨立的渴望。 這條文學地景路線,從王育德童年成長的草花町出發,附近有美麗的吳園及公會堂,也是臺南最熱鬧的市街之一。王育德從東京回臺灣後,與青年學生共同演出臺語戲劇,位於西門路上的宮古座(今天的政大書城),也是他登場的舞臺之一。最後來到他任教的臺南一中,也是他在臺灣最後的工作地點。這條路線呈現了王育德前半生的學思軌跡——從一名愛好文藝的青年,因為戰後的政局動亂,最敬愛的兄長被國民黨濫殺,最終流亡到日本,蛻變為臺灣民族運動的行動者。 最後閱讀完王育德博士的故事,可以來到十八卯茶屋喝杯芳醇的臺灣茶,大門口右側也有一間百年老店文峰茶莊(1869至今),裡面有賣古早味的「仙女紅茶」,淡淡茶香帶有些許苦澀,有著令人回味無窮的滋味。 第一站 ☞ 王育德紀念館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吳園公會堂後方排屋) 我是基於無可奈何的心情來撰寫這本書的。我的想法很簡單,這部書籍背負著一千萬人臺灣同胞的過去,現在陷入這樣的境地,必須為將來尋出一條活路來,這正是我撰寫此書的初衷。臺灣屬於臺灣人所有,只有臺灣人才是真正的臺灣主人。我相信,這個真理終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序文 王育德不僅研究臺灣語言,他於1964年用日文寫了一本《臺灣——苦悶的歷史》,是戰後相當難得的,以臺灣主體為出發點的史學著作,出版之後引起日本的轟動,在序文當中,可以看到王育德將對臺灣的情感都寄託在其中。但這本書在臺灣成為了禁書,一直要等到1979年,中文版才有機會翻譯上市。 王育德紀念館位在民權路的吳園裡,庭園水池旁邊,距離他的故居,直線距離只有200多公尺。紀念館內部展示空間雖然不大,但是展間的設計,以及文物的典藏方式都很精美。將王育德從成長經歷、二二八事件直到流亡日本的經過、到東京後的語言研究及社會運動等等,都十分詳實地呈現出來。 展間最後還復原了王育德在東京的書房,僅六疊塌塌米大小的書房,是他在日本讀書、研究及寫作的空間,架上許多書籍也是家屬特別從東京運回臺灣,捐贈給臺南市政府的,完整呈現了當年王育德創作的狀態。走進紀念館,一起閱讀王育德的生命故事吧。 第二站 ☞ 吳園藝文中心(原臺南公會堂)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 王育德紀念館所在處位於公會堂後方的「吳園」水榭旁。吳園是清代臺灣四大名園之一,1829年的時候,是由府城數一數二的大鹽商吳尚新(1795-1848)所興建。到了日本時代,吳家後代子孫迫於壓力,將吳園賣給了政府。 1911年日本政府就在吳園的右下角上興建公會堂,作為市民會議、展覽及聚會等用途。臺灣文化協會多次在公會堂舉行演講會,而葉石濤也是在公會堂第一次遇見西川滿,從而走入文學的殿堂。 吳園的左下角原本是華麗的四春園旅館,是日本時代臺南最為豪華的旅館,總督田健治郎及林獻堂來臺南的時候,都是住在這裡。吳園右上角後來蓋了臺南市立游泳池,左上角蓋了臺南圖書館。不過到了1974年,吳園上方土地都被賣給財團,圖書館及游泳池遭到拆除,蓋起了百貨公司,僅存目前少部份的庭院造景。 第三站 ☞ 王育霖與王育德故居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94號 兄哥和我兩人都夢想著光明的未來,我們從小就立誓要成為臺灣的格拉古兄弟。兄哥說,憲法在臺灣實施後,他要出來競選立法委員。我還一副悠閒樣地回他說,戲劇文化方面就交給我了,所以法律方面的事,就拜託你啦。 ——王育德〈兄哥王育霖之死〉呂美親翻譯 王育德跟哥哥王育霖的生母是毛新春,是王汝禎的二房,但因為大房沒有子嗣,所以王育德就過給大房當兒子。而毛母因為個性溫和,經常遭到大房及三房欺負,所以在王育德十歲的時候就過世了。在這樣關係複雜的傳統家庭中長大,王育德跟哥哥王育霖感情也就特別好,兩人互相扶持,直到去日本留學的時候,王育霖也非常照顧王育德。兩人立志要成為「格拉古兄弟」,格拉古兄弟是羅馬共和時代,推動政治改革的兩名政治家。 王育德的父親經營「金義興商行」,是臺南數一數二大的罐頭經銷商。王汝禎在熱鬧的草花街一帶,興建了三連棟的樓房,老家佔地有200多坪,分成前中後三棟,前棟是店面及倉庫、中棟是全家的起居空間、後棟就是傭人及廚房等空間,全家每戶都有單獨的房間,不會互相干擾(王汝禎有三個老婆)。根據王育德的記憶,他們房子之大,許多第一次來參訪的客人經常會在房子裡迷路。 王育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高等文官試?司法科合格之後,取得司法官資格,被選為京都的地方法院檢察官,成為第一位在日本擔任檢察官的臺灣人,可謂精英中的精英。但到了戰後,王育霖回到臺灣,於新竹擔任檢察官,因為他公正不阿,不願跟外省長官同流合污,所以辭去工作,想要轉職律師。沒想到卻在二二八事件之後,無故被軍警帶走,從此再也沒有回家。王育德因為哥哥遇害的事件,決定流亡海外躲過風頭,不料直到1985年去世之前,都無法回到心愛的故鄉。 第四站 ☞ 招仙閣 臺南中西區中正路218號 曾位於臺南市民權路、西門路口,後遷至中正路,戰前為臺灣知名酒家,販賣所謂的「支那菜」,當時經常作為藝旦表演、樂曲演奏和召開詩會之場所,是臺南著名酒家之一。當時的仕紳除宴客吃飯外,在裡頭互相談天、商議大事也是常見的,為綜合性的空間使用。 第五站 ☞ 宮古座(今延平商業大樓)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當時臺南有三間電影院:「宮古座」、「世界館」、「戎館」。(宮古座)是模仿東京歌舞伎座的設計。一樓二樓都是包廂,每一包廂可以坐四個人。由於本島人對日式坐法非常不在行,因此,都把「宮古座」揶揄為「艱苦坐」(kan-khó? ch?)。 ——王育德、王明理《王育德自傳暨補記》 王育德唸臺南一中的時候,會穿著制服和朋友一起到電影院看戲,不過中學生去看電影是違反校規的,所以他們看電影都刻意選擇比較寬敞的宮古座,比較不會被老師抓到。而王育德的父親是大舞臺劇場的大股東,所以王育德小時候也經常跟著阿嬤一起去看歌仔戲,養成了日後他對臺語民間戲曲,以及劇場演出的興趣。後來王育德在戰後初期,跟一群臺南中學生公演臺語新劇,也在宮古座公演過兩次。 宮古座在戰後改為延平戲院。1970年代,戲院拆除,改建為12層的延平商業大樓,內有百貨公司跟戲院,但隨著中正路商圈沒落,90年代後整棟大樓也跟著荒廢。直到2013年政大書城進駐,四樓後來也進駐了真善美戲院,主要播放藝文電影,稍微可以讓觀眾緬懷一下當年到西門町看電影的感覺。 第六站 ☞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臺南市東區民族路一段1號 這一年秋天(1946年),為了臺南一中與臺南女中的聯合文藝表演會,我寫了劇本〈青年之路〉並擔任演出。文藝表演會地點在延平戲院,也對一般市民開放。 ——王育德、王明理《王育德自傳暨補記》 王育德在臺灣最後一份工作,擔任省立臺南一中的教師。王育德撰寫的劇本〈青年之路〉當中,藏有諷刺國民黨政府的臺詞,雖然當場獲得滿堂喝采,但沒想到後來打了報告,南一中的校長特地告知王育德要注意言行。這個事件也讓王育德發現自己成為了被政府盯上的危險人物,成為了日後流亡日本的遠因。 有趣的是,戰後南一中跟南二中被刻意對調——王育德的母校,原先日本的州立臺南一中,戰後降為省立臺南二中(臺南公園北邊的那間);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則升級成了「省立臺南一中」(後火車站那間),也是王育德任教的學校。
405 次點閱
0
2022.10.19
0.0
悠然過日子——葉石濤眼中的臺南
路線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銀座通→打銀街→葉老舊居→西門市場→臺灣祀典武廟 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葉石濤〈臺南的古街名〉 葉石濤的這句名言,不知讓多少人對於臺南生活心生嚮往,短短幾個字就展現了古都無比的魅力。葉石濤出生於臺南的士紳家庭,住在熱鬧的打銀街上(民權路與忠義路交叉附近),小時候的生活堪稱優渥,因此少年時期的葉石濤有許多餘裕,可以漫遊在府城的市中心,品嚐各種美味小吃、感受傳統與摩登並存的都市氛圍。 葉石濤是臺灣文學界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與作家之一,1925年出生的他,與住在桃園龍潭的鍾肇政齊名,被譽為臺灣文學界的「北鍾南葉」。兩位文豪除了著作等身外,對於臺灣文學的推廣更是不遺餘力。 葉石濤八十多歲的人生,有一半時間是住在臺南,後來移居到高雄左營。雖然他主要的創作是在高雄完成,但作品中總是帶有濃厚的臺南情感,經常將場景設定在他年輕時記憶中的美好府城。葉石濤於1942年,在臺南州立二中(今南一中)畢業後,以〈林君寄來的信〉一文獲得《文藝臺灣》主編西川滿的賞識,後來西川滿還邀請他到臺北擔任助理編輯。 不過到了戰後,葉石濤因為涉入了臺南的共產黨案件,因此入獄三年,這樣的經歷讓他的人生跌到谷底,除了要忍受週邊歧視的眼光外,還因此停筆,不敢再創作。幸好後來他重新振作起來,以40歲之高齡重新回臺南師專就讀,取得教師資格,經一般波折後,才終於獲得穩定的工作及生活。於是葉石濤重拾文學熱情,開始與鍾肇政等文友聯繫,並努力撰寫評論,推廣臺灣文學。後來在1987年,63歲的時候出版《臺灣文學史綱》,建構了臺灣文學的史論基礎。 一邊回顧葉石濤的人生,一邊漫步在臺南的街道上,可以理解臺南的人文地貌,是如何讓葉石濤在離開家鄉後,仍然牽牽掛掛,筆下盡是回憶中的府城風華。不管是熱鬧的商街市集或是蜿蜒巷弄,透過葉石濤的書寫,臺南的地景因而有了一番新的風味。 第一站 ☞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的一樓正門照片。 簡阿淘寂寞地喝著紅茶,看著前面「銀座通」熙熙攘攘的人群兀自發呆,而沉湎在回憶裡。他想起這四年來蹉跎的時間而暗自傷悲。那鐵窗裡的一千多個日子,每一個日,每一個情景都含有特殊的含義和色彩鏤刻在他的心版裡。 ——葉石濤〈邂逅〉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位於日本時代的「幸町」,隔壁是有「銀座通」之稱的末廣町。銀座通是葉石濤青年時代經常悠閒喝茶的地方。紀念館是一棟黑瓦、紅磚牆身的兩層樓屋舍,在1989年以前是「楠濃林區管理處」(但日本時代是否是「山林事務所」,有待考證)。房子後方是中西區圖書館,館內有座「葉老文學花園」,園中有兩株日治時期種下的南洋杉,歷經多年風雨考驗,兩樹生長方向同時右彎曲在生長,有緊緊相依之勢,在鄉里之間傳為美談,稱其為「夫妻樹」。  場館目前為「友愛街8-3號」咖啡館,可以在此一面品嚐香醇咖啡,一面閱讀葉石濤的作品,裡面還有限定套餐——「葉石濤文句小點心」,非常特別的文學菜單。 二樓展區則是為葉石濤文學書房及葉石濤會客室特展區,書房中的物件多為老師家屬捐贈。每年師母及家人都會特別從高雄上來到紀念館來,緬懷葉石濤的書房、摸摸他常年使用的藤椅——書房藏書可以看到葉石濤對於文學的愛,更可以看到家人在背後默默支持他的能量。 第二站 ☞ 銀座通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段(林百貨以東) 從中正路遠看林百貨及周邊樓房。 於是,在我的記憶裏留著的深刻印象是母親濃妝艷抹,著民初婦女裝,打著斑爛陽傘,牽著我的手,到府城的銀座「林」百貨公司去替我買衣服時的那青春,美麗的風采。我的母親愛打扮,喜歡追逐流行的癖氣從來不改變。(葉石濤〈母親——戰鬥的天使〉) 葉石濤的母親生於1900年,名叫林??治,??治用臺語讀來就是「招弟」的意思。葉母雖然在傳統的社會長大,曾經纏足,但個性十分開明,甚至有點「任性」,而且因為家境富裕,非常懂得時尚,經常帶著小葉石濤到林百貨逛街。不過戰後經過土地改革,葉家及林家都沒落下去,葉母也很能吃苦耐勞,開始替人洗衣維生。 位於末廣町(銀座通)的林百貨於1932年開幕,是當時南臺灣最大間的百貨公司。林百貨裡的電梯(流籠)是當時極為「摩登」的象徵,許多民眾特地到林百貨來,就是為了體驗搭電梯的感覺。自臺南州廳、林百貨以西,延伸到運河的這一條路,過去是臺南最為現代化及時尚的大道,寬闊整飭的街屋,兩旁鈴蘭樣式的路燈,使人彷彿置身歐洲的現代大城。 第三站 ☞ 打銀街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民權路口至忠義路172號間(已拆去) 葉石濤老家目前改建為綜合商業大樓,這是由對面騎樓看過去的照片。 我出生的地方是臺南府城古老的大街,古名叫做打銀街,日本人來了以後,總算取其意義改為白金町。 ——葉石濤〈光復前後〉 葉石濤的老家位於打銀街,是在民權路跟忠義路交叉路口,即今日的國花大樓,葉石濤如此形容:「像廟宇一樣富麗堂皇的祖宅」(出自〈卡薩爾斯之琴〉)。但不幸的是,老家在1940年遭到政府強制徵收,全家人被迫暫住到陳世興古厝,家道日漸中落。 打銀街鄰近赤崁樓,原本是府城最繁華的地區之一,聚集了許多販賣金銀飾品的匠師店舖,所以得名。1916年臺南町名改正後,打銀街改名為白金町,範圍大約等於今日的忠義路二段靠赤嵌樓區域。戰後,銀樓產業逐漸搬遷到西門路與中正路附近,打銀街(白金町)的往日風光,大概只能在文學作品裡尋找了。 第四站 ☞ 葉老舊居 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157巷25號後方 葉石濤位於蝸牛巷的故居,實際上小屋是在照片中房子的後面。 過了幾年漂泊生涯之後,我底阿母毅然下了決心,賣掉三甲田產來買一間房屋。那時候,耕者有其田條例已付之實現,這三甲田產業是我家僅剩的財產了。售來田地得到的錢,還是不購買府城任何大街上的一棟房屋。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府城如蜘蛛網般交錯的大小巷路裡去找。最後在最繁華的西門町的一條小巷中找到那理想的瓦屋。」 ——葉石濤〈搬家記〉 葉石濤家族位於白金町的祖厝,1940年被日本人徵收之後,全家人先是暫住在陳世興古厝,後來搬到嶺後街附近(約是在民權路吳園到青年路一帶)。戰後歷經土地改革,家道中落,母親賣掉最後的田產,在西門路宮古座(今政大書城)後方買了一間小 屋定居,但房子真的很狹窄,葉石濤形容為「蝸居」,這也就是「蝸牛巷」的由來。 葉石濤在結婚之後,到仁德的文賢國小教書,在學校對面租賃了一層樓房定居。不過當時二仁溪經常淹水,有次颱風來,全家人差點遭洪水淹沒。因此葉石濤就讓太太及小孩搬回高雄左營的娘家,自己暫時搬回蝸牛巷跟家人住在一起,同時在臺南師專上課。葉石濤在1957年到仁德的文賢國小教書,兩年後與陳月得女士結婚,夫妻倆在學校對面租賃了一層樓房定居。不過當時二仁溪經常淹水,有次颱風來,全家人差點遭洪水淹沒。因此葉石濤就讓太太及小孩搬回高雄左營的娘家,自己暫時搬回蝸牛巷,同時在臺南師專上課。 第五站 ☞ 西門市場 臺南市中西區國華街與正興街交叉區域 西市場的照片,近期臺南市政府正在整修,要恢復西市場昔往的光彩。 就在這個時候,我在臺南「淺草」鬧市的書攤上發現了一本其貌不揚,薄薄如小冊子的刊物《臺灣文藝》。我這才知道,時代的腳步是從不停止的,光復後的屢次社會劇變固然打倒了許多日據時代的著名作家,可是卻無法打倒《亞細亞的孤兒》的作者 ——這位固執得如同驢馬的硬朗老人吳老! ——葉石濤〈懷念吳老〉 經歷過白色恐怖牢獄之災的葉石濤,出獄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創作。直到40歲的時候,他在國華街淺草市場的書報攤上偶然看到了吳濁流所創辦的《臺灣文藝》,觸動了深埋心底的文學靈魂,於是決定繼續提筆創作。 建於西元1905年的西門市場,臺南人慣稱為「大菜市」,在日本時代是一座豪華的現代化市場,西側不僅有美麗的庭園,西南角還有一座池塘(潟湖)。1933年,日本政府又在西市場靠近國華街一側,蓋了「淺草商場」,以販賣日用品為主,當時為臺南最繁華的街區。西市場戰後一度成為布料零售中心,全盛時期有數十間布莊在此營業。 第六站 ☞ 臺灣祀典武廟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臺南嗣典武廟的大門(三川殿)照片。 東方剛成魚肚色,我便起床,趕忙抓住一把草紙往公共廁所跑。在那裏我幾乎會遇到所有葫蘆巷的住民;男性公民一律面容枯寂,低頭沉思,頗有哲學家的風度。女性公民即手提潔白光滑的琺瑯質尿瓶排隊等候,吱吱喳喳地講個不停,猶如在那電線上浴著蒼白晨曦啁啾不已的麻雀。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 葉石濤的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發表於1968年,文中描寫的「葫蘆巷」即為祀典武廟旁的小巷子(正式街道名為永福路二段227巷),過去整條小巷約有五至七間相館,又被稱為「算命巷」。不過葉石濤筆下的葫蘆巷,則是一條擁擠而紛亂的小巷,都市底層的男女愛慾在暗處伏流,交織成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劇場。 如今隨著武廟周圍成為了著名的觀光景點,這條小巷也不再是葉石濤筆下紛亂的樣貌,算命產業風華褪去後,227巷成了一條觀光客來往武廟與大天后宮的清幽小徑,小巷周遭還有美味的小吃,值得在此悠閒漫步,欣賞府城的巷弄風光。
640 次點閱
2
2022.09.16
4.0
來一場文學的辦桌吧!
路線 國立臺灣文學館→康樂市場→水仙宮→石鐘臼→米街→寶美樓 文學是什麼,很重要嗎?  文學地景網的第一條路線,帶大家從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發,探索文學與地景的想像疆界。 國立臺灣文學館是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臺灣文學館舍,其建築前身是臺南州廳,1916年竣工,落在「大正公園」、亦即兒玉源太郎石像所在的圓環頂端,作為臺南都市改正後的帝國統治象徵。戰後,建築亦被當作空軍供應司令部,以及臺南市政府廳舍等用途,直到2003年重新修復之後,才脫去威權面貌,改成臺灣文學館,作為典藏、研究、推廣臺灣文學的用途,是一座屬於全民的文藝基地。因此從臺文館出發,探索臺灣文學與文化地景,特別具有時代意義。 而臺灣文學館所在的古都臺南,是臺灣第一座城市、也曾是對外最大的港口。臺南的歷史文化,如同考古地層一樣層疊,積累在城市裡的風土當中。而臺南看似日常的「飲食文化」,其實也與文學互相交疊,無法分割,成為城市共同的血脈之一。文學的豐盛,如同臺南精彩的「辦桌料理」,臺灣菜裡最日常,也是最為華麗的形式之一,在總鋪師主導下安排的菜式、流程,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從備料、烹飪、外場等等,到食材豐富且價格合理的安排,呈現出一桌佳餚,賓主盡歡。 這次帶著大家走在臺南,讓文學搭配上臺南最負盛名的美食區域,進入臺南這座古城為我們所佈置的宴席,漫步的過程就像是一道道上菜時刻,每到一個地點享受食物與文學間的關係烹調出的精神與歷史故事,掌勺者用筆帶我們領略盤中滋味。 讓我們從臺文館開始,自繁華一時的末廣町開始漫步,進入有著「盛場」(沙卡里巴)舊名的區域,遙想當時之「盛」;而赤崁樓周圍更是傳統美食的薈萃之地,包括石鐘臼與新美街等區域,府城的飲食文化彷若時空凍結,保留了數百年來的傳統文化與庶民記憶,配合閱讀葉老小說,舊日青春美好一一浮現;水仙宮市場則提供了盤中的鮮美滋味,已及百年餅舖的老派滋味。但滄海桑田,五條港已成觀光市街,舊名是否在新時代的街道上還能見到舊景?最後我們抵達臺南最知名的酒樓「寶美樓」,以鮮美精饌的臺菜筵席及〈安平追想曲〉優美樂聲中作結。就讓我們放鬆心情,一面進入文學時空、一面大啖府城美食吧。 第一站 ☞ 國立臺灣文學館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興兄自從媽祖停止進香,已是很久很久不到古都了,路徑也認不清了。下車出了車站,興兄舉目一看,事事都不如前了,興兄詫異地自問:「豈不是古都嗎?」……興兄端坐在人力車上玩賞古都風光,而任車夫去走了。 ——蔡秋桐《興兄》 蔡秋桐為雲林元長的保正,也是一名熱愛以臺語白話文創作,諷刺時事的作家。他在1935年的小說《興兄》寫到一名住在鄉村的長者「興兄」,來到臺南古都探訪兒子,出了車站不久,看到宏偉的臺南州廳、高聳的林百貨及熱鬧的銀座通,令興兄目不暇給,導致迷失了方向,甚至一度在林百貨的流籠(電梯)裡昏厥了過去...。 1930年代,自「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向西望去,可以典雅又氣派的臺南州廳矗立著,這座建築是臺灣首席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立面結合磚造與石材,搭配羅馬式門柱,屋頂為銅瓦馬薩式屋頂,兩端立有衛塔,外觀宏偉無比。 而今日象徵殖民政府威嚴的臺南州廳,已改建為親民的國立臺灣文學館,亦為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臺文館的使命為典藏、保存、研究及展示臺灣文學,近年更加強推廣教育,俾使民眾走入文學世界,也使文學走入民眾生活。 第二站 ☞ 康樂市場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206巷6號 自己一個人到西市場的「沙卡里巴」。吃了兩盤鱔魚米粉、喝了一瓶啤酒,很快就飽了,感覺恢復了精神。昨天晚上的失眠與今天的疲憊及飢餓,瞬間獲得了治癒。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 1941年1月22日,在佳里執業的文青醫師吳新榮,來到臺南市區辦事,他原本要找朋友,但朋友不在家,只好一個人去沙卡里巴吃小吃。當晚,吳新榮一面回想著鱔魚米粉的美味,一面在日記本如此記錄著。 吳新榮經常和朋友到附近戲院看電影,散場之後,走到沙卡里巴,品嘗肉燥米糕、虱目魚丸、當歸鴨及愛玉冰等美食。看來百年前臺南文青享受人生的方式,與我們現在一模一樣呢。 「沙卡里巴」,是日文「盛り場」(Sakariba)的音譯,意指熱鬧的場所,戰後改名叫作「康樂市場」。 沙卡里巴建立於1930年代,曾經是府城最繁華的夜市之一,裡面有南北百貨,還有各式美味小吃,周遭的榮盛米糕、阿財點心及江水號八寶冰等等,直到今日都還開業著。 第三站 ☞ 水仙宮 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1號 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  ——陳肇興〈赤崁竹枝詞‧其六〉 出生於彰化的陳肇興(1831年至1866年?),號陶村,是臺灣著名古典詩人,有「詩史」之雅號。他28歲的時候,來到臺灣府城(臺南),要搭船到福州參加鄉試,旅途中詩興大發,以府城為背景,創作了一系列的「赤崁竹枝詞」。 在〈赤崁竹枝詞‧其六這首詩當中,描述到水仙宮前「南勢港」的熱鬧景象。南勢港為當時五條港之一,其實是一條小型的運河,港口就在水仙宮的廟埕前面,兩旁是府城商業核心「三郊」(商貿公會)所在,商旅雲集,一時繁盛。 水仙宮是祭祀五位水神的廟宇,保佑來往商旅一帆風順。今日的水仙宮,隱身在菜市場裡面,市場東側的國華街,是臺南小吃的一級戰區,而右側的海安路,則是年輕遊客最愛的宵夜大街。雖然今日的水仙宮被隱沒在市集裡,過去商船雲集的景象消失了,但昔日絕代風華卻濃縮、聚合在飲食文化當中。 日本時期起家於水仙宮的「舊永瑞珍」,首創由瘦肉與香菇製成內餡的魯肉漢餅,口感香酥濃郁;而水仙宮旁的「寶來香」,保留了製作「九豬十六羊」糕點的傳統,以及可口美味的「椪餅」。百年傳承的不僅是舌尖滋味,小小糕點也乘載了歷代政權的興衰縮影。 第四站 ☞石鐘臼 臺南市中西區民族路,赤崁樓旁 學校快要放暑假的時候,我阿母叫我回家時順便在「石鐘臼」替她買一、二斤芒果,我就走進那陰涼的米街來。「石鐘臼」就在米街街頭。這兒是攤販密集處,府城人喜歡吃的點心,如米糕啦、魚丸湯啦、炒鱔魚啦,一應俱全。 ——葉石濤〈巧克力與玫瑰花〉 葉石濤出身於臺南,是著名的臺灣文學評論家與作家。身為臺南囝仔,對於古都的地景及美食都有特別敏銳的嗅覺,葉石濤結合了他少年時期的飲食記憶,以及臺南巷弄獨有的古典情懷,寫下了許多知名文學作品。如〈巧克力與玫瑰花〉,以赤崁樓附近的米街(今日新美街)為背景,寫一名年輕教師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與同校助教秀琴有了一段青澀卻無疾而終的戀情。那樣微醺純愛,竟然搭配石鐘臼小吃的味覺想像,更增添一層感官刺激,真正是臺南人才寫得出來的小說。 今日石鐘臼一帶,可說是臺南小吃精華所在,若從赤崁樓一路漫步到新美街,沿路武廟肉圓、度小月擔仔麵、謝家八寶冰、福泰飯桌、清子香腸熟肉、竹海產到阿忠魚粥,可以讓人完整體驗到臺南飲食文化的飽滿與豐盛。 第五站 ☞ 米街 臺南市中西區新美街 平原千頃盡良田,短畎斜開水貫連。早稻才收晚稻熟,橫洋偷載到漳泉。 ——錢琦〈臺灣竹枝詞‧二十首之五〉 錢琦,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巡臺御史,在臺仕宦期間,留下多首描寫臺灣風物的竹枝詞,也是最早吟詠「臺灣八景」的詩人之一。竹枝詞在古代是類似一種民謠的詩歌體,以描寫地方的風土人物為主,例如郁永河來臺灣採硫磺,就留下了臺灣竹枝詞等作品。 竹枝詞裡所描寫的千頃良田,是在描寫嘉南平原的水田景色。而這些豐美的稻作,收成之後都會集散到赤崁樓附近的「米街」來,此地亦為清代臺灣最重要的糧食交易中心,附近的「粗糠崎」及「石鐘臼」,也因此得名。而米街上也出過一對進士父子檔:施瓊芳及施士洁,所以又有「進士街」的雅號。 米街即是今日的新美街,雖然已經不見當年米糧貿易的榮景,但我們可以鑽進蜿蜒巷弄中,找尋舊日紋理。新美街鄰近大天后宮、大小武廟,除尋找文化古蹟之外,還有許多酒吧、咖啡店與日式料理等充滿特色的小店,短短數百公尺的巷弄,就可以看見新舊交匯的地景。 第六站 ☞ 寶美樓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09號 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郎船何往, 音信全無通,伊是行船逐風浪。 放阮情難忘,心情無地講,想思寄著海邊風。 海風無情笑阮戇,啊~毋知初戀心茫茫。 ——陳達儒詞,許石曲〈安平追想曲〉 1951年春節期間,知名音樂家陳達儒正在「寶美樓」聚餐,但滿桌精緻菜肴,他卻心神不寧,不斷想著要如何幫許石的新曲填詞。此時有客人和女侍聊到「安平金小姐」的淒美故事,陳達儒聽了大受感動,立刻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 「安平金小姐」是在講一名清代安平商人的女兒,與荷蘭船醫相戀,生下了一個金髮的女孩,所以被大家稱為「金小姐」。沒想到金小姐長大後,又愛上了外國水手,水手一去不回,金小姐卻仍舊日夜在港口守候愛人。今天在安平東興洋行的古蹟旁邊,還立有一座金小姐與母親的雕像。 而陳達儒靈感發生地的寶美樓,是與大稻埕江山樓齊名的知名酒家。直到 1970 年之前,都是西門圓環附近的地標,地方仕紳們會到寶美樓來吃飯喝酒,當然開懷享用美酒佳餚之際,免不了有藝旦或女侍同桌陪酒,於是寶美樓也成為了某種「風流倜儻」的代名詞。寶美樓後來幾經轉手,原本外牆都被廣告遮擋,幸好建築本體還很完整,目前由多那之咖啡經營後,進行整修復舊,恢復了百年風華。
565 次點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