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燒錢又無法提升國際形象,我們為什麼要辦世大運?

如果燒錢又無法提升國際形象,我們為什麼要辦世大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濟學家維克托·馬西森:「它就像婚禮,它不會讓你變富,但它可能會讓你高興。」

整理 / 李欣澄

5月1日米蘭世博盛大開幕,世博場內義大利總理宣示著舉辦世博將讓世界看見義大利的復甦;場外由青年、反全球化運動者、反世博義大利人,組成抗議團體,抗議世博的浪費貪腐、可能造成的勞動剝削與社會不公。

國家舉辦大型國際賽事,無不希望行銷國家、宣揚國威,但往往同時間國內會出現浪費國家資源、賠錢不環保的聲音,以致民間團體紛紛上街抗議遊行。台灣將於2017舉辦國際賽事世大運,隨著賽事日期逐漸接近,爭議點也漸漸被廣泛討論。

相關報導:
雙北拍板定案:世大運選手村全數轉為3485戶社會住宅,107年受理申請
社會充斥太多不實資訊?郝龍斌公開世大運預算經費

關於2017世大運的爭議點

  •  經費疑慮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審議通過《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籌辦計畫》 編列198.58億元打造世大運軟硬體設備,而世大運的實際預算卻一直在變動。

當初並沒有把選手村賽會附屬設施及設計規畫相關工程、移植樹木的費用等編列進預算裡,實際預算約370億,也有523.8億700億的說法,而針對此臺北市政府體育局發表新聞稿確認預算為198.58億。

  • 場館維修、未來變成蚊子館

世大運規劃的 64 座場館,賽後的維修費用、使用情況也是一大問題,許多人擔心整修的展館未來變成蚊子館

  • 環境問題

為了興建場館、選手村,林口16公頃的森林以及總計約4000顆樹木被迫移植、剷毀、或滅亡。

  • 大巨蛋興建

預計2015年底完工,2016年試營運的開幕場地大巨蛋,因安全檢驗未通過,面臨拆蛋或無法如期完工。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世大運「小奧運」是否能借鏡奧運?

台北世大運雖然只是「小奧運」,但依然能借鏡奧運國際運動賽事的舉辦經驗。

  • 1984年洛杉磯奧運

藉由舉辦奧運成功賺錢的城市與國家並不多,成功的例子例如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首度成功地達成收支平衡,利用奧運贊助賺取費用。把原本免費轉播的體育比賽變成獲利3.6億美元的電視廣播權轉讓,加上廣告、授權、紀念幣等各類收入來源,使其有2.5億美元的盈收。

  • 2000年雪梨奧運

雪梨奧運獲得了63億美元的收益,雪梨經由籌辦奧運大力推動城市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交通、旅遊、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其中雪梨歌劇院吸引全球的目光並提升了雪梨的知名度。

從1997年算起的4年內,奧運會給澳洲帶來的旅遊總收入達到42.7億美元。1997年~2004年期間,到澳大利亞的國外遊客因為奧運額外增加了約160萬人,國外遊客帶給雪梨所在洲新南威爾士州43億美元。

但是在2004年之後,奧運會的基礎設施已經不再吸引任何人,對納稅人造成沉重的負擔。只是藉助每年2680萬歐元的津貼,這些場館才能繼續開放。不過因為在奧運會舉行期間,奧運會得到滿諸多收益,主辦方能成功地收回開支。

多數國家、城市舉辦帶來的效益不如預期,往往因為超過預算所以負債,即使舉辦活動、興建場館觀光效益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美國CNN曾報導因為舉辦奧運大興土木而瀕臨破產的五個城市(2004年希臘雅典、1976年加拿大蒙特婁、1998年日本長野、1980年美國寧靜湖、1992法國阿爾貝維爾),皆是因為大興參賽館而超出預算。

  • 2008年北京奧運

以2008年被稱為「人類史上最貴的奧運會」的北京奧運為例,北京在申奧報告書中提出預計奧運直接花費16.25億美元,收入約18.07億美元,盈利至少3000萬美元。而中國官方下屬的北京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估算,北京奧運共花費420億美元。

中國財力雄厚,北京增建新航站、地鐵與高速公園,同時改善公共空間,未因此負債累累。奧運落幕後,如機場、地鐵等部分設施仍繼續使用,但知名的鳥巢體育館等建設卻大多閒置一旁,要負擔高昂的維護費。中共官方媒體中國日報也表達對這些標誌建築的擔憂:擔心成為白象,無用而累贅的東西。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紐約時報報導,組織者和支持者們通常會忽視經濟學家們所說的「機會成本」,這裡所指的就是如果這個國家沒有舉辦奧運會會發生什麼。

在世界上最昂貴的一些城市,也許最大的機會成本就是失去了稀缺、寶貴的地產。雖然很多設施在奧運會後仍在使用或改作新用途,但也有不少設施實際上和希臘奧林匹亞最初的競技場一樣是空閒着的。在北京,遊客們花20美元能騎着電動車繞「鳥巢」轉一圈。

同樣地,只計算奧運會期間人們在主辦城市消費了多少錢也是一種誤導。公平起見,應該也估算一下如果沒有舉辦奧運會人們會消費多少錢。畢竟奧運會開始後,其他種類的旅遊就減少了。

在2012年奧運會期間,倫敦西區的艾德菲劇院(Adelphi Theatre)暫停了《理髮師陶德》(Sweeney Todd)的演出。大英博物館當年8月接待遊客48萬人次,低於前一年同期的61.7萬人次。實際上,2012年8月英國接待的外國遊客比前一年同月減少了約5%。當然,那些遊客消費得更多,但為了吸引他們,倫敦花了數十億美元。

舉辦國際賽事能增加國際形象?

舉辦國際賽事即使無法賺錢甚至可能虧錢,但應該能達到最其最主要的目的:增加國際形象吧?答案是不一定。

澳大利亞研究者為了研究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影響,在奧運會舉辦前後一年採訪香港、馬來西亞、南非和美國四個國家的人。研究發現人們對澳大利亞的看法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得到令人吃驚的結果:南非人對澳大利亞產生厭惡情緒,「因為南非媒體強調和描繪澳大利亞土著問題的方式」並與南非種族隔離的歷史相比較。

如果不一定能提升國家、城市的形象,那主辦重大體育賽事的原因是什麼?

雖然主辦國不一定能增加國際形象,但調查往往發現在舉辦奧運會和世界盃之前、期間和之後,主辦國公眾的支持度都很高。經濟學家維克托·馬西森:「它就像婚禮,它不會讓你變富,但它可能會讓你高興。」

米蘭世博會暴動中開幕 商店被砸、汽車被燒、市區淪為戰場(風傳媒)
米蘭暴動「不要世博 要吃飽富裕」(聯合新聞)
別讓松菸綠地成為爭辦世大運的犧牲品(苦勞網)
向大巨蛋宣戰 柯P不惜取消世大運或移師高雄(風傳媒)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