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叢間的綠色小精靈—綠繡眼

華城常見鳥類介紹

樹叢間的綠色小精靈—綠繡眼

綠繡眼屬雀形目繡眼科繡眼屬,在台灣算是常見的鳥類,在華城也是除了白頭翁之外數量較多的鳥種之一。其特徵是身體除下胸至腹部為污白色外,其餘大致呈黃綠色至橄欖綠,眼睛的周圍有一圈很明顯,由許多白色絨狀短羽毛所組成的白色眼圈,因而有「綠繡眼」之名。屬樹棲鳴禽小型鳥類,三根腳趾在前,一根腳趾在後,可緊緊抓牢樹枝,睡著了也不會從樹上掉下來,雙腳在地面上是以跳躍移動,有時用單腳睡覺,是為了維持體溫。

 

綠繡眼個頭小,體長只有約11公分比麻雀的14公分還小,但嬌小的體型及體色與其活動的枝椏、花、果相對映,顯得相當優雅美麗,早在古代就是詩人及畫家喜歡的創作題材,在古詩詞字畫中出現。南宋詩人方千里《垂絲釣》中有「錦鱗繡羽,難傳愁態顰嫵」、南宋詞人吳文英在《瑞龍吟.德清清明競渡》中「大溪面,遙望繡羽衝煙,錦梭飛練」、南宋知名詞人辛棄疾的《祝英台近.晚春》中也有「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其中的繡羽、流鶯指的便是這種小巧的鳥兒。宋朝吳炳的「枇杷繡羽圖」,更是將其畫得維妙維肖。

 

台語俗稱「青笛仔」的綠繡眼,這個名字取自他的外觀及鳴叫聲,細細的嘰嘰聲雖不及畫眉鳥,但也算悅耳,繁殖期時雄鳥會站在定點以連續不斷婉囀聲鳴唱以爭取雌鳥的青睞。屬於樹層覓食型鳥類,常見於平地低至中海拔2800公尺的山地闊葉林及針闊葉混合林,很能適應新的環境,在原始闊葉林中較少見。牠們常成群聚在一起,活動於有樹林、樹籬果園、公園、庭院、鄉村等,以昆蟲為主食,也吃花蜜、漿果等,活動快速,常成群由一棵樹一起飛到另一棵樹,飛行時呈小波浪狀,而形成流鶯現象,其鳴聲清脆悅耳,甚受人的喜愛。

 

綠繡眼非常能適應人類營造的綠地環境,是很典型的都市鳥類。因此賞鳥人將其與白頭翁、麻雀併稱為「城市三俠」。也許你會覺得比起麻雀及白頭翁,綠繡眼雖然常見,但碰面的機率畢竟沒那麼高,為何能和其它兩種鳥兒相提並論呢?只要聽到牠熟悉的叫聲便會恍然大悟:綠繡眼身型驕小、速度快又有綠羽掩護,因此在戶外較難發現蹤跡,但只要認得牠明亮的叫聲,就會發現他真的就在我們的四周,只是我們找不到牠而已。

 

公園、庭院、行道樹、陽台甚至住家盆栽,不怕人的綠繡眼在這些地方都有機會發現牠們的蹤影,可以說完全演化成與人類共存了。群居的緣繡眼偶爾會與其它小型山鳥混群活動,但卻不會真正的進入天然林中。雖說是都市咖,但綠繡眼還是偏好在有充分綠地的環境生活,在好天氣時常常可以看到三、五十隻的綠繡眼成群在樹林移動。跟其它鳥類一樣,愛乾淨的綠繡眼會在小水池邊洗澡,在平常休息時也會相互理毛,以減少身上的寄生蟲。

 

綠繡眼一年約可生兩窩,每窩約產二至四枚卵,蛋呈暗綠色,幼雛約在十天抱窩後破殼而出。每年四月到七月他們會在分叉較多的小樹或灌木中以草材、細葉編織精細的碗狀小巢,除了巢體做工精細外,還會用青苔和蜘蛛網等物品裝飾(偽裝)鳥巢外觀,以減少被發現的機會。而幼鳥雖初期需要由親鳥餵養,但離巢後跟著親鳥以及鳥群一同找食物很快的就能學會覓食的技能。

 

非繁殖期過著群體生活,團隊成員以家族為中心,約7到50隻,流動性頗大,通常由一雄性公鳥老大帶隊,常聽以其宏亮鳴聲調度指揮。

 

綠繡眼小巧可愛,叫聲好聽,因此在台灣綠繡眼雖屬一般常見鳥類,但目前也面臨了一些生存威脅:台灣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生效後,飼鳥業便被規定不能眅賣列為保育類動物的鳥類。許多鳥店便開始轉鼓吹民眾飼養這種討喜好鳴的鳥兒。有少數不肖業者會非法誘補野鳥來眅賣,因此造成野外族群的生存壓力(綠繡眼雖然不是保育類動物,但來源若是由野外捕獲同樣也是不能眅賣的)。此外也有鳥店會向國外進口其它種的繡眼鳥販售,如果這些鳥兒不慎從籠中逸出與野外的綠繡眼雜交,也會造成天然的基因流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注意。好在華城環境生態豐富,綠繡眼生存的環境極佳,隨處都可見,根本不需要去捕捉來在家中籠中飼養,讓牠們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

 

 

綠繡眼小檔案

中文名:綠繡眼

別名:青笛仔、暗綠繡眼鳥、台灣綠繡眼

科名:雀形目繡眼科

學名:Zosterops japonicus

分佈:此亞種分布於中國華中、華南、越南北部及台灣,全台低至中海拔區域普遍可見

生態:非常適應人類營造的綠地環境,因此人類聚落附近常見、成群生活,規模約20-50隻,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吃花蜜、花粉、果實等

特徵:體長約11公分,背部大致為黃綠色,腹部白色。喉至上胸、尾下覆羽黃色。具白色眼圈,眼先有一黑帶。虹膜紅褐色、喙黑色、腳鉛灰色。

 

G區 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