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本草纲目】—— 中国药典中药材 川楝子

【元亨祥本草纲目】—— 中国药典中药材 川楝子

川楝子系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金铃子、川楝实等,在冬季果实成熟的时候采收,为一种传统的理气驱虫的中药材,其果实、树皮、根皮均可入药,果实为主要入药部位。经文献考证,该药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以“楝实”之名被记载。其主要生于丘陵地带、肥沃的杂木林和疏林内,喜阳光充足、湿润气候,不耐荫蔽。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河南、甘肃等地,其他省区亦有广泛栽培,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南半岛。川楝子与苦楝子在古时不做区分,统称为楝实。张景岳在《本草正》中首次将川楝、苦楝进行区分,后世逐渐分别入药。由于二者的性味归经、传统功效和用法用量相似,部分地区常作川楝子入药,导致在药材市场和民间用药时存在混用或误用的情况。但二者在性状上有较为直观的差异。


本文仅从川楝子的基原、性状、品质、产地、功效、产品应用角度做一些简要分析。


基原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药材性状图

资料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品质

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黃色、果肉黄白色者为佳。


产地

主产四川、甘肃、湖北、贵州和云南等地。


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记载,川楝子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


川楝子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舒肝、行气止痛和驱虫的功效,临床上用川楝子治疗肝郁化火,胁肋部胀痛、小肠疝气引起的疼痛。三萜类化合物是川楝的主要活性成分,其骨架转换非常多、结构类型复杂多样,因此具有极强的药理活性。现代药理学认为川楝子具有杀虫、昆虫拒食、抗菌、抗真菌、抗疟疾、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和抗炎活性。


产品应用

在古代约248款方剂中使用川楝子,在现代中成药中也有约142款使用川楝子。


川楝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川楝子经常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癌症、胃部疾病、皮肤病、腹痛、淋病、蛔虫和其他疾病,但是这些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川楝子药理活性时对川楝子水提物或醇提物直接进行活性筛选,但关于三萜单体活性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川楝子中三萜类成分的深入研究,有望发现结构新颖,药理活性显著的化合物。

发布于 2024-03-26 14:14・IP 属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