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何有这么多长得像星星的近代城堡?简述棱堡发展史

欧洲为何有这么多长得像星星的近代城堡?简述棱堡发展史



棱堡对于历史军事爱好者们来说,基本都是一种不会太令人陌生的词汇。甚至肯定有不少人看到这篇文,首先会想到的是,棱堡有什么好讲的?但如果真的有人问底,棱堡什么时候出现的?棱堡存在了多久?棱堡有什么种类?可能大多数人就要发懵了。





现代人往往一说棱堡,就会把它们和星形要塞混为一谈。并且对于这种城防结构,往往刻板的认为一定是一种多典型结构。但实际上,虽然棱堡(Bastion)作为星形要塞的重要部分,在15世纪中叶于意大利地区出现。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早期棱堡,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多边形棱堡(Ravelin),而是一种类似于之前中世纪城堡的圆形塔楼造型的城墙突出部。




▲圆形棱堡


早期的圆形棱堡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中世纪城堡像星形要塞的过渡时期,比如当时很多墙面依然建造的较高,同时墙面笔直,而且墙体较薄。这些特征,让早期圆形棱堡对于火炮的抵御能力较差,并且圆形的结构,也让它们容易出现射击死角。因此到了15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再圆形棱堡外,构筑两条直线成夹角的外墙,来增加棱堡的防御力。




▲15世纪后期的罗德岛多边形棱堡


在此基础上,在16世纪中期爆发的尼德兰八十年战争时期,尼德兰的工程师们用棱形结构彻底取代了圆形棱堡,并且将墙体降低,同时加厚城墙,并且让墙体高度降低,斜角更大。虽然这一时期的棱堡,结构和搭配方面还比较简单,并且对火炮的抵御能力还较为有限,但这却也镖之着,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多边形棱堡(Ravelin)就此诞生。





而到了16世纪末以及之后的17世纪,棱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爆发时增长时期。战争的愈加频繁,让更多的攻城时们,开始考虑如何能够建立一种完全抵御火炮攻击的城市防御方法。在这一想法驱使下,以沃邦为首的大批工程师们,将棱堡的设计更加丰富多样,并且在布置上,也更加紧凑。这使得17世纪的这些星形要塞,看起来就像是一朵朵棱角分明的刺人花束。




▲17世纪的星形要塞


而设计出这种外形,当然不是简单的为了能然图纸变的好看。实际上这一结构,意味着棱堡在设计思路上,已经摒弃了之前简单的多边形,而是开始出现包括条状棱堡、皇冠棱堡在内,种类无比丰富的棱堡造型。这些棱堡设计的目的,在于它们在面对敌人进攻时,大大小小堆叠区折的棱堡,可以提供理论上,绝无死角的密集火力打击。同时,极具层次的棱堡排列,即使是某个棱堡被敌军攻克,也依然会遭到守军惨烈的炮火打击,以迫使他们从自己幸苦占领的棱堡中撤退。




▲城市的棱堡防御,17世纪的这种较为独立的新型棱堡,还有助于帮助那些古老的城市城墙进行改造。


然而伴随着18世纪开始,火炮的精度发展愈加迅猛。棱堡的发展也就此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火炮的发展,尤其是其精度的提升,不仅意味着棱堡所面临的火力压制越加严重,同时,城市人口的非速发展,也让原本布局繁复的棱堡,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因此到了19世纪中后期,大批城市开始拆除原本作为自身保护神的棱堡。而那些军事要塞,虽然依然采用棱堡结构,但是过去繁复的星形要塞,在火炮的威力下被简单多边形要塞所取代。




▲1841年日内瓦的城市计划,其规划中的棱堡布局无疑是那个年代,棱堡最后的辉煌。




▲19世纪的多边形要塞,与其相应的,棱堡结构也变得极为简单。


就这样,棱堡伴随着新的火力发展,一起经受着更加残酷的战争考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些竖立在大地之上的堡垒,虽然已经升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但是在遭受到了火炮的沉重打击时,依然显得无比的无力。因此到了一战开始后,古老的要塞堡垒,最终被真正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防线体系,以及碉堡群。这些全新的防御体系,也以为人类的战争,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于 2019-03-26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