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是个什么样的人

耶稣是个什么样的人

耶稣被基督教奉为“救世主”。从各种资料看,耶稣应当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人物。耶稣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中。这几部作品应当是耶稣的弟子、再传弟子写的,记述了耶稣从出生、传道、死亡,最后又复活、升天的基本过程,内容多有雷同,也不免夸张、渲染之处。

从上述有关记载看,耶稣出生在现今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出生时间有公元1年、公元前4年、公元前6年等不同推算,他的生母玛利亚(就是基督教尊称的“圣母”)是犹太人,自幼与同属犹太人的一个名叫约瑟的木匠订婚,可就在二人结婚前,玛利亚却被发现怀孕了。要知道,古时的犹太人对于妇女贞洁是非常重视的,妇女未婚先孕是不能容忍的,而玛利亚和约瑟都承认他们没有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为此,约瑟一度考虑过退婚。但玛利亚坚称她是清白的,她是受了神的“爱抚”才有了身孕,她怀的是“神的孩子”,这是一件光荣的、伟大的事。玛利亚要求约瑟接受她和这个孩子。也许是那个时代的人普遍迷信,相信确有“神”的存在,也或许是社会底层的百姓娶妻不易,不能对女方要求太高,不管怎么说,约瑟最终与玛利亚举行了婚礼。几个月后,玛利亚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耶稣。由于玛利亚一直声称耶稣是“神的儿子”,这也是耶稣被称为“圣子”的最初由来。

耶稣出生后不久,全家就搬到了如今的埃及境内,直到耶稣十二岁,才又重新回到伯利恒。耶稣长大后也成了手艺人,不过没有做木匠,而是当了一名鞋匠,每天游走四方,修鞋补鞋,维持生计。在职业生涯中,耶稣展现了惊人的语言天赋,声称自己是“神的儿子”,来到世上是为了“救赎”全体犹太人的。他宣扬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友善、忍耐,传播“末日审判”理念,主张人在世间受苦,死后才能升入天堂享福。他的理论竟然吸引了许多人的信任和追随。耶稣擅长“以理服人”,经常将辩论对手驳得无言以对,而且在外乡(伯利恒之外)显示了很多“神迹”,如一些患病的人,只要被耶稣用手一摸,立刻就会痊愈,甚至瞎眼的、瘸腿的人,只要经过耶稣简单治疗,就能重见光明,正常行走。

到三十岁左右,耶稣就成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群体中的名人,先后收了彼得、犹大等十二个门徒,并拥有了一大批死忠的信众,鞋匠生意也不用做了,靠着信徒的供奉和捐赠就能生活得很好。门徒们请求去伯利恒参观瞻仰,可耶稣说:“任何先知在自己的家乡都不受欢迎”。后来拗不过门徒们的一再请求,耶稣领众门徒回到了伯利恒,却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嘲笑。乡亲们说:我们都知道你的底细,你就是咱村那个木匠约瑟家的孩子,也是一个穷做工的,你有什么神奇,又算什么先知呢?乡亲们要求耶稣现场表演他那些传闻中的“神迹”,耶稣不肯,引起众怒,大家围攻耶稣,耶稣及门徒夺路逃走,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伯利恒。

但这件事好像对耶稣没有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他的信众还是越来越多,甚至被信众们尊称为“犹太人的王”。这反而带来了灾难。那个时候的犹太人已被罗马帝国征服,整个民族被罗马帝国奴役,犹太人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行省。罗马帝国派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名叫本丢·彼拉多。耶稣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彼拉多的注意,却遭到同属一个民族的犹太贵族忌恨。当时的罗马帝国占地太广,地中海都成了内湖,所辖民众很多,而本土的罗马公民人数有限,就采用了拉拢被征服民族内部上层人士的办法,来维护统治。犹太民族虽然在整体上沦为了罗马人的奴隶,但犹太贵族却是罗马人拉拢的对象,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权益,与罗马人共同压迫、剥削本民族底层大众。由于看到耶稣在犹太百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犹太贵族担心耶稣会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联合起来向彼拉多控告耶稣“谋反”。公元33年,犹太贵族们用三十块银元收买了耶稣的门徒之一犹大,在犹大的帮助下抓捕了耶稣。这就是油画《最后的晚餐》中描绘的故事。

彼拉多亲自审讯了耶稣。根据审讯的情况,他认为,耶稣没有犯谋反罪,也没有犯其他必死的罪,耶稣宣扬的理念只是犹太人内部之间的宗教争议,算不上是违法的事。彼拉多有意释放耶稣,却遭到了犹太贵族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彼拉多只好同意将耶稣交给犹太贵族处理。犹太贵族尽情发泄对耶稣的仇恨,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还做了一顶写着“犹太人的王”的大帽子戴在耶稣的头上,往耶稣身上吐口水、撒尿,进行人格羞辱,最后将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这里介绍一下十字架刑,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行刑时,先将两根木杆一横一竖绑成十字架,平放在地上,再将受刑人的两臂伸展,用铁钉钉在横木上,两腿伸直,钉在竖木上,为了确保钉得牢固,还要用长铁钉从受刑人的两胁贯穿,也钉在竖木上,最后将十字架和受刑人一并竖起,固定在地面。受刑人不会很快死去,常常要在经受很长时间的痛苦煎熬后才后慢慢失去生命。耶稣于行刑当天上午10时许被钉上十字架,至下午4时左右死亡,其间经历了约六个小时,算是时间短的,可能和在钉上十字架前已被酷刑拷打、折磨有关。

耶稣死后,有信徒请求彼拉多允许殓尸埋葬。三天后,信徒们前去墓地祭奠时,发现墓室已被打开,耶稣的尸体却不知去向。于是,信徒中开始传闻耶稣已复活。更有信徒声称看见过复活的耶稣,并且声称耶稣在复活后四十天被上帝接到了天国,到世界末日,耶稣还会重返人间,根据所有人(死去的和活着的)的生平功过,进行审判,给予相应奖惩。至于那个出卖耶稣的犹大,他在耶稣被捕后不久就后悔了,最后在愧恨交加之中上吊自杀。后来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大多对背叛罪和其他一些重罪处以绞刑,可能和犹大及其死亡方式有关。十字架刑则在基督教逐渐流行后的公元337年被罗马帝国废除,主要原因并不是这种刑罚太残忍,而是因为这是圣人耶稣的死法,其他人不配享受这个待遇。当然,十字架刑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还在一些地区存在了很长的时间,直到近代人类文明有了高度发展之后才彻底废除。

耶稣宣扬的理念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终止,他的门徒彼得、保罗等人继续进行传播。他们大概吸取了耶稣的教训,将传教的重点避开了犹太贵族控制的巴勒斯坦地区,转向了邻近的欧洲,受众也从犹太人扩大到其他族群。为了适应非犹太族群的习俗,他们还对教义进行了改革,如取消了犹太教的割礼、还有一些饮食禁忌等,最终形成了区别于犹太教的基督教宗教理论体系。为了防止遭到统治阶级迫害,基督教除了宣扬耶稣主张的博爱、友善、互助等理念,还强调服从:奴仆要服从主人;百姓要服从官府;臣民要服从君主。这也使得罗马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基督教不但无害,而且是可资利用的统治工具,后来赋予了基督教合法地位,并于公元392年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此后基督教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

综观耶稣一生,他就是个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这有时势造就的因素,也与他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密不可分。在耶稣生活的那个时代,犹太人还保留着许多野蛮、落后的习俗。妇女与他人发生婚外性行为,是要被处以石刑(用石头砸死)的。而玛利亚在未婚先孕后,竟然能够成功地说服族人相信这一切都是神的恩赐,让身世清白的未婚夫心甘情愿地当了接盘侠,自己不但未受丝毫惩罚,还被尊奉为“圣母”。这逆天的操作,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口才。耶稣冷静沉着的性格和能言善辩的本领,应当遗传自他的母亲。

耶稣最初只是社会底层的一个手艺人,为了生计,自然要四处游走,巡街串巷,广泛接触各类人物,这也使得他比普通人更了解底层群众的心理需求。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极为艰难。耶稣凭借自己优异的表达能力,描绘天堂的美好生活愿景,迎合了这些社会底层群众的心理需求,给他们以希望,很自然地,他们又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了耶稣身上。这也符合心理学规律,能给他人希望的人永远也是容易赢得信赖的人。

至于耶稣展示的那些“神迹”,显然不符合任何医学常识,如果这些事迹确实发生过的话,不排除是有“托儿”配合表演的。所以当知根知底的伯利恒乡亲要求耶稣现场表演时,耶稣就不肯了。耶稣的门徒们当时在场,心里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那时耶稣与门徒们应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利益捆绑关系,戳穿了耶稣,门徒们也会利益受损。所以,明明是被乡亲们打得落荒而逃,也被门徒们在传记中描绘成了耶稣施展法力,驾起狂风突出了重围。真要有这个本事,耶稣怎么还会被敌人抓捕、钉上十字架呢?

当然,这个问题也难不倒门徒们。在门徒们的记述中,耶稣其实早就知道敌人与犹大勾结,企图谋害自己,并且完全有能力逃避这一灾难,但耶稣仍然自愿地接受了逮捕、审判、酷刑直至被处死,这一切都是耶稣为了“救赎”全人类犯下的罪。因为“人人生而有罪”,耶稣以自己的一死,为所有人赎了罪。这使耶稣的死,拥有了无比神圣的光环。在这神圣光环的护佑下,就没有人再去质疑耶稣的神力了。而门徒们也能靠耶稣之死的光环,继续享受基督教的福利。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晕轮效应”,就是俗话讲的“一美遮百丑”。其实稍微细想一下,既然耶稣能够通过死来为人类赎罪,难道他活着就不能为人类赎罪吗?可是,人只要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精神依赖,就会本能地产生为其进行辩护的心理驱动。耶稣生前已经为自己聚拢了大批信徒,信徒们早就把耶稣当成了精神寄托,他们当然不会轻易动摇。特别是,当有人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坚持信念的借口时,他们就更会坚信不移了。在科学知识贫乏的古代社会,底层群众是极易被一些神化了的口号所煽动、迷惑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此类记载并不少见。所以说,时势的造就和有心人的刻意打造,使耶稣成为了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基督教对耶稣充满了溢美之词,但在犹太教的著作中,对耶稣却满是贬斥之语,完全是个反面人物的形象。这也不奇怪,历史毕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耶稣与犹太贵族的斗争中,耶稣是失败者。作为胜利者的犹太贵族不可能在自己书写的历史中对耶稣表达尊敬。基督教本来源自于犹太教,但后来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其根源就在于对耶稣的不同评价。基督教在欧洲获得广泛传播后,欧洲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反犹运动,直到近代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除了利益争夺方面的因素,从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深层次因素讲,耶稣之死以及对耶稣的不同评价绝对是两大宗教之间一个绕不开的心结。这个历久弥深的矛盾在未来还会继续演化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发布于 2023-04-24 10:25・IP 属地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