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莫內與《白楊樹》Les Peupliers - 1891

   

《日出時吉維尼的白楊樹》Poplars at Giverny 1888(上)

《艾普特河畔的白楊樹》Poplars on Banks of the River Epte 1891 (下)

 

成長在濱海城市的莫內,與大自然,尤其對天空、水光及花卉的喜愛由來已久,即使後來與家人搬到巴黎近郊的小鎮居住,多半也都是在緊鄰著塞納河或其支流的小村莊。他與家人時常沿著河畔的公園綠地散步,這些生活片段與河畔風光成為了他創作的靈感。

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用了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的呈現。1891~1892年間,完成《乾草堆》系列之後,又創作了《白楊樹》題材的作品,他對光色的掌握更有自信了。

 

莫內曾說:「塞納河啊!我這一生都在畫它,在任何時刻、任何季節⋯,我從來不會因此感到厭倦,它對我而言一直都是嶄新的」。「白楊樹」畫作系列,是描繪法國塞納河支流艾普特河畔里梅茲Limetz沼澤旁的一片樹群。

莫內創作之初面臨了很大的問題,這些白楊樹群如果長到十公尺的理想高度將被砍伐。他為了保住這片樹林,就向當地市府抗議,抗議不成,他乾脆自掏腰包和木材商合作出資將樹權標售下來,等畫作完成,再將這些樹木交給當地的木材商。

因為戶外光線的變化太過快速,在很短時間內,白楊樹葉面受光的程度就會不同。他必須疾速的創作,隨著光的移轉,就立刻換一張新的畫布,描繪出另一個光線氛圍下的白楊樹。明知道光瞬間消逝,他卻固執地與時光賽跑,下筆又急又快,最高紀錄一天可以畫上14張,不滿意的作品就立即銷毁。終於完成了一張張籠罩在晨昏、陰晴、季節等不同氛圍下的白楊樹風情。

 

莫內採用的構圖大多以直立畫布來表現樹桿的修長與平直,瘦長的白楊樹支幹連接天和地,在畫布上呈現出安定的垂直感。在筆直樹幹的背後,他通常還會安排另一道蜿蜒的白楊樹,讓觀眾的視線能在筆直、平行的樹幹間,又能看見樹葉形成優美的S型曲線。作品中明亮、跳動的色彩呈現了鮮明的對比,交錯的直線和弧線與水面波紋則增添了活潑而且豐富的視覺感。

  

  

代表作之一:《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Poplars on the Epte -1891)。相較於樹木支幹的擺動,畫家把視覺的焦點放在水面上,以相當流暢的方式鋪排反光的效果,讓映照在水中的樹幹轉化成愉悅的色點,使河畔的悠閑氛圍裡,有了時光輕輕挪移的動態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