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報要聞》法院判令登報道歉 憲法法庭判決違憲

【時報-台北電】名嘴陳敏鳳與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盧映潔等4人,因民事爭訟案件被法院判決須在網路或報紙上刊登道歉啟事,憲法法庭審理釋憲後認定,強制媒體道歉恐侵害新聞自由,要求人民公開道歉則侵害言論及思想自由,25日判決民法195條「強制道歉處分」違憲。

憲法法庭判決主文指出,本件聲請人可在判決送達之日起30天內,依法提起再審之訴;聲請人盧映潔等已執行強制道歉部分,再審法院應廢棄原確定判決,改以其他方式回復當事人名譽,但「免」再強制執行。

憲法法庭表示,陳敏鳳被前總統馬英九提告求償,須判賠60萬元及在報紙頭版刊登道歉啟事,她與其他聲請釋憲人如果未執行,再審法院可以改判決,刊登判決書的全部或一部等適當處分,免公開道歉。

這件受法界關注的釋憲案,第一件聲請案是男子朱育德被法院判令道歉,他不服聲請釋憲,大法官2020年在憲法法庭開庭,當時以法庭之友身分出庭的法官協會代表周俞宏法官認為,判令道歉像洗門風一樣,要求被告自我羞辱。

盧映潔等3人後來也陸續提出聲請案,憲法法庭將4案合併審理後,認定《民法》195條第1項後段規定,名譽被侵害者得請求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所謂的適當處分,不包括法院以判決命加害人道歉的情形,才符合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及思想自由的意旨。

因2009年大法官作成釋字656號解釋,認為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如以判決命加害人公開道歉,未涉及加害人自我羞辱等損及人性尊嚴情事,沒有違背憲法比例原則等,昨天憲法法庭判決也變更此釋憲解釋。

廣告

憲法法庭認為,強制公開道歉導致人民必須發表自我否定的言論,涉及言論自由內容的管制,且加害人為新聞媒體時,強制其公開道歉可能干預其新聞自由,從而影響新聞媒體所擔負的健全民主、公共思辨等重要功能。

憲法法庭強調,以公開判決書或被害人勝訴啟事的方式,就可讓社會大眾知悉法院已認定被告妨害他人名譽的行為,法院判令公開道歉,就是容許被害人以加害人的名義,違反加害人的自主之言論,且非出於真意的道歉並非道歉。

憲法法庭認為,心口不一的道歉是否真正能填補損害有疑問,法院判決命加害人公開道歉,不論加害人是自然人或法人,就算未涉及自我羞辱的情事,也顯非不可或缺的最小侵害手段,違反憲法保障的人民言論自由及思想自由,判決違憲。本案判決結果,11位大法官同意、4位不同意。(新聞來源:中國時報─記者林偉信/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