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地」、「灣生」到「本島」——那些年,他們在台北高校「七星寮」的放浪青春

從「內地」、「灣生」到「本島」——那些年,他們在台北高校「七星寮」的放浪青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被喻為「大日本帝國奢侈品(贅呎品)」的台北高等學校,給了我們一塊歷史切片,讓我們在整夜蠻聲高歌、放浪起舞的高校生間,拼湊出一角部分灣生曾有過的躍動青春。

前陣子上映的紀錄片《灣生回家》,讓無數走進電影院的觀眾流下了感動的眼淚,也讓「灣生」這個幾乎被淹沒在歷史洪流的名詞得以浮現,填補起台灣這塊土地一處斷裂的記憶。

回到戰前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校園,那時候還是學生的灣生們不知道有一天自己將「引揚歸國」,從此遠去出生的故土,而其中一所被喻為「大日本帝國奢侈品(贅呎品)」的台北高等學校,給了我們一塊歷史切片,讓我們在整夜蠻聲高歌、放浪起舞的高校生間,拼湊出一角部分灣生曾有過的躍動青春。

tumblr_mk0whaguDO1qaihw2o1_1280

前月二十二日夜,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生徒若干名,成一橫列,在行人來往不絕之榮町上,高聲唱歌,宛然若示威行列,頗受市民之指摘。延至本月五日夜,……有學生團一團約三十名,例穿高屐,執巨洋杖,其杖綽號為殺狗棒,裝做眼空一世,於下午十時至十一時之間,大著步,高唱嫖客之歌,過本社口及新起町市場附近,致行人為之停步側目,嘆台灣最高學府生徒,其行動乃至如此。

這是西元1926年6月9日於《台灣日日新報》刊登的一則名為〈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風紀有自省之必要〉之評論,旨在譴責台北高校學生放肆頹靡之行徑。若換作是今日的我們,一定也會對上述高校學生超塵拔俗、奇裝異服的景況感到不可思議。

有「台灣史懷哲」之稱的校友陳五福就如此回憶道:「頭髮由剃得光光的變成可以蓄髮,有的同學弊衣、破帽、不修邊幅、穿木屐、腰部綁著長條毛巾,隨風搖擺,那種旁若無人顧盼自雄的模樣有如戰國時代的浪人。」

而被日人譽為「台灣才子」的校友楊基銓也認為,當時的他們就像二戰後西方流行的嬉皮(hippie),並提及:「高校的學生以年齡來說,大約是十六、七歲至二十一、 二歲,正在學習階段,但卻在社會及學校受到成年的款待,不但能留頭髮,並且准予抽煙、喝酒。我們那一班,第十屆文科乙類同學,每年舉行一次聚餐,有一次,更在有妙齡女郎陪侍的酒家舉行。」

tumblr_mk4w1hTsjF1qaihw2o1_1280

不過,這些驚人的舉動與外型在台北高校生間並不是特例,也並非唯台北高等學校所獨創,而是承襲日本舊制高校自1920年代以前就已然成形的風尚態樣。究竟,這個「高等學校」是什麼樣的地方?在日治時期的時空背景下,台灣設立的台北高校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大門

日本的舊制高等學校是二次大戰前,日本為了培育少數國家、社會菁英而撥以龐大經費創建的教育制度,旨在作為「大學預科」,亦即進入大學前的預備學校。也就是說,高校畢業生可以在幾乎不用考試的狀態下,直接進入帝國大學就讀,因此考上舊制高校就等於拿到了帝大的錄取通知。

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系統下,學生不但能夠享受健全的人才培育、坐擁大量社會資源,還能夠在卸除諸多考試等人為壓力後,回歸求知及思考的根本價值,盡情展現自我。再加上,高校師長通常都帶有相當開放的作風,與學生追求自由、自治的訴求交互作用,於是,這群「菁英中的菁英」便產生了一種充滿機智、叛逆的形象,企圖特立於當時日本相對保守的社會。

相對而言,日本政府在台灣建立高等教育的初衷,就並非要提高台灣人民的素質,而是為了謀求殖民母國的最大利益,提供日本政府殖民及擴張政策所需的研究資料和高級人才。1922年創設的台北高等學校(原借用今日建中之部分校舍,後於遷至古亭町,也就是國立師範大學的前身),便是與殖民政策密切配合的高等教育機構中之一環。

由於台灣總督府意圖透過建立帝國大學以實踐同化目標、協助南進政策研究,但日本學制規定必須讀完高等學校三年才能進入大學,因此總督府在多方協商下,才在1922年、1925年先後設置了台北高等學校「尋常科」(等同國中)與「高等科」(等同高中),為完成「高校-大學」之高等教育體制做準備。

taipeihi004

台北高校雖然設立於日本的殖民地,但同樣繼承了「內地」高校共同體的特殊傳統。像是種種「蠻風」的舉止作為,如勾肩搭背高歌起舞抑或夜間驚嚇他人的「ストーム」(strom)、上課點名代答的「代返」、捉弄配屬將校(教官)、舍監或警察等象徵權威的階級、爭取宿舍自治破壞食堂的「賄征伐」、從宿舍二樓往一樓排尿的「寮雨」、雜亂而長期不清裡的「萬年床」、弊衣破帽搭配木屐長杖的造型等等;

以及盛大的宿舍慶典「寮祭」、在餐館、咖啡廳甚至酒家齊聚聯誼的「コンパ」(Kompanie)、由笛卡爾、康德、叔本華三位哲學家姓名縮寫搭配丹波民謠的流行曲調「デカンショ節」、提早接觸成年才能享有的煙草與酒精等風氣,皆為日本眾高等學校早已固有成形的文化態樣,繼而才於台北高校創立後引入台灣。

tumblr_miqcq0dlYw1qaihw2o1_1280

不過,這些風行於日本高校的傳統,是如何生根並於台北高校開花結果的呢?實際上,在1925至1928年間,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除了招收「在台日人」與「台人」外,還先後於京都、仙台、福岡、東京等日本本地設置考場,募集至多40名能力資優的日本學生。而最初這幾批進入台北高等學校就讀的日本中學畢業生,可說就是引介日本高校風氣到台灣的先行者。

為了實現他們在日本就讀中學時所憧憬的高校生活,這些來到台灣的日本學生透過複製在日本當地對高校的所聞所見,將諸多高校風俗移植至台北的校園與其居住的宿舍「七星寮」,而這些放浪形骸、不修邊幅的行徑,不久後便吸引了其他島內學生的加入,逐漸形成台北高校生的共同記憶。

tumblr_mk4x1nDHTP1qaihw2o1_1280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所設置於「殖民地」的高等學校,台北高校在體現此日本共通的高校風氣文化時,挾帶了殖民母國/殖民地、日本/台灣、內地/本島之間的特殊歷史情境,因其民族類別、地域文化等差異,呈現出殖民地多重多音的另類態樣,形成台北高校別具一格而耐人尋味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