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點教育》專注英語學習的雙語教育,令人無言以對!

唯有政策制定者能精確掌握雙語教育的理念與內涵,雙語教育才足以成為臺灣邁向國際化的墊腳石,而非絆腳石。(圖/pixabay)

行政院於2018年底宣布,將2019年訂為「雙語教育」元年,然而,檢視這個政策或者回顧教育界過往以「雙語」為名的諸多舉措,我們可以推測,行政院新政策的真正目標應該還是在於英語學習的擴大和強化,而與雙語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原來意涵不盡相同。

雙語教育的實施,一般而言是在鞏固、維繫既有的語言能力,以第一語言習得的讀寫能力促進第二語言在讀寫能力的獲得,但最重要目標是使學生能充分運用其所有的語言能力進行學校課程的有效學習,並在此過程中,逐步精通第一及第二語言,且建立對於不同語言文化的尊重與理解。換言之,學習第二語言並不是唯一目標,語文課程之外其他學科課程的有效學習,和能夠展開跨文化溝通,同等重要。

若以英語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為例,在雙語教育的脈絡中,比較會強調能促使學生運用英語文知識技能表達及分享自己的觀點、文化和生活經驗,且能運用學生身上所有的語文能力進行溝通及討論,第一語言並未受限,且連同其文化背景,都是可以豐富學習及溝通分享的重要資源。

在雙語教育的脈絡中,比較會強調能促使學生運用英語文知識技能表達及分享自己的觀點、文化和生活經驗,且能運用學生身上所有的語文能力進行溝通及討論。(示意圖/pixabay)

國外實施雙語課程,主要對象是移民,透過雙語教育,移民的第一語言(或母語)被高度重視,可作為媒介,用來學習各個學科內容,而移居國第一語言(例如英文)成為移民的第二語言,則是逐步融入,角色從輔助演變為引導,在學校課程的學習中,取得和移民原來第一語言使用的平衡。臺灣的情況與國外雙語教育發展的時空脈絡有明顯差異,我們的學生主要在人造的英語情境中學習,和前述移民大不相同,他們在生活中擁有相對豐沛的英語文學習的自然環境,或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有意無意間急切地將雙語教育窄化為英語文教育。

此外,臺灣在推動雙語教育時經常以新加坡為師,這是令人費解之處。晚近新加坡中年以下的人民,包括華人,日常在家中已經幾乎以英語交談,出門在外或學校教學也幾近是全英語溝通,這和臺灣以國語為主要媒介的情形大不同,不可不辨明。

究其實,臺灣推動雙語教育政策所關切的原來是學生能精通英語,藉以培養國際素養和國際移動力,造就全球化人才,此一個思路既高估了英語文的功能,同時也低估了國際教育實施的門檻。尤其,行政院推動雙語教育的起手式是教育部計畫在2022年前培育2000名全英語教學師資,2030年要能達標5000人。目前看到這樣的預估數據,相當粗略,還難以評論,但從一些以前曾發生的現象,倒是可以作為借鏡。

臺灣推動雙語教育政策所關切的原來是學生能精通英語,藉以培養國際素養和國際移動力,造就全球化人才,此一個思路既高估了英語文的功能,同時也低估了國際教育實施的門檻。(圖/pixabay)

雙北市向來是推動雙語教育急先鋒,曾有一所新創辦的中學規定每天上午時段除了上課之外,全體師生都必須以英語交談,結果卻造成校園有半天時間十分寂靜,但時間一過解禁,國語大爆發,恢復原來該有的青春活力;此一措施實施沒幾年,最後只能取消。另一所學校則是超前部署,在創辦之初新聘教師時,規定除了兼任行政職之外,其餘教師都必須具有以英語授課的能力,結果錄取者幾乎都是剛踏出大學校園沒幾年的年輕教師。我們或許可以說這是英語文教育的成功,年輕教師的英語講得比較好,然而,以英語上課只是將中文課程內容翻譯成英文嗎?翻遍相關典籍,好像沒能發現「雙語教育」有此一定義。這所學校後來發生的狀況是教師其實未必有能力以英語授課,教師甄試時十來分鐘的試教演示是一回事,全學期上課是另一回事,而更嚴重的是即使教師端得出來全英語授課,學生根本吃不下去;衡量升學考試壓力和教學進度,最後雙語教學只剩下體育課或若干藝能科目,僅在實作時以英語提示說明,在此情形下,或許聽說能力會有一些進步,但離原來期望的提升讀寫能力,恐怕還有遙遠的距離。

臺灣在推動雙語教育的急切期望中,首先是盲目移植國外經驗,其次則是誤解雙語教育的價值,再來則是一直沒弄清楚:「英文講得好 ≠ 能用英文教課」,「英文講得好 ≠ 國際教育辦得好,而國際教育要辦好,單靠英文老師是遠遠不足的」這兩層道理。

國際教育要辦好,必須兼顧language及content,試想我們周遭有多少人講話言不及義,或乏善可陳?欠缺豐富的生活經驗、忽略重要的國際事件或議題,對於普世價值或跨文化理解抱持冷漠的態度,英文好還是難以溝通的。臺灣有不少留學生在下課後很難跟在地生或其他國際生交談,因為除了攻讀的學科之外,留學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體育休閒訊息,或者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等,幾乎都不甚清楚,這樣的侷促、無聊,是很難交朋友的;更進一步言,我們應該分享臺灣什麼樣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體育休閒等訊息給各國的朋友,或讓他們發現臺灣可以提供給國際社會或全球化網路何等價值的貢獻,這些功課,有多少留學生能夠勝任愉快?

欠缺豐富的生活經驗、忽略重要的國際事件或議題,對於普世價值或跨文化理解抱持冷漠的態度,英文好還是難以溝通的。(取自StockSnap@pixabay)

雙語教育所關心的,除了language之外,最重要的是以culture為核心,整合content、cognition、communication,能夠針對學科知識和跨文化溝通進行以雙語為基礎的脈絡化學習,如果僅是專注語文本身,甚至標榜全英語授課,No Chinese,這反而違背雙語教育的理念,不僅凸顯了一種語言的階層化現象,犧牲學科重要知識的學習,還可能限制了國際交流的機會與表現,國際交流講求對等與分享,臺灣偏重language的學習,有意無意間奉英語為高貴語言,那要跟人家分享什麼?

最後,我們還得注意到臺灣的英語文學習長期存在嚴重的雙峰現象,標榜全英語授課的雙語教育恐怕將更加惡化這個問題,而且隨著小學中高年級以上學科知識難度的增加,將連帶造成各個學科學習的障礙,更多學生面對學校課程益發「無言以對」。

今年是行政院宣稱的雙語教育第二年,當我們認真地去檢視要讓臺灣邁向雙語國家的宏偉計畫時,實在是無言以對!企盼重新調整與定位雙語教育政策,仔細釐清language及content的關聯,特別是關於學科知識,學校中藝能及實作、數理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等各類課程所需要的英語文及其學習的難易度是不相同的,而如何整合language及content,提升國際教育的學習品質,又是另一個重要課題。唯有政策制定者能精確掌握雙語教育的理念與內涵,雙語教育才足以成為臺灣邁向國際化的墊腳石,而非絆腳石。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他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我要發風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關鍵字:

熱門新聞

今日精選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