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社會防護網的謬誤:當「洞見計劃」在台灣成為可能,「這不是自由,而是恐懼」

談社會防護網的謬誤:當「洞見計劃」在台灣成為可能,「這不是自由,而是恐懼」
Photo Credit:AndYaDontStop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電影中,這個計劃的產生是為了維護人類世界的和平,防止更多的傷害產生,而利用程式進行分析並消滅擁有危險因子的人類

文:林益澧

隨機殺人事件的新聞討論得沸沸揚揚,廢死與反廢死兩方更是爭論不休,政論節目想當然爾也是搭上最熱門的議題進行討論。

近日有兩位擁有社工與社福專長的台大與東海社工系教授,提出社會安全網與高風險預防和介入的問題。或許很多人對「社會安全防護網」這個名詞很陌生,從字面上來說明,這個機制就是保護社會大眾能夠盡量遠離社會問題,但在實質上社會防護網的維持,是政府各部門包含警政、社政、衛政等單位,彼此環環相扣產生的保護民眾的一種社會網絡。

洞見計劃——社會防護網的謬誤

相信很多電影迷應該知道「洞見計劃」(Project Insight)來自於復仇者聯盟。在電影中,這個計劃的產生是為了維護人類世界的和平,防止更多的傷害產生,而利用程式進行分析並消滅擁有危險因子的人類,達到減少其他社會大眾遇到危機事件的效果,而在電影的最後,美國隊長對於洞見計畫說出了「這不是自由,而是恐懼」這段經典台詞。

社會安全網絡的建立初衷,其實並不是以預防犯罪為出發點,而是以促進社會大眾生活福址為目標而確立的機制,當中包含各級單位間的聯繫與事件發生後的緊急通報、急難協助等諸多功能,但並非如這兩天部分官員、學者提出的針對犯罪防治進行過度分析臆測,試圖達到犯罪預防的效果,如果這種運用方式確實執行,是對於社會防護網一種極大的傷害。是幫助還是被防護?會不會哪天誰都有可能「被」劃分為需要預防犯罪的那群人。

你、我、他——標籤化與去標籤化

民眾應該可以時常從報章雜誌和新聞報導中看到,很多社區惡意的阻擋療養院、養護機構的進駐,甚至近期的公民住宅都有人反對,也因為這些機構總是讓人有著髒亂或是造成不安全的刻板印象,但其實,很多社福機構的管理,遠比你我想像的都更加完善且安全。

然而,發生隨機殺人事件的兩天後,有不少社會防護網絡中的官員、學者,開始提出要立法強制就醫,有精神相關病例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群體的聲音,也有不少的民眾表示認同,但殊不知這種惡劣的「標籤化」「類別化」的提議,讓這10幾年來為了讓社會弱勢「去標籤化」、部分病症「去病化」的社會先進們,挨上扎實的一個耳光。

更別說有教授提出應該由警方、社會行政、精神醫療體系一起執行,針對20歲以上、無業、有藥癮、單身的男性,直接列為高危險觀察對象。要在別人的身上貼污名的標籤很快,但被貼上的人可能要花一輩子去洗不乾淨的自己。

相關報導:

社工不是神-社會事件相關人員的責任

時代不停地更迭,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持續浮現,回應著多變的社會,社會問題產生的週期越來越快,也以更多樣貌呈現,不再單純地只要SOP就能妥善地解決,在社會防護網絡中,最前線的各類相關人員,至今持續地進行各種高風險的追蹤與評估,卻遠遠跟不上社會問題產生與發生的速度,不同且多樣的問題浮現,更讓這些社工、醫護、警政人員疲於奔命。

儘管如此,「可預防而未預防」的定論,卻仍是從最瞭解社會防護機制的學者大老口中說出,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危險發生,都能以各級單位敏感度不足來帶過,也並非要幫鬆了螺絲的相關單位脫罪。從心而論,這些第一線的人員,並沒有辦法完全無死角地防範所有的可能,危機發生的因子很多都是不可預期,或許政府應該就像小燈泡媽媽所說的,「請政府回到最根本的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好嗎?預防始終勝於治療,可以避免更多的傷害發生,但該如何妥善的預防,才是政府必須深入探討的關鍵所在。

Photo Credit:Alan Cleaver CC BY 2.0

Photo Credit:Alan Cleaver CC BY 2.0

總而言之,誰都不希望這些社會事件再度發生,也期盼政府能夠制定更完善的制度,而不是粗糙的把各種弱勢者貼上不友善的標籤,社會防護網的健全,更需要仰賴每位民眾的攜手,才能將犯罪率降到最低,安全的社會不再是空談:

1. 在社會安全防護網廣泛的定義上,主要是由政府單位的社政、警政、衛政加上民間單位NPO、NGO所連結的網絡,可以有很多的作用,例如:各種急難救助、兒童與青少年的保護、婦女與老人的各種協助等,當然防護網的範圍也幫含針對高風險家庭的追蹤輔導、社區精神疾病住民的協助,還有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產生的疑難雜症,往往都有相關單位在重點著手,進行追蹤與提供民眾各種協助。

所謂的「安全防護網」,並非只侷限於防範各種社會暴力事件的發生,更多時候是用在增進社會大眾福祉,協助貧窮、獨居老人、身障者、還有各式各樣的弱勢族群,提供社會福利和資源的支持,增進社會福祉。

2. 台灣現行的社會防護網的施行現況已經是日漸成熟,政府這些年不管是兒童、青少年、婦女、老人、身障者、甚至是新移民等各個領域,都有相對應的政府單位於民間單位跨組織在進行協助,讓弱勢族群能夠回歸到社會的脈絡中,但是社會防護網的組成基礎是由「人」所組成,勢必會有死角和發生缺失的情形,這是以人為「服務者和被服務者」始終無法避免的問題。

3. 社會安全網國內外可參考的案例,舉例來說,當民眾深夜發現一名未滿16歲的兒童在超商遊蕩,部分有社會防護概念的超商人員或民眾,可能第一時間就會通知警方,警方接獲報案後會進行第一步的處理,除了嘗試通知家長之外,還會通報給社工單位介入調查,確認兒童深夜在外遊蕩的原因,社工接獲案子後經過專業的評估,確認主要原因並評估是否需要提報高風險的家庭。

不管有無提報高風險,基本上都會有相關後續追蹤輔導的單位進行介入與協助,減少家庭中的高風險因子存在,可以達到降低社會問題發生的機率。這個例子就是由民眾、警政、社政、民間單位共同維繫的社會防護網的案例。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