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國19世紀畫家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是印象派宗師,印象派之名因他而起,畢生追求光影與色彩,讓印象派成為大眾喜愛的重要畫派。

  

1874年為了掙脫官方沙龍的權威,莫內和朋友們組織了首屆群體畫展,他所提交的《印象·日出》被當時的藝評家路易·勒華Louis Leroy 揶揄除了正在升起的朱紅太陽外,瀰漫朝霧的海面上ㄧ片「模糊不清」,只剩下幾筆粗略勾勒的小舟和波影。認為畫作沒有完成、也沒有細節,用筆既不專業又粗率,純憑「印象」塗鴉而已。「印象主義」之名由此而來。 除了《印象·日出》,《阿讓伊特的罌粟花》風和日麗、百花齊放的鄉間景色,也遭到當時學院派批評的一文不值。


1870至1880年代,莫內創作不少傑出作品:《聖拉扎爾車站》1877。

  

法國的第一條鐵路建於1823年,如何讓這樣的東西進入畫面而具有美感,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藝術挑戰。這幅作品,畫家沒有著力於表現其中的人物,而是抓住了火車進站時放出的蒸汽所形成的獨特氛圍。不同深淺的紫色與藍色的瀰漫煙霧,顯現出空氣的動感和顫動,彷彿蒸汽就是雲蒸霞蔚的雲彩一樣,站內與站外的光影對比,更使得翻捲的蒸汽雲團富有了表現力。

  

《1878年6月30日,聖德尼街的節日》-  畫作主題是慶祝1878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博覽會在5月1日開幕,六月底閉幕,在即將閉幕的最後幾天,慶祝活動達到了最高峰。乍看之下,紅白藍法國國旗滿天飛舞,隱約可以看見旗面上的「Vive la France 」,莫內站在陽台上俯瞰整個街景,畫下了歷史性的一幕。

這幅畫可說是莫內發揮印象派畫法最經典的作品。整個畫面看不見任何的形體,也沒有輪廓,畫家以密集、短促的筆觸,將鮮艷強烈的紅、白、藍三原色,揮灑在畫布上。藉著斑斕的五彩,組合出建築物、窗戶、人潮、揮舞的旗幟,營造出全國性節慶歡欣鼓舞的印象。

1875年前後,是莫內畫妻子卡蜜兒最多的時期。他畫了坐著、窗邊、沉思、徜徉在陽光裡散步的妻兒。

卡蜜兒可說是影響莫內一生的女人。18歲擔任畫室模特兒與25歲的莫內相戀。但是兩人婚姻卻不被雙方家長看好,直到卡蜜兒生下兒子讓 Jean,才得以結為連理。不幸的是結婚僅九年,卡蜜兒便病逝,讓莫內只能透過畫作,緬懷摯愛的妻子。

   


  

   

《撐傘散步的女人》(The Walk, Woman with a Parasol )1875。這是莫內最廣為人知的一幅畫作。    風吹過原野,捲起天上的雲絮,卡蜜兒身著白色輕紗,撐著洋傘,與兒子漫步原野,遍地的小花像風鈴般擺盪,搖曳著莫內對母子的溫馨親情。

畫中兩人似乎被莫內叫喚而停下腳步,不約而同的望向他,兩人位置一前一後,製造出景深效果。這正是莫內的獨到之處,他不去刻畫表情的細節,畫中人物也沒有擺出雕像般的神聖姿態,甚至讓陰影佔去畫面大部分,但寫意的構圖及筆法,讓家人與大自然瞬間融為一體。

  

這幅畫在構圖上,左側的小男孩與撐傘的女子的形成了一個三角構圖,達到平衡畫面的作用。以綠、藍、褐為主色調,色彩清新明快,人物衣服顏色與背景統一,看不到明確的陰影與輪廓線,筆觸大膽隨意,裙擺與草的走向充滿動感。

  

1886年,莫內想必是懷念卡蜜兒的關係,以繼女蘇珊為模特兒,畫了兩幅《撐傘的女人》,目前珍藏在巴黎奧賽美術館。這兩幅悼念亡妻的作品,依舊是鮮明的色彩,躍動的線條,不過人物形象很模糊,連五官表情都看不清楚,但隨著筆觸堆疊的方向,可以感受到草原上吹拂的微風和女子絲巾上耀動的陽光。

  

1879年卡蜜兒因病辭世,時年37歲。莫內在同年畫下了臨終的卡蜜兒,他以深刻的筆觸描繪出妻子飽受病魔纏身,而日漸消瘦與漸漸凋零的臉龐。畫中以憂鬱的色調,紛亂的筆法,傳達出失去妻子的悲傷。

  

《綠衣女子》、《撐洋傘的女子》、《穿和服的女子》等,記錄的都是妻子卡蜜兒的青春影像,這些畫作也成為莫內與卡蜜兒純潔美好愛情的見證。

《花園中的女人》陽光穿過樹葉,灑落在花叢和女子們的變化,畫中四個女子,其實都是妻子卡蜜兒,以不同髮型和姿勢充當模特兒。這幅畫寄託著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厚望,但是卻遭到官方沙龍徹底否定。

有人認為,如果莫內按照《綠衣女子》的寫實風格,循規蹈矩的繪畫,也許很快就會成功,告別貧窮。但是他忠於自然,一心想開創出大自然神奇光彩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以致他的畫作被主流派貶得一文不值,生活只能勉強溫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