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6·中医)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6·中医)

作者:天涯@yletpkki

8.12 中医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已经数千年历史。而当今的称谓是相对西医而言的,在西方医学尚未流入我国之前,中医本不叫中医,而是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称谓,分别有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称谓。在这里,我们姑且把中国传统医学称为中医。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系庞大,我们可以从久(历史久远),经(黄帝内经),道(哲学、天人合一),医(名医众多)、著(著作丰富),方(古代药方很多,至今仍在使用的也很多),药(天然药物居多、副作用较轻较少、古药很多、久经验证),效(效果好、人口繁衍众多,大病重症有办法,重大瘟疫少易受控,健康水平高)、案(著名案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中国古代的医学,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中医学界通常称上古时代的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并视之为可以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医宝典。可见古代医学不但时间开始得早,而且水平很高。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伏牺画卦,所以六气、六俯、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帝王世纪》又说,“(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出土文物显示,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就有了草药,有了骨针骨锥,说明医和药这时已经有了,考虑到原始社会人们的工具往往一物多用,更早就有的砭石、石叶等等已应用于医疗之中,实际上医药开始的时间可能更靠前。
  2004年安阳殷墟大司空村213号墓葬出土一件雕刻精美的骨管,骨管中盛装4枚骨针。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考古发掘的骨针都是一端尖锐、一端有针眼,可以引线,这类针可缝制衣物,但这次所出骨针两端均尖锐,无法穿针引线,显然不能用于缝制衣服,很可能是用于医疗的针刺器具。

  《黄帝内经·灵枢》记载有“九针”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内蒙古包头市博物馆藏包头市东河区西园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骨针,骨针管组合. 骨针是用动物细骨制成,分圆桯和扁桯两种,针体表面光滑,针尖锐利,针孔清楚。骨针管是截取动物肢骨一段,再精工磨制成规整器形。骨针管无纹饰,磨制光滑。

殷墟大司空213号墓所出长针约合四寸,与《灵枢》的“大针”相符,中长者约合三寸半,与“提针”相合。两端尖锐且无引线针眼的骨针,殷商时期的遗址中并不少见,可见已广泛使用于医疗。


此后各个历史时代都有医疗用具砭针镰等以及药物出土,石制玉制的,骨制的,青铜的,金银的,都有。西汉中山王墓出土的“医工”铜盘,是有文字为证的最早专用医疗工具。满城汉墓还出土了铜刀金银针等一系列的医疗保健用具。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发现当时人们对疾病已有明确的分类,已记载疾首、疾脑、疾目、疾耳、疾口、疾舌、疾胸、疾齿、疾足、疾骨、疾有梦等50余种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口腔科、牙科、五官科、眼科、骨科、神经科、肿瘤科、小儿科、妇科、传染病科等各医学领域。商人不但给疾病以专有名词,而且均以病理感觉和病灶病发部位定名。有些病名的发明在医学史上是很有意义的。如对龋齿的记载就是有关该病的世界最早记录。从医学典籍看,中医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已经很成熟,到了系统总结的阶段了(汉代的时候,从跨湖桥时代算起,医学发展了6000年,从有成熟文字的时候算起,医学也发展了将近一千多年了),《汉书艺文志》记载了方技(医方保健类)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这些典籍失传了很多,但是,其中的《黄帝内经》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医理论的源头核心,它的很多观点成为中医学的原则,就像军事著作中的《孙子兵法》一样。有人说《黄帝内经》等等古代医籍过时落后,可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到了今天热核时代了,还依然是军事科学基础教科书,现代战争依然可以以《孙子兵法》的理论作为指导依据,谁又会说《孙子兵法》落后过时了呢?

  《艺文志》中的医书几乎都有内经外经之分(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说明先秦时代的外科手术水平成熟。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头骨证明5200年前的古人已经成功施行开颅手术,患者还存活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实际上,我国近几十年已经在很多古代遗址中发现了人类头骨的穿孔现象,其中在青海民和、大通,河南安阳和黑龙江泰来等地的四个古代墓地出土的5例标本中,显示了比较清楚的手术迹象;标本的年代范围则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经青铜时代延至汉代。在广饶傅家这一例确认之前,时代最早的系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70号墓的主人----个距今4000年前的成年男性人体头骨。考古学家经考证,认为由于两次重击造成骨折并导致颅内炎症,才在其头顶处实施了开颅手术,凿开一个钝三角形的大孔。从开孔的创缘生出骨刺及“晕圈”状刮削面已显模糊看,术后病人依然存活,手术很成功;《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7日的文章《殷商时期的医学成就》说,安阳殷墟的后冈9号大墓,出土一具成年男性骨骼,头骨前囟点处有一穿孔。内创缘直径约8毫米,外创缘直径约19毫米,呈喇叭形,斜坡面经人工刮削,表面钝化变得齐整光滑。学者推测,该男性曾被做过开颅手术,而且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继续存活。2018年在安阳大司空又发现一例新证据,亡者是一个孩童,年龄不足10岁,头骨顶部正中有一直径约1厘米的圆形穿孔。可见后冈所见开颅术并非孤证,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例证被发现。这些都可以作为先秦时期中国外科手术水平的有力旁证,也可知《黄帝外经》、《扁鹊外经》、《白氏外经》这些古籍的失传是多么大的损失。华佗的麻沸散,表明古人在外科方面的探索到达一个新高峰。

  《黄帝内经》说:"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气皆多血气,皆有大数。"《汉书·王莽传》记载,东汉时,太医尚方曾以犯人尸体进行解剖研究。“量度五脏,以竹筵〔ting廷〕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可见,在战国秦汉时代,中医已经很重视解剖学并加以总结了。

  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切开引流、麻醉、清创缝合、截指、肠吻合、兔唇修补等手术方法和外科应用器材,在人类外科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的肠吻合术,大网膜切除术,血管结扎术等外科手术的开展,还记载了清创缝合术,强调了分层缝合,层次对齐,松紧适度,这个技术领新世界1000多年。 明代洪涛,为成化皇帝第九子进行了唇裂修补术,达到“如天成”的水平。同时代的外科世家吉人桀,擅技五十余年,所作手术之多可想而知,其水平也达到七日补其缺,平复无痕”的效果。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孝行》中有:“邑人 俞浩斋 闻而过其家,视 良吉 胸间疮裂几五寸,气腾出,痛莫能言, 俞 为纳其心,以桑白皮线缝合,未及期月,已无恙矣!”

  “桑皮线”,就是取桑树的根皮,剥去外层粗皮,慢慢撕下内层筋纹,然后再把一根根的筋纹包裹在外皮中,把细线从头到尾抹七次,再取出来,让细线滑润如丝,收起放好。将这些丝线放入装有药水的小瓶中保持湿软,用的时候取出,在沸水的蒸汽上熏蒸一下,细线就绵软如新,穿入细针,就可以缝合伤口了。

  “桑皮线”最大的优点是无需拆线,这种细丝会随着伤口的愈合而长在肉中,与人肉融为一体。桑皮线取用方便,而且不易折断。不仅如此,桑皮本身药性平和,更有清热解毒、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桑皮线是中国发明的最早的外科缝合线。



  1974年底,毛主席 患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已近失明。经过慎重考虑,中央决定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为毛主席实施针拨术。中医传统方法中有一种“金针拨障法”,民间失传已久,但该方法已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和改进,唐由之是主要负责专家。毛主席知道后,欣然同意做手术。

 1975年7月23日,唐由之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毛主席示意播放古典乐曲《满江红》,其心率、血压一直正常。


  中医麻醉手法


  战国已有动脉一词

汉代的医学水平集中体现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它是《黄帝内经》之后的一个高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不怎么起眼的几句话千载之后成为人们制服疟疾的指路明灯,唐代药王孙思邈,用《伤寒杂病论》的方子治好了自己的中风,证明了张仲景的神奇,新中国的李可老中医用同样的方子也治好了自己的中风,再次证明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和验方都是实践考验的。这些药物药方有一千多甚至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什么地方有这么古老而有效的药物药方?
  中药以植物为主,包括少量的动物原料和矿物原料,所以药书一般叫“本草”,最早的是《神农本草》,(分析药物365种),南朝有《本草集注》(载药730种),唐代苏颂的《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是以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本草)的身份通行于世的,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是集大成者,(收载药物 1892 种)。这些中药药典,记载说明了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附录药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实践验证的心血结晶,是人类的瑰宝。想想看,数以千计的药物,产地分布于全国,它们的性味形态功能主治最终成为大江南北历朝历代药农、大夫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祖祖辈辈的中华先人花了多大的工夫?
  中医从先秦开始,医学著作众多,很多尤其是秦汉时期的都失传了,少数流传了下来。而近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出土的医书典籍也不少,主要是汉代的医简和敦煌的抄本。这些都说明的古代医学的繁荣。

  《汉书·艺文志》中的医学典籍目录、重要医学著作以及部分出土医学典籍

名医众多,这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从伏羲神农开始,古代中国的名医犹如天上的繁星,历朝历代都有,下图是其中的一部分,都是史书典籍有记载的,史书典籍之外的名医,更是数不胜数。名医神医的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看古代背景的小说中出现的众多神乎其技的医生一点都不感到违和。现实中,相信也有不少人听说过甚至见识过名老中医的故事,当然,只限于中医。

中药制剂的种类之多也体现着古人的实践与智慧

古希腊号称医学发达,现在的西医誓词就是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作品,那古希腊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样的药品?是天然草药吗?还是化学药品?有哪些药方药品至今流传?

中医理论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治未病治微病,《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起居有常,劳逸有节,动静得宜,怡情养性,防病于未然,这些直到今天都被认为是科学的做法。为了强身健体,古人还创造了很多科学的锻炼方式,比如汉代出土的导引图,可谓是最早的健身操,三国的华佗,则创造了五禽戏,宋代则有著名的八段锦,这些功法是古人辛勤探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除了锻炼,人们还用一些手段来祛病强身,比如拔罐,刮痧,艾灸,既方便有效又耗费不多。

西汉鱼形玉器,江都王用来“滚脸”的美容器

  长15.4、宽5.1、厚1.7厘米

  江苏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鱼形玉器,白玉质,灵动润泽,器表大部受沁呈鸡骨白色。整器雕饰逼真,口、眼、鳍、脊、尾等部位比例协调,器身满布鱼鳞。

  这个汉代玉鱼在当时相当于现代的美容仪,轻柔在面部搓、滚、磨、擦,用力不能大,速度不能快,持之以恒,用以养颜美容,抛光脸部死皮,使皮肤更光滑细腻、紧致有弹性,是古代上层社会女子和一些爱美的男子的美颜用器。

  按摩有利于美容,古人早就知道了。

《扁鹊见蔡桓公》是对中医防微杜渐的经典论述

  《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五谷,人们吃的是种子,植物中最精华的部分,这是主食,其它果蔬,相对而言就不是植物中最重要的部分了,所以只能是辅助补充,但又不能缺少。事实证明,这是非常科学的。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可见古人的智慧,也可以想见古人总结积累了多久了。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为养,米饭是最主要的,五果为助,苹果并不能作为主食,五畜为益,肉食也不能作为主食。

药食同源,是中医才有的原则,它是治未病理论的具体应用,在日常饮食中调理身体甚至治病,既健康又环保,可谓保健治病的一流境界,是中医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这是唐代的抄本《食疗本草》局部

没有主食概念,没有均衡饮食概念,这些资料表明,西方没有健康的饮食文化传统,而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日常饮食其实是健康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有今天也认为是健康科学的饮食文化。由此可侧面得知,西方古代并没有像样的医学,连什么是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不知道:

基本净吃肉不吃菜,没有荤素搭配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利用阴阳五行辨证方法,分析疾病,治疗疾病,认为人体疾病产生是由于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五行失于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所致的当五行中某一行出现太过或不及,不仅这一行与其他任一行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加剧,而且该行与其他四行的关系在总体上也出现了不平衡,阴阳五行失去平衡就产生疾病。这为认识疾病、用辨证施治方法治疗疾病打下了理论基拙。

  五行五脏五色五味的部分观点:

  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五色属红,五味属苦。

  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五色属白,五味属辣。

  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五色属黄,五味属甜。

  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生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五色属青,五味属酸。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五色属黑,五味属咸。

  中医天人合一与五行理论用来分析人体内部系统运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可以说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是五行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五行相生相克,中医认为五脏相生相克之外,还有相乘、拒纳、反侮关系),如果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中医理论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和体现。

  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观,注重辨证施治,这是中医的最大特点。整体观就是中医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从这个角度说,中医只有内外之分,不会像西医那样将内科分为五官肝肾心肺肠胃各科(分科是违背中医的整体观理论的),事实上,古代中医坐诊出诊的时候,男女老幼,疑难杂症全都是自己一手包办,这对中医既是挑战,也是要求,侧面反映了中医的素质水平之高。

  辨证,就是将四诊(即望、闻、问、切。四诊法,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至今还是医生看病的基本手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没有数学。这天地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脏五色五味,难道不是最科学的数学模型吗?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身体心灵的健康,为中华大地形成世界最大的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中医还不算科学,算什么?如果说科学是好的那应该是体现在对人类的积极意义上,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古代文明成果(有人说是技术而非科学),就是最大的科学成就的结晶。

  《肘后备急方》中短短几句话,就为世界解决了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大难题,中医学宝库的价值有多大,可以想象而得知,而非典的经历表明,中医并没有过时,战斗力还很强,还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这都不是科学,那么可以说,这样的“科学”也没有什么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中医辩证的宗旨是不主张中药提纯的

针灸与经络是中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在针灸的实践中形成了经络理论,又用经络理论指导针灸治病。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着,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清代(道光皇帝曾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漆人和绵阳双包山汉墓经穴漆人

  成都老官山医简文字大约有2万字。除了《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外都没有名字,研究团队初步将它们进行了分类命名:《敝昔诊法》《诊治论》《六十病方》《诸病》《十二脉》《别脉》《刺数》以及《医马书》。研究人员们认为,这批医简虽然抄写于西汉时期,但通过里面记载的人名、地名以及内容等,初步推测其成书应该是在距扁鹊生活年代不远的战国晚期。

  在医方论述中,就有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60多种病症的近百个方剂,使用的剂型包括汤、散、丸等8种,使用的药物也有近200种。这批医简的内容与临床关系密切,说明至少在汉代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有理论指导的中医临床体系,这比以《伤寒论》为代表的临床体系早了许多年。

  从上述资料看,成都老官山汉墓的经穴漆人应该是战国时期的成果。

老官山汉墓简牍最新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而“六二六指示”则为中医带来来一个灿烂春天。

有句话叫做“一针二灸三吃药”,还有“急则用针,缓则用药”之言,说的是治病尤其是治疗急病的顺序。《内经》中,就载有针灸可治疗30多种急症。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救急针灸医方109条中应用灸法救急的就达99条。孙思邈《千金要方》载:“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可见针灸的功用之大,也可见古代中医的要求之高。针灸不但能救人治人,还可以治疗牲畜治病,最早有关针灸兽医文献可追溯至西周穆王时期,当时以记载马颈脉穴位放血以治疗热病。西汉《列仙传》记载:马师皇,皇帝时兽医也……有龙下,问之垂耳张口,师皇知其有病,针其唇及口,甘草汤饮之而愈;唐代成书的《伯乐针经》,是中国第一部兽医针灸书,是民间兽医用针之重要依据,随后历代畜牧兽医经典内均有针灸治疗的记载。现如今,猪狗牛马猫,有病都可以针灸。这反应了中医研究的深入与广泛,真可谓是泽及牛马。

中医被人误解的还有两点,一是“不能救急”,二是有些中药“有毒”。其实,擅治急症是中医的固有传统,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这些就是对中医急诊的极高赞誉,但是但在现代医院中,中医已多数退出了急诊的阵地,那些最高评价也渐与中医无缘,而“慢郎中”则成为中医的代名词。在这个背景下,李可老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成果与经验令整个医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医的真正价值,值得大书特书。李可老中医行医,一是能救急,心脏病发作、中风都能药到见效,二是救急的主药就是所谓“有毒”的中药,比如附子,细辛,在李可老中医手里,药物的“毒性”通过配伍对人体没有伤害,反而成为攻克治病的重要利器。还有一些比如糖尿病癌症之类的重症难症,在李可老中医手里也可以药到回春,而治疗癌症的主药,也往往是“有毒”的附子。李可老中医说,“2005年以后凡是大剂量长期服用附子的病人,我让他们每个月做生化检查,看看有没有肝肾损害。检查结果全部没有,而且长期的血尿,尿蛋白,经过长期温阳,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李可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行医证明,中医救急是很拿手的,中医治疗重病大病效果好副作用少,中医药的所谓“毒害”作用是误解,也是可以避免的。

用西医标准来测量中药的所谓有效成分或者有毒成分的做法,看起来“科学”其实是很扯的,至少对中医中药来说是这样。中医药一般来说都是组合配伍使用的,讲究君臣佐使,所谓的有害成分在治病过程中它的副作用可以降到最低,所谓的有“毒”成分,在中医眼里正是祛病的精兵猛将,比如李可老中医手中的附子就是这样,一点就可以毒死一头牛,可是在搭配使用之后,成了起死回生救死扶伤良药。

  即使是西医所(有限)承认的有效成分,也不能按他们的方法提取出来单独使用,就像飞鸟的翅膀,骏马的四蹄,你不能说它们是“有效”成分,然后就只要翅膀和马蹄,结果当然是没有什么效果至少效果也是打折扣的。

而中医理论当中的经络,用西医的标准是找不到的,可是在经络指导下的针灸,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可见,理解中医只能从中医的角度,不能用西医的标准。当然,最后的疗效,应该是最直观最有力的依据。

有人说中国的六味地黄丸(古称肾气丸)具有肝毒性和肾毒性,以此来攻击中医药“不科学”,可六味地黄丸从东晋的肾气丸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大多数的中药以及验方都有上千年的历史),经过了无数的实践验证,西医有那一种药有哪怕是几百年的验证?讲到肾毒性肝毒性,又有哪几种西药没有?

李可老中医的书,体现了中医药的巨大作用,值得一看

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中国的患者死亡率是各国最低,那是因为中国采取了中医治疗方案的缘故,而即使在国内的患者中,纯中医治疗也比西医治疗效果要好,而且没有后遗症,而西医治疗的不少都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

中医与西医思路根本不一样,西医强调杀死病毒,中医则是通过改变环境,把病毒排走。比方感冒,西医通过杀死病毒,中医则是通过发汗把病毒排出体外,西医杀毒的时候往往会误伤有益细胞,所以副作用大,而中医则没有,反而是对身体环境搞了一次清洁。比如家里有蟑螂,西医想的就是杀虫剂,中医则是把家搞清洁。杀虫剂能杀蟑螂也对家人有害,但搞清洁既根本解决又没有后遗症。按照西医的做法,一定要确定病毒才能准确用药,那么,对已有病毒,可能要个耐药性影响疗效的问题,对新病毒,则有可能根本无效研制新药又费时日赶不上需要的问题;中医则是任你什么病毒我只是搞好肌体环境平衡让病毒呆不住自己必须走,以不变应万变,比较主动。

中医抵御了中国历史上321次大型瘟疫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传染病。”《中国疫病史鉴》主笔、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负责人梁峻对记者说。据介绍,两千多年前的医着《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

除了以药物治疗传染病,古代中医还总结出隔离检疫、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个人卫生、“未病先防”等经验,应对疫病的蔓延。

西汉史料载:“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意味着当时政府为控制流行病而建立了公立的临时医院,说明中国早在公元2年就对传染病采取了隔离措施。

新中国以来中医防疫控病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丙申年

石家庄爆发了流行乙型脑炎,西医控制不住,疫情越来越重。不得已周恩来请名中医蒲辅周把脉开方。蒲老结合运气学说,根据石家庄久晴无雨(属暑温)的气候情况,清热解毒养阴,以白虎汤,大见奇效,治愈率高达90%以上,疗效远超世界水平,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

1957年丁酉年

北京也开始流行乙型脑炎。西医还是不行,还是求诸中医。还是蒲老出手,从当地的气象和当年的五运六气出发,考虑到北京多年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属湿温(不同于暑温)。改用白虎加苍术汤、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中药方剂化裁,以芳香化湿和通阳利湿的中医思路进行治疗,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1958年戊戌年

广州流行乙型脑炎,国医大师邓铁涛针对暑热伏湿之证,同样用中药对证施治,疗效亦达90%,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同样挽救了上万人的生命,且完全无后遗症。

屠呦呦:中医为世界带来青蒿素

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寻找灵感。在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急备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下找到了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在当下中国疟疾早已不再是常见疾病, 2013年全国疟疾发病者只有3896人,对比在蚊虫肆虐的东南亚、非洲以及南美,疟疾仍然威胁着数亿人的人类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由此可知青蒿素是多伟大的发现。青蒿素的发现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2003年癸未年

非典爆发。北京用的是西医,但死亡率非常高,人心惶惶。而广州在邓铁涛老中医的指导下,用中医来治疗非典,取得了“四个零”的优异成绩:零死亡、零(因病危转院不算该院死亡率)转院、(医护人员)零感染、零后遗症。

明朝中医吴又可古方治愈现代非典病毒

明朝末年的中医名家吴又可在创作《瘟疫论》时肯定没有想到:360年后,他为防治传染病所开的一剂药方又被现代人用来应对一种全新的非典病毒。

新加坡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陈鸿能博士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李经纬教授打来电话,推荐用“达原饮”预防非典“效果很好。”“达原饮”正是明朝名医吴又可的那剂药方。当时非典型肺炎正在北京等中国20多个省市以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非典疫情爆发后,中国的中医药专家就提供了多个预防药方,药店的煎药机24小时运转,中药企业成为非典时期不衰反荣的行业之一,拯救了万千患者。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时候,全世界的医学,不管新旧东南西北,只有中医有方法有药方,治疗成本便宜但是效果卓著,为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立下彪炳功勋,其他包括西医在内的基本无效,束手无策,可知中医的伟大,可知中华古人的伟大,余荫福泽,令人万分敬仰:

对比一下西方,一场流感可以让医疗最发达的美国死数千人甚至上万人:

中医人痘为世界带来种痘免疫学,挽救了20亿人的生命,这只是中医对世界的众多贡献之一。

西医在十九世纪基本上还是很落后很黑暗的,十九世纪欧洲的医生治疗病人时:会给患者放血,声称放血可治百病。用松节油灌肠,让病人喝白兰地。开水泼肚皮:将滚烫的开水泼在病人的胃部。鸟屎擦头,声称可治疗头痛和脱发。用人屎擦涂伤口,声称可以愈合的更好。落后的西医对普通疾病基本上属于瞎胡搞,面对瘟疫更是束手无策。所以几乎每次大瘟疫都死亡成千上万的人。

中医的人痘术传入英国后,启发了西医的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此后100多年西医的免疫医学获得飞速发展,让欧洲各国逐渐控制了瘟疫的肆虐和蔓延,走出了瘟疫肆虐的黑暗时代,为欧洲进入现代文化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中医提前数百年发现防治传染病的人痘医学,让人类一步一步战胜了瘟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医人痘免疫学晚发现200年:中国和亚洲每次大瘟疫死亡30%-40%人口,欧洲每次大瘟疫死亡40%的人口,几次大瘟疫之后,全球一共会多死多少人口?人类或将推迟数百年才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看看西汉时期的寿命数据,可知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这很明显中医功不可没:

尹湾西汉墓简牍 汉代人口记载:

《集簿》

第十五行: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

第十六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

第十七行: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

根据此数据得出:

汉代该地区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3.26%.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1.57%。

该地区九十岁以上老人占比0.84%,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九十岁以上老人占比0.15%。

该地区新生儿出生每年增加约3.2%。

西汉《集簿》木牍 长23厘米、宽7厘米

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6号墓出土

中医常被人怀疑是不是科学有效,下面这个小资料挺有参考意义的:

中医有内科外科,还有骨科,民间俗称跌打。古代跌打医生就凭一对手,可以摸出一般的骨折脱臼,然后接驳复原,必要时辅之以跌打药,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即使是现在,有些人还是愿意找跌打医生,当然,好的跌打医生也不容易找。

还有很多偏方验方,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听到过相关的故事,有些人身体有毛病,医院治疗不好,结果一个偏方治好了,这是只有在中华大地上才有的事。我有个同事,小学的时候因为淘气手肘扎在火灰堆里烫伤了,在医院治疗效果不理想,伤口痛睡不着,他老爸最后用村子里老水井的苔藓捣烂敷在伤口上,一敷上去伤口清凉,可以睡着了,最后伤好了,还不留疤痕。还有小儿疝气,医院一般认为非手术不可,但是有经验的长辈就会说,炖红参喝就好了。

西方在十八世纪的时候,治病还是以放血灌肠灌料为主要手段(十七世纪英王查理二世十八世纪华盛顿都是因病放血治疗而死),历史上他们没有草药,在现代化学工业之前,他们有什么药物有多少药物?甚至于用木乃伊磨粉作为灵药,在这样的基础发展起来的西医能说中医不科学吗?中医有多少千年古方?有多少使用了超过千年的药物?西医有多少?西药的副作用之大世人皆知,中药的副作用则少很多小很多,两相对比,谁更科学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吗?

看看18世纪以前的一些西医油画,看看欧洲“西医”是怎么治疗怎么手术的。对比中国5000年前有成功开颅手术,最迟汉代有成熟的外科手术总结《黄帝外经》《扁鹊外经》《白氏外经》,谁更科学?

这段资料也可以了解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的生活医疗水平:

甚至现代的西医,医生罢工的时候死亡率下降,这是什么缘故?

理发店三色柱标志的由来,早期西医技术低劣的旁证

  在中世纪,西欧流行一种说法:人生病主要是因为体内各元素不平衡,只要引出多余的“元素”,就会恢复健康。而血液则被认为是最容易引出的一种“元素”,因而欧洲人认为“放血是康复之始”。但医师认为这是下等人做的事,自己不肯自动手放血,而托理发师来做,于是理发师就成了业余外科医师。1540 年,经英格兰国王批准,成立了理发师、外科医师联合会,并为此举行了庄严的仪式,国王亲自把批准书交给联合会 维凯瑞。从此,理发师正式打出了外科医师的牌子,并选三色柱作为他们行医和理发的标志。三色柱中的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纱布。1745年,英王乔治二世敕令成立皇家外科医学会,外科医师从此与理发师分家,但理发店门前的三色柱却一直沿用下来。

 世界各国的理发店认为这种花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纷纷效仿,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那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过往。

西医这些年的进步,更多体现在诊断手段的日新月异上,比如CT、小肠镜、彩色B超、核磁共振、DNA检测等等,这与其说是医学的进步,倒不如说只是光、机、电、化学、生物学等辅助技术的进步。过度倚重精密仪器的检测,容易让西医变得盲目短视,最后只会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一些表面治疗。而真正的疾病的内因却丝毫没有触及,因为这些人体内外的系统关系是仪器所观察不到的。

西医的无数病名,没有几个是以病因作为命名的,全是以现象或病症作为依据。大量都是以什么症,什么综合症来命名,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各种炎病、癌症、美尼尔氏综合症、结石、各种痛症等等。相反,中医对疾病的研究,大都是以病因来命名的,比如中风,伤寒,中暑,泄利,风湿,黄疸,感冒等等。

  这说明中医知道病因,更知道怎么去治。而由于对病因缺乏了解,西医只是在表面病灶上用力:抗生素,激素,外科手术,这种百病一药、千人一治的疗法,不仅会伤害身体的系统平衡,还可能引起一系列药源性、医源性疾病。

  中医从整体系统论出发,有更加丰富的内治与外治疗法,比如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意疗法等等,具体还有汗、吐、下、和、温、清、补等“医门八法”。

  以精密仪器着称的西医,因为观察不到人体系统内部的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治疗上只能在病症上大做文章,而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副作用很大,容易使疾病复发。

  而中医呢?以系统论居之,完全可以包容西医,使它成为中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入,治疗方法更科学,不仅治标,而且治本,西医与之相比高下立判。

对后遗症的看法也反映了中西医双方哪个更实在,哪个更赖皮,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哲学问题、道义问题:


“出土于古罗马庞贝古城的手术器械,现藏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

古罗马医术那么牛,为何中世纪只会放血?

古罗马医术那么牛,为何由理发师兼任手术医生?


许多人认为中医的长处在于养生、治未病,这一点其实与阿育吠咜很接近。此外,希波克拉底也是极注重养生的,他主张食疗,推崇整体医学,强调生活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这些都与中医、阿育吠咜不谋而合。

中医的一大特色是融合了民族特色的哲学观念,如强调「天人合一」,以阴阳失衡来说明疾病发生的原理,以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来说明五脏六腑的关系。

其实,苏美尔人、古埃及人、玛雅人都有类似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由火、水、土、气四种元素构成,分别对应血液、黏液、黑胆汁、黄胆汁四种体液,四体液失衡便导致疾病。阿育吠咜认为人体由空、地、水、火、风五元素构成,并认为人体健康是由气、胆、痰三原质决定的,三原质失衡便会导致疾病

阿育吠咜的身体观

有没有涉嫌抄袭?

玛雅也会针灸了,你相信吗?

汉画像石中的扁鹊行针图

十分怀疑中世纪的鸟嘴医生其理念源头就是扁鹊:

中国5000年前开颅手术头骨,2001年发现;

地中海沿岸2000年前开颅手术头骨,2018年发现,“当时专家判断为是箭伤··但是,最新的研究表示,这一推测恐怕是错的。···专家表示,这可能是古代的一种手术:环钻术(Trepanation)”,对比前面欧罗巴理发店做手术的情形,这可能吗?

看相(主要是面相手相)在中国历史悠久。相法的背后其实包含着深深的生理、医理,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古人的整体观和系统分析能力。 

历代有识之士都很重视相人之法,我们可以从《左传》,《逸周书》,《吴越春秋》等古书中可以看出来,而且成为上层社会'必备'的知识。相人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流传很广,当时越国大夫范蠡就指出越王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以共乐'这个故事足可成为观人术的实例。

战国后期到秦汉,相人术已发展得相当完备,成为一种独特的宫廷和民间都很重视的一门学问,《汉书艺文志》曾有载录《相书》二十四卷,成为中国最早的一部相人术集成著作。

在当时朝廷没有专门看相的'相工'为皇帝选择人才的顾问,在民间也出现了不少有名相术家,如西汉初年的女相师,许负,东汉末年的司马徽。

王充在《论衡骨相篇》中说:'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察骨体之征,赌富贵贫贱',在当时就很注重观察骨骼长相,到了魏晋南北朝,从相骨术进入相形术。

到了唐宋,相人术进入鼎盛时代,著名的有袁天罡,李淳风等人也,成为皇室上宾而且相学已成为完整的学术体系,他包括相头,相面,相体形,相手掌,相行坐,听声音,相毛发,相气色等等,成为一门完整的学问。

所有这些,没有发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神相全编》题宋代陈抟秘传,明代袁忠彻订正。全书十二卷,首一卷,它收录了宋代以前各个时期的30多位著名相术学家的300多篇相法,其中包括麻衣道者、张行简、袁柳庄等相学大师的经典力作。此为致和堂藏板,明代刊本。

关于狂犬病,西医认为必死,中医却有救治良方:

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疗体系下,狂犬病一旦发病基本无救。即便偶尔出现个例能够抢救下来,但是在未来数月或数年内也会因中枢神经损坏而死亡。自从全世界有狂犬病统计以来,在现代医学界谁能把狂犬病治愈,那就是奇迹。今天带大家一起来见证中医治愈狂犬病的奇迹!

···

中医如何治疗狂犬病

上面说的可防不可治、病死率100%,是西医认为的。中医并不这样认为。

汉朝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下淤血汤”可以治愈狂犬病。

下淤血汤,由大黄、桃仁、和地鳖虫三味中药,以蜜和黄酒调服。最早是治疗妇人腹中淤血的。中医根据狂犬病人发病后“瘀热在里,其人如狂”的症状,将下淤血汤用于治疗狂犬病,取得了惊人成功。

另外,晋朝葛洪编着(神仙!不过说了科学教信徒们也不相信)的《肘后备急方》有《治卒为犬所咬毒方》:“先嗍却恶血,灸疮中十壮,明日以去。日灸一壮,满百乃止”,并说“凡犬咬人,七日一发。过三七日不发,则脱也。要过百日,乃为大免。”就是说21天不发病,算暂时脱离危险;100日不发病,才算不会发病了。

而对于这个发病时期,现代西医也是20年前的说法和现在说法大相径庭,比如20年以前普遍认为10年到20年还会发病,最近两年认为最长发病期是1年,真是让老百姓发晕。事实上西医各种疾病标准的确经常改动,比如现在把糖尿病的血糖标准又改动啦、又取消儿童多动症这个疾病啦等等(可以鄙视一下了)。

1、解放前,无锡人周小农在《山西医学杂志》发表文章,谈到治疯犬咬伤之方:“象邑多疯犬,遭其害者治多无效。适有耕牛亦遭此患而毙。剖其腹,有血块大如斗,黧紫,搅之蠕蠕然动,一方惊传异事。有张君者,晓医理,闻之悟曰:“仲景云‘瘀热在里其人发狂’。又云‘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下血狂乃愈’。于斯用仲景下瘀血汤治之。不论证之轻重,毒之发与未发,莫不应手而愈。转以告人,百不失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解放后。

黄道六医案 (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

1956年8月,余在某某县人民医院搞中医药治疗“乙脑”试点,该县某区转来一狂犬病人,不能见水,喝水时要用毛巾遮目,方可饮下,病情十分严重,院领导召集全院医务人员会议,并邀余参加,讨论治疗方案。西医称狂犬疫苗早巳用过,效果不显,别无良法。征询余之意见,爰书《金匮》下瘀血汤方,嘱即配服。翌日晨,果下恶物甚多,怕水尚未尽除,嘱继续配服原方,恶物下尽,病亦霍然。下瘀血汤配制和服用方法如下。

处方:生大黄9克,桃仁7粒(去皮尖),地鳖虫7只(活去足,酒醉死)。

配制和服法:上3味共研细末,加白蜜9克,陈酒1碗,煎至七分,连滓服之。如不能饮酒者,用水对和,小儿减半,孕妇不忌。空腹服此药后,别设粪桶1只,以验大小便,大便必有恶物如鱼肠猪肝色者,小便如苏木汁者,如此数次后,大小便如常。不拘剂数,要服至大小便无恶物为度,不可中止,如留有余毒,则有再发之虞。如服后大小便正常而无恶物者,非狂犬病也。愈后不禁忌。

余用本方治疗狂犬病多例,屡试屡验。

沈占尧、李辉《狂犬灵防止狂犬咬伤45例》(《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10期)

笔者近10年来用“狂犬灵”防治狂犬咬伤者百余例,有完整资料45例,简介如下:狂犬灵用方:桃仁(去皮尖)6克、土鳖虫(去头足)6克、生大黄9克、蜂蜜15克(冲服),早晚空腹时服,一般服药5-10剂,重者服20剂。(此方即下淤血汤方)凡狂犬咬伤者服药后,必泻下猪肝、鱼肠样黑色大便,小便如苏木水样,服药至大、小便正常为度。如服药后二便正常,系非狂犬所伤,可做鉴别参考。经治45例,男性39人,女性6人;其中15岁以下的11人,15-50岁之间的28人,50岁以上的6人。该45例患者经治疗后,随访2-10年均未发病。(叫嚣双盲试验的,看这篇对中医理论开展双盲实验纯属脱裤子放屁!)

三、中西医治疗狂犬病的对比

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说明,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狂犬病潜伏期从5 天至数年(通常2-3 个月,极少超过1 年),临床发病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外的器官中。如无重症监护,病人会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1-5 天内死亡。

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尽管脑、脊髓、脊神经根的炎症广泛分布,但并没有破坏神经组织结构。死因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功能障碍。虽然对狂犬病毒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但是“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

对于西医认为一旦发病100%死亡的狂犬病,中医只是根据狂犬病人发病后的生理症状,采用“下淤血汤”,将毒素脏物从大便、小便排出,却取得了几乎100%的成功。

·····

此方原名:癫狗咬毒汤,《象山县验方》。浙江宁海名医严苍山1924年撰《汤头歌诀续集》亦载此方,名“癫狗咬毒汤”:

癫狗咬毒无妙方,毒传迅速有难当。

桃仁地鳖大黄共,蜜酒浓煎连滓尝。

可见用此方治疗狂犬病在浙江流传已广。

还有心理学

杯弓蛇影,疑人偷斧,望梅止渴,等等典故,还有三十六计等兵法之中的计谋,《鬼谷子》中的很多分析,都是心理学成熟运用;心字旁竖心旁的字,加起来有五百六十个,这些字,其实也是古人心理学成果的体现。

古希腊号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时代已经有心理学这门学科了,他们有哪些字词典故反映了心理学的应用水平?

心字旁的字,153个:

忌 忍 忐 忑 忘 志 忎 忒 応

忢 忞 忠 忥 忽 忩 忿 态 念 怂 怺

怎 怘 思 怷 怒 怠 怤 怱 怣 急 总 怼 怨 怹 怸

恷 恁 恏 恝 恧 恕 恋 恖 恐 恩 恙 恚 息 恳 恴 恣 恶 恵

悘 悫 悊 悐 悆 悤 悠 悥 恿 悉 患 您 悬 悪 悡

惎 惣 恶 惄 惢 惌 惑 惠 悹 惉 惁 惫 惒 悳 惖 惹 惩 惥 惪

愁 蠢 愍 愆 感 慈 愂 愗 愈 愚 想 意 愙

慐 愿 殷 愬 慝 愳 愸 愻 悫 慂 慁

憇 悫 慜 慧 慭 慸 憋 憅 慗 慿 憄 憨 慦 慰 憃 慹

憙 憝 憗 憼 憩 憌 惫 慭 憠 憥

憵 懑 懋

恹 懖 懘 懑 懬

戁 恋

戅 戆

竖心旁的字,407个:

忉 忊 忇

忏 忖 忓 忣 忙 忛 忋 忚 忔 忕

忭 怅 忱 忡 怆 怀 忾 快 忸 怄 忪 忨 怃 忤 忺 忻 忧 忮 忼 忰 忳 忶 忦 怇 忹 忯 忴 忬 忲 忟 忷

怖 怊 怵 怛 怫 怪 怙 怜 怩 怕 怦 怯 怗 性 怏 怡 怿 怔 怳 怍 怑 怉 怭 怶 怲 怞 怚 怟 怢 怐 怋 怽 怓 怌 怬 怴 怰 怮 怈

恻 恫 恨 恒 恍 恢 恛 恺 恪 恇 恼 恲 恰 恃 恬 恌 恸 恟 恤 恂 恹 禺 禹 恽 恉 恓 恠 恒 恡 恜 恎 恑 恗 恔 恅 恾 恈 恘 恮 恦 恀 恄 恊 恞 恱

悖 悍 悎 悔 悁 悝 悃 离 悢 悯 悂 悭 悄 悛 悚 悌 悟 悮 悒 悦 悕 悑 悜 悙 悈 悧 悋 悗 悩 悓 悏 悇 悞 悀 悦

惭 惨 惝 惆 惙 悰 悴 惮 悼 惦 惇 悱 惯 惚 惛 悸 惊 惧 悾 凄 惬 情 惓 惕 惋 惘 惟 惜 悻 禼 怅 惏 惔 悺 惃 惈 惤 惍 惂 悷 惀 惗 惸 悿 惞 惐 愥

悲 愊 愎 惼 惵 惰 愕 慌 惶 慨 愦 愧 愣 愀 禽 慅 惺 愔 愉 愠 惴 惾 愐 惬 愒 恻 恽 惽 恼 愺 愖 愓 愅 愲 愌 愘 闷 愞 愢 惿 愄 愇 愃 愋 愝 愑 愡

慊 慑 慎 愫 慆 慥 愽 栗 恺 怆 忾 愵 慠 慉 愩 愰 愱 慩 慏 慔 愭 愼 愯 愠 慀 愶 慃 愮 愹 愪

憏 慷 憀 慢 慓 慵 怄 悭 惭 憜 恸 慽 慑 惨 惯 慒 憆 憁 慛 慖 慬 慻 慺 慲 憈 慯 慡 慱 慞

懊 憯 憧 懂 憓 憬 憭 憔 憎 愦 惮 怃 憞 怜 悯 惭 憡 憕 憱 憣 憍 憢 憰 懏 憦 憉 憴 憽 憟 憛 憳 憘 憪

懆 憷 憺 憾 懒 懔 懈 懁 蒙 怿 憹 忆 懔 懓 懐 憿 懅 懜 懄 懎 憻 懀 憸 懙

懤 懧 懦 懝 恹 懛 懠 懭 懢 懱 懡 懗 懩 懚 懥

懵 懴 懪 懳 懰 懮 懫

怀 懒 懻

欢 忏 懹

慑 惧

戄 戃

现在的西医,最古老的西药的历史,或者说,在现代化学产生以前,欧洲是没有什么传统药物的,至少没有多少流传至今的传统药物,也就是说,在他们古代,是没有多少药物的,以至于蜂蜜和糖被当成了重要药物,甚至于木乃伊粉也是重要药物。药物缺乏,以至于放学疗法成了主要的治疗手段。所有这些,可以知道,古代欧洲的医疗水平是很低的,而那些希腊罗马的名医,比如希波克拉底,盖伦,他们的事迹是没有证据支持的,很明显,没有药物怎么治疗疾病?如果他们有有效药物,应该会流传至今,可是,欧洲有哪些历时超过500年传统药物了?

诸玄识的文章说,“17—18世纪是欧洲医学和医疗的草创阶段。马莎·穆尔教授说:

尽管已有几项重大发明(指动物学、血循环、显微镜、卵巢和精子等),但到18世纪,实际的治病救人在欧洲尚处于原始阶段。……恶魔和邪灵的信念依然盛行。卖药是混乱的。医生所能做的就是切割和灼烧(烧红的烙铁),却不用、也没有麻醉术,阵痛和休克而死是很自然的。还没有细菌和病毒的知识,由此,小的创伤就会感染致死。医生来自上层阶级,无关乎一般民众。有病还都用(中世纪)的“放血疗法”。“医院”意味着身心的双重恐惧。”

放血疗法的图前面有了,这里就不放了。

再看我国,中医药物大都是植物,动物,矿物,都是自然中早已广泛存在的,稍作加工就可以使用,而事实上,很多药物的历史都超过一千年,甚至两千年以上,西汉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多种疾病以及治疗方案,它的很多药方到今天也是有效的。

所以,结论就是,古代欧洲没有什么像样的医学,希波克拉底,盖伦的事迹,是后人编出来的。


看看马王堆西汉《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它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其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整理者据此而给该书命名。全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病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包括了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和肛肠病。内科疾病有癫痫、疟疾、食病、癃病、痉病、淋病及寄生虫病等;儿科疾病包括癫痫、瘈疭等;此外还涉及了产科病、眼科病等。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如书中形象地描述了冥病(麻风病)的症状如螟虫啮穿植物内心,其所发无定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在齿龈,或在手指,使人鼻缺、指断。反映出当时对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症状的认识已较为深刻。又如,书中关于"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伤而颈(痉)者……其病甚弗能饮者,强启其口,为灌之"的记载,清楚地描述了痉病(破伤风)的两个主要症状枣角弓反张和牙关紧闭。这些记述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都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240余种药物中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药,也有兽、禽、鱼、虫等动物药,还有雄黄、水银等矿物药。书中很多药物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书中还记载了有关药物的采集、收藏方法等,反映了西汉以前药物学的发展。

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牝痔》篇中,记载了青蒿入药:“以煮青蒿大把二”和“青蒿者,荆名曰……”。《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着之一,全书一万余字,记载了治疗五十二类疾病的方剂和疗法。

《五十二病方》至今还可以一版再版:

当年一块一毛一本的书至今还可以卖高价

再版的书一样卖高价,这是什么缘故?

一千多年前,医者公布药方,千多年来一直为人民所信用,直至今天,这样的医学事迹,哪里还有?


汉代的医方今天还可以运用。古希腊号称名医众多,它有哪些医方流传至今还可以用?

这是中医对中国乃至世界卫生事业贡献的一个资料:

关于药字的一个资料: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些理论影响到方方面面,比如中医,大的不说,就说这个“藥”字,藥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樂,现在简化字把“藥”简化为“药”,“樂”简化成“乐”。有人把藥下面是樂,简体字乐解释为快乐的乐,解释“藥”时说“人生病了自然不快乐,只有吃"草"才快乐”。这是不对的,大多数人认为吃"草"才快乐吗?

  那藥下面的樂,简体字乐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应该是音乐的乐。古代有位叫仱伦的音乐家用“飞灰候气法”即用十二个乐管候得天地间的十二个气,每个气对应一个月就才有了十二月。天地万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频率的,有频率就会有声音,但很多声音人是听不到的,但很多同频率的声音是可以相互感应的,有道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天地间有音乐,藥就是有”草“字头的音乐,中药就是通过”四气五味“找到与人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那些草,这种草就是藥(药),找对了就可以覆杯而愈。

  所以现代医学想通过中药的化学分子结构来解释中药治病机理那只会是”缘木求鱼“,必将劳而无功。

将葭莩(有说是内膜)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这就是“地效以响”。

编辑于 2024-03-04 16:23・IP 属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