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络上这么多人认为西方文明历史是伪造的?

不同的“西方伪史论”对“西方”和“伪史”有不同的识别口径,请就事论事,详细阐述,不要虚空打靶。 西方口径,从只有西欧算西方,到中国以外全都是西方。伪史…
关注者
2,383
被浏览
3,010,649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有完整不断续的“古人类化石链”,中国人是本土起源,本土生长,本土发展而来的:两万年以上的部分遗址:

  腊玛人 800万年前 云南录丰县 ,1980年发现

  建始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1999年至2000年间发现于湖北恩施自治州建始县

  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1985年,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现

  西侯度人 180万年前(最新数据243万年前) 山西西侯度人

  ​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

  “公王岭”蓝田人,今约100万年;掌握了自生火的技术,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1964年发现

  “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65万年。1963年发现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大量遗迹表明,"北京人"在40至50万年以前,已经学会用火。

  南京人,距今约60万年-35万年,1993年发现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南的雷公山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旧石器时代露天遗址,采集到近300件人类石制品,包括石镐、石斧等工具,其年代至少在50万年前。2012年11月发现

  大荔人,距今年代大约为15~20余万年。1978 年发现于陕西省

  北京新洞人,距今13.5万~17.5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第4地点

  马坝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1958年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

  许昌人,距今12.5万到10.5万年前

  丁村人,距今12至10万年,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

  许家窑人,距今约10万年。1974~1975年发现于山西阳高和河北阳原交界的许家窑村。

  柳江人,距今7-13万年,1958年9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新兴农场发现

  丽江人,距今5-10万年。1956年在云南丽江古城11公里的漾西木家桥南面发现

  北京田园洞人,距今约3.85-4.2万年,2003年于北京周口店田园林场内发现,比发现地点相近的山顶洞人早1万多年,是至今为止欧亚大陆东部最早的现代人类遗骸。

  下草湾人,距今约4-5万年。1954年发现于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距今4万年

  北京山顶洞人,距今3.4万年至1.6万年,1930年发现

  “许昌人”遗址发现已知最古老的人工刻划图案 距今约11万年两万年以内的西侯度遗址243万年前

★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超过2000处,并涵盖了距今210万年到1万年的各个时段。

人家都是地上考古哈哈哈!

地上捡一块 土里刨两下 就重大发现了哈哈!

看看这个,明明是中国结,现在变成所罗门的了,问题是,结绳记事是中国才有的,因为结绳记事,产生了绳结文化,创造了众多的美妙绳结款式,还有众多的相关文物。这些,地中海沿岸有吗?他所罗门的时候,有绳子了吗?

中国联通 赶紧告它们去!西方的绳结基本统称为水手结,就是说从船上诞生的,从奥运会比赛项目对独木舟的情有独钟看欧洲人的帆船历史也不会很长。

火的起源 还用说吗? 起源于中国 ,外国都是偷火!

灯是古代用火技术的一个发展,是古人战胜黑暗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油灯,一些陶豆就是那时的灯。《尔雅•释器》说:“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考古发现,西周时期就有了铜灯,霸国青铜人形铜灯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铜灯,与战国时期的豆形灯形态如出一辙。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铜灯很多,艺术形式一般是人俑持灯,最顶级的是中山国十五连枝铜灯。

资料说,地中海沿岸很早就有灯了,【埃及国家博物馆摆放着五千多年以前的陶制油灯。古希腊也有陶灯,且与古埃及的大同小异,是壶形,但彩绘华丽精美,散发着十分浓郁的荷马时代气息。

  在教皇国梵蒂冈的古代文物博物馆里,保存着大约2500年前的古罗马陶灯。】古希腊既然已经有灯,那普罗米修斯为何要去盗火呢?据说欧罗巴直到十五世纪才由“达芬奇发明油灯灯罩”,解决油灯的油烟污染问题。传说中地中海沿岸那么发达那么多的高科技为何就没有在灯这个重要的日用品上体现出来呢?

按照中国的历史,先有油灯,再有蜡烛,东汉晚期三国时期是灯烛混用的时期,西晋以后,蜡烛就逐渐成为主流,所以,我们发现铜灯的顶峰是在汉代,汉代以后就很少在看到了!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烛,庭燎大烛也。——《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执烛于西阶上。——《仪礼•燕礼》

  共坟烛庭燎。——《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

从中国的历史可知,这个烛台的历史不靠谱:

  “据《圣经·出埃及记》第三十七章所载,第一枝烛台由以色列名工匠艺人比撒列用黄金制作。7枝灯盏中中间1枝略高于两边的6枝,它代表安息日,其余6枝代表上帝创世的6天。烛台成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的圣器。公元前64年罗马统帅梯特占领耶路撒冷,洗劫了圣殿的圣器,黄金烛台下落不明。”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
  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

  再看看这个资料,就可知蜡烛在西方并没有上面说的那么早:
  人类使用蜡最初是从蜂蜡开始的,最初的蜡烛是用蜂蜡来制造的。
  1358年 在英国伦敦,人们用蜂蜡来制造蜡烛
  1648年 欧洲人开始认识卡那巴蜡
  1781年 最初用蜡来制造火柴
  1802年 在英国伦敦,TUSSAUD夫人蜡像馆正式成立
  1811年 对卡那巴蜡的化学组成的最初分析报告予以公布
  1830年 K.V.Reichenbach在实验室中从煤炭沥青中分离出石蜡
  1833年 E.F.Glocker正式名称地蜡为"OEOKERIT"
  1845年 卡那巴蜡开始大量的商品化生产
  1848年 J.Liebig确认了蜂蜡的基本化学组成
  1855年 德国最初开始在SAXONY进行石蜡的商业化生产,采用的是从褐煤中蒸馏的办法
  1857年 在英国的BATTERSEA人们最初用石蜡生产蜡烛
  1897年 德国开始从褐煤中提取蜡,最早的蒙旦蜡开始生产出来,正式名为"MONTANWACHS"
  1900年 上光蜡工业在欧洲诞生,等应用开始创造
  1900年 德国开始把日本蜡(JAPAN WAX)用于肥皂的制造
  1925年 德国I.G.FARBENINDUSTRIE A.G.开始对蒙旦蜡进行深加工
  1933年 聚乙烯蜡的生产方法被发明,在1950-1960年间,聚乙烯蜡的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1934年 FISCHER-TROPSCH(费歇尔-托晋希)蜡开始商业化生产,开始合成蜡的制造历史
  1945年以后蜡在工业上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蜡被广泛使用在包装工业、粉胶剂工业、蜡烛工业、食品工业、蜡笔的制 造、上光蜡工业、橡胶工业、金属加工等。
  西晋贵族以用琉璃器作为奢华象征,可见那时的玻璃制作质量已经很不错了:

  《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
  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婢子百馀人,皆绫罗绔(衤罗),以手擎饮食。烝豚肥美,异于常味。帝怪而问之,答曰:“以人乳饮豚。”帝甚不平,食未毕,便去。王、石所未知作。

  王君夫以饴糒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绫里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由烛光晚餐在西方的长期备受推崇可侧面证明他们古代的长期黑暗:

某些文物博主说中国的一些玻璃制品是外来的:

中国制作玻璃历史悠久,一步一个脚印

历代都有玻璃精品

这样的最迟汉代就有的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怎么会是进口的东西呢?

我国用火历史一百八十多万年,有钻木取火的传说,有燧人氏,地中海沿岸有普罗米修斯,但那是盗火,也就是说古希腊的时候,他们还不怎么会用火,古希腊神话,火神赫淮斯托斯同时也是匠(金属打造)神,也就是说,他们会用火的时候跟金属时代已经重合了,最多不过几千年。这样的背景之下的古希腊古罗马,他们能制作玻璃,还能向我们出口?西亚也是差不多,要知道,司马迁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铸造东西,玻璃跟铸造是一个系列的都需要高温用火的技术。


  还有,西晋的玻璃窗难道也是进口的?

  《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这个东晋玻璃罐,可以作为《世说新语》晋武帝宫殿的玻璃窗旁证:

  东晋 玻璃罐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北宋苏汉臣《婴戏图》中玻璃鱼缸造型成熟而精美,已经成为儿童玩具,可知普及的程度,文物资料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可以看出古人玩玻璃已经达到的境界:

  “北宋玻璃葡萄,1969年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葡萄粒呈紫黑色或紫红色,共46颗,以金属丝缀连成串,鲜活逼真。大小不一,为圆形、椭圆形,腹壁极薄,是一粒一粒吹制而成的。琉璃的质地并不很纯,深色的表面上有很多浅色斑点,但这些缺陷使这串琉璃葡萄看起来更像真正的葡萄了。

种种迹象表明,古人对水银的习性很熟悉,联系到上周以来就有的琉璃玻璃制作技术,我们可以想象,玻璃镜的发明制作也是在中国:

  先秦时期鎏金技术的产生,依赖于汞,也说明古人对汞与金的化学特性及其相互反应的熟识;

  道教炼丹过程中的“还丹”(即化学的还原反应),主要还是靠汞。北宋《云笈七签》卷六六:“夫论还丹皆至药而为之,即丹砂之玄珠,金汞之灵异,有仙自然还丹,生太阳背阴向阳之山。

  这个资料表明,北宋时期可能已经有了玻璃暖水瓶:

不科学 呦 不科学 不科学 不科学!

还有金属冶炼,中国古代,商代有了铁,春秋有了钢,现已出土汉代“五十炼”的钢剑:

藁城台西遗址商代遗址,有铁器,有铁矿石,有铁矿渣,有炼铁用的水井

有观点认为认为台西铁钺是陨铁。

  有专家认为,发现陨铁比发现地球上的铁矿石机率小的多。古人在制作陶器时就可以发现铁矿石。因为古代陶瓷制作流程包括除去原料中的铁,而现代也还是利用磁铁除去陶瓷原料中的铁。否则陶器烧成后,其中铁的成分就会变成黑褐色的斑块,影响陶瓷质量。

  专家又说,只有首先学会炼铁,才能够识别陨铁,采用铁矿石炼铁,关键在于温度,能够冶炼青铜,炼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会炼陨铁,说明炼铁技术早已经完成了。

  家山春秋钢剑,又叫“铜镡钢剑”,春秋晚期,1976年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通体长38.4厘米,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钢制品。

1500年前的大型铁制品---岳阳楼铁枷。

炸珠很明显也是用火技术发达的衍生品,战国就有了,有人又想说炸珠是外来的,可是,哪里找得一件比得上中国的炸珠艺术品?战国以前,地中海沿岸有什么高超用火技术了?

为了更好地发挥火的威力,古人发明了鼓风器。最初的鼓风器估计是吹火筒,用一节竹子就可以做成,农村烧火做饭经常可以见到;更进一步就是皮囊鼓风,《老子》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见最迟春秋时期已经有风箱了,汉代画像石就有皮囊鼓风锻铁图,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水力推拉皮囊,比人工效率提高三倍;宋代以后出现木扇,风箱,冶炼用的大风箱风力十足,要好几个人才能拉动,常用水力驱动。有时干脆把大树掏空制成箱体,承压和密封性都是工业级的。还有用于战争的行炉,北宋《武经总要》记载的“行炉”用木扇鼓风;守城时熔化铁水,向敌人泼洒,或将铁水装入土瓶内,抛向敌人。“行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唐肃宗时期——李筌着《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已有文字记载。当然,还有民用的风箱,有些地方用风箱吹火做饭炒菜。

据说“古埃及”金匠曾使用带陶风嘴的吹管,印加人有时用8至12根铜管同时吹炼。(没有办法,谁叫他们没有竹子呢?)稍后,发明了用兽皮制作的鼓风皮囊,囊的两端分设风管和由操作者手控的进风口。这种简陋的鼓风器在近代仍在一些地区使用。埃及第十八王朝勒克米尔(Rekhmir,约公元前1450年)墓的壁画中已绘有罐状脚踏鼓风器的图象。记得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汤姆好像还用楔形皮囊玩弄小老鼠。种种迹象看,欧罗巴很长时间内没有风箱。

欧洲的鼓风器以皮囊类为主,有楔形和筒形两种

欧洲炼金师的风箱,还比比上中国农村烧菜用的:

从对蒸汽的运用看,古代中国人是用得最早,用得最充分,应该也是最熟识的:

  最迟八千年前,跨湖桥文化就有了蒸汽锅---陶甗,此后的裴李岗河姆渡松泽屈家岭大汶口等等包括长江黄河流域在内的很多新石器遗址都有陶甗出土,商代二里岗时期就有了铜甗,新干大洋洲的商代大铜甗通高105厘米,重78.5公斤,被称为甗王,到了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做蒸馏酒,有了设计巧妙的蒸馏器,西汉还有了跟现代高压锅差不多的熊足鼎,汉代庖厨图可见已经有了蒸笼,······

用火180多万年后,古代中华先民认识了焚香。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香文化的重要用具,香炉在5300年前的红山文化就有了,此后历代继承发展,造型精美,丰富多彩,很多香炉时代特征明显,甚至可以成为朝代判断的依据,这些,地中海沿岸不知能不能做到。

宋代香炉,瓷器为主,造型很多模仿先秦礼器

明清,宣德炉仿宣德炉很普遍

还有行炉,先秦至清,一直都有,有很多绘画留下了行炉的形象。“古埃及”的一件香炉跟行炉很像

亚述和“古希腊”的是浮雕中有高足炉,古代高足炉不多,但是很精美,比如西汉竹节博山炉,估计是因为重心高容易碰跌的缘故,一般是用一个专门的香几放置香炉

有人因为土耳其安那托利亚有了一件“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高脚银炉(“公元前6-5世纪”)就说西汉的博山炉跟它造型很像,是受了它的影响。真的是这样吗?

  用火180多万年后(西亚用火有多少年了?),古代中华先民认识了焚香,中国的熏炉,5300年前红山文化开始就有了,此后一直流传有绪,立鸟和山都是古人喜爱的造型,良渚文化玉璧就有立鸟图案,蓬莱仙境海上有仙山一直是先秦的著名传说,而汉代是对修仙很推崇的时代,博山炉香烟缭绕神似仙山这是体现当时古人智慧的艺术创作,怎么会是外来的题材呢?中国历朝历代香炉很多,西亚有多少?怎么在西边忽然“出土了”一件类似的,然后中国的就是受了人家的影响了?

就是人家 整出来一件 我们历朝历代 都有无数件 也是人家传的 就这么个逻辑!

古代人类经历了石器时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石器文物各地都有,但是只有中国有无与伦比的丰富的玉石(新石器)文化和玉器文物遗存。

  玉,古人称为石之美者。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制作石器过程中发现了玉石的优异特质,很自然地对玉器青睐有加,制作并留下了大量玉器。这大量玉器的遗存反过来可以证明,中国古人才是真正经历过新石器时代的古人。

  古代玉器多为礼器,不是实用器,其实也证明了至少在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阶级分化、政权、等级观念,国家概念已经开始形成了。

  与玉器一起结伴而来的还有龙文化,从兴隆洼文化算起,延续至今整整八千年了。

  夏商之际,还出现了很多镶嵌绿松石铜柄玉兵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交接过渡期间人们认知、价值观的变化。

  地中海沿岸古文明的新石器时期墓葬在哪里?

良渚玉器边角料,4300-5300年

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三千多年前商朝甲骨文的时代已经相当成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甲板上 ,无论是刻写背景、刻写方式还是载体,都与几千年后的殷墟甲骨文十分相似,人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就是中国汉字的最初起源。

  汉字从开始到发育成熟,用了整整四千多年的时间,可以想见汉字创造发展过程的历尽艰难;同时,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为中华民族留下无穷的智能成果,成熟使用三千多年后依然充满勃勃生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一点也不落后,相比其它文字,汉字日益显出表达精准而简练等众多优势,可谓“苦尽甘来”。

  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文”、“苏美尔”楔形文字,,它们的雏形是怎样的?从开始到成熟经历了多少年?

从商代甲骨文开时,汉字一直在演变,历经钟鼎文隶书楷书等阶段,期间还有行书草书,唐代以前,都是手写,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宋代以后开始流行,形成了印刷体--宋体,这个时候,距离汉字成熟时不过两千多年而已。

  每一个时期每一种书体都有千万种作品,千姿百态,竞相争妍,但时代特征是抹不去的,人们甚至可以根据出土文字的不同书体去判断历史年代。

  “古埃及”文字前后使用2700年,“苏美尔”楔形文字使用3400年,它们有变化吗?能根据不同书写特征判断年代吗?

商周秦汉,每个时期都有众多不同风格书法争相斗艳

看看地中海沿岸的:

都是印上去的 ? 中国汉字自商代甲骨文开始初步成熟,到一千多年之后的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装饰性很强的变体美术字、鸟篆文,那写法几乎是诚心让人看不懂的做派。这是文字写法玩到了极致做法,那是文字成熟的自然结果。这是真文字。

  “古埃及”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了,来来去去都只是规规整整一点没有变形的图案(好像生怕后人看不懂辨别不出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

  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有变形美术字吗......

  右下角是现代人作品(唐云私印):

事实上,中世纪的抄本也有很多装饰性的字体出现了,这时候的欧洲,使用文字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过一千多年而已,这是真有文字的自然结果。为何使用了两三千年的“古埃及”“苏美尔”却没有装饰性字体呢?

中国古人的信息都写在什么材料上了?寻觅多少年才最终发明了纸?从贾湖文化开始,到西汉出现纸,用了差不多6000年,即使从商代算起,也用了将近2000年。从此之后,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下面是粗略总结的一些古代写字材料,它们的很多特征是可以作为断代依据的:

  各种动物骨头,龟甲,(最早是贾湖遗址,主要使用是商代,最迟西周,刻锲,少量墨书)

  各种陶器(新石器以后历代都有)

  各种青铜器(商周秦汉,春秋以前铸铭,春秋后开始有少量刻铭,汉代一般刻铭)

  玉器(玉印,刻铭,墨书)

  竹木简(战国秦汉晋)

  丝织物(战国秦汉,主要在楚地)

  砖瓦(秦汉砖铭,瓦当,)

  泥巴(封泥)

  漆器(战国、汉)

  金银器、印玺(刻铭,墨书)

  悬崖峭壁(汉代以后)

  石刻(战国开始,碑刻,墓志,)

  纸(西汉以后)

  ••••••···

对比一下中国的石刻和两河流域的泥板

说实话 右边的更像饼干 哈哈!

春秋时期著作《老子》(道德经)五千字,传承过程中有很多抄本,其中不少已经湮灭,流传下来的也很多残缺不存,可见典籍保存之难。

  比老子稍晚两百年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三百多万字,几乎一字不漏流传至今,古代欧洲没有纸,据说是用羊皮纸传抄的,能做羊皮书的只能是小羔羊的嫩皮薄皮,那得用多多大的羊群?羊皮不易保存,他们是怎么做到千年不朽的?两千多年间历代的抄本有哪些?(有人说今天能找到的亚氏著作最早文本,都是在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后的。)

  历代老子道德经,左下角是十八世纪的日本刻本:

欧洲的羊皮书,据说圣经那么厚的羊皮书得用几百只羊,抵得上一座葡萄园

看看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从最初的族徽符号到简单的一两个字,再到十几个字,发展到后来一百几百字(最长的毛公鼎铭文499字)的长篇,经历了大概一千多年。

  楔形文字公元前3400年左右雏形产生,多为图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统成熟,字形简化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比毛公鼎早约1000年,前1750年在没有什么刻碑传统的两河流域建立的汉莫拉比法典共3500行,真是差距啊。还有,汉字由贾湖刻符发展到商代成熟的甲骨文,经历了4000多年,而楔形文字由雏形到成熟不过400年,差不多快了十倍。

对比亚里士多德与大约同时期的先秦著作的字数:

出土文物中还有古人学习练习的稿本,商代甲骨中有刻画鸟的过程步骤图,展现了由鸟嘴、鸟头、鸟身进而全部鸟形的刻画过程,还有学习者练习刻画动物的甲骨;东晋十六国的楼兰残纸中有不少是习作,可以想见古人学习的认真与刻苦:

《》《》《》《》我总说一句话 很经典:请问 伟大的亚里士多德 亚老师 打草稿吗?

要写字就一定要有笔, 古代既有软笔也有硬笔,从实物上看,现今见到最古老的笔是春秋时期曾侯乙的毛笔,而最古老的硬笔是汉代的双瓣合尖竹管笔,这可以说是现代钢笔的雏形。事实上,用来刻写甲骨的商代刻刀也是“硬笔”,商代妇好墓出土了一组精美的动物造型骨刻刀玉刻刀。至于软笔,从彩绘陶器以及陶寺朱书扁壶看,四五千年前就有了。

  有笔还要有墨,有墨还要砚,最古老的砚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同时期的笔估计已经锈烂了)。

  写字会写错,写错了怎么办?错了就改,竹木简牍时代,“橡皮檫涂改液”就是削刀,写错了就削掉重新再写。所以写字的文书又叫刀笔吏。纸张毛笔时代,“涂改液”就是雌黄,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成语“信口雌黄”就是由此而来的。

  不知三古四古他们的笔墨纸砚长得什么样的?

由此想到“古埃及”一些更精妙的绘画,比如那些薄如蝉翼的轻纱,到底是用什么笔画出来的呢?芦苇笔?那太粗了;还有希腊那个著名的战士下棋彩陶瓶,那些精美细腻的纹饰是怎么画出来的?要知道,英国人也承认“古罗马时期没有纸笔”,这可是最近的事情啊。

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笔画出来的?

热气腾腾的“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彩绘陶甁

古埃及的书记员塑像,一搜就是一堆,姿势都差不多,书写材料应该是莎草纸,奇怪的是居然都是卷轴的形式,还有铜削刀。中国古代竹木简时代有铜削刀,纸张时代有卷轴,不再用铜削刀,古埃及那是“兼而有之”啊:

  卢浮宫的,“端坐的书记员”是一件著名的古埃及雕塑,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它大约制作于埃及第四王朝和第五王朝之间(公元前2500年前后),比我们的夏朝还早

这个还有铜削刀,你又不是竹木简,莎草纸用什么削刀?

埃及博物馆的,还上了埃及货币

中国汉代的铜削刀,约1800-2000年前

西晋青瓷对书俑,书写材料是木牍,约1700年前

东晋女史箴图,书写材料是纸,约1600年前

简单做了一个表,对比了一下几个古文明的文字,使用两千年以上的有中国埃及苏美尔,中国留下了海量的典籍以及古代成语,但是埃及苏美尔则欠奉,这合理吗?

  古希腊的文字是一笔糊涂账,所谓的两种线形文字,出现很早,相当于商代的时候就有了,但是使用时间不长,亚历山大还没有统一就消亡了,亚历山大的帝国使用什么文字、古希腊通用什么文字没有确凿结论,亚里士多德使用什么文字创作,著作用什么文字流传也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还有文字与出土文物的关系也是很有意思的,中国的文字成熟之前的新时期时代已经有大量精美的石器玉器文物,随着文字的成熟发展金属文物以及大型建筑遗址则越来愈多。为何两河流域古埃及的青铜文物那么少?在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成熟以前两地的新石器文物有哪些?

戏剧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的戏剧成熟于元朝。在元朝之前,有哪些关于戏剧的元素已经准备好了呢?

  一是素材,从《春秋左传》开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隋书》《新旧唐书》《五代史》等等历代史书记载了众多的悲欢离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事迹,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数之不尽的原素材;

  二是创作,从六朝开始,志怪小说崭露头角,唐代传奇引人入胜,宋代说书评话深入民间,所有这些,既为戏剧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材料;

  三是表演人才,从汉代开始的乐舞百戏,到唐代的伎乐表演,古代贵族的娱乐生活一直很丰富,伎乐说唱的传统为戏剧表演准备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人才传承;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到富贵人家有强大的娱乐需求,反过来也滋养了伎乐、戏剧。

  四是两位皇帝为戏剧的产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是唐玄宗,首创梨园,使到原本是不入流的伎乐表演者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也大大提高了社会影响;二是南唐李后主,他以皇帝之尊专写长短句(词),使到原本是乐坊唱词(社会地位认可度都比较低)的“词”这种文体得到文人的承认并跟风创作,产生了巨大的硕果“宋词”,而“词”的长短句体裁和形式都非常适合作为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唱词,为戏剧的台词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社会环境的巨变。隋炀帝开始开科取士,读书成为人们晋升的有效途径,几百年来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传统,元灭宋以后,从1279年至1315年废科举,读书人出路受阻,于是不少人转向戏曲创作,为戏剧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作者,也产生了大量的高质量作品。

  有了这些条件和积累,中国社会从商代文字成熟开始发展了2000多年才有了戏剧的繁荣。

  资料说“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有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戏剧作家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三人。我就想问问,“古希腊”文字这时候成熟了多久?有多少历史题材让他们进行创作?“古希腊”那么丁点地方,历史上有多少娱乐传统?有多少社会财富余力去养那些剧团?

中国戏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三百六十多种不同剧种,希腊戏剧成熟那么早,发展到今天,欧洲有多少地方剧种?

  中国的部分地方戏剧:

北京:京剧 河北:河北梆子 陕西:秦腔 山东:山东梆子 江苏:昆曲 安徽:黄梅戏 江西:赣剧 河戏 宜黄戏 台湾:歌仔戏 广东:粤剧 河南:豫剧 四川:川剧

中国的古籍,出版的时候一般会有一个版本问题,出版者会在序言后记中加以说明,因为历朝历代传抄刻印者众,而且难免有错漏,所以会有一个版本选择校对的问题。
  而古籍出版中的一个类型,就是直接影印古本出版。比如两千多年前的《易经》,《管子》,《诗经》,《孙子兵法》,《史记》,《汉书》等等,唐代以前的抄本那是没办法想了(有也是残本,也有出版的,当字帖之类),一般是宋代刻本,版本精美,看起来是一种享受,比如最近的《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就有十辑一百多种,都是几百年前的善本,很多原著都是一千多年前甚至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地中海沿岸有哪一种古籍可以这样做?

南宋黄善夫刻印的《史记》,历史上赫赫有名,影印版备受推崇那也不用说了,人们甚至喜欢它的字体,用其中的字来印一些书以示敬意:

有说标点符号是清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但是宋代的刻本已经有标点了,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以圆圈作为断句符号分段;明代《永乐大典》以圆圈断句;明万历四十八年闵氏松筠馆朱墨套印本《孙子参同》使用了七种标点符号,在正文后用“范例”加以注明;这都说明,标点是我们本土起源的:

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

《永乐大典》

明万历四十八年闵氏松筠馆朱墨套印本《孙子参同》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前4000-1600年的齐家文化,除了青铜刀之外,还有青铜镜,青铜斧,青铜矛等,种类多了起来,兵器、工具为主要部分;

  前1735-1530年的二里头文化,有青铜爵,青铜鼎,青铜铃,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青铜牌饰,生活用器多了起来,而且具有了礼器的元素;

  前1600年开始的商代,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铸造了世界最大的青铜鼎,拥有众多造型、纹饰和做工都达到一流的青铜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地位已经确立;

  前1046年开始的周朝,青铜器成为地位和财富的标志与象征,在商代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以东周曾侯乙墓青铜器为最高峰,除此之外,还发明了青铜器错金银技术,使青铜器极尽华美;

  前221-206年的秦帝国虽然历史短暂,但是秦皇陵青铜马车的出土标志着青铜器达到了技术的顶峰,秦兵马俑的青铜铍还有了镀铬防锈技术,秦青铜器还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这两项技术领先世界2000多年。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用途分:礼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器、车马器等八类。每一种类的青铜器都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又有各自的鲜明特色,比如青铜觥,下图列举的是部分青铜觥觥盖头部的造型,绝无雷同,充满灵气:

猫头鹰(鸮)在商代备受喜爱推崇,人们把鸮纹装饰在众多的青铜器上,有的甚至就以鸮作为青铜器的造型,下图列举的是部分鸮纹鸮造型的青铜器:

青铜的的丰富造型可以从壶这个贯穿于青铜时代始终的用器中看出来。年代区分大致可以从壶的提手去看,从商代的贯耳壶,到西周的龙首带环壶,到春秋的龙耳壶,再到战国的兽首衔环壶,还有提梁壶提链壶,几乎每种类型都有方圆两种,纹饰造型充满时代特征,从商代的兽面纹到西周的十字纹,波曲纹,龙纹,宴乐攻战纹,几何纹,壶一般有盖,盖的造型也是充满变化,有莲瓣纹,立鸟纹;制作工艺有铸造的,有铸造后镶嵌的,还有错金银的,鎏金的

据说6000年前两河流域开始了青铜时代,青铜时代的“古埃及”还建造了巨大无朋的金字塔,还有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文明,它们的青铜器如此丰富的成系统的遗存吗?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好多器型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比如觚,新石器时代有陶觚,蛋壳陶杯;

  觯,大溪文化有陶筒形器;

  簋,大溪文化有陶簋;

  鼎,扁足鼎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鱼鳍形扁足鼎,圆鼎也是早已有之,各地都有;

  卣和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的漆木筒;

  至于盉和鬲,新石器陶器时代早已有的造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

  这说明,中国的文化有根有源,传承有序的。地中海沿岸的三古四古青铜器,有这么清晰的传承脉络吗?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绝大多数种类的器型都有方有圆,这一传统,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不同的青铜器之间是组合使用的,成套成系列的,比如鼎和簋,盘和匜,尊和卣;同一种类也会成对组合,比如壶,卣,敦,簠;鼎的组合可多至九个,一套编钟的组合则多至六十五件。

  地中海沿岸则极少看见组合出现的青铜器,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的青铜器,有一千多年前出土记录在宋代的考古书籍上流传到现在的青铜鼎青铜盘,有出现在明代绘画中的青铜簋;有众多的考古出土现场图片;有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陶范,铸造遗址,矿山遗址采矿工具冶炼矿渣;还有商代铅锭,重要的青铜铸造添加剂之一。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种类青铜器的配方,在春秋战国之交成书的《考工记》记载了六种配方:“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关于鉴燧之齐,汉代郑玄注:‘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刀白且明也。”言铜镜中含锡多,则镜面光亮。

  学者对出土青铜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考工记的记载基本上是可靠的:

  ①钟鼎与斧斤之齐,与第一种铜锡配比接近。

  ②戟戈、削杀矢、鉴燧之齐,与第二种铜锡配比接近。

  ③大刃(剑)之齐,则两种解释含锡量均偏高。

  ④鉴燧之齐的金锡半,以第二种锡占33%比较合适。

  所有这些,反映了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和成熟。

所有这些,地中海沿岸三古四古都有哪些?
  地中海沿岸古代没有青铜合金配方,可欧洲中世纪有“炼金术”,资料说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可我们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就已经有了不同用途青铜器的合金配方记载,不同比例的铜锡铅合金铸造的青铜器性能各自不同,但都满足了人们对该类用器的目标要求,这表明古人对金属元素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西方中世纪的瞎蒙的炼金术高明多了,但年代则早了一千多年,为什么不是现代化学的源头?
  ---+---
  百科:
  炼金术(Alchemy)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主要目标是将贱金属转变为贵金属,尤其是黄金。后来又发展出不同的研究,比如制造万能药(例如阿佐特),寻获贤者之石以及创造人造人(Homunculus)。

  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现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炼金术在一个复杂网络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曾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波斯、印度、中国、日本、朝鲜、古希腊和罗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后在欧洲存在直至19世纪。

  在赫耳墨斯主义中,炼金术与占星术(Astrology)、神通术(Theurgy)等一起例为"全宇宙三大智慧",它们由一位名为"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Hermes Trismegistus)"的传说人物开创,所以他被看作是炼金术师的始祖。

出土现场

》》》》》》》》》 你有看过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的这种出土 现场吗?

商周时期陶范,铸铜遗址,矿山遗址,矿山出土文物,以及殷墟铅锭(青铜器铸造重要原料)

考古发现的江西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开采年代最早的铜矿山,三千三百多年前:

中国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不但有丰富精美的青铜器文物,有采矿遗址,还有铸造遗址。
  ★商代的铸铜遗址,现在发现了至少六个,五个在安阳殷墟,一个在安徽铜陵:
  商代中期铸铜遗址一个:
  ★中商时期都城遗址洹北商城,洹北商城遗址位于北关区彰北街道办事处韩王度村东部。
  商代晚期铸铜遗址一个:
  1.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
  2.苗圃北地铸铜遗址
  3.安阳县辛店铸铜遗址
  4.任家庄南地铸铜遗址
  ★安徽铜陵师姑墩夏商时期遗址,师姑墩遗址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址,在这里发现的陶范(陶质铸铜模具)等珍贵文物,也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很可能将证明“铜都”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铸造青铜器的技术。


  三古四古都有自己的青铜时代,钎焊法比中国还早2200年,它们的铸造遗址在哪里?


  任家庄南地铸铜遗址和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的部分资料图片:

古代矿井相关资料

古代青铜器铸造必不可少的陶范,是泥巴做成的,可能有些人没想到,这陶范的泥巴也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品。为了铸造出精美器具,陶范必须足够坚韧,耐高温,不龟裂,泥质越细腻越好。检测结果也表明,陶范并不是普通的泥巴。
  相关资料说:殷墟陶范采用当地的粘土,经淘洗、练泥、陈腐的工序进行处理,并添加河砂、蚌粉(或其它硅酸盐物质)、植物质等羼和料,主要是为增加陶范的耐热急变性能,改善铸造性能。相比而言,芯中含更多羼和料,以具有更好的耐热度和溃散性。陶范添加的羼和料的数量多于陶器,这可能与铸造性能的要求有关。
  陶范的分型面上有刷涂红色细泥浆或者烟熏的现象,可能是为提高表面质量所采取的举措。
  这样的高科技泥巴,三古四古的在哪里?

  出土的商代陶范

中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从商代开始就有文物收藏了。以后历代都有前朝文物出土,西周墓地出土了红山文化玉猪龙、云纹玉佩,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西周的凤纹卣,《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时宫中“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 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宋代开始有了专门的考古收藏著作,著作中收录的藏品有的流传至今;绘画中不少品鉴古董场面,还有文物交易场面。

  所有这些,地中海沿岸有吗?

资料都说,中国的青铜技术是“西来的”,铸铁技术也是“西来的”,两河流域是“青铜发源地”,古埃及用青铜工具建造了金字塔。可是这两地发掘了那么多君主墓葬,为何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青铜器出土呢?从“乌尔王陵”的金饰以及埃及金字塔、帝王谷的墓葬看,这两地也是有厚葬传统的,为何当时的君主就不用青铜器陪葬呢?对比中国两周期间的小诸侯国曾国,叶家山西周时期曾侯墓地以及随州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这才是青铜时代君主的应有做派吧?

  叶家山曾侯墓地

曾侯乙出土青铜器

“古埃及”图坦卡蒙墓室,大约与之同期的妇好墓地

》》》》》》》》》》》》》》 这个很像马戏团的储藏室 哈哈! 有网友说 我就对这里面的桌子感兴趣 3000 多年 还不塌 哈哈哈!

曾(随)国,只不过是两周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中小诸侯国而已

体现高科技的一些青铜器

一组春秋战国时期的冰箱

青铜器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纹饰饕餮纹(又叫兽面纹、神面纹),其原型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湖南高庙文化白陶图案,其后六千多年前石家河文化玉神人,夏代二里头的镶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到了商周期间,在青铜器装饰上占据主流,图案千变万化,有共同特征又绝无雷同,青铜时代过去了,但这纹饰还一直延用,至今很多人家里的大门还有这个纹饰的铺首。

  沿用了七千多年的纹饰图案,世上有几个?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部分龙纹,有圆雕有浮雕,变化多端,充满灵动:左上角第一个是陶寺文化早期龙纹陶盘:

高新技术一般最先应用于军事,重点应用于军事,青铜器也不例外,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始了军用的历程,今天最早的青铜器是马家窑铜刀,新干大洋洲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兵器,汉墓出土了很多青铜弩机,很多青铜器都有加链子的类型,方便行军打仗,比如扁壶,甚至有青铜灶,还有青铜帷帐架,行军帐篷,青铜马车···

  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历史”那么长,为何他们的青铜军事用品那么少?

中国的青铜兵器种类繁多,有刀,矛,斧钺,剑,铍,弓、箭、弩,钩,殳,戟,等等,当然,还有青铜兵器的主角---戈。其他地方有这么丰富的青铜兵器类型吗?有那种兵器可以跟中国的戈相比?

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国家最重要的手工业项目,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这一组文物,有十二年义鼎,大良造(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鞅镦,吕不韦戈,蔺相如戈,等等。这些文物上有一些列赫赫有名的古人,比如商鞅,吕不韦,张仪,蔺相如,其他一些如安阳君等虽然不怎么知名,但是他们的身份却都是一样的:相邦。相邦就是丞相,西汉时避汉高祖刘邦讳改称为相国、丞相。

  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名字出现在这些器物上,是作为责任人的意思的,就是说如果这些器具质量有问题,他们也脱不了关系。

  比如“三年相邦吕不韦戈”铭文:“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沱”。这戈使用时没事还好,假如质量出问题了,逐级追责,工、丞、寺工是免不了的,相邦也是有责任的,至于追不追到他身上,那就看秦王的心情了。

  这些文物绝大多数是兵器,物勒工名,一是反映了当时先进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二是宰相亲自负责兵器铸造,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军事的重视,而青铜器铸造,就是军事方面的高精尖项目。当年的手工业很多,陶器,漆器,纺织,等等,但好像没有看见过有那件陶器漆器刻有宰相的名字。

  三古四古那么多年,几乎每一代君主都世系分明,“赫赫雄主”不少,请问它们有哪些丞相级别的人名出现在青铜器上?

《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中国在商代已经可以铸造八百多公斤的后母戊鼎,秦朝的时候铸造了精美无论的青铜马车,可是直到西汉的时候,西域还不会铸造金属器具,凭什么说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是西来的?难道青铜技术是专门加密传送到中国而来的?

南宋黄善夫本《史记》,记作“不知铸钱器”,南朝徐广注说:“多作钱字,又或作铁字”

《汉书·西域传》记作“不知铸铁器”:

张骞出使西域图,看看大宛以西

美国人写的《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说中世纪欧洲缺铁,农民只能用脚踩土来耕作,可见欧洲是多么缺铁。这个资料也侧面证明司马迁说西汉时西亚不会铸造器具是靠谱的。

看看中国古代铸造的的马车零件,可知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有多精湛

 看看地中海沿岸的早期铁制品。 资料说,最早的铜铁复合器物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土耳其中部,与古埃及人大战三百回合的赫梯人的作品。

  金柄铁匕首出土于土耳其Alaça Höyük遗址.是人工冶铁.(现在又说是陨铁了)

 叙利亚北部Ugarit出土的错金铁斧,年代在公元前1500年。3500年前就有错金金属器,可是它们的错金其为什么那么少、技术水平那么一般般呢

我国最早的铜铁复合器物是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商代铁刃铜钺,大约前1400年

 伊朗地区出土公元前9-前8世纪的铁刃铜斧

 伊朗那个“公元前9-前8世纪的铁刃铜斧”造型风格跟滇国青铜兵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装饰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先有石器,跟着玉器,跟着青铜器,跟着铁器,玉器铜器之间,有一个铜石(玉)并用时代,铜器铁器之间,也有一个铜铁并用时代,而青铜器铁器在刚开始的时候作为顶级材料地位尊贵受人推崇,所有这些都在文物上有所体现。

  这些,赫悌人有吗?地中海沿岸有吗?

青铜器名为青铜,但其实它是七彩的,各种颜色都有,这是与青铜器本身的合金成分组合以及埋藏地点的土壤成分有关的,但无论是何种颜色,都有一种古远的沧桑之美。

  三古四古的青铜器有这么丰富的颜色吗?

地中海沿岸号称金属冶炼的“故乡”,为何它们古代没有大件青铜器,而后人的铸造技术也那么的不怎么样呢?

》》》》》》》》》 不科学 不科学 不科学 那么先进的西方 造的钟 都坏了 !

印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贾湖文化遗址的陶印,各地新石器遗址中都有出土,一般是用来给陶器印花纹或者标记,商周期间有了铜印,但不多,战国以后就多了起来,可以说是蓬勃发展,对印玺的使用还没有什么规定制度,东汉卫宏在《汉旧仪》中载:“秦以前,民皆配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

  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度量衡文字,制作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这玉玺成了传国玉玺,是后世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与之相配还有一套严格完备的用印制度。

  西汉时期,对用印的质地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帝之印曰“玺”,“玺皆白玉螭虎钮”,“王、公、侯金,两千石银,千石以下铜印”。“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中二千石,银印龟钮。”

  “印者,因也。所以虎钮,阳类。虎(者),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群下也。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哲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

  秦汉以后,印玺公章作为权力的象征,一直使用至今,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私章私印,作为个人的凭信,印章文化深入人心。

  (目前所见金官印最早的一方是香港承训堂所藏“长 舍阝君玺”,时代是战国时期秦国官印。历史上秦始皇时期使用的金官印,至今尚未发现。西汉时期金官印,目前所见龙钮“文帝行玺”为尺寸最大的一方,现藏广州越王墓博物馆藏、汉代龟钮“石洛侯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龟钮“宛朐侯执”藏徐州市兵马俑博物馆。其后,三国时期传世金官印见有龟钮“关内侯印”、“关中侯印”魏晋时期金官印所见为驼钮,印钮形制有改变,是为边夷少数民族首领所颁发。以上不同类型金官印在山东省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南京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均有收藏。)

  有资料说6000年前两河流域的印章是世界最早,可是,滚筒印章跟其他泛地中海文物形式一样,一开始就成熟、定型,没有发展的成长轨迹,而即使它是真的,也比不上贾湖印章8000年的历史,而从印章使用的发达程度看,更是远远比不上,要不,看看它历史上有几枚公章就知道了。

中国的印章

  历史悠久,至少有8000年历史

  造型丰富,方形圆形弯月形菱形椭圆形多面形带钩形都有

  图文并茂,以文字为主,

  印文文字历代均有变化,先秦是各国古体,秦汉魏晋是篆书,唐代兼有有隶书楷书

  有印钮,各种动物造型,瓦形,有印绶,印钮印绶均有等级之分

  有专称,鉨,玺,印,章,宝,朱记,等

  材质有陶,木,玉,石,金,银,铜,铁,煤精

  有完备的用印制度

  有加强监督而用的二合玺三合玺

  有印匣,魏晋前有封泥筒,隋唐以后有印泥盒

  有简牍封泥出土,有很多纸上印蜕流传

  有历史人物私印出土,如西汉刘贺,张汤,三国曹休

  出土的历代印玺无法计算

  印章有官印,爵印,私印,艺术印等

  有颁给当年边地政权的印玺,有颁给外国的印玺,可以了解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

  出土印章可以印证历史记载,补充历史记载,了解历史细节,例如“中织室玺”可了解战国纺织管理制度,“王戎兵器”印可了解先秦兵器专门管理制度,“日庚都萃车马”烙马印可了解战国马匹的专门管理制度

  有篆刻艺术流传,爱好者众

  有古人编辑的印谱

  这些,号称印章源头的两河流域,出土三万多印章的哈帕拉,还有“古埃及”它们的印章能做到几点?

与印章封泥配套使用的还有封泥筒,下面是徐州博物馆藏的三个西汉封泥筒

  西亚那么多圆筒印章,可曾有什么印泥筒印泥盒?

  西汉 龙凤纹铜封泥筒通高10.5、直径4.5厘米

西汉 铜封泥筒两个 尺寸一样: 高10.5,直径3.2厘米

南北朝时期的封泥筩:

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符是政治和军事的凭证信物,它可以用于身份证明,作为出入国境、关卡、军营、要塞的凭证,又可以作为传达命令、调遣兵将的信物。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地中海沿岸的古文明动辄数千年,而疆域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不止一个,它们调动兵马传达号令的信物有哪些?

古人指挥作战,主要是鼓、金(铙,钲,錞于等金属打击乐器)、旗,《管子》称之为“三官”,三者有机结合,协调全军调度进退攻防。离开了这些工具,是不可能把大部队系统的组织起来形成有效力量的。一般来说,闻鼓则进,闻金则退。地中海沿岸那么多著名的战争,卡迭石之战据说几千辆马车一起作战,军队统帅用的什么工具来统一调度指挥进退攻防?

旗帜
  《尔雅》说:"有铃曰旗",《说文》说:“旗,旗有众铃以令众也。”
  《墨子》说,“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
  《诗经·周颂·载见》说,“龙旗阳阳。”
  《列子·黄帝》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拔赵帜,立汉赤帜。”

  从以上资料看,旗帜在古代很早就有了,到西周的时候已经规制完备,使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军队,在战场上。用于区分敌我,传递号令,提振士气,等等。

  名列前茅的"茅"其实是"旄"的通假字。"旄"即旄牛尾,古人常用旄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这就是原始的旗子,因此古人也把旌旗称为"旄"。战国青铜壶中的攻战双方一般有"旄"有“旗”。古代中国军队的旗帜大致可分为五种:联络旗 号旗 阵旗 将旗 牙旗

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庞大,大海茫茫要保持联络,白天用的是旗帜旗语,晚上则是用灯。陆军中的号旗传信在海上就变成了旗语。

古时候的国名一般是地名命名,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国,分封的时候封到什么地方就叫什么国,比如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如果某一个封国夺取了天下,那这封国的名字就成为全天下的名字、成为新的朝代名,比如周,比如秦,比如汉···基本上元代以前的朝代名都是这么来的。

  据说古埃及分上下埃及,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然后新国王就以“上下埃及之王”自命。从中国的传统来看,这是很不合理的。上下之称只是众称,而不是自称,应该还有一个自称;统一之后,应该以自己的国名命名全国,而不是把两个名称合在一起,就像秦灭六国天下叫做秦,而不是“秦和齐楚燕韩赵魏”,汉灭楚,天下叫汉,而不是“汉楚”。

  “上下埃及之王”这样的叫法,像现代的英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后来又改成“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而米字旗旗则是几个地区原先旗帜的合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可以追溯到石峁遗址的贝币,距今已经4000多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人以一种海贝为货币,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大多数贝字旁的汉字都与财富有关,比如:货,频,贱,赂,赃,贼, ,赀,资,赉,赇,赊,赈,赐,赌,赋,赔,赏,赎,赖,赙,赚,等等。

妇好墓的贝币,数以千计

海昏侯的五铢钱,数以吨计:

地中海沿岸,可曾有这么些规模的钱币陪葬?

度量衡分别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有了度量衡,还有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很自然地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在古人眼里,“律度量衡”是有一致的有联系的。一定口径的律管发出一定音高(比如黄钟)所需的长度是一定的(九寸),以此为据,黄钟律管的长度九十等分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得出长度计量标准。这些,地中海沿岸是怎么样的?

商周秦汉的部分度量衡文物

度量衡的统一并不是一阵风工程,它还需要长期的系统的检测、校正和监督。看看秦代法律关于度量衡检测校正的规定以及对失误的处罚 古代测量的一个高峰是新莽卡尺。 现存新莽卡尺三把,两把是传世品,藏北京,一把是出土文物,在扬州。清代晚清一些着录如吴大澄《权衡度量实验考》和容庚所编《秦汉金文录》,共收录了五件卡尺拓本,可惜原物在解放前就已流散失传了。

  从这些资料看,新莽时期的卡尺已经是很普遍的存在了,而从先秦车马器以及秦代的青铜武器的精度看,青铜卡尺很可能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只是没有出土实物为证而已:

天平秤最重要的是部件是砝码,砝码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值的精准。楚人发明的天平秤,砝码以数枚为一组,采用铢、两、斤递进的衡制,并出现官府监制、颁发的标准环权。 东方有的好东西,西方肯定也有,而且“更早”。“历史学家在古埃及壁画和古巴比伦的石刻上,发现了天平的图案;在古希腊荷马史诗里,也找到了有关天平的记载。”

  不知他们有什么东西要天平这么精准的一起去称?(资料说古埃及(指波斯征服前)并未形成真正的货币体系,靠的是以物换物;古巴比伦也是没有货币的,更不用说黄金货币了)他们的天平文物在哪里?砝码出土了多少?

资料说,“古埃及人”除了法老,死后都要接受天平的“审判”,死者的心脏(法老的除外)被放在天平上,与代表公正、真理的玛特女神的羽毛作对比。接着阿努比斯调整天平的铅垂,智慧之神图特记录下裁决的结果。

  如果天平两边平衡,就证明死者是清白的,他就可以进入来世,得到永生。否则,守在一

  旁的、有着鳄鱼头,狮子、河马身体的恶魔阿米特,将会把死者连同他的心脏一起吃掉,使其“第二次死亡”。

  在古埃及,“天平”审判是评判死者能否进入来世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天平审判的人才能够进入来世,如果未能通过天平审判,就无法复活了。

  这样一个在现实世界没用死后才用得到的所谓“天平”,真的在埃及出现过吗?

马车

  车最重要的部件是车轮,轮子的发明至少可追溯到在九千年前的贾湖文化;车的发明者古籍记载是黄帝(黄帝复姓轩辕氏,恰好都有车字旁),还有伏羲氏、少昊、尧、奚仲、吉光、相土、王亥等,这一方面反映了车是我国的独立发明,古人对此是确信不疑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车的不断改进的变化过程。

  考古发现了龙山文化车辙,夏代的车辙疑似车字刻文,商代车马坑和车辙以及众多精美青铜车马器,甲骨文中的车字与商代马车极为神似。夏代车辙一米多,商代车辙两米多,这反映古人造车技术发展的过程。

  关于马车的部位配件,汉语有一套完整的专用称呼,没有一个是外来词;车字旁的汉字超过六百个,反映了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密切关系。

  这些,地中海沿岸的所谓马车发明地都有哪些?

洛庄汉墓出土 纯金当卢 (你找找 埃及 希腊 罗马 这个词的翻译)

古代中国的轮技术部分应用
  古人对轮子技术的应用可谓出神入化,十分广泛:
  九千年前,贾湖文化就有了纺轮
  八千年前,跨湖桥文化有了砂轮,开始了转盘制陶
  夏朝的时候,有了车,同系列有二轮四轮马车,手推车
  战国有带轮云梯
  战国时期有了青铜磨,更早的石磨传说在伏羲女娲时期已经出现了
  东周有棘轮,秦代有轴承
  秦修驰道,留下巨大碌碡,与之相类似的系列还有石碾子,茶碾子药碾子
  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滑轮组应用
  农业生产方面,有翻车,水车,风柜,辘轴,有水碓,水磨,等等
  木工里的牵钻三簧钻,墨斗
  轮子技术的应用甚至文学作品里也有体现,比如封神榜哪咤脚下踩的风火轮

  中国以外,有那个地方有这么多的轮技术应用?号称是马车发源地的两河流域,轮技术应用有这么多这么广泛这么深入吗?

 周秦汉时期的这些齿轮也是轮子的应用,更表明了古人机械制作所到达的高度与精度

总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看看这些先秦的四轮青铜器,再看看汉代画像石上的四轮马车,明代绘画中的四轮马车

车马出行要有路,有路就有桥,马车过桥的画面是很威风的,汉代画像砖石中有很多车马过桥的经典场面,甚至一些战争的场景也在桥上展开。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古人的造桥技术的一些细节。2015年人们还发现了汉代长安渭河桥遗址。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沟壑纵横,为什么没有桥的画面呢?

 世界各国车马坑出土情况

  前苏联俄罗斯:
  (1)俄罗斯乌拉尔山南部的辛达雪塔发现有5座车马坑墓,其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之间。
  (2)前苏联谢万湖墓葬中出土的双轮马车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
  (3)前苏联的亚美尼亚的拉夏辛发现15辆车子,年代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

  中国出土部分车马坑:
  商
  (1)殷墟车马坑6座
  (2)2018年安钢基建范围内安阳殷墟保护范围西侧边缘,共发掘商代大墓3座及10座车马坑
  (3)殷墟西北岗1136号车马坑
  (4)河南殷墟大司空东地商代晚期3座车马坑
  (5)河南禹州大吕商代墓地车马坑
  (6)山东益都苏埠屯“亚丑”国墓地,车马坑1座。
  西周
  (7)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商代晚期墓葬12座、车马坑6座
  (8)山西省长子县西周墓地, 4座大型墓葬、1座车马坑
  (9)湖北京山苏家垄西周晚期遗址,共发掘墓葬101座,车马坑2座
  (10)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西周30多座车马坑
  (11)河南省浚县辛村西周墓葬,其中八座大型的公侯墓,六座中型的公族和侍从墓,14座车马坑,
  (12)陕西茹家庄三号西周车马坑,丰镐遗址西周车马坑
  (13)陕西扶风姚家西周墓车马坑
  (14)陕西周原遗址凤雏基址南边车马坑
  (15)陕西咸阳泾阳西周陪葬墓车马坑
  (16)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马坑、车马坑
  (17)陕西韩城市昝村镇梁带村遗址,共发现两周时期车马坑64座
  东周
  (18)陕西澄城县春秋车马坑2座
  (19)山西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赵村,西周晋侯墓地车马坑10座,最大一座48辆
  (20)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的发掘过程中,陆续发现了1298座同时期墓葬,以及35座车马坑
  (21)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墓葬1283座、车马坑8座
  (22)陕西省宜川县虫坪塬春秋遗址车马坑
  (23)山西太原金胜村春秋赵卿墓车马坑
  (24)山东纪王崮春秋墓车马坑
  (25)河南潢川县付店镇余楼春秋车马坑
  (26)河南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春秋时期楚国墓葬25座、车马坑5座
  (27)山东淄河东岸,发现了一处春秋时代的大型殉车马坑,其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为当代之冠
  (28)洛阳天子驾六遗址,洛阳城区的心脏地2002年发现18座马车坑,洛阳总数29座
  (29)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郑公大墓三号车马坑,车辆48辆以上
  (30)荆州市熊家冢楚王墓车马阵,规模十分宏大
  (31)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车马坑
  (32)河北战国中山王墓车马坑4座
  (33)河北省行唐县故郡遗址,发现了河北省有史以来形制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车马坑
  (34)宝鸡市陈仓战国时期遗址发现了8座车马坑。
  (35)甘肃礼县秦西垂陵园2座车马坑
  (36)甘肃省石家墓群东周时期车马坑3座
  秦
  (37)秦皇陵车马坑

  汉
  (38)海昏侯墓车马坑
  (39)江苏大云山汉墓,一共发现主墓葬3座、陪葬墓13处、车马坑2处
  (40)山东济南洛庄汉墓车马坑

  中国以外的车马坑,年代很早,起码相当于商朝甚至夏朝,可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没有前序后续,像罗塞塔碑汉谟拉比法典一样。中国则不一样,绵延不绝传承有序,从商代开始之后,两周秦汉都有,时间跨越1500多年。还有就是,地中海沿岸三古四古,没有发现车马坑。

中外马车对比

  中国古代马车:

  (1)有关于马车制造的传说,

  (2)有顶级的青铜马车整车出土

  (3)有众多的商周秦汉时期马车残骸遗址

  (4)有众多马车零部件、高档车马器出土

  (5)有一套马车部件专用古名词

  (6)有很多车马出行图,马车作战图,马车狩猎图

  (7)有轮式玩具、用具

  (8)有马车的象形字,有很多以车字作偏旁的文字,有用马车部件名称为名字的,如黄帝姓轩辕氏,青铜鼎有“小臣軎”铭文,噩侯旅罍噩侯旅卣

  (9)马车驾驶成为先秦贵族必修课,御术成为“六艺”之一

  (10)与马车相关的成语故事,如“南辕北辙”,“前车之鉴”,“重蹈覆辙”;还有一些源自古代马车的日常用语,如“节约”,“管辖”,

  (11)有关于马车的政治、法律规定,如秦始皇的车同轨,汉代商人不得坐马车,能坐车的也有等级规定,《后汉书·舆服志》:“天子驾六,诸侯乘四,王公驾三 ,大夫坐二,庶人(小官员)坐一”。

  (12)有专用的马车作战兵器:青铜戈

  (13)先秦典籍中有关不少于马车制造的记载,有以马车配件制造为例子展开论述道理,比如庄子,荀子,老子,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以制作车轮为例讲道理。

  (14)还有以马车为平台的杂技

  (15)有众多时代的高科技 

  (16) 车字旁的字一共156个,哪种文字有这么多?

  (17)商代就有关于马车买卖的记录

有人说中国的马是引进的,不是驯马的原产地。可是看看下面这些与马相关的资料,世界上有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能与中国相比?中华民族是不是最早驯马主人,难道还不清楚吗?

  中国汉字中马字旁的字有六十多个,可见中华民族对马很熟识了解很深,世界上有哪种文字有这么多与马有关的的单词?从商代开始,历代都有精美的马文物

中国是马的驯养发源地,对马的喜欢随处可见,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下面这个属于南方地区的马类文物,西周马纹方座簋就是一例:

古代有众多的相马名家,比如伯乐九方皋,战国时期就有了相马经,有两千年前西汉的相马经原本出土,一千多年的唐代已经流行马球运动,有训练有素的舞马,著名的舞马衔杯银壶,形象地说明了唐代时期人们驯马达到的高水平:

 中国养马爱马,除了马车马塑像之外,还有烙马印,马针灸,铜马刷,等等不起眼的但很实用的技术器材

  汉代,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可以梳理马毛,清除泥垢和寄生虫,还可以起到按摩作用

策马飞奔是用来形容骑马快跑的,策是马鞭的意思。商代已经有不少青铜策,联系到最早的青铜马陕西甘泉出土的商代圆雕铜马已经有马鞍遗迹,我们可以认为,商代已经骑乘马匹了,并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山西省灵石旌介商晚期墓葬M1出土的兽面纹青铜策

  有人统计过这样的青铜策和策饰已知有几十件,在像殷墟,滕州前掌大等商晚期重要遗址墓葬车马坑都有发现,灵石这件装饰精美,管首管尾都饰饕餮兽面,执的部分有直纹防滑,顶部设计了突出和圆孔用来固定装饰的穗。

  这也是驯养马匹利用马匹很早的证据。

卡迭石之战,仅“古埃及“一方就有三千五百两马车参战,赫梯与之势均力敌,估计也差不多。中国古代记载没有这么大规模马车作战的战役,但是,我们有很多很大型的车马坑出土,像下面这个车马坑,是郑国的,郑国在诸侯国之中国力中等,但它的国君已经有如此规模的车马坑,那么,比郑国“厉害很多”的“古埃及”“赫梯”帝国,又有哪些车马坑呢?

看着战车车轮密密匝匝的辐条数量,这才是真实的能用于作战的战车。“古埃及”就出土一台金灿灿的小车,那么寥寥几根辐条如何支撑剧震,没等接战轮子就得先掉下来。真伪高下立现。

公元前五世纪古代波斯帝国时期的金饰品马车

阿富汗国内出土5—6世纪用狮为畜力拉车的自然女神西布莉形像金器

欣赏一件车马器,可知古人在马车上花了多少功夫,可了解马车有多重要:

  西汉 错金银铜车伞铤 河北定州三盘山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伞铤是马车上用来支起伞的用具,此件伞铤表面以金银错出各种人物鸟兽及云山花木等场景,缀镶菱形绿松石和圆形红玛瑙,其上一共有125个人物和动物形象,由上自下分成四组场景。

《乐舞百戏图》  东汉墓室壁画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这一幅图 轮滑鞋 独轮车 都有了!

二十八宿中的房星神,南北朝绘画(第二个是南宋摹本),看来西人又涉嫌抄袭: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科技发源之地,发达之地,人类革命性的用火技术,180多万年前开始于中国,用火加工制造生活用品--陶器,至少在两万年前就开始了。中华民族神州大地上,利用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科学技术,千百年来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在近代的最低谷的时期,也是靠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信念与技术,在导师的英明领导之下,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最终使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我们以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为例,看看九千年前的先人都拥有了哪些技术?

  (1)有了农业,种植水稻,贾湖农业生产工具十分齐全,砍伐、翻土松土、播种、中耕、薅草、收割应有尽有。发现了粮食加工用具近200件,有石杵、石磨盘两种,都是脱粒工具。

  (2)有了纺织业,开始养蚕,在墓葬中发现蚕丝蛋白残留物,出土了一大批纺织工具,如纺轮、骨针、缠线板等

  (3)有了家畜驯养,主要是狗和猪(猪下颌骨均存在齿列扭曲现象,这是家猪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尚未在野猪颌骨上发现同类情况)的驯养,可能驯养的家畜还有黄牛、水牛和羊。猪的驯养反过来证明贾湖农业发达,有足够饲料。

  (4)已经会酿酒 。通过对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

  (5)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七声音阶,也是世界最早

  (6)贾湖骨笛的精准音阶表明已经有了精确的测量技术

  (7)有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的加工,做工精良,有了钻孔技术。贾湖的绿松石饰品,最小的颗粒仅3毫米,中间都有钻孔,而骨器上最细的钻孔,仅0.7毫米。工具包括石凿、石斧、石锛、砺石、钻、敲砸器、刮削器等,种类多,富于变化,打磨光亮,刃锋锐利。

  (8)渔猎工具也是丰富多彩的,共发现四五百件,有骨镞、骨镖、石矛、骨矛、石球、陶弹丸等。镞身多有对称的双翼,有的还有血槽,这种设计是很高明的,双翼可使骨镞飞行稳定,更好控制准度,以命中目标。而射中动物后,血槽能加速其失血,更易杀伤、捕获猎物。

  陶弹丸石弹丸跟有翼骨簇的出现,表明空气动力学已经在贾湖开始了。

  (9)开始发明文字,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共发现十多例契刻符号,分别刻在甲、骨上,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贾湖刻符与五千多年后的殷商甲骨是一脉传承的。

  (10)世界上最早的渔业人工养殖地。日本鱼类研究专家中岛经夫,对贾湖出土的一个单元的鱼骨进行的研究表明,贾湖人捕捞的鱼有集中捕杀的迹象。

  (11)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贾湖人盛行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发现有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而更有研究者认为,贾湖杈形器与骨笛是观测天象的工具,这是天文、历法的开始。

  (12)炊器(釜、鼎、甑)食器的出现,表明贾湖先民已经开始了熟食热食,这是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发展的。

  (13)会建造房子,房址大多为椭圆形,结构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多间房。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等。

  (14)制陶,发现了陶窑,窑址较小,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壁和火道。

  (15)有了婚姻,贾湖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多个男女合葬墓,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距今7500年-8000年的墓葬中尸骨锶同位素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成年女性系外来,这表明女性是从外部落嫁娶到贾湖地区的。

  ·····

  所有这些,表明中华民族在九千年前,就已经站在科学技术的高台顶上了。

农耕的意义

  古代中国至少在一万年多前就开始了农耕。

  农耕需要、带动了一系列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催生了很多相关工具:

  耜,铲,耙,镰,锄,锹,犁,牛耕,木碌,·····

  产生了天文历法,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使人们细致观察天文地理物候变化,

  农耕催生了水利工程,农田税收催生几何测量,这些都有利于政治文明,使社会政治管理向集中统一方向发展

  粮食加工保存,产生了风柜,磨盘,杵臼,水碓,

  使定居成为现实,侧面催生建筑技术,也使到人际关系更重感情重信用

  农耕发展,粮食充裕之下,使到家畜家禽的驯养成为可能

  粮食充足,使社会分工更细,百工可以自由发展,使哲学思辨产生并得以总结

  积肥需要,充分利用了粪便,使环境更清洁,使农畜牧系统化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耕产生了“天道酬勤”、“自力更生”等等价值观,使到社会道德更具正义性(区别游牧狩猎的暴力丛林法则)

  农耕使人们更重视环境保护,是天人合一的社会基础

  农耕生活使到人们对动植物十分熟识,这是中医的社会实践基础

 磁山文化,一万年前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

  磁山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黍、粟的最早发源地,鸡的最早饲养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粟、家鸡和核桃的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1972年冬,磁山村群众在村东台地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了一万年之久的“原始村落”,从而揭开了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在二十多年间的一次次发掘中,大量珍贵的文物及遗迹相继出土。

良渚时期的粮食生产已经很了不起了:

  2019-07-09 07:39:29 新华网

  良渚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已普遍使用犁耕;

  水稻生产规模大,仅在余杭茅山遗址就发现了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良渚文化稻田;

  粮食产量也较高,在莫角山南面池中寺台地发现的一处仓储区就有20多万斤的炭化稻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了丰富的食物供应,才有可能研究发展更高的精神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业之发达,从工具也可见一斑。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青铜制的系列农具,在那个时代用最先进、贵重的材料制作农具,可见对农业的重视。

  而后来,甚至一些诸侯国发行的钱币都是以一种农具为原型的---那就是青铜布,无论从那个角度说,这都是农业受重视的证据。

  这些,其他文明有吗?

梯田,也是农业的高科技成果。

  相传3000年前,中国的长江流域就有了水稻梯田,而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梯田"是江西宜春明月山的仰山梯田。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骖鸾录》(成书于公元1172年)中记载了他游历袁州(今江西宜春)时所看到的情景,“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曰梯田”。

  开垦梯田,尤其是高山梯田,一要保持梯田的稳固,二要保持山体的稳固不塌方,三要做好水利配套,尤其是北方的梯田,这些都是体力脑力都费劲的技术活。中国大江南北遍布的美丽梯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既勤劳又智慧。

农耕还催生了生物学。中国古代生物学很多都是记载于农学著作之中。中国古代农学著作数量很多,为古代世界各国之冠,包括已散佚的,已知有370多种。最早的大约是战国时期的《神农》和《野老》,因今已不存,内容不得而知。现存最早的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的门客所编《吕式春秋》(前239年)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和《审时》四篇。这几篇著作主要论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农业生产中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理论上有重要价值。两汉时期的《汜胜之书》是当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北魏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全书共11万多字,92篇,共分为10卷。它引用古书150~160种、采用民谣和谚语30多条,分别论述了耕作技术、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嫁接、杂交、果树、蔬菜、植保、土壤、肥料、家畜家禽饲养、养蚕、农副产品加工、酿造、造纸、生产工具和资源植物的利用等知识,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农业科学体系。它是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系统总结。
  《齐民要术》对生物遗传性和变异性作了唯物主义的论述,认为不同生物都有适应一定环境条件的遗传性,同时又普遍具有变异性。对于生物变异,人类通过选择、杂交和定性培育,可以控制。《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许多遗传育种原理和经验,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历代的中药学著作本草系列,也是生物学的重要著作。汉代有《神农本草》,南朝有《本草集注》,唐代有《新修本草》,宋代有《经史证类本草》,明代有《本草纲目》,传承有序。

  从汉字的偏旁也可以看出古人的生物分类学的时间之早和分类之科学,汉代的偏旁部首,已经把植物分为草类乔木类,分别有草字头木字旁,动物则有鱼字旁(鱼类),虫字旁(昆虫),反犬旁(兽类)·····

  中国古人驯化了大量植物和动物,蔬菜品种最多,农作物最多,驯化了猪狗马牛羊,鸡鸭鹅,驯化了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

反观欧洲,供养万民衣食的农神以吃掉的方式杀死儿子,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会产生这样的社会意识,要食物多匮乏才会吃人?主导大地作物的农神居然会吃人,农耕是多么的不堪、食物是有多么奇缺?

粮食种出来后,加工也是个问题。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加工粮食主要有石磨,杵臼,擂钵等工具。

  石磨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就有了,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也有,同是七千年前的河北磁山也有,是给谷子脱壳的;杵臼也是八千年前就有了,最初的臼是在地上挖坎而成的,后来发展成石臼,主要是打粉用的;杵臼在古代是很受重视的,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的名字都叫杵臼,著名的齐景公就是其中一个,嫦娥奔月,玉兔在月亮上用的也是杵臼,杵臼后来发展成为碓,从用手操作变为用脚,效率高了不少。

  石磨和碓后来都有用水作动力的,分别是水磨和水碓,用水车带动,甚至有一台水车带动几个碓的连机碓。

  还有擂钵,是用来把植物块状根磨粉的,现在农村一些地方的生粉就是用它来磨木薯、晒干而成的。

  问题来了,三古四古的古代都是用什么加工粮食的?实物在哪里?

水碓,它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机械,由水轮、转轴、碓杆、板叶、拨板、石锥、石臼、水渠、房屋等组合而成。早在西汉的一些文献中已提及这种机械,魏末晋初(260~270年),杜预在总结利用水排原理加工粮食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连机水碓。水碓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一些彼 此错开的拨板,拨板用来拨动碓杆。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备加工的稻谷。流水冲击水轮使它转动,轴上的拨板臼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还可根据水势大小设置多个水碓,设置两个以上的叫做连机碓,最常用是设置四个碓。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水碓每天能加工几百公斤稻谷,前些年该村200余户村民家中加工谷物全部用水碓完成,加工成食品比机械加工的要可口好吃。但自从前年村里有了碾米机后,水碓便逐渐受到冷落,如今已经没人再用水碓舂米,只有部分村民还在用水碓磨辣椒、碎米粉。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人对水的利用可谓尽矣,水碓,水磨,水力鼓风,水力纺纱,水力推碾子,当然少不了最基本的,农业灌溉,这一切,最初的起源,来自于一部水车。水车,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农耕必须要解决的一大大问题是水利问题。
  关于古代的水文观测


  原来“古埃及”唯一的一口“井”不是为了喝水挖的而是为了观测尼罗河的水位用的,真是想不到。要下到深井去观测水位,麻烦而且难保准确,不知“古埃及人”是怎么想的。


  观测河流水位最准确直观的莫过于在现场,所以中国的河流水位观测设施都是在河边的,比如都江堰先秦时期开始的石人,唐代开始的重庆白鹤梁,宋代以后的水则碑。(水则,又叫水志,是中国古代的水尺,也就是古代观测水位的标记。“水则”中的“则”,意思是“准则”,通常每市尺为一则,又称为一划。刻有水则标尺的碑就是水则碑。)除了众多的水文观测工具,还有配套的水利防洪设施以及工具,这让水利观测变得更有意义。像古埃及的,只有观测(姑且当真)没有配套工程,观测有什么意义?


  据史料分析,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尚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岛岛岛,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其意为:禹测量土地,划分疆界,命名山川,带领众人行走于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我国最早的水则出现在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51)。当时,李冰修都江堰,用3个立于水中的石人观测水位,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作为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的标记。李冰要求“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意思是水位不能低于石人的足部,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如果水位低了,岷江来水量不够用,会出现旱灾;水位也不能高于石人的肩部,否则会出现洪灾,需要从飞沙堰溢洪。只有当水位在石人的足与肩之间,引水量才正好满足农业灌溉与防洪安全的要求。

  北宋时,江河湖泊已普遍设立水则,主要河道上已有记录每日水位的水历。明清时,为了报汛、防洪,江河上下游往往都设有水则。当时的水则有三种形式:

  (1)无刻画形式

  如前文提到的石人水则和南宋在今宁波设立的平字水则都是这种形式;又如绍兴三江闸是我国古代大型挡潮排水闸,三江闸的启闭依据水则。水则有两个,一个设在闸址,另一个设在绍兴城里,后者有校核水位的作用。水则分金、木、水、火、土五划:水至金字脚,全闸开启;水至木字脚,开16孔;至水字脚开8孔;至火字头,全闸关闭。闸门由三江巡检代管,“启闭惟看水则牌”。

  (2)只有洪枯水位形式的水则

  如《水经·伊水注》记载,三国魏黄初四年(223),伊阙石壁上的刻画及题词;还有自唐代就有的长江涪陵石鱼只刻记枯水位等。民间自刻的这类水则不少,大江河上往往存有前代遗迹。
  (3)等距刻画的水则碑

  这种水则碑最为常见。如宋代至明代太湖出口、吴江长桥刻有横道的石碑,用以量测水位,此碑还刻有非常洪水位。吴江长桥另一块刻有直道的石碑为记录每旬水位用,它上面也刻记非常洪水位,1964年被发现时仍立于长桥垂虹亭旧址北侧岸头踏步右端,在碑面刻有“七至十二月”这6个月份,每月又分3旬的细线,还有“正德五年水至此”“万历卅六年五月水至此”等题刻字迹。

  宁波平字水则碑
  水则碑取适中之地测量水势,镌“平”字于石碑上。在当时,宁波城外各个楔闸视“平”字于水中出没情况而启闭:如果水浸没了“平”字,则应当泄水;如果“平”字出于水面,则应当蓄水。因水闸启闭适宜,当地百姓无旱涝之忧。在今天看来,水则碑利用平水的原理,达到体察灾情、民情,统一调度水务的目的,是今天的人们研究古代水利水文测量、城市排涝防洪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重庆涪陵城北的长江中,为一道天然的石梁,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它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梁体分为上、中、下三段,题刻位于中段长约220米、宽约15米的梁体上,迄今发现题刻约165段、文字3万余字,有作为水标的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有水文价值的题刻108段,是全世界唯一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763)前,终于1963年,这些石鱼水标及题刻,记载了我国长江上游从唐代至今1200多年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系统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及全球区域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据有关部门观测,白鹤梁唐代石鱼的腹高,大体相当于涪陵地区的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所设的当地水位的零点,为可满足轮船航行的最小水深的水位线。

  另据观测,白鹤梁题刻中有一尾标注最早的枯水题刻石鱼,它的眼睛正好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比1865年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当地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据称如果石鱼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则第二年必是丰收年。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曾经以此为依据。白鹤梁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长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

 “水位计:在古埃及,每到收割庄稼的季节尼罗河的活动对人们来说可能意味着生存还是死亡的区别。在阻止尼罗河洪水的阿斯旺水坝建成以前,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工具来测量尼罗河的河水,以此预测尼罗河的变化,也就是水位计。埃及人设计了三种水位计,而且三种水位计的样本都能够在埃及看到。 早在5000年前水位计就被用于测量水”

  ---尼罗河泛滥能带来丰收,尼罗河干旱你有没有灌溉水利设施,知道水位有什么用?

  俗语说,井水不犯河水。一般的水井,就算靠近河流,它也不会是跟河水直接连通的,看看里耶秦代古井就知道了。古人也没有那么笨,河水是地表水,不如地下水干净。很多好井人家都是旱涝水位不变,靠河井水不浑的。西方人肯定是很少挖井,没有经验。估计这是他们学会了连通器知识以后的事。

关于古埃及的农耕, 西方“历史之父”如是说:“现在让我再说一下埃及人本身的情况如何。……

  现在必须承认,他们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包括其他埃及人在内,

  都易于不费什么劳力而取得大地的果实,

  因为他们要取得收获,并不需要用犁犁地,不需要用锄掘地,也不需要做其他人所必需做的工作。

  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

  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

  他们是用猪来打谷的,然后把粮食收入谷仓。”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中译本第115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1版) 土地肥沃只需播种然后静待收获。除了前面分析过的猪不可靠会吃掉种子之外,还有一个杂草问题,农耕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除草,杂草生命力强,稍微功夫不到,庄稼就被杂草遮盖了。所以谚语说“人勤地出宝,人懒地出草”。像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尼罗河两岸肯定是早草丛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农田。

  看看这两幅图,看上去很美的的梯田是人们持续耕种的,管理很好的水田,第二图则是丢荒的耕地: 

农耕文明有个粮食储藏保管的问题,既要防潮又要防鼠防虫蚁,古人为了保存粮食想出了很多办法,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知古人的智慧,也可知古代人们的粮食产量不低:

  西汉干栏式仓库实物模型,2012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悬山顶,屋顶使用的瓦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川传统民居的瓦基本一样。干栏式建筑,立起来的木柱之上铺木板建造房屋,可以起到防潮湿和蛇虫鼠蚁的作用。

古代贮存物资,有藏有库:

  仓,收藏谷物的建筑物:米仓。粮仓。仓储。仓房。
  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说文》

  库,会意字。从广( yǎn),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本义: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后泛指贮物的屋舍。

  库,兵车藏也。——《说文》

  在库言库。——《礼记·曲礼》

  七月官库。——《淮南子·时则》。注:“兵府也。

中华先民驯养了马牛羊猪狗,驯养了鸡鸭鹅,还驯养培育了四大家鱼。

  对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一个单元的鱼骨进行的研究表明,贾湖人捕捞的鱼有集中捕杀的迹象,如果得到验证,这里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地之一。

  汉代画像石中,有不少画面表现了当年养鱼的情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到今天羊人还分不清四大家鱼,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四大家鱼居然泛滥“成灾”(据说他们不会吃淡水鱼),而他们也只是泛泛的说是“亚洲鲤鱼”。可见,欧洲是没有人工养鱼的传统的。

看看西方眼中各种动物的驯化时间和地域,中国只有鸡,其他都是中亚地区的,我们的六畜,基本是“外来的”了:

事实上是怎样呢?

  中国古代养猪,九千多年前就开始了,河南贾湖遗址有家猪的头骨出土,浙江跨湖桥有八千多年前的猪颌骨标本的齿列明显扭曲,显示出因为下颌的缩短而造成牙齿排列凌乱的证据,证明猪的驯养已经开始,河姆渡有陶猪,有猪的绘画,新石器时代有众多的猪形陶器,安徽凌家滩文化辽宁红山文化有众多的猪形玉器,商周时期有众多的猪形青铜器,汉代除了猪形玉器之外,还有很多陶猪圈出土,猪圈跟厕所建在一块,说明那时养猪业普遍,而且十分环保。除了陶猪圈,还有很多杀猪的陶俑。

  母猪要生猪仔,生了猪崽后母猪肉变不好吃了,公猪如果不阉割,肉是很难吃的,所以养猪吃肉必须要有阉猪,至今农村还有阉猪的,杀猪要有热水去毛,中国用火技术历史悠久;猪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很高,甚至是主管生育的神灵;猪是中国人的十二生肖之一···

  所有这些,说明古人对猪的重视,对猪很熟识,猪的地位的很高。

  中亚地区能跟中国比吗?中国跟近东,谁更像是最早驯养猪的地方?

  贾湖文化也已经有家猪了,9000年前

8000年前跨湖桥先民已经驯养家猪

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猪文物绵延有序

对比下这些史前野猪下颚骨化石(徐州博物馆藏)和贾湖遗址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八九千年前的家猪下颚骨,可以发现野猪下颚骨发达,牙齿排列整齐,而嘉湖遗址跨湖桥遗址的家猪下颚骨由于食物变精细的缘故导致下颚骨变小,但牙齿数量没有变因此导致了牙齿之间的挤压以致变形,这是家猪与野猪的显着区别。

古代养殖技术发达而全面,11000年前,磁山文化有鸡的养殖;9000年前贾湖文化有家猪养殖、有狗的骸骨出土,还有鱼的养殖;先秦时代,人们对猫已经很熟识,汉代的时候,猫出现在漆器当中,至今新疆蒙古还有野马野驴,可见古时候人们很容易找到驯养马和驴子的资源。动物园发情期的猛兽极易伤人,家养牲畜也会出现攻击性,因此,很多牲畜要阉割。阉割后的家畜,失去了生殖机能,性情变得温顺,便于管理、使役、肥育和提高肉的质量,还可以防止劣种家畜自由交配,对改良家畜品种起了积极作用。家畜经过阉割,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与养殖相配套的动物阉割技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普及度高。这是古代养殖业发达的旁证。

贾湖文化葬狗,9000年前

驯养动物是个一理通百理用的事情,只要一种动物驯养成功,那么,再驯养其它动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键是周边有哪些野生动物资源,还有就是有没有充足的资源喂养,再有就是驯养的性价比问题。

  中国是农耕文明,定居文明,有充足的食物喂养所驯化动物,中国有竹子有高超的竹编技术可以制作各式各样的笼子圈养、搬运鸡鹅鸭兔子还有猪,相反,游牧民族常逐水草而居,居住地内少见竹子,驯养鸡鹅鸭是不合算,猪也一样。

  中国境内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至今还有野马野驴野骆驼,在古代驯养它们不是很自然的吗?事实上,直到今天,饲养禽畜的种类最多的还是中国。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中,大多数都是中华民族驯养的动物

大地湾文化三期马骨,距今5900—5600年

唐代舞马,是中华民族驯养动物的高水平例证

到了西周的时候,在农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分工已经高度细化,《周礼》中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内容可知当时的社会情况:

  相传为周公摄政后所撰,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从山崖、墙壁中搜得,其后刘歆献给王莽,流传至今。十三经注疏本为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孙诒让有周礼正义。此书拟周室的官制,本名周官,自刘歆始名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入考工记一篇。

  《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周礼》的成书年代虽然还在争论,但《周礼》中的官职划分是有现实根据的,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古代有哪些职业划分,知道先秦时期的社会分工的很多情况。

  地中海沿岸有那么多莎草纸泥板文献,可否找一部同样的出来?

  理论来自实践,来自生活,中国先秦哲学成就很高,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已经有丰富的社会生产经验,哲学只不过是对社会生活经验的提炼升华,看看《周礼》中的社会分工就可知道先秦时期分工有多细,社会有多繁荣了。这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地中海沿岸可曾有这样的分工,有这样的基础?它的“古希腊哲学”是建立在怎样的社会基础之上的?

 陶器

  陶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是两万年前的江西仙人洞遗址的陶器,陶制容器外缘有火烧烟炱,证明当时已经已经用陶器加工熟食了。

  在用火180多万年后,古代中国人用上了陶器。陶器用泥巴制作火烧而成,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用泥巴制作用具比用竹木器制作难度要低很多,容器的形制尺寸也是陶器比竹木器占优,真可谓是原料便宜成品质量好性价比特别高。

  有了陶器,古人的世界就丰富起来了。

  两万年前,江西仙人洞人吃上了熟食;

  九千年前,跨湖桥人有了彩陶,用上了中草药;

  同样是九千年前,贾湖人用陶器酿酒,装酒;

  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用上了陶制蒸汽锅;

  六千年前,半坡人在陶器上绘画,

  五千年前,大地湾大汶口的人们在陶器上留下丰富多彩的精美纹饰;

  四千五百年前,龙山人制作了叹为观止的蛋壳陶;

  四五千年前,人们用陶烧砖制瓦,制作武器陶弹丸;

  夏商周进入金属时代,人们用陶制作模范,铸造青铜器,在商代,人们在制陶过程中已经烧出了釉,西周在已经 有了原始瓷;

  秦兵马俑,是陶器的最高峰

  汉代,有了陶制的粮仓保存粮食,防鼠防潮,严格来说,九千年前的贾湖就有一些比较大的陶瓮,应该也可以用来装粮食了。

  ·····

  可以想象,没有陶器,古人的生活会有多么不便。不能加工熟食,不能装盛东西,中草药的功能将会受到很大限制,不能酿酒,没有制陶的经历,估计也很难进入金属时代。

  金属时代以前,包括玉器时代在内,一万五千多年的时间里,可是说是一个陶器时代,那是一个为文明打基础的时代。

  在尧舜时期有一位贤人皋陶,传说瓦就是他发明的,还有陶姓,这些,都是陶器时代留下来的众多痕迹之一。

古人用火一百八十多万年后,两万年前发明陶器,随着用火技术的提高,先后烧制出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白陶的性质已经接近瓷器了。郑州商代遗址出土了青瓷尊,浙江湖州商代遗址出土了青瓷尊豆罐盆诸器,这些文物表明商代已经有了原始瓷器。西周古人烧制出了玻璃,春秋越王勾践剑镶嵌了美丽的蓝色玻璃,湖南出土了众多的战国玻璃璧,玻璃剑具,还有玻璃印章,西汉有精美的玻璃矛,唐代有跟现代质量没什么两样的玻璃盏,有唐三彩,宋代瓷器到达一个顶峰,慈湖还有元明青花,明代斗彩,清代粉彩等等众多的精美瓷器。

  通过上述资料可知,中国古代从两万年前开始,对泥巴的烧制技术一直在发展,陶器-红陶-灰陶-白陶-原始瓷-青瓷-三彩-宋瓷-青花-斗彩-粉彩,一步一脚印,脉络清晰,梯次分明。

  地中海沿岸“古希腊”时期才会用火,还是偷来的,留到今天很多崭新的彩陶,为何除了有玻璃器之外陶瓷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发展呢?直到十八世纪才烧制出瓷器,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之间,中间空白了一大段,这是为什么呢?

 部分史前陶器的种类,分别有罐,釜,鼎,瓶,壶,杯,尊,碗,勺,豆,匜,乐器,器座,等等二十三种,最右边给出了青铜时期的同类型青铜器与青铜时期的同类型用器相比,陶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充满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陶器时代古人们的生活,知道他们也有丰富的日常用品有多彩的娱乐生活,比如乐器,列举出来的就有号、鼓、哨、埙、摇响器、铃、钟、敲击器、陶响球等。古人真是有的无穷智慧。

 三古四古的人像基本都是石头像,没有陶俑。这是否可以说明,地中海沿岸古代的用火水平真是不咋地,甚至到了造假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因为没有传统,没有技术,于是选择了与历史年代很违和的石刻。中国古代先民则是从易到难,没有铁器搞定不了岩石,于是就从泥巴弄起,加一把火,然后陶俑就成了。

  当然,陶俑烧制其实也是技术活,要防止皲裂,还要尽量坚固有韧性,当年的工匠在泥巴中还是添加了不少其它材料的。

  欣赏一下秦始皇的兵,当然,还有古人的玩泥巴神技。

漆器

  漆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中国人使用漆器的历史和玉器一样久远。

  九千年前跨湖桥文化有了漆弓;

  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出土了漆碗,漆木筒;

  四千六百年前屈家岭文化有漆木柄玉钺;

  四千五百年前良渚文化有了嵌玉漆器;

  商代西周也有众多的漆器文物出土,

  到了战国时期,漆器到达了第一个高峰,生活中的很多用品都有漆木器(也有在青铜器填漆的)制作的,兵器,用器,礼器,葬器,应有尽有,制作工艺也到达了很高的水平;

  汉代尤其是西汉又是青铜器的一个高峰,出土了很多光亮如新色泽艳丽的漆器;

  东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精美的漆器和先进技术。两晋南北朝发展出了夹纻胎漆器,唐代有金银平脱、螺钿、雕漆,宋元明清有剔红剔犀,炝金、描金等漆器技术,明代还有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髹饰录》面世。

  中国的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没有刨子时期,漆器可以使到粗糙的木家具表面变得更光滑,即使有了刨子把木器加工光滑了,上漆也可以使到木器更美观大方,更能长期保存。漆器既高端大气又安全环保,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喜爱用品。

  当今油漆的运用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跨湖桥,当然现代社会很多的漆都是化学漆,跟生漆是没法比的。

先秦的竹席由于难于保存而出土实物很少。湖北荆州的望山一号战国楚墓则有一件精美的彩绘漆竹席能保存至今,很有可能就是由于表面上漆,提高了保存质量。古人喜欢漆器,是有理由的。

汉代是古代漆器的一个高峰,看看古人用漆器做了哪些器具?

金银平脱花鸟纹铜镜,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这样的东西,在唐代也是顶级奢侈品。

  "平脱"

  将金、银纹饰用胶漆平粘于素胎上,空白处填漆,再加以细磨,使粘上的花纹与漆面平齐,叫"平脱"。现存 唐 代平脱器已极精美。 五代 以后,此法渐趋衰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 安禄山 恩宠莫比,锡赍无数,其所赐品目有……金平脱犀头匙筯,金银平脱隔馄饨盘,平脱着足叠子。"

  "平脱"这种手法因为太奢靡了,结果被禁。

  《新唐书·肃宗纪》:"禁珠玉,宝钿、平脱、金泥、刺绣。"

 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出土的部分玉器,青铜器,漆器,这里边凝聚了多少知识和技术技能?

水力运用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人对水的利用可谓尽矣,水碓,水磨,水力鼓风,水力纺纱,水力推碾子,当然少不了最基本的,农业灌溉,这一切,最初的起源,来自于一部水车。水车,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对水力的运用,显示了古人的智慧,水利机械的制作,是现代机械的先声。

宋代绘画中的水力机械运用

水碓,它是利用水力舂米的机械,由水轮、转轴、碓杆、板叶、拨板、石锥、石臼、水渠、房屋等组合而成。早在西汉的一些文献中已提及这种机械,魏末晋初(260~270年),杜预在总结利用水排原理加工粮食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连机水碓。水碓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一些彼 此错开的拨板,拨板用来拨动碓杆。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备加工的稻谷。流水冲击水轮使它转动,轴上的拨板臼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还可根据水势大小设置多个水碓,设置两个以上的叫做连机碓,最常用是设置四个碓。

  江西的这座水碓每天能加工几百公斤稻谷,前些年该村200余户村民家中加工谷物全部用水碓完成,加工成食品比机械加工的要可口好吃。

周秦汉时期的这些齿轮表明了古人机械制作所到达的高度与精度

古代这些机械的运用,最终影响产生了宋代苏颂的水运仪,产生了后世的钟表

  苏颂水运仪

元代的原始钟表复原

》》》》》》》说到这 我就想给大家 发点 新鲜的了

元朝就有钟表了,当时还有人做了一个木头地球仪!!!!!!!!

水井

  水井是定居生活的标志之一。有了水井,人们就可以拥有稳定干净的水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水井在中华文化中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美不美,故乡水,这水就是井水;离乡别井,背井离乡,是令人悲伤的事,井,成为家乡的标志。

  最新考古结果显示,中国的水井8000年前就有了,河姆渡文化时期水井,距今将近7000年;上海松泽马家浜文化水井,6000年前;凌家滩文化水井,5300年前;江苏泗洪新石器时代水井,5000年前;龙山文化水井,4000年前,商代的水井,3000多年前;

考古中历朝历代的水井遗址无法计数。在汉代的墓葬中很多都陪葬有陶井模型,庖厨图画像石往往画有水井取水图,可见在事死如生的汉代,人们认为水井是必不可少的。在取水的过程中,人们还发明了桔槔、辘轳、滑轮等充分体现古人物理智慧的工具。资料压水井始于宋代,但考古发现表明,汉代很可能就已经有压水井了。很多汉代陶井都有井亭,这样水井就能避免受到风沙、雨水等外来污染,水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提升,这个做法,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已经有了,可见古人的环保卫生意识是多么超前。

  与井字有关的词语很多,可见水井在生活中的重要。

汉代的疑似压水井遗址已经发现了三处,但是,考古人员只是说“很奇怪”,不敢下结论:

挖井除了取水,还可以采矿。古人三千多年前就开始挖矿井了,铜矿铁矿,盐矿,煤矿油矿甚至天然气矿井都有。

  1989年,江西铜岭商周铜矿采矿遗址在揭露1800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出竖井103口,平巷19条。揭露冶炼区3处,其炼渣散布面积约170000平方米,估计炼渣总量约10万吨。出土的提升工具木滑车分别有商、西周、春秋各代之物,表明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已将木制机械用于矿山开采。这批提升工具也是世界上发现的古机械物最多、最早的一批。

  1979年四月,湖南麻阳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矿遗址,有古矿井十四处,矿井不规则,宽窄不一,呈弯曲的鼠穴式。垂直深度约八十米。

  四川盐井的掘凿是战国时期李冰首创的。他成功地组织人民“穿广都盐井”、“盐溉”。这些盐井、盐溉属于大口浅井的雏形。东汉是中国大口浅井型盐井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但能开采自然盐泉、盐岩所标示的地下盐卤,而且能开采没有自然盐泉标示的地下盐卤。东汉以后盐井逐渐向深度发展,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已经凿到三十丈深,唐时陵井深八十丈。

  卓筒井,是用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约于明代发展成使用冲击式顿钻法以及泥浆提升、固井防塌、钻具打捞等技法的成套深井开凿技术,至清代井深可达千米,是为现代油气深井开凿之先河,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卓筒井钻井之法:"择有咸源处,以铁锥凿井如碗大,用大竹四五竿接之使长,以竹枝系铁锥入,竹中凿之,其井底有铁器四爪,到六七十天,或百余丈得咸水乃止。"

  卓筒井,主要靠三个技术,圆刃锉,表层套管,扇泥筒。扇泥筒安装有单向阀门,是世界上最早的单向阀门。卓筒井开创了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是世界钻井史上的里程碑。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汉代不仅有盐井,而且有火井(就是天然气井),井深达六十多丈,用火井煮盐。这比英国1668年使用天然气大约早十三个世纪以上。

  中国在西汉时已经正式用煤炼铁,河南等地的煤田已经开始开采。宋代,煤矿开采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明代《天工开物》讲的用竹筒排毒气的办法已经是很科学的了。

  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在四川峨嵋山下的嘉州(今乐山),凿成了第一口石油竖井,深度至少达几百米,开创了我国钻井取油的新时代。美国到1859年才钻成一口深二十一米多些的油井。


  迹象表明,中国是古代最早发明舟船的国家。
  刘向《世本》中说:“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淮南子》中说:“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箅”。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这里的 “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在舵未出现以前,桨还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独木舟与桨相配合,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周易注疏》卷4)
  跨湖桥遗址出土世界最早独木舟,还有木浆;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8支木桨,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发现古代木桩码头遗迹。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无功而还”。另载,吴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徐承率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这或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最早海战,地点大约在今天的山东琅琊台附近的黄海海域,是一场近海战斗。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有很多水战舟战的场面,画面显示,当时的船已经是双层战船,划桨的在下面船舱,作战的在上层;

  战国铜戈上有楼船图案,有旗有鼓,

  汉代有楼船将军统领水军,汉代的陶船有世界上最早的锚;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有比较直观的古代楼船图,同时期的八槽舰已经有水密舱,使得船的抗沉性大大提高;宋代张择端《金池争标图》的龙舟上有亭台楼阁,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之庞大,令后世咋舌。

  秦代造船遗址位于广州市区中山四路市文化局内(今信德商务大厦)及原广州儿童公园(现南越皇宫遗址)一带。1975年,在此处发掘出秦汉时期颇具规模的造船工场,该造船工场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至西汉初的文、景期间废弃。造船工场的规模巨大,原址建造在灰黑色的粘土层上。

  这处造船工场的巨大规模,造船木材的选择及船台的结果形式等都充分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造船技术和造船生产能力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可以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

 造船是对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古代中国为造船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技术支持?

  最基本的木工,七千年前河姆渡的榫卯技术,可以使到造出来的船尽可能少的用钉子,而船的坚固程度却大大提高,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木工工具,而最早的刨子恰巧就出土于元代的木船上,可见木工对造船的重要;八千年前跨湖桥得漆工艺可以使到船更好地防水,同时期的纬编技术为未来的船篷打下坚实基础,而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的天文观测则为远航提供了指明航向的牵星术。

 中国舟船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痕迹。

  舟字就是一条小船或者竹筏的象形字,舟字旁的字有将近80个,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墓葬棺木做成船形;

  有专门用于船只过关用的通行证鄂君启节·舟节;

  一些生活用器做成舟船形,比如战国错金铜舟,汉代的各式耳杯;

  春秋战国时期水战已经是常见战争形式,汉代专设楼船将军统领水师;历朝历代均有水战,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唐代白江口海战,宋代崖山,明代鄱阳湖,等等;

  宋代已经用罗安盘指南针导航,明代有专门的海上导航著作《海道针经》、《顺风相送》,还有《更路薄》,那是海南渔民世代相传的“海上指南针”,沿海有广泛的妈祖信仰,妈祖是水上人家的保护神。

  南京中保村有明代宝船厂遗址,是全球仅存的未经挖掘的古代造船工业文化遗址,当时的船坞(古称作塘)共7座,现存4、5、6作塘。 

  舟字旁的字

  舟、舠、舡 、舢 、舣 、舤 、舱、航、舨、舫、舭、舯、舥、舦、舧、舩、舮、船、舶、舸 、舻、舳、舴、舷、舲、舺、舾、艇、舼、舽、舿、艄、艉、艀、艁、艂、艃、艅、艆、艈、艋、艊、 艌、艍、艏、艘、艎、艐、艑、艒、艓、艔、艖、艕、艗、舱、艚、艛、艜、艝、艟、艥、艞、艠、艨、艡、樯、橹、舣、艧、舰、 橹、舻、艬、艭 。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元明时期的海船船头船尾都有罗盘判定方向:“海舟···其首尾各安罗经盘以定方向,中腰大横梁出头数尺,贯插腰舵,则皆同也。腰舵非与梢舵形同,乃阔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转,盖夹卫扶倾之义。其上仍横柄栓于梁上,而遇浅则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凡海舟以竹筒贮淡水数石,度供舟内人两日之需,遇岛又汲。其何国何岛合用何向,针指示昭然,恐非人力所祖。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识力造到死生浑忘地,非鼓勇之谓也。”商代的舟船形象

  商代尹舟簋。

  此簋奇特之处在于口沿下和圈足上“舟”字形纹饰与铭文中的“舟”字相近,实属罕见。

中国的龙舟是集体项目,每条龙舟划船者众,一般有舵手有鼓手,跟战国水战场面相似,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广东还有专门音乐作品《赛龙夺锦》;西方赛艇项目一般不超过十个人,很多没有舵手,甚至有单人划船项目,这其实是独木舟的遗风,历史发展到今天独木舟的印象还那么深刻,侧面反应地中海北岸古代航海水平。

有了船,就有通航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方便通航运输,古人开凿了运河,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亦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秦始皇的时候为了统一岭南,开凿了灵渠,隋炀帝则开通了京杭大运河,连接了东西走向的五大水系,所有这些,遗泽至今。

  同时中国也是建造船闸最早的国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灵渠,设置陡门,又称斗门(今名闸门),用以调整斗门前后的水位差,使船舶能在有水位落差的航道上通行。明代徐霞客记载:“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箔””就是陡门用来关闸的竹门。

  灵渠上的陡门遗址共有36个。这个数据与南宋文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灵渠》中“渠内置陡门三十有六”的记述相符。

  而众多河道上的桥梁,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多个高大的桥洞,既方便排洪,也方便通航,真是一举两得。

古人的船队还远航海外。唐代杨良瑶碑文显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四月,杨良瑶作为使臣曾泛舟西洋,出使大食。这次唐代远航比郑和初次下西洋(明永乐三年,1405年),早了整整620年。

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船队规模庞大,舰船两百多艘,人数两万多甚至三万,这里边涉及的后勤供应,人员卫生,安全导航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古代科技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只有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才有能力测绘全世界。在郑和航海所得数据的基础上,明代绘出了《坤舆万国全图》。西方的船队,每次不过几百人,能有多少人力测绘?

 明代刊本《今言》记载郑和船队规模,三万多人

有人说《坤舆万国全图》是在西方地图资料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可是纵观西方“新航路”以来的历次著名航行路线,没有一次是绕行美洲西海岸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有美洲西部的海岸线数据,那《坤舆万国全图》南北美洲的准确海岸线从何而来?只能说,是郑和他们测绘的结果。

说点有意思的》》》》》》》》》》》》》》》》》》》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白纸黑字地写着“《坤舆万国全图》是在利玛窦的帮助下绘制出来的”,可是这些屁股坐歪了的公知不会告诉你,《坤舆万国全图》还有一项闪亮的荣耀——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

  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
  没错,它就是第一张世界地图。
  好了,问题来了。
  既然《坤》图是历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也就是说在《坤》图之前,欧洲人自己却没画出一副世界地图来。
  欧洲人指导中国人画出了世界地图,但当时他们自己却没有世界地图。呵呵,可笑不?
  如果你去指导别人造高铁,自己却没有一条高铁,说出去有人信吗?

  这就造成了一个西拥者们无法解释的尴尬现象:都说欧洲人“帮助”中国人绘制了世界地图,那为什么当时中国有世界地图,而欧洲人自己却没有世界地图?

  如果欧洲人真的能帮中国人绘制世界地图,他们为什么不先给自己画一张呢?难道自己发明了什么好东西不都是先给自己使用的吗?
  一个国家或民族发明了一项新技术,当然首先给自己使用,即使要给别人使用,也应该是在自己用滥了之后再给别人吧?有没有可能自己不用却给其他民族使用?
  假设,要想让中国人把造纸术传授给其他民族,是不是应该要等到中国人把造纸术普及了,用熟了,用得烂大街了,才会便宜别人?有没有可能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之后宁愿自己不用,也要送给别人用

  ?世界上真的有这样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故事吗?


  试想一下,假设中国人发明造纸术之后,中国皇帝说:这么好的技术我们怎么能够自己拥有呢?我们应该送给我们的好朋友欧洲人。
  然后派人连人带技术万里迢迢地送到欧洲,手把手地教给欧洲人。
  有人说:要把技术送人也可以,给人家拷贝一份就行了,我们自己还得留着,该用还得用。
  可是中国皇帝却说:不,我们怎么能够这么自私给自己留一份呢?这显得我们对待朋友多么不真诚,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的欧洲朋友,所以我决定我们自己就不保留造纸术了。
  于是,若干年之后,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欧洲人发明了造纸术,而中国人自己的造纸术却失传了。
  中国人宁肯自己不用造纸术,也要先给欧洲人用,这是多么的无私奉献,多么的舍己为人啊。

  如果说欧洲人指导中国人画出了《坤》图,那么其过程就跟这个差不多,请大家自行脑补一下。
  这种情节连天方夜谭都比不上,只能算是脑残的狗血情节。

  但是,西拥者们编的历史却告诉我们,这种狗血情节就是历史真相,是真实发生过的——利玛窦就是这么干的。

  他把欧洲人的世界地理知识教给了中国人,让中国人绘出了历史上的第一张世界地图,而当时的欧洲人却没有保留这些地理知识,没有画出一张属于自己的世界地图。

  那些地理知识欧洲人自己都没用上,就先给中国人用了,多么高尚无私啊。

  但是我要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童话世界,这样温馨感人的故事根本不会存在,只能是编造的。 关于《坤》图的疑点还不止这个。

  我们再来说说利玛窦这个人。
  利玛窦这个人是个一神教的神父,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查到他是一名地理学家的记录,一个不是地理学家的人怎么教别人画出了连地理学家都画不出的地图?他这个非地理学家比地理学家还厉害?
  可能有人会说,利玛窦教中国人画《坤》图并不是他自己的知识,而是来自他带的资料。

  那么,他的资料又来自哪里?他的祖国?
  众所周知,利玛窦是意大利人,意大利是欧洲国家。
  很多人都以为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而意大利又是欧洲国家,所以意大利也参与了大航海运动。
  其实不然。
  真正开启大航海运动的就那么几个国家,也就是英法、西班牙、葡萄牙,也许还加个海上马车夫荷兰,而其他的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都没参与进来,就算参与了也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你听说过波兰的大航海吗?
  你听说过芬兰的大航海吗?
  你听说过罗马尼亚的大航海吗?
  ……
  同样,你听说过意大利的大航海吗?
  那么,当时意大利在干嘛呢?
  其实当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正在打内战。
  下面这段话来自百度词条:
  意大利战争(意大利语:Guerre d'Italia del XVI secolo)又称哈布斯堡-瓦卢瓦战争,是1494年至1559年间一系列战争的总称,战事地包括多数意大利城邦、教皇国、西欧各主要国家(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与苏格兰)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起源于米兰公国与那不勒斯王国间的纠纷,随后迅速转变为各参与国间争夺权力与版图的军事冲突,伴随联盟、反联盟,及频繁的断交与背叛。
  这场战争原本是意大利的强邻为宰割和瓜分意大利而发动的,后来演变成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旷日持久,但意大利并未因此而统一,“长期的战争使意大利更加分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到17世纪,意大利的经济特别是手工业进一步衰落。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随之日趋枯萎。”

  由此可见,当时的意大利就和中国的北洋军阀时代一样,每个意大利的割据政权都找一个西欧国家当靠山,然后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相残杀。他们都忙得很,根本没时间搞大航海,所以意大利人当时还不是殖民者,而是被殖民者。

  那意大利是什么时候统一的呢?
  我们的中学教科书中写明了意大利的统一时间——1870年,就是加里波第、加富尔等人的故事了。这个时候距离利玛窦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两、三百年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也结束了。
  直到意大利统一了之后,他们才开始对外侵略,但这个时候整个地球基本上都已经被英法瓜分了。这就相当于人家连午饭都吃了,你才起床做早饭,意大利人吃屎都没赶上热的。
  大约与意大利差不多同时统一的还有普鲁士德国,德国也对英法瓜分了世界大部分的殖民地感到不公,于是这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和英法对着干,从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说到底,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西方列强分赃不均引起的。但这不是本帖的主题,就此略过。

  不管怎么样,在利玛窦那个时代,他的祖国根本不可能给他提供绘制世界地图的资料。

  那么,利玛窦的资料会不会来自其他航海国家,比如英法、西班牙等。
  毕竟,利玛窦还有个身份,就是一神教的神父。一神教的教廷在意大利,而一神教又是欧洲各国的共主,就连《坤》图里都对欧洲一神教有一段文字说明:……欧罗巴诸国皆宗之。

  那么,有没有可能某个大航海国家把自己勘测的地理资料当做礼物孝敬给一神教的教廷,然后教廷又把这些资料给了利玛窦?
  我们也要排除这个可能性。
  首先,欧洲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这几百年来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从来没停过。著名的有英法争霸战、英西争霸战等。
  这些国家本来就是互相仇视,恨不得把对方生吞活剥,他们发现新的殖民地只会想办法独吞,能掩藏就掩藏,《坤》图里记载的地理知识在当时还非常先进,应该是属于国家机密级的,怎么可能和别国分享这方面的情报?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当时整个欧洲都没能力画世界地图。 我们说,《坤舆万国全图》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是一幅把四大洋、七大洲都包括在内的地图。(虽然《坤》图上的南极洲和澳洲连在一块,现在看来错得离谱,但至少表明画《坤》图的人知道那里有一块大陆,说明人家到过那里,只是没有测绘过。)
  但问题是,《坤舆万国全图》完成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而在《坤舆万国全图》诞生的时候,地球上还有很多地球欧洲人还没有发现。
  请大家看一组史实:
  1741年左右,沙俄雇佣丹麦人维特斯·白令从西伯利亚乘船抵达阿拉斯加探险,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发现阿拉斯加;
  1770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第一次”发现了澳大利亚,没过多久,澳大利亚就成了英国殖民地;
  1820~1821年,美国人帕尔默、沙俄人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英国人布兰斯菲尔德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
  ……
  以上都是有据可查,不信可以自己去百度,这些历史都是白皮自己承认的。
  而且还远不止上述这三个地方,还有很多地方欧洲人发现它们的时间都比《坤》图晚得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这就奇怪了,
  1741年,欧洲人才第一次发现了阿拉斯加,但1602年的《坤舆万国全图》上却有阿拉斯加。
  1770年,欧洲人才第一次发现了澳大利亚,但1602年的《坤舆万国全图》上却有澳大利亚。
  1820年,欧洲人才第一次发现了南极洲,但1602年的《坤舆万国全图》上却有南极洲。
  如果《坤》图是在利玛窦的指导下画的,那么请问利玛窦是怎么知道世界上有南极洲、澳洲、阿拉斯加的,是穿越了吗?
  不知道某大咖以及其它的美分们怎么解释?

  也就是说,利玛窦本人没能力画世界地图,他的祖国也没能量画世界地图,他所在的种族都没能力画出世界地图来。

  由此可见,《坤舆万国全图》所记载的地理知识超过了当时欧洲所掌握的地理知识的总和。别说一个地理门外汉利玛窦了,哪怕把当时欧洲所有的航海家和地理学家都集中到一起,也绘制不出《坤舆万国全图》来,因为他们还没有绘制世界地图的知识。

  这就有意思了,一个没能力画世界地图的民族能指导别人画出世界地图来吗?一个没学过微积分的人能教别人学会微积分吗?

  别人来找你借钱,你要借给他也可以,但必须得有个前提:你自己必须有钱。如果你自己都没钱,你拿什么借给别人?
  同理,利玛窦要指导中国人画世界地图,前提是他自己要掌握了全世界的地理知识,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你怎么教给别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听到的这个“利玛窦指导中国人画《坤舆万国全图》”的故事就是一个“乞丐把自己金库里的金银珠宝借给别人”的故事。
  公知们编的历史就是这么荒谬绝伦。

  所以,唯一合理的结论就是: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地理知识只能都来自于郑和舰队,《坤》图根本没欧洲人什么事。 为什么当时的欧洲人没能力绘制世界地图?
  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探索完全世界。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近古时代,有两个种族先后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欧洲人。

  说到欧洲人的大航海运动,一个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虽然在此之前欧洲人也航海),我们就把这个当成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始。
  然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不意味着欧洲人就马上了解了整个世界。欧洲人探索世界的方式就像挤牙膏一样,是一点一点地进行的,也就是说,欧洲人探索全世界的过程非常缓慢,不是一次性地或在短期内完成的,所以欧洲的大航海时代相比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显得非常长。
  中国的大航海时代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而欧洲大航海时代有多长?

  如果说,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算做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端,那么哪个事件标志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结束呢?
  关于这个,我还没看到史书上有定论,不如我们今天就当一回历史学家,给欧洲大航海时代的结束下个定义。
  首先,我们要给欧洲大航海时代的结束设定一个评判标准,我觉得欧洲大航海时代的结束应该以欧洲人基本发现了全世界为标准,这个应该没异议吧?
  那么欧洲人什么时候探索完全整个世界呢?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最后被发现的大陆,我们就把欧洲人发现南极洲当做是欧洲大航海的结束。
  那么欧洲人什么时候发现的南极洲?
  1820~1821年,美国人帕尔默、沙俄人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英国人布兰斯菲尔德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到此为止地球上的主要陆地基本上都被欧洲人发现了。所以,我们可以把1820年作为欧洲大航海时代的结束。

  为什么欧洲人探索世界的速度这么缓慢呢?
  这和当时欧洲的国力以及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有关。
  在欧洲进行全球殖民之前,他们其实是非常穷的,他们能用在探险上的人力、财力非常拮据,而航海探索又是非常费钱的,所以能组织起来的船队规模非常有限。
  比如,
  麦哲伦环球旅行的那支船队(如也能叫船队的话),仅有5艘小船,船员250多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次航线,总共是三艘船,80多名船员。
  ……
  在15世纪,如果哪个欧洲国家能组织一支十几艘船、上千人的探险船队就已经能傲视群雄了。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到1820年欧洲人发现南极洲,一共是328年的时间。所以,欧洲大航海时代可以分为三个一百年,而利玛窦生活的年代是1552年—1610年,可以说利玛窦主要生活在欧洲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个百年,也就是大航海时代的早期,而这个时期,世界上还有大量未知之地没被欧洲人发现,欧洲人还没能力绘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

  也就是说,欧洲人在1820年才基本上完成对世界的探索,也只有在1820年之后欧洲人才能画出真正的世界地图来,那身为欧洲人且不是地理学家的利玛窦怎么教中国人在1602年画出世界地图来的?
  如果要说《坤》图的地理知识完全来自于欧洲人的话,那只有一个可能性:利玛窦是一名穿越者,他其实生活在1820年之后的欧洲,然后穿越到了明朝那个时代,并把后世的地理知识传授给了中国人。
  但,这只能是小说中的情节,当个笑话看看就行了。

  如果《坤》图不是在欧洲人的指导下画的,那《坤》图上的地理知识又来自哪里?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人,是郑和舰队。
  我们说过,近古只有两个民族开启了大航海,一个是欧洲人,一个是中国人,现在欧洲人被排除了,那就只能是中国人了。

  和欧洲人相比,郑和舰队包括有1000多艘舰船,其中不乏体量巨大的宝船,兵力多达数万。即使把郑和分成100支分舰队,规模也比欧洲那些“舰队”大得多。
  由于郑和舰队实在太庞大了,所以它的编制并不是一支舰队,而是五支舰队,分别由五位正三品的指挥使担任舰队长。
  这也就显示了明朝和欧洲国家的巨大实力差距。
  如果我们把郑和时代的中国和哥伦布时代的欧洲相比较的话(虽然两人相隔近百年),论人力、物力、财力,当时欧洲所有国家加起来也不如明朝。也只有明朝才能在短期内探索完整个地球,这是由当时的国力决定的。

  如果《坤》图上的南极洲真的是郑和发现才画上去的,那就是说中国人发现南极洲比欧洲人早了400年。要知道郑和那个时代是142X年,而西方人发现南极洲是1820年。

  也许有人会说,利玛窦教给中国人的也许只是《坤》图上的一部分知识,而不是全部。

  但是,我们说过,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偏远、最难发现的地方,欧洲人自己最后发现的也是南极洲,如果郑和能够发现南极洲,那还有什么是他发现不了的?郑和难道不会自己去美洲、非洲、欧洲吗?中国人画地图还用的着要利玛窦来教? 如果说中国人当时的地理知识是大学级的,那欧洲人的最多也就是中学级的,而利玛窦本身并不是地理学家或航海家,他最多算是个小学生水平。所以,要说利玛窦指导中国人画出了《坤舆万国全图》,就好像是说一个小学生指导一个研究生写出了一篇硕士论文,这简直荒谬绝顶。
  但西拥者们总是试图让我们相信,一个小学生真的指导研究生写出了硕士论文。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的一个时事热点。
  大家都知道川普大统领打压华为的事,因为华为最先发展出了5G技术。
  这件事情被引爆之后也让全世界了解到原来在5G技术方面中国是领先的,这让高傲的美国人无法接受。
  于是,就有人问川普:为什么是中国人率先开发出5G技术,而不美国?
  川普的回答是:中国剽窃了美国的5G技术。
  嗯,这果然很川普。中国从美国那里剽窃了连美国自己都没有的5G技术。哈哈。
  川普的这个回答充满了川普的人生智慧和人类的至高哲理,以至于连美国人自己都不信。
  对于川普的这个回答,我给他打99分,多一分怕他骄傲。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利玛窦和《坤》图,你会发现这两件事的性质高度相似。

  川普说,中国从美国那里剽窃了连美国自己都没有的5G技术,才开发出中国的5G技术。

  而西拥者说,利玛窦把欧洲人自己都没有的地理知识教给了中国人,中国人才画出了《坤舆万国全图》。

  两个说法都值得打99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